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4-10-7 15:34 |
---|
签到天数: 25 天 [LV.4]辟谷小学III
|
问:禅与心理治疗有何异同?弟子与师父的关系是否如同病人与治疗师的关系?
师:有同有异。禅的目标是袪除无明与烦恼,见自本性,实证菩提。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袪除或减轻人的内在冲突、混乱、矛盾、无助感等。因此,禅与心理治疗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针对心灵的问题,目标都在帮助人更澄明、稳定;差别则在于澄明的程度。
心理学不谈自性和精神的觉醒,只是试著帮助人变得更稳定,更能了解、处理自己的问题。如果治疗成功,人就可以更聪明、快乐。我没有钻研西方的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不是很了解治疗师的作法。要了解心理治疗,最好找心理学家谈;但我有资格谈禅,因此我是以这种立场来试著回答你所提的问题。
问:禅如何处理个人的问题?只处理病症,还是根本不理?我最常得到的指点就是:打坐时不要理会心里升起的任何念头。因缘、因果错综复杂,所以很难找到问题的直接源头。我们可以说:“禅的态度就是:如果找不到因,就不必为它烦恼”吗?
师:禅不针对特定的心理问题和它们的原因。禅师很少分析个人的情况,而是引导人提出自己的问题。人们在烦恼、受困、不安时,应该自己去寻找问题和答案。修行者应知道: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执著于自我。人们自己制造问题,因此必须自己来了解并解决问题。
修行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方法的修行,一种是有方法的修行。没有方法的修行可以用六祖惠能的话来归结:不思善、不思恶时,心在何处?这种无法之法导致后来曹洞宗的默照法门。在这种修行中,修行者不理会也不压抑心中升起的念头,只是维持对于念头的觉知,一有念头就放过,这样念头就会愈来愈少,直到智慧现前。
有方法的修行,可以根据数息、随息、公案、话头。在有方法的修行中,修行者也略过恼人的念头,但却是藉著专注于一个方法上,把心集中于一点,最后连方法本身也消失,智慧就会现前。因此,目标是相同的:修行者知道造成烦恼、不安、不稳的问题,根源于虚妄的自我。对禅来说,分析、解释都是不需要的。
在一些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病人对话,以便找出病人心里所发生的事,双方都想要了解问题。治疗师会试著把病人的病症和自己所熟悉、接受的训练的系统、理论连接起来,以判定病人的问题。这并不一定可靠,因为每个人的生平、经验都不一样。治疗师也许相信他们的分析和方法是客观的,但他们也许是错误的。
人们接受心理治疗之后,可能觉得轻松、安慰;但是问题可能并没有解决,只是得到短暂的纾解。这并不是说心理治疗在解决问题上终究是没有用的,只是对许多病人来说,治疗可以维持个几天。再者,完全依赖科学也是有限的,因为世间存在著许多无法测量、观察的事物。比方说,面对来自业力或魔障的问题时,治疗师的理论可能就不管用。
禅师不试著处理个性的问题,而是教弟子佛法以及修行的方法,并且以身作则。
每个人应该都能使用禅的方法,但有的人没兴趣,有的人没信心或不愿努力。除非他们改变,否则就无法透过禅的方法和教诲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必须知道,有些心理上有问题的人,禅是帮不上忙的。
我指导弟子修行,并没有必要顶著分析师的头衔。有些人参加过几次禅七,某些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因此在小参时,我也许会问些问题,扮演分析师的角色---虽然我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训练。我的教导和指引根据的是我对人心和佛法的了解,所以有些参加禅七的人也许觉得他们所获得的利益类似心理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