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不自觉地认为孩子完完全全是属于自己的,没有意识到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作家纪伯伦告诫父母:“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是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过高的期望及管教,会扼杀孩子本来的天性。不经意间,我们的做法正是以爱的名义代替了孩子精神的独立。
父母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个味道不错,吃这个吧!”“这个更可爱。”“这件很适合你,买这件吧!”这样孩子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主见。而应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比如“选哪个呢?”“那个好吗?挑你自己喜欢的吧!”这样在餐厅点菜、买衣服、买鞋帽时,让孩子从小就有发言和选择的机会。
孩子年龄小,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父母在生活中要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主见和定力,就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从家教的角度上讲也是如此,如果孩子整天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他人的看法,难免会陷入随波逐流的境地。失去“主心骨”的孩子很难培养独立的人格,将来又如何能在人群中独树一帜,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呢?
特别要讲的一点是,要真正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父母自身必须是一个很有“主心骨”的人。
1.给孩子自己作决定的机会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有的父母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父母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