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以前一直讲学问,这一段则是描写有一天子贡问孔子的故事,像侃大山。 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楣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这个人“何如?”,很得意的样子。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给个一百分,“何如”用白话来说是:“老师!你看看我怎么样?”有点“得意忘形”! 还有一种“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 所以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做学问,只要做到“贫贱不能移”一句话——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无论怎么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子贡讲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容易,很难得。可是孔子并没有给他满分,只是说“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做到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仍旧有优越感,这也不对。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要安贫乐道,富有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讲到这里,子贡佩服老师了不起,所以子贡提出:“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讲做玉石的方法。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提示你一个道理,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很好! 孔子告诉子贡,读了诗,并不是教你变成一个酸溜溜的书呆子,一定要“告诸往而知来者”。中国人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懂了过去就要知道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