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劈拳 于 2010-5-31 20:54 编辑
《念力易学分析 》
《易》道四用,自古而然。旁及房外炉火,而今尤胜。修持本先后天之方位,成内外丹之大法。原气元道,以至于《易》。《易》与八卦立于天地之间 ,开务成物,品物流行,故生生不息之为《易》,乃与天地合。气之为物,弥漫环宇。修持以丹田,久则成丹得到。故有修心、休息、修身三修之说。
《易》有乾坤之分,气亦如是。故气之类有二:曰气、曰力,庶几当之。气有内外之别,力有阴阳之分。二类四分,独释迦密部以阴力为修持之本。阴力者,念力也,灵力也。念生于心,力成于内,发则成气。窃以为斯乃捷径。人之丹田有三,本《易》象首乾腹坤之说,则上为乾、中下为坤。《易》重阳刚而主乾,故修持应以上丹田为君。然古今修持多违之,故修持者众而得到着寡。得道者何,古以飞升、成仙、长生谓之也。然人去楼空,黄鹤不复,故儒者不语怪力乱神,良有以也。损益而言,则今人之所谓特异功能,谓为得道者也。
今人修持亦本于《易》。然《易》道难明,赴会丛生,乃至以易为科学之顶点。果如是乎?今人不若古人耶?原始思维胜于现代思维也?《易》本四用,上三代明言之。逮至东汉,始生方外炉火之说,则成五用矣。故以《易》为本,实则以《参同契》为本,是为真言《易》着。然伯阳是书,乃可于内外丹而求之。与人体潜能之挖掘,罕有论及。惜是书已成,推为至典,则中原修持之法,已定圭臬。独存想之法,要与巴拉蒙瑜伽之冥想,相映成趣。
瑜珈之学,逐鹿中原。中印气功始得交融。手印、咒语兴焉。冥想之功,开念力之门。瑜珈汉化,乃有密部功法之兴。释道互补,蔚然大观。
释迦三密之学,于念力尤有造诣。比之意守丹田,可见泾渭之别。念力于《易》象相应者四:
曰体。易之六爻乃万物之相,变而六十有四,则大千世界可于《易》象而求之。念力持心使意,可得三千观。二者皆以简驭繁。
曰变。《易》之变在位,然不逾体。念力之变在三密,然不出心。二者皆有变之不变。
曰通。《易》象之存想与念力之修持,通焉。故可视念力修持为《易》象之气功化。
曰用。《易》象之应用与念力之五眼六通有同工之妙。
《易.系》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念力者,阴阳不知也;知者唯三密,则念力通神当为至论。广而言之,西人之摆锤,华夏之扶箕皆念力致动也。动则有,有则神,神则与道合。特异功能已备矣。是为古人之异也。愚者之见,气功与特异功能之中介非念力莫属。念力之大者,则功能开发多,此非作丹可就。
念力非一时一地之一念也。《老子》云:“抱元守一。”一者,一念之专一持久也。次当为冥想之古语。以《易》言之,《易》之三义:不易、变易、简易。守一即不易也。不易日久,变易自来。释迦所谓之定生慧,大率足以道之。
以念力修持而言,手印以调体内气,咒语以情心内物,冥想以合意中力,则念力之气囊括体内之气,念力之气,窃以为有形质而言之。
曰波。念力搬运,念力诊断,诸如是类皆波也。二波相穿而不相阻,故或搬运、诊断诸法。世上万物皆各有波,亦各有微弱之震动。念力之波与搬运,诊断之物之波谐振,并胜之,则有搬运、诊断之异闻。四维说,物质气化复还说,余不敢苟同。
曰粒。念力专注于一物,则波呈直线直波,即为粒也,念力治病、念力方向实验无不依此。
念力有波粒之形,故千里测病,万里搬运,旁及治病,发气实验、传心皆如是也。念力之波粒与昔日之事物波谐振,与来日之事物波谐振,故有五眼六通之说。谐振接收则形同时间倒转器、正传器。或可通古今一切拳术,或可知来日一切事件、情景。气功态融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体,凭念力而游之,心游物外之谓也。念力将易学现实化 。
《易.系》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观而作《易》,气功态之观即为存想、冥想。则观而作意,作念力,作灵力皆一也。《易》之兴也,类若念力之兴也。瑜珈汉化,则释迦密部与《易》理通,遂成归扬归墨之势。故道家重存想,而释迦本冥想,其旨一也。昔儒家之学,以子不语为纲,则变存想,冥想为格物致知之学。故半日达摩、半日孔子,而归以穷理尽兴。方法既定,则得道者罕之。此不为怪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