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5 09: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符经》整理文
第一章 天道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第二章 观天之道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出焉,神明生焉!
第一节 天 道
〈一〉天道之用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二〉法道修身
天性也,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机在于目;至乐性余,至静性廉;禽之制在气。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第二节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第三节 人 道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第三章 观 念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几点注释:
1:因古文没有章节,连成一篇,且故乱其序,显神龙犹隐之意,以此育人。现在重整,分以章节,以显其意转换处。但是,章节题目却不好加,因文章内容广泛,一加提纲,总觉受限,且破坏了原文气机,因此不敢擅专,如要加提纲,似乎应是:第一章:道,第二章:法道:第一节:天道〈一〉天道之用,〈二〉天道修身,第二节:自然之道,第三节:人之道,第三章:观念或方法之别。列出来,可以看作提纲,也可解释,如此排序整理的原因。
2:重整之后,文调理顺,意甚简明,故不多事翻译,原因有二:一是:可借照原注文内容理解、参阅,大意可知;二是:《阴符经》文虽简捷,实是至理,里面包罗万象,可用在各个方面上。如翻译,则必然会缩小视野。因此,原文非常精彩,法简理奥,应用无穷,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作翻译,减少束缚,反而可广开思路,不没大智!
3:从《阴符经》可看出两方面内容,一是:说了《易经》的相关内容,二是:可作为《道德经》总纲。
4:一个关键入门概念探讨:
不作翻译,为的是保护慧命,不受伤害,但其中有一个概念要清楚,才会正确把握其中心思想,顺利打开《阴符经》大门,入里揽胜。这就是天之五贼的理解,今试着粗解以下,这只是自己的理解程度之内的见解,实际上应是万事万物中都有五贼在发生作用,如《易经》中的三才四象一样,无所不在。因此,不要以此解为依据,这只是提个醒,指个方向而矣。
(1):贼命—— 指万物之所以有生机或生命力是因为道的运转的作用,道通过万物相食相养的食物链关系,来实现发展和归源,从而实现 循环利用的关系,否则,仅有发展而不还原就会垃圾成山,最终会耗尽所有的资源,那时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所以讲是“以一消天下”。用在社会人身上给我们的启示则指五味养身等辨证关系。
(2): 贼物——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指异同,可以从“有无”来认识万物的差别性,正因为有区别,作用不同,才会交流,也才会产生利益,称为“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3):贼时—— 指阴阳循环不息、往复不绝上,如天地四季循环,万物生住坏灭循环,用在社会上则指兴衰更替上,属于“道”周行不殆运转轨迹的体现,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作用之外,因此,称为“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
(4):贼功—— 指公私或讲管理手段,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阳光雨露,夫莫之 令而自均,但具体到物种不同,天时、地利条件不同,道所付与的多少又不一样,因而同一种作物生长情况也会各异,就是因为道的调节作用的结果。也因而称为“以一恩天下”却“用之以怨”。在社会中则为制度或赏罚标准,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怨”的程度如何。或讲合理程度、满意程度如何等内容。
(5): 贼神—— 指阴阳的本质,或内在属性,存在一切万物中,是背后起作用的本质原因,用在社会则指民心的向背问题,表现为消长,也就是小大,贼神一发生变化,意味着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如社会来讲就是改朝换代之时,因此,贼神是检验的标准。
如上粗解可知,鬼谷子讲“天之五贼,莫若贼神”之意了。其实本文第一章开篇就讲了天之五贼了,只不过太简捷,不易区分。今再试解一下
①:爰有奇器,是生万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贼命。
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指贼物。
③: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天地四季变化,而万物有生灭循环,指贼时。
④: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讲如果善于运用此消彼长的关系,做好调节,事物才能顺利发展,也就是调好“公与私”这对矛盾,指贼功。
⑤: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由现象而本质,指贼神。
再举例看一下“五贼”的应用: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飞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①: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飞升。
贼命,是 自然界中 食物链,而 食物链之所以形成的 原因,不在于物种间形体的大小,而在于物种秉承的“元气”不同,也就是“禽之制在气”。而“元气”是 修炼的 根本。《道德经》进一步的 解释是:
禽之制在气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因此,“荃曰: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其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后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无神。仙味之术百数,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术百数,其要在还精采气;金丹之术百数,其要在神水华池;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静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此五事者,卷之藏于心,隐于神,施之弥于天,给于地,宇宙瞬息可在人手,万物枯荣可生人之身,黄帝得之,先固三宫,反治万国,鼎成而驭龙上升于天地。 ”
②: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
纣王失去民心这个社稷的根基,而有武王以岐山角地一呼百应而得天下,是以小灭大。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
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 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
成康之日,政简刑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③: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而民心思定,管仲做到了这一点,而使齐国社会稳定威望日高,成就了齐桓公的 霸主地位,因此“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信,是信息,是贼神的外在表现,就是民心(贼神)思定(贼时)。
④: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
贼物—— 指异同,万物的差别性,正因为有区别,作用不同,才会交流,也才会产生利益,称为“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范蠡善于经商,急是对商品的价值的综合评价。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⑤: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贼功—— 指公私或讲管理手段,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阳光雨露,夫莫之 令而自均,但具体到物种不同,天时、地利条件不同,道所付与的多少又不一样,因而同一种作物生长情况也会各异,就是因为道的调节作用的结果。也因而称为“以一恩天下”却“用之以怨”。在社会中则为制度或赏罚标准,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怨”的程度如何。或讲合理程度、满意程度如何等内容。
张良、项羽胜败的 原因,在于管理效果的 好坏。
好了,有这些作为提醒,相信走入《阴符》大智之中,当不成问题,别不多言,唯君自悟,方是真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