★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21|回复: 1

修行百颂 (导言,1-5)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1 16:55
  • 签到天数: 75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4-4-10 14: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优钵罗花
    修行百颂  在俗世修行的101个忠告
    帕当巴·桑杰著   顶果钦哲法王论释

                                           顶果钦哲仁波切
    依循佛法的指引
    雪谦冉江仁波切

    本书是金刚持顶果钦哲仁波切针对帕当巴·桑杰的《修行百颂》所做的论释,为努力在俗世中依循佛法的人提供了指引。数世纪以来,许多佛弟子研习这《修行百颂》,它完整概述了西藏佛教的修持之道,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
    有鉴于华人弟子对西藏佛教有愈来愈深刻的兴趣,我对我的根本上师金刚持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深奥法教能出版,感到欣喜。


    推荐序:甚深中之甚深话语
    金刚持楚西仁波切

    嗡斯瓦斯帝
    言语之狮,化现人身,于圣地及其他处,信世长达六百年整,
    其解脱之一生不可思议,对他,尊圣长寿持明者,吾尊敬顶礼。
    对西藏听瑞之乡人,他宣说百颂,甚深中之甚深话语,
    精辟之言,无处不闻,无处不晓,在此出色书籍之中,
    西藏第二佛,蒋扬·钦哲·旺波之意化身,真确清晰地阐释其言,透过他的金刚舌加以论说,
    对他,金刚乘法教之全知不变持明者,吾真诚皈依。

    经由为本书作序,我想要在以上的开首偈颂之后,稍微着墨于帕当巴·桑杰这位大师的生平。在圣地印度,他是知名的莲花戒阿阇黎,在西藏,他则是帕当巴·桑杰。

    帕当巴·桑杰曾三度造访西藏,并在当地停留。我们可以确信,他之所以前往西藏,乃是受到本初智慧佛的指引。事实上,他拥有一块佛陀赠予的神奇石头。他从印度朝西藏的方向投掷这块石头,并祈愿,在石头落地之处,即可找到可堪予授教的弟子。于是他前往西藏,找寻这块石头。

    石头落在今日苍省拉多地区的听瑞郎廓。当帕当巴·桑杰抵达听瑞时,已开始下雪。但在石头落地之处,他看到一块着色深暗的区域,其周围的雪已经融化。他被告知,当这块石头落地时,曾发出“听”的声响,因而此地被称为“听瑞”。在此,帕当巴·桑杰发现一块麝香鹿环绕行走的地点,并把它选为寺院的院址。这个地点即是为人所知的“拉廓”,意思是“被麝香鹿绕行”。

    在最后一次造访西藏期间,帕当巴·桑杰见到了密勒日巴尊者。当时他们两人相遇,彼此较劲展现神力之地,即是今日的“宁杰多康”——“悲心客栈”。这个事件及其他事件,都被记述在密勒日巴尊者的自传中。

    蒋扬·钦哲·旺波,“七部藏”的持明者,是莲花戒阿阇黎,也就是帕当巴·桑杰的化现。而蒋扬·钦哲·旺波后来选择以“神奇的化身”来重新示现。这位化身是一个伟大的学识和成就的大师,宇宙坛城的指引;他如雷贯耳的名号——在此,我一定要提及——让整个世界灿烂光辉,他就是:金刚持顶果钦哲仁波切,局美·德却·天佩·嘉参(意指“不变金刚乘法教之胜利旗帜”),或称吉美·拉瑟·达瓦(意指“无畏明月”)。他对《修行百颂》做了精彩的阐释,其文稿由法国的莲师翻译小组修订,并翻译成为英文和法文。我衷心随喜这项工作的完成,因为它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各行各业的人,无论是佛教徒与否,都应该阅读、研究这本杰出的著作,并付诸实修。

    这篇推荐序是由佛教僧侣兼蠢材阿旺·却吉·罗卓所撰写。在以本书作者为首的伟大上师的弟子之中,他是最不成材的一个弟子,并被人们形容为札隆·楚西·夏独的化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八日,他在法国的札西佩巴林双手合十祈愿。愿善业增长。




    导言:
    帕当巴·桑杰的临终证言

    当我们开始学习任何法教的时候,我们应该以祈愿获致证悟作为开始;而祈愿获致证悟,不只是为了我们个人的解脱,也是为了能够让一切众生离于苦及苦因,尤其是离于迷亡和无明。修习这些法教,并把它们付诸实修,将慢慢地使我们实现这个巨大的抱负,思量法教的无价,觉察拥有学习法教的机会是如何的稀有难得,我们应该全神贯注,用一种谦逊、利他的态度来领受法教,并决心竭尽所能地来善用法教。

    《修行百颂》是印度伟大圣哲莲花戒——他的藏文名字帕当巴·桑杰较为人所熟知——心灵证言。在某一个过去世中,他曾是佛陀的亲近弟子。佛陀预示,在未来一次投生中,他将利益无数众生。

    于是,他投生成为帕当巴,藏文的意思是“尊圣之父”。帕当巴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师承一百五十位大师,并且把他们的法教付诸实修,直到他真正成为一个灵修知识的宝库。身为一个成就的瑜伽士,他拥有无数净观,示现许多奇迹,此乃他心灵证悟的明证。最后,他证得了超越生死轮回的金刚身。

    他曾旅行至西藏三次,传入“平息痛苦”。的法教,是至今仍然被人们修持的西藏八大传承之一。

    帕当巴停留在高地山谷听瑞这个区域很长一段时间;听瑞位于中国西藏和尼泊尔的边境。在他的无数个弟子当中,有四个弟子特别亲近他的心。有一天,这四个弟子中的一个弟子,在久违之后抵达听瑞。他看到上师如此年迈而感到非常悲伤,于是他问:“尊者,当你离开世间的时候,毫无疑问的,你将从一个净土到另一个净土,但是我们,听瑞的乡人,将会如何呢?我们能够信任谁呢?”

    对于帕当巴而言,死亡的确只是从一个净土至另一个净土。但是对他的弟子而言,他的死亡意味着,他们无法再看见他的面容,无法再听见他的声音。“在一年内,”帕当巴说,“你将在此发现一个印度老隐士的尸骸。”

    弟子们的眼睛盈满泪水,而帕当巴教导《修行百颂》,即是为了这些弟子。

    一年过去了,帕当巴开始显现病兆。当弟子忧心他的健康的时候,他简洁地告诉他们:“我的心生病了。”为了解开弟子们的困惑,帕当巴又说:“我的心已和现象世界交融在一起了。”他如此示现所有分别的认知已从他的心中消失。“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疾病,”他用一种宁静的幽默感来补充说明,“身体的疾病可以被治疗,但这个病是无法痊愈的。”接着他凝视着天空圆寂了。

    以下是帕当巴的心灵证言《修行百颂》,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修行百颂

    「修行百颂」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帕当巴停留在西藏和尼泊尔边境的听瑞地区很长一段时间,拥有无数个弟子。有一天,一个亲近弟子在久违之后,抵达听瑞,看到上师如此年迈而感到非常悲伤,于是他问:「胜者,当你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毫无疑问的,你将从一个净土到另一个净土,但我们将会如何?我们能够信任谁?」面对热泪盈眼眶的弟子,帕当巴教导了修行百颂。

       「修行百颂」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向上师顶礼!
    会聚在听瑞的幸运行者们,听啊!
    在讲授法教之前,帕当巴先向上师顶礼。上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他认为听瑞居民“幸运”,是因为他们热切地渴望研习与实修佛法,因而了解如何使生命具有意义。

    如同破烂之旧衣无法恢复原有的新貌,一旦你患了不治之症,向医师求诊是无用的。
    你必须离开。我们人类活在这个世间,如同溪流河川流向海洋般。
    所有众生都朝向同一个目的地前进。
    如同一件衣物经过多年的使用而变得老旧,最后破烂不堪一般,生命也是分分秒秒、日复一日地枯竭殆尽。没有任何人事物能够阻止这个无可避免的过程。在死亡的时刻,诸如土地和钱财等虚幻的财物,完全无用武之地。我们终究免不了孤独地死去,把所有事物留在身后,如同从一团奶油中抽出的一根毛发,我们抽离於生命中所熟悉的事物。
        除了死亡,我们的生命没有其他的结局,如同海洋是河流唯一的归处。在死亡的时刻,修行是我们唯一的依赖,一生所行之善业是我们唯一的朋友。

    此刻,如同一只飞离树梢的小鸟,
    我也将不会在此地太久;很快地,我必须离开。
    没有任何事物比一个能够在死亡时刻协助我们的法教更加必要且珍贵。诸佛与上师以法教的形式传下生动的智慧话语。这样的法教与伟大的诸佛上师是无二无别的;它们能使任何用心体悟法教的人,获得与他们相同的证量,也为那些渴望进入解脱道的人,提供永不枯竭的启发之源。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1 16:55
  • 签到天数: 75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4: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1、
    如果你们虚度此生,空手离开世间,
    听瑞的人们啊,那么在未来,人身将非常难寻。

        有些人认为,他们不必急著遇见一位上师,未来总会有时间修持佛法。这种态度使他们轻佛法而重俗务。

        当播种的时节来临,农人立刻开始播种,不会拖延到第二天。同样的,当修持佛法的顺缘具足时,我们应该把全副精神用於修行,不要耽搁片刻。


    2、
    把身、语、意全用於实修殊胜的法教。
    听瑞的人们啊,这是你们所能从事的最美好的事物。

    在不变的因果法则之下,我们的行为(身)、语言(语)和思想(意),决定了日后所要经历的快乐和痛苦。如果行为之秤的秤杆倾向不善的那一侧,我们将在轮回的下三道中受苦。如果秤杆倾向善的那一侧,我们将能够从轮回中解脱,并在一个生世内证悟成佛。抉择显而易见:让我们避免痛苦之因,确保获得安乐。

        如果你在佛法兴盛之处投生为人,遇见一位具有成就的上师,并把上师的教导付诸实修,那么将使今生及未来的生生世世获得无限广大的利益。你将了悟,世俗的纷扰把你执囚在轮回的牢笼中,而生起一股渴望从轮回牢笼中解脱的强烈的欲望。此刻,你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一条通往解脱道,另一条则通向轮回六道。

        经典有云:
        身是能够引导你渡往解脱彼岸之船,
        身是能够让你沉入轮回无底深渊之石,
        身是邪恶的仆役,也是善德的仆役。

        正如一块清澈透明的水晶会折射其支托的颜色,我们的心意也决定了行为的善或恶。因此,选择正确的道路,把我们的行为、语言、念头导向佛法是很重要的。

        初学者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培养善的串习、消灭不善的串习之上。在佛陀住世期间,婆罗门优波掘多以每日纪录的方式来提高警觉,测量自己进步的程度:每天傍晚,他把黑色、白色的卵石分成两堆,每一粒黑卵石代表他在白天生起的每一个恶念或犯下的每一个恶行,每一个白卵石代表他在白天生起的每一个善念或从事的每一个善行。刚开始,黑卵石堆远高於白卵石堆。但渐渐地,两个石堆的高度趋於平等。最后,由於他坚持不懈,他达到只有白卵石堆的境界。

    3、
    把今生的身、心、灵献给三宝,
    听瑞的人们啊,来自三宝的加持必会生起。

    对三宝及总集三宝於一身的上师所生起的全然信心,将使心如同清澈平静的湖水,可以清晰地映照加持之月。有了这种信心的力量,我们的心将安住於三宝所赋予的宁静沉著之中。如此一来,无论情况是好是坏,对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4、
    忘却今生的目标,转而把焦点集中於来世,
    听瑞的人们啊,那才是最崇高的目标。

    用只顾今生、只追求自己的健康、长寿、舒适的狭隘眼界来修持佛法,是徒劳无益的。相反的,你应该努力思惟自己在所有来世之中,将面临什么样的状况。你不应该只思及自己的未来,也要考虑所有众生的未来。无论你做什么,行为背后的意图决定了结果的善恶,如果你要掌控和转化你的心--毕竟,这是佛法的目标--那么先检视那些潜在的意图和念头是重要的。你修持佛法究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为了自己去寻求快乐,避免痛苦,常是我们的第一考量。但是如果你往后退一步。把自己视为无限有情众生的一个,那么你个人的渴望和恐惧就显得微不足道。正如你渴望获得快乐一般,所有其他众生也渴望安乐。然而,在他们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几乎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会为他们带来痛苦。如果他们能够听闻和遵循深奥的佛法法教,那么他们将如同盲人恢复视力一般地了解到,只有善行能够为自己和他人、为今生和来世带来安乐。小心谨慎地从事善行,避免恶行,是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获得证悟的永久安乐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如果你没有把这个真理完全融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那么你声称希望帮助他人,也是徒然。

        这是为什么当你遵循法教,并付诸实修的时候,必须如此思惟:“愿我获至证悟,把这些法教传予一切众生,引领他们证得佛果。”而不是怀抱著自己将因为博学多闻而受人敬重或有所回报的想法。

        如果你的心趋向如此正面的目标,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所说的话语,你所从事的行为,将如仆役服从主人的命令一般,会自然而然地朝同一个方向前进。但如果你的心是散漫的,充满执著、嗔恨和无明,那么无论你做了几百万次大礼拜,或持诵几百万次咒语,都形同享用掺杂了毒药的美食。这不是我们趋近成佛的方法。

        试著在任何情况下,努力持有圆满纯净的念头,那么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行为,也都能保有它的正面力量直至证悟,如同落入海洋的水滴,能够和海洋一样长存。


    5、
    家人如同市集上的人群般短暂,
    听瑞的人们啊,切勿争斗阋墙。

    家人之间的联系如同市集人群的聚合般短暂。在我漫长的一生当中,我不只一次亲眼目睹夫妻、亲子反目。大家庭往往是强烈执著与嗔恨上演的地点;这些执著与嗔恨经常引发争执与怨恨。当家庭出现纷争的时候,光是一些片刻的敌意或成见,就可能导致紧张的场面,而使一些家庭成员仿佛被邪魔附身般,彼此杀害或自杀。

        当男人和女人因业力结合时,他们应该为了和谐共处而努力。争吵一点好处也没有--它们为每一个陷入争执的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你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和颜悦色地对待所有的家庭成员,以身作则地用慈爱一点一滴地让家人亲近佛法。

        在寺院中,许多比丘或比丘尼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让大家感觉彼此团结一致,持守良好的戒律是重要的。和谐的寺院社群是构成佛法的基础。

        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弟子与上师维持圆满纯净的关系(这种心灵上的联系在梵文中称为“三味耶”,他们在修行道上将不会遭遇任何障碍。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已跨越了金刚乘的门槛,在同一个坛城中心,从同一个上师处接受灌顶,成为修行道上的兄弟姊妹。因此,我们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争执与不睦,都是严重的错误。如果参加金刚乘竹千大法会的人爆发争执,那么在爆发争端的刹那,整个法会就被糟蹋了,如同一罐被落入老鼠染污的牛奶,因不洁而无法饮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