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4-11-24 00:18 |
---|
签到天数: 28 天 [LV.4]辟谷小学III
|
七支坐相
接着来谈「七支坐相」,也就是毗卢遮那七支坐法。行者修道,四威仪都可以学道;换言之,就是行、住、坐、卧都可以学,站着、走路、坐着或躺着都可以修。但是行、住、坐、卧当中,以「坐修」最为殊胜,所以对于初学的人,就用「坐修」这一法。初学者,千万不要跟人家学「卧禅」,那可能躺下去就起不来了,卧在床铺上太舒服了。有时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刚好可以练习一下,但那只是个方便,不要真的去学那一法。
最有名的公案就是阿难尊者。大部份的人不是坐着就是行禅时开悟的,或是踩到香蕉皮、被石头砸到脚跟而开悟的。阿难尊者很特别,他不是四威仪开悟的,是躺下去,头刚碰到枕头之际而开悟的。因为佛陀入灭时,阿难尊者才证得初果,他是佛陀的侍者,常常跟在佛陀的身边,记忆力又好,是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那时候要结集经典,大弟子摩诃迦叶以阿难未得阿罗汉为理由,拒绝他参加经典的结集。距离结集还有一段时间,于是阿难尊者发愤用功,尤其是快到结集的前七天,更是不眠不休的努力修行,但是到了最后一天晚上,他还是没有开悟。眼看着天亮就要开始结集了,他还是没有证阿罗汉,失望之余,放下一切准备就寝,就在他头碰到枕头的那一瞬间忽然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阿难尊者是这样开悟的,我们初学者还是从坐禅中来。
他坐的时候有七个要领,所以叫作「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的七个要领都是相上的问题,所以又称为「七支坐相」。七支坐相依序解释如下:
一、结跏趺坐,三点鼎立。结跏趺的标准坐姿是双盘,但是初学者或筋骨不适的人,要用单盘、金刚坐(两腿交叉盘坐)或方便坐都可以,只要可以通身舒畅,腰和脊椎正、直即可。当中的重点是「臀部、左脚膝、右脚膝三点必须鼎立」,屁股与两腿一定要成三点,三点正确着地,身体的重量才能均匀地分布在三角形的面积上,这一个姿势才能稳固久坐而不倾倒。坐的时候,假如没有成「正三角形」,行者的坐姿,势必因为力学作用,使身体调出奇奇怪怪的姿势,时间久了,可能会有倾覆之虞,而且随着岁月的累积,会延伸各种禅病之相。
因为我们不是只有坐三个月,有些人一坐就是三十年,等到病发出来了才在问「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你认为「我一向如此,三十年下来,我都是这样坐」,那个病因就被你盖住了。不知道一开始就没坐好,第一次开始坐就已经在累积那个病,但你会以为「我坐三十年都没事,这个病怎么可能会跟它有关?」我们现在有很多生活习惯也是这种情形。所以这个坐姿一定要坐好,臀部、左脚膝、右脚膝三点要鼎立,鼎立不一定膝盖着地,两边能够拉平就好了。三角点坐起来的时候,它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坐的时候就会很稳固,才有可能「坐如钟」;假如没有坐好,那就不是坐如钟,会像一块石头歪一边。
尤其是单盘的人要注意,有些人单盘时上面的那一只脚会悬空,当他久坐专注在鼻息时,会忘了身体,虽然可能离地只有零点五公分,但是在禅坐时腿要是震一下,那就会像是掉入了百丈深坑,这时脑部神经受到的震撼就会非常大,所以这一点自己要先调好,三角点是很重要的。
二、双手定印,拇指相拄。双手结定印,这个叫作「如来定印」;定印的标准姿势是掌心向上,两个手掌相迭,要右手在上或左手在上都可以;两个拇指轻轻相拄,大概是指甲碰指甲,指尖碰指尖,平行放着,不要太用力;然后双手轻松地放在鼠蹊和腿骨间,两臂自然下垂。
双手定印的标准姿势是两个掌心向上,标准的想结跏趺坐是双盘,两个脚心向上,再加上顶门,这个就叫作「五顶五尊智」,是密法中的根本印相。「身相」就是一种印,不是只有在那边比的那种手印;这个就是基本的身印,成就者都是这一相,起作用也是这一相。禅行者能修此相,禅密就一家了!你不知道为什么,但他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掌心不可以有阻碍,拇指轻轻相拄,好像两条电线这样跨着,电就通过去,不需要扭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令气流畅无断;有动相的时候,才会有扭在一起的状况,不然轻轻一跨就可以了。假如是金刚坐的话,要注意脚盘起来时,脚跟要尽量地往身体靠近,但屁股不可以坐在脚跟上;假如是双盘,脚盘起来的时候,脚跟要靠近鼠蹊。
双手定印,此相两合,可以使行者心性平和,气血流畅,不至于火气上扬、口臭四溢。有些很精进的禅修道场,每次要讲话就要远距离的讲,因为火气旺,口臭很严重,这也是行法不当的现象。台湾有几个很精进的禅修道场,问题是没有专人指导,精进时一人一间关房,出问题了也没有人知道。修行一定要共修,在禅堂一起坐,我们的指导都是开放的,没有秘密;即使是小参,两个人的对话,也是开放的。一个人闷在关房里面怎么修?我参观过一些关房,真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有的叫作「楞严关」,顾名思义应该是精进《楞严经》,可是里面什么经都有;还有什么「净土关」的,里面也是各种法器都有,出来的时候,梵呗一定练得很好,那应该叫作「梵呗关」才对,怎么叫作「净土关」,对不对?这些都是没有人指导而产生的怪异现象。一个道场要有自己的道风,大家应该要一致,那才有办法。
五心向上,气清;拇指相拄,气顺。气清且顺,就可以避免气息不调的情况。所以身相的调整,是行者系心一处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
三、头正、颈正。头正是福报相;头正,颈自然就正。头正、颈正,就不会加重身体的负担。
四、脊直、肩平。脊直是健康相。脊椎要直,肩要平,这样可以使神经、血液、内分泌等系统放松,自然运作。「头正、颈正」和「脊直、肩平」刚好构成一个十字形;颈要正就要收下颚,不然颈部会往后倾。
五、眼平视,开合自然遮光。眼平视是慈悲相。眼睛要向前平视,不要向上或向下,眼帘自然下垂,以遮光为准则,也就是所谓的「三分慈眼」。眼睛应该是向前平视地板三公尺远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坐得很近,所以应该是看到前面那个人领子的地方,而不是他的后脑袋;假如看到后脑袋,表示彼此之间坐得太近了。头正、脊直、眼平视,所谓「此三相摄三千威仪」。其意义有二:一、此三相可以使得坐相久长,历劫不易其姿,亦不改定功之貌,而且可以避免一切风寒、外境的侵扰;二、一旦外尘不侵,境不扰心时,行者摄心自然成就。这些基本的姿势调好,要成就就快了;否则障碍会很多,那就很难成就。「历劫不易其姿,亦不改定功之貌」,一般人如果只是「坐坐看」,当然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但如果像慧远禅师的师弟一样,一坐就是七百年,原本是东晋时候的人,入定坐到宋朝的时候,才被人在山洞里发现。你看看,七百年不改定功之貌,而且可以免却一切风寒外境之侵。他被请出来之后,没多久就走了;本来七百年好好的,可是一出定,物理现象嘛,过不了几年就走了。所以,假如「定」的特殊性我们不知道,那你知道在修什么吗?
六、舌抵颚,口水自然下流。「舌抵颚」的标准姿势是自然闭嘴,口中没有空隙,此时舌尖上顶于上颚齿龈,也就是上门牙的牙龈;这时候行者的口水是自然随着舌根两旁下流到咽喉的地方,因为长期「住意」在息,如此咽喉才不会干涸、涩痒而影响静坐;也不至于有因为吞咽口水而影响数息的顾虑,这样就可以长时间的久坐。
七、收下颚,头顶向正上方。头正、颈正是指头不左右偏,收下颚是指头不前后偏。具此相,头顶百会穴正直朝向正上方;这个标准姿势,就是指百会穴与海底穴是重迭的。我们看这个图面,整个脊椎只有一个圈圈而已,从百会到海底,所有的脊椎是直的;脊椎是有点S型没有错,可是这两个穴道是重迭的,从正上方透视,两者是一。这样的姿势才有办法久坐,经劫不替,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相。
七支坐相的目的,旨在「调身」;调身之中,除了身相之外,重点则在呼吸顺畅,口水自然成津,下咽无碍。换气自然就不会有嗝噎之障,能使气流通全身而没有障碍,因此可以通气疏鬱,自然却除百病。愚者不懂其中的奥妙,擅自作主更改坐法,轻者只是不得其利,严重者病相连连,都是因为坐的时候,没有按照这样来坐。此毗卢遮那七支坐相,即是:
身定气清又神闲,如是经劫不动摇。
若人入坐一须臾,如同永恒无别异。
若人以此来摄心,即能顿证佛性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