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96|回复: 3

心就是一颗种子----第二十次十四天过午不食第八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12 20:47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7-10-11 1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10月8日,第二十次十四天过午不食第八天。
    寂静法师开示:心就是一颗种子
    我们的心是无常的,心是无形无相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相。所以我们通过修行,就是把心定在美好的地方,多想佛,多意佛,多念佛。不然我们就整天在这个世界转,在六道一天都跑好多次。心就是一颗种子,心就是命,心在哪里,命在哪里。我们念念贪心,命就是恶鬼的命;念念奉献,命就是天人的命,就是天堂的命;念念内心清净,命就是极乐世界的命。念念抱怨社会不好,国家不好,领导不好,那我们的命肯定也会不好。所以为什么我们总说不要去抱怨,要宽恕,看到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要理解。

        我们现在就是把事情传播得太多,事情传播多次就会变。如果我们在社会上遇到什么事情,不用传播那么多次,直接把它传播到我们这里来,我们立刻给它皈命,“我等十方冥阳两界……”,然后就放下,不要再传,这件事情已经超度了,也为犯事的那个人超度了,我们反而把别人的坏事拿来做功德。“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读到这一句就是提醒我们要经常念观世音菩萨,尤其是年轻人。“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意思就是我们都可以通过念观世音菩萨来解除、来消除贪、嗔、痴。

        《普门品》的普门是什么?就是它什么都能,它有无数的功能,有无数的作用,这就叫普门。如果只有一个功能,一个作用,叫什么?叫专门。从《普门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便是受了大火,火都不能烧。所以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假设我们遇到灾难,赶快念观世音菩萨。曾经有人告诉过我,他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他家附近火灾,大火竟然跳过他们家,火在两边烧,而他家没烧,这太神奇了,但这是这个人亲自跟我讲的。世界有些不可思议,就是不是我们人能想像的到的,相信科学的会说那是偶然。不过,我愿意常常有这样的偶然发生。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有人整你、害你、诅咒你,记住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并且要生慈悲心。如果你生慈悲心了,他还拼命在里那诅咒,最后,观世音菩萨就有一个作用,就是反射的作用,就跟照镜子一样,那他骂道最后在骂谁呢?就是在骂他自己。所以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形成这个作用,若有人害我们、整我们,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全部都会反弹回去。念观世音菩萨,念《普门品》,念《大悲咒》都有这个作用,就是把它反射回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生嗔恨心,一生嗔恨心就完了,那些诅咒就反射到我们自己身上来了,这个真的不可思议。这个在经上也有写到,如果有人加害我们,有人诅咒我们,有人使用一些法术伤害我们,我们始终要生慈悲心,别人做什么那是别人的事,我们不管,我们只是用菩萨之力防卫就可以了。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这是一个比喻,指的是太多太多菩萨名字,像恒河里面的沙子,一把沙子都数不清楚,整个恒河的沙子我们想象能有多少。尽形是什么意思?就是尽这个生命,尽这个形体,去供养饮食。我们一起来持续的念诵这些菩萨的名号,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供养他们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如果这样做的男子、女人,他们的功德多不多?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世尊是佛的一个称号,十种称号之一,就是举世最尊贵之一,就叫世尊。无尽意菩萨说,这样做的功德太多了。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常念观世音菩萨或者礼拜一下观世音菩萨,这两个人的功德是一样的。“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是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来我们这个世界。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应该以什么身份得度,以什么缘分得度,观音菩萨就会化现什么身份来渡他。比如,一个少将,一个老板给他讲道理,他不容易听的进去。但是,如果他遇到一个上将给他说,他就容易听了,就这个意思。菩萨为什么有千百亿化身?因为菩萨没有执着,她是随着因缘化现的。

        比如,我们吃饭的时候,看到一只狗,当我们跟它玩的时候,我们的状态还会不会是原来身份时的状态?当然不会。然后我们跟一个小孩相处,我们是不是也在跟着变?看到一个小小的姑娘,我们是不是又在跟着变?后来看到一个老板,又看到一个官员,我们在跟他们相处的时候,就会发现是我们的心在变,我们的身体没有改变,但我们的表情在变,我们的态度在变,就是这个意思。这实际是跟什么在变呢?跟因缘而变。假设我们想要帮助一条狗,要怎么做?肯定是给它准备一根骨头。我们想要逗一个小孩,当然是拿一个巧克力,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的心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身体变化不了。那菩萨呢?她可以用身体来变,为什么?她有功德,她解脱了,她没有执着,所以她随类变现。但我们现在就是表情可以改,态度可以改,但是这个样子改不了,身份改不了。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辟支佛指的罗汉,又称为独觉、缘觉。佛法有很多名词,他们都是罗汉这一类,只是他们证得罗汉果的方法不一样。缘觉,又称为独觉,就是未来佛法在这个世界消失的时候,依然有很多罗汉,这种觉悟叫缘觉,独觉,因为他的悟性太高了,他看一年四季都可以觉悟。他就跟着因缘变化,花开花落,就觉悟了。觉悟分为他觉和自觉。他觉就是我告诉你,我帮助你,你就明白了,这叫“他觉”。如果是自己悟到,原来是这样,这叫自觉。还有缘觉,缘觉就是看着各种因缘就觉悟了。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梵王就是梵天,在色戒天,不是欲界天。“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帝释,就是我们的玉皇大帝。“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就是天王。“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就是出家人。“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就是小国家的王。“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长者就是长辈,有身份的人。“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就是居士。
    一念之间就是一个世界

        在万佛寺,有个农村老太太,好不容易把孩子养大,想给孩子娶个媳妇,积攒了很久,终于把媳妇娶了回来。没想到媳妇动不动就打她,还直接坐在她身上收拾她。最后她在家里过不下去就到庙里来煮饭了。她知道这个世界过不下去,她到庙里听说有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天天念佛,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说她的媳妇真是个坏人吗?我看未必。

        后来有一天,寺院正好有个法会,她说她要请假。客堂师父就问她,你要到哪去?她说,我要回家。客堂师父说,你回家干什么啊?正忙呢,等忙完了再回家。她说,不是回那个家,我要回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客堂师父笑着说,我们出家人都没修成,你还差太多了。最后这个事情就传到我师父那里去了,师父就说,认真按照她的要求对待她。她要求给她助念,她就坐在那里,一群人给她助念。她没有生病,好好的就走了。

        那她是什么身份?她是应以恶媳妇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即现恶媳妇身而为说法。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灾难、我们的麻烦不一定就不好。若她媳妇好好对她,她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她能那么安详吗?如果她媳妇真的好好对待她,就会给她煮鱼、炖鸡,这样一吃就得下地狱去了。这个世界真的说不清楚,所以要有慧眼去看待,我们光看现象就不会知道里面的关系。她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的媳妇也有福,因为这里有她的功德。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晚餐喝红枣水
    《易·系辞》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恒变不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应对事物矛盾变化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祖先伟大智慧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第一本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哲学书就是《易经》。《易经》讲什么?就是讲变化。有人解《易经》的“易”为蜥蜴一类的变色龙,身体颜色能随环境而变化,古人有蜥蜴一日十二变之说。又有人说“易”字的写法上边日下边月,即表示天地之变。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解释。但不管书名怎么解,《易经》处处讲变化倒是事实。书中由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继之再推演卦象达千种,每卦都有着不相同的卦文和爻义。古人为什么要强调变化和应变呢?现在看来,这种强调正好符合事物运动的一些基本法则。从哲学角度去看,世间万物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人从出生走到老年,其间就经历了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历程,即使天天静坐不动,其呼吸、心跳、新陈代谢也一刻不会停止。
       
        这种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强调了,并且我们祖先还十分强调应变,反对不变。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察今》就借三则寓言来阐明这个道理。第一则说的是荆人欲攻宋,但中间隔着一条叫澭水的河,为了攻宋时能顺利渡河,他们在河中插上线路标志。后来水涨变深了他们不知道,仍按标志走,结果淹死很多人。另一则故事就是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还有一则故事,就是说一个妇女在河边把她的婴儿往水里推,路人问其为什么这么做,妇女说孩子爸爸会游泳,这孩子一定会游泳。这三则虽均是讲不知应变,然而角度又各有不同。
       
        在不懂这类应变智慧的医生中,犯上述三种寓言所述错误的还真不少。比如,有一个医生给一位老人看感冒,他用一层不变的套路给老人用阿斯匹林之类的药物去发汗。病人第一天吃药发了点汗,果真病状减轻。第二次请他看,他不知病情由外感较重已变成虚多实少,仍用上次他认为有效的发汗药,病人服药后出一身大汗并出现心慌气喘症状。第三次请他看,他认定感冒还未好,仍用发汗药,结果病人在大汗淋漓中心脏衰竭。一层不变的僵化思维真的能害死人啊!目前大多数医院的门急诊,不管什么病来了就挂水,医生也是不管什么病,凡来就诊即先输液,输生理盐水、糖水,或水中加三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且已成定式。以致大小医院吊瓶架一字排开绵延很长,成为一种景观,医生则统统成为名实不符的“抗旱排涝工作队员”,他们离开“水”就干不起来了。这种对不同病或相同病不同人(老人、小儿、体弱或孕妇)不加区别对待的做法,可能害人。
       
        中医的思维就不同。中医学术的灵魂,就是强调知变、识变、应变。中医名家常说:“医者,易也。”又说,医易同源、同理。同什么呢?就是同变化之理,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辨证施治。什么是辨证施治?说穿了就是恒变不居,也就是辩证法中不同质的矛盾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绝对一样的两个人或两个动物或两棵植物是没有的,这是对的,因为即使外表长得非常像,其内脏、心跳、呼吸速率、激素水平、健康状态也肯定不一样,因而治疗也应该有所差异,这才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强调知变、识变、应变,就是强调事物间的差异,强调个性,这不仅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也符合辩证法中处理矛盾的一般法则。从其性质来讲,不仅是智慧的也是科学的。具体怎么运用呢?如一群人,同样都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怕冷、流涕、无汗、舌淡,就给他用辛温发汗解表药,日常生活中的生姜也可代用;有的人则表现为发热、口干、面红、咽喉肿痛,这时就要用银花、大青叶、草河车、板蓝根一类辛凉解表、解毒药;有的人表现为寒热不显但气短乏力、脉弱,就要补虚和解表药一起用去扶正解表……举不胜举。这仅是一种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疗法药物也各不相同。这样一类推,大家就大概可感知中医是如何治病的了。而由于受西方医学治病有分型、套路、定式的影响,现在大众中也有个通病,一遇到感冒,病人即主动要求吃板蓝根冲剂,医生也往往不加区别辩证,处方随手一挥。殊不知板蓝根是清热解毒药,只对有咽喉红肿疼痛或兼有其他热毒等热性症状的病人才有效,其他均无效。看来,我们的医生尤其是西医不知应变、思维僵化的通病,已经“传染”给大众了。中医有一本被称为“方书之祖”的、学医人必读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教人用恒变不居的思想去辩病治病。该书治疗思路、应对方药,如神龙出没贯穿全书,可以说把恒变不居这一智慧运用和演绎到了极致。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2-29 09:42
  • 签到天数: 1030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17-10-11 12: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10-28 07:57
  • 签到天数: 83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7-10-11 15: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修行,就是把心定在美好的地方,多想佛,多意佛,多念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