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5-8-20 08:58 |
---|
签到天数: 245 天 [LV.8]辟谷大学I
|
抑郁症患者最希望家人做的事
文/柯云路
抑郁症并非不可治的绝症,治疗它,不过就是改变一下看世界的角度。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人身患抑郁,常有求死之心,但被几个志愿者带到山区支教,不仅病治好了,而且变得鲜活动人。
一位女孩出身名校,外企白领,有房有车,但十年前患了抑郁症。
从那以后,一直就在忍受痛苦和放弃生命的矛盾中挣扎。
发病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沮丧、孤独、脆弱、厌食、浑身无力、失眠,全身不适甚至皮肤过敏,头像沉重的石头压迫着空空的脑袋,无力集中精神做任何想做或必须做的,哪怕原来很感兴趣的事。躺着是唯一能做的,无论睁眼还是闭眼。这对常人来说惬意的休息方式,对她来说却与死无异。
女孩决定查出病因。她跑遍了城市各大医院的内科诊室,又胡乱吃了不知多少种药物,身体也没有任何起色。在反反复复的折磨与求医弯路后,终于找到一位心理疾病专家,被确诊为抑郁症,并最终得到了救治。
半年前,一位年轻人很急切地找到我,讲到母亲的情况。
他的母亲两年前退休,和父亲一起离开生活多年的城市,到北京“投靠子女”。两口子到这里买了新房,退休金足够花,相关的医保也转至北京。按理说,这种衣食无忧并能和子女团聚的日子是他们一直盼望的。但他的母亲不久前突然觉得身体不适,难受起来头痛欲裂,急得子女们跑前跑后找关系上医院,挂最贵的特级专家号,能够做的医疗检查做了个遍,除了医保报销的部分,还花了不少钱。哪知折腾了一大圈,什么病也没有检查出来。母亲依旧难受,半个多月竟瘦了十多斤。全家人跟着担心,父亲更是寝食难安。
年轻人犯了难,不知下一步该怎样做。于是找我讨主意。
我先问他父母每天生活内容是什么?他说:三顿饭之外,看报,遛弯,看电视。我又问:你们常回家吗?他闷了一会儿,说:都忙,隔一个月回去看看,也就待上一小会儿。很多时候顾不上吃饭,单位里事太多。
我说:这就对了。你的父母几十年上班,退休后本来就可能不适应。现在又到了北京,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说是投靠子女,但你们都忙,根本顾不上他们。老两口自然会感觉寂寞。我建议他,一是将工作节奏安排好,抽时间多陪陪父母;二是陪母亲看看心理门诊,有可能是更年期抑郁症。
前两天他告诉我,医生看了,母亲是轻度抑郁症。吃药的同时也对生活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父亲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和文娱活动。他和妹妹现在至少一周回去一次,陪父母说说话吃顿饭。母亲头痛的症状已经消失,心情也好多了。
几天前我在晨练时,还听到附近小区一位七十岁老人的自杀。
据说老人生活境况相当不错,每月有两千元退休金,子女工作虽说很忙,但都孝顺。不但每月另给几百元钱生活费,还准备请专人照顾。岂料保姆还未开始“上班”,备感孤独的老人竟先走了。听她的邻居说,老人几年前就患上了抑郁症,时轻时重。但谁也没想到她会走出这一步。
近年来,我接触过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对这个人群的痛苦和难言之隐有深入了解。这个人群平时与常人无异,其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甚至优于常数。
但在隐秘的内心世界,其痛苦他人无法理解。
由于相关卫生知识不够普及,他们的亲友基本不懂得抑郁症和焦虑症也是一种病,而且是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这些人在工作单位的同事对这类心理痛苦大多也感到无法理解。许多人病状初起时,家人往往还会重视,会陪伴去医院检查,也有体贴和照顾。但与那些有着明显躯体病患的人不同,通常的医学检查不可能发现他们的病状。时间长了,亲友会失去耐心,进而发出种种指责,认为是无病呻吟,不肯再施与援手。如“别没病找病,该查的也查了,医生都说你没病”,如“你就是不想好好学习,想在家里吃现成的”,如“什么道理都懂,还不是不想承担工作压力”,如“放着好好的日子不想过,成心找不自在”,等等。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患者既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得不到亲友的关爱和照料。许多家庭还因此产生矛盾,夫妻失和,子女与父母对立,患者深陷抑郁与焦虑中难以自拔,找不到出路。
这就是这个人群所面对的特殊处境,因而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张国荣几年前自杀,在华人圈内引起极大震惊。许多人不解,觉得像他那样的明星,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获得了世间人们羡慕和追捧的一切——财富、荣耀、地位,为什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放弃?没有人了解他从高处跃下时的心态,或许在痛苦中也伴有一丝解脱的快感?
对此,我想发出呼吁:这是一群需要重新认识并且得到理解和帮助的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有着强者的外壳,但内心极为脆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