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421|回复: 7

念力易学分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2 16: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劈拳 于 2010-5-31 20:54 编辑

《念力易学分析 》

    《易》道四用,自古而然。旁及房外炉火,而今尤胜。修持本先后天之方位,成内外丹之大法。原气元道,以至于《易》。《易》与八卦立于天地之间 ,开务成物,品物流行,故生生不息之为《易》,乃与天地合。气之为物,弥漫环宇。修持以丹田,久则成丹得到。故有修心、休息、修身三修之说。

     《易》有乾坤之分,气亦如是。故气之类有二:曰气、曰力,庶几当之。气有内外之别,力有阴阳之分。二类四分,独释迦密部以阴力为修持之本。阴力者,念力也,灵力也。念生于心,力成于内,发则成气。窃以为斯乃捷径。人之丹田有三,本《易》象首乾腹坤之说,则上为乾、中下为坤。《易》重阳刚而主乾,故修持应以上丹田为君。然古今修持多违之,故修持者众而得到着寡。得道者何,古以飞升、成仙、长生谓之也。然人去楼空,黄鹤不复,故儒者不语怪力乱神,良有以也。损益而言,则今人之所谓特异功能,谓为得道者也。
   
    今人修持亦本于《易》。然《易》道难明,赴会丛生,乃至以易为科学之顶点。果如是乎?今人不若古人耶?原始思维胜于现代思维也?《易》本四用,上三代明言之。逮至东汉,始生方外炉火之说,则成五用矣。故以《易》为本,实则以《参同契》为本,是为真言《易》着。然伯阳是书,乃可于内外丹而求之。与人体潜能之挖掘,罕有论及。惜是书已成,推为至典,则中原修持之法,已定圭臬。独存想之法,要与巴拉蒙瑜伽之冥想,相映成趣。

    瑜珈之学,逐鹿中原。中印气功始得交融。手印、咒语兴焉。冥想之功,开念力之门。瑜珈汉化,乃有密部功法之兴。释道互补,蔚然大观。

    释迦三密之学,于念力尤有造诣。比之意守丹田,可见泾渭之别。念力于《易》象相应者四:

    曰体。易之六爻乃万物之相,变而六十有四,则大千世界可于《易》象而求之。念力持心使意,可得三千观。二者皆以简驭繁。

    曰变。《易》之变在位,然不逾体。念力之变在三密,然不出心。二者皆有变之不变。   
      
    曰通。《易》象之存想与念力之修持,通焉。故可视念力修持为《易》象之气功化。

    曰用。《易》象之应用与念力之五眼六通有同工之妙。

    《易.系》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念力者,阴阳不知也;知者唯三密,则念力通神当为至论。广而言之,西人之摆锤,华夏之扶箕皆念力致动也。动则有,有则神,神则与道合。特异功能已备矣。是为古人之异也。愚者之见,气功与特异功能之中介非念力莫属。念力之大者,则功能开发多,此非作丹可就。

    念力非一时一地之一念也。《老子》云:“抱元守一。”一者,一念之专一持久也。次当为冥想之古语。以《易》言之,《易》之三义:不易、变易、简易。守一即不易也。不易日久,变易自来。释迦所谓之定生慧,大率足以道之。  

    以念力修持而言,手印以调体内气,咒语以情心内物,冥想以合意中力,则念力之气囊括体内之气,念力之气,窃以为有形质而言之。

    曰波。念力搬运,念力诊断,诸如是类皆波也。二波相穿而不相阻,故或搬运、诊断诸法。世上万物皆各有波,亦各有微弱之震动。念力之波与搬运,诊断之物之波谐振,并胜之,则有搬运、诊断之异闻。四维说,物质气化复还说,余不敢苟同。

    曰粒。念力专注于一物,则波呈直线直波,即为粒也,念力治病、念力方向实验无不依此。

    念力有波粒之形,故千里测病,万里搬运,旁及治病,发气实验、传心皆如是也。念力之波粒与昔日之事物波谐振,与来日之事物波谐振,故有五眼六通之说。谐振接收则形同时间倒转器、正传器。或可通古今一切拳术,或可知来日一切事件、情景。气功态融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体,凭念力而游之,心游物外之谓也。念力将易学现实化 。  

    《易.系》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观而作《易》,气功态之观即为存想、冥想。则观而作意,作念力,作灵力皆一也。《易》之兴也,类若念力之兴也。瑜珈汉化,则释迦密部与《易》理通,遂成归扬归墨之势。故道家重存想,而释迦本冥想,其旨一也。昔儒家之学,以子不语为纲,则变存想,冥想为格物致知之学。故半日达摩、半日孔子,而归以穷理尽兴。方法既定,则得道者罕之。此不为怪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知识储备 -100 收起 理由
劈拳 -100 违规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2 23: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楼主,在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汉廷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复下来。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 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楼主,我支持您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3 07: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茄子.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4: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常规智慧与人体特异功能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找到逾越桥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4: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15: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试论人体的能量转换系统和经络实体
本帖最后由 青梅 编辑


试论人体的能量转换系统和经络实体

陈  帆


我是一个外科医生,也是气功爱好者。我在修练中发现无论是“丹田”、“****”还是“查克瑞”,其在体内相应部位都必然存在一个动脉的分叉或圆弧,而各种功法的主要手段都是激发和增强该部位的“湍流”。现代医学认为动脉中的“湍流”对人体有害无益,它造成质能耗损,最后导致动脉硬化。当我具有“内省”能力体会到内“气”运行和外气发放后,我就对气功深信不疑,全身心地投入。根据许多单位的检测表明,外气是粒子流和电磁波。但它在人体内是怎样产生的呢?现代物理学认为,粒子只能在超高温、高压和强电场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人体内根本不存在这三种条件。上述这两个难题困扰了我多年。终于在一次罕见的抢救手术过程中,在一种特殊的条件下,我观察到了动脉分叉部(即“丹田”)湍流的激发和产生气的奥秘。几年来我反复作了证实和证伪,肯定了我的发现。在人体内不存在高温、高压和强电场的特定条件下,是依靠“湍流”来实现质能转换的,这是人类进化到宇宙万物中最高阶段的例证,是揭开气功、经络奥秘和人体科学的基础,现将我的发现和见解简述于下。

一、在气功功态中观察到:无论是道家的三个“丹田”还是佛家的五个“****”,其所在部位必然存在动脉的两种特殊形状:“人型”分枝和(或)圆弧。例如1.顶轮(上丹田):位于颅底蝶窦之上由9条动脉围成的动脉环。2.颈轮:平甲状软骨旁由颈总动脉分枝成颈内、外动脉的起始部。3.胸轮(中丹田):由右心室向后发出的肺动脉分叉和由左心室向上向左发出的主动脉弓。4.脐轮(下丹田):平第4腰椎由腹主动脉分叉为左右骼总动脉。5.底轮:由盆腔内一组分枝状或圆弧状动脉组成。正常情况下中型以上动脉血流在分叉或圆弧状的管道处其流型必然是湍流。

二、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到:凡改变上游的流速,其下游的分叉处的动脉湍流必然加强并在该处管壁外也形成微粒组成的湍流(气功术语称“得气”),如果附加电场、磁场或生物场,这种湍流就汇合成一个大旋涡,气功术语称“结丹”,这与自然界中龙卷风很类似。构成这种湍流的微粒来自血液,由于血管内皮间隙仅有几个又,故而微粒既不是分子也不是能对组织造成损害的离子、质子或中子,而是更小的粒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31 20: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板块只发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2-5-26 10:2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辟谷初学

    发表于 2010-6-1 08: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子欲观其妙,而仍不在中,仍观其外,外无大处,小无小处,仍见此不老之真身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