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4-3-6 07:28 |
---|
签到天数: 55 天 [LV.5]辟谷中学I
|
楼主 |
发表于 2014-1-3 19: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之先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智慧?他们都是遵循了大道自然无为的运动法则。与体悟了大道和的属性所然。而常人为什么处在愚昧昏迷中生息,故《道藏》经文中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以上一系列文字记载说明常人在处世中因七情逞狂,六欲肆虐;受、想、行、识、色、五蕴纷扰,喧宾夺主,侵占灵台,以致本性不能就位,而是处在昏迷中生息。失去了本性,脱离了大道所致。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故《道藏》中说:“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意即绝七情,断六欲,也就是心灭性显,返情归性。这与孔儒讲的“自诚明,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以及释迦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颠倒,究竟涅槃”等都是指绝情去欲,返本归根。以道的自然运动无为的法则,和的属性方可增加智慧,发挥本性的功能和作用。这样才是一个有良知良能的人,有智慧及有觉悟的人。如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下边我们再讲用道的运动法则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处理事物。道的运动法则是向反面发展,故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收敛),必固张之(放开)。将欲弱之,(懦弱)必固强之(旺盛)。将欲废止(抛弃),必固兴之(发达)。将欲夺之(掠夺),必固与之(给予)。”这段话的释义是这样:“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是合拢、收缩,“张”,是放开。如果将要收缩合拢,则首先要张开放大。如白起藉赵括之攻势,首先张开国境,以诈败诱赵兵入围,然后封闭国境,断其后路,终使数十万赵军成为俘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如果将要削弱它,必须暂时壮大它;“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如果将要废弃它,必须暂时兴举它;“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如果将要夺取它,必须在开始先给予它。对此举个事例来说明:春秋战国的时候,齐桓公(公子小白)得到管仲的保举成功了,成为一代霸主。易牙、竖刁、开方,齐桓公身边这三个人用心不良。其中易牙善于烹调,就问齐桓公:“微臣每天烹调,你感觉可口不可口?”管仲在旁边听着,就听他们君臣之间说什么。齐桓公说:“爱卿,烹调的都很好,只有一样东西我没吃过,只有人肉没吃过。”管仲在旁边不敢听了,说:“哎呀,这样的君王,这句话说出去,你说一句话善,千里之外就应你;不善,千里之外就批评你。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管仲一看,说:“我看大臣谁能回应你。”易牙说:“我主好。”这时,管仲就注意了。第二天烹调了一道菜,易牙端上来,齐桓公就品尝,都吃了。吃后,易牙就说:“我主,今天这个菜怎么样?”齐桓公说:“哎呀,异常,特别异常,跟以往不一样,这是什么菜啊?”易牙说:“这就是昨天你说的那道菜啊。”齐桓公说:“那你把谁杀了呢?”易牙回答:“我主,我还敢杀谁啊,臣只有把我儿子杀了。”对于这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管仲认为,奸到这种程度,没办法再奸了。而齐桓公认为,忠到这种程度,没办法更忠诚了,把他自己的儿子杀了给我吃,谁能有这么忠啊!管仲临死之前就把齐桓公叫到跟前,齐桓公说:“爱卿,你好好养病,还有什么话要说吗?”管仲说:“我主,我忠于你,我也忠于齐国。但是最后我有一句话如果不说,我就不忠于你,更不忠于齐国,我死不瞑目。”齐桓公说:“你有什么话要说?”管仲说:“趁我还没有死,你赶紧把易牙、竖刁、开方杀了。不杀就给我撵走。”齐桓公说:“爱卿,别人赶走也行,杀也行,只有一个人撵不了,杀不了。”管仲询问,齐桓公回答:“易牙。”管仲又问:“我主,为什么呢?” 齐桓公说:“他把他儿子杀了给我吃,这么忠的臣子,我怎么能撵走啊!”管仲说:“我主,正因为这样子,你把他撵走才对呀。” 齐桓公询问道理。管仲说:“父子之情者天然之焉,君臣之义者人为也。此人没有天然的父子之情,哪里又会有人为的君臣之义啊!老子曰,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易牙不是杀他儿子,是杀你,夺天下来了。他是居心叵测,立刻杀了他,事不宜迟。”齐桓公勉强地说:“爱卿,你好好养病,我就听你的。”管仲说:“好,你要不听我的,我就死不瞑目了。”管仲死后,易牙等人联合把齐桓公软禁了,把齐桓公硬是饿死了。在这挨饿的过程中,齐桓公说:“老天啊,管仲你真的英明啊。老子曰,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么英明的一句话,你就记下了。我读过了就是没记住。”通过这个事情,就说认识人,谁无故给你东西就要注意他了。所以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不光指政界的人,平常的人也要注意这点。这是指事物向反方发展的至理名言。另外,黄石公《素书》说:“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也是这个道理。这四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有形有象的事物,在自然之道的运化中,自有生杀之机。故盛衰循环,成败交递,治乱往复,其中有道、有数、有理。天理昭昭,不爽毫发。体之以道德,行之以仁义,践之以礼者,是盛之机、成之象、治之兆。离道德、背仁义、逆礼仪者,是衰之征、败之因、乱之始。故明晓事理的贤人君子必依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得失,作为明辨盛衰、通晓成败、审察治乱的准则。若此五者失,则避而去之,五者备,则趋而就之。上边说了一大堆,总的意思是让人在为人处世中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变通时局,方可立于主动地位。故汉张良辅刘邦而创就艰难之业;蜀孔明能成决胜之功,盖因有高尚的智慧,审时度势之所然。总而言之,古今中外,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我们学习“道”,一定要学习“道”怎么能够开启人的智慧,即转识成智。
因为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多,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参学。谢谢三智道商国学院的老师及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