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5-19 08:49 |
---|
签到天数: 472 天 [LV.9]辟谷大学II
|
显现的灵光》
——柯云路谈禅与现代人生(3)
所谓“悟性”
空灵,是科学、艺术创造的一种高品格。
空灵,并非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空为顽空,是没有用的。
那么,什么叫空灵的“空”呢?就是当你把什么都放下来之后,真正的神灵要显现,灵动要出现,这才是艺术的奥妙,是思维、发明、创造的奥妙。
做到这一点,要靠我们在日常的科学、艺术、哲学、实践中去体会。
所谓空灵的境界,一方面它很自然,在生活中自然,上班、睡觉、吃饭,干什么都是很自然的。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是“不断百思想”的,是很常态的。然而,一旦进入那种境界,面对科学领域的问题,面对艺术的创造,你会有泉涌般的灵感,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灵感绝不是凭空捏造的东西。无论什么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有灵感闪光的时刻。在那个时刻,他面对要处理的问题,是那样不假思索而又处理得那样自然。古今中外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在面临重大的战略抉择时,往往要求左右的随从、助手都离开他。这时,不论他的部属为他提供了多少方案,有多少种办法,他都会完全放下。他要独处一室静一静,想一想。他在等待自己那个灵动活泼的东西,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灵感”和“直觉”。这种灵感和直觉往往会帮助他做出天才的判断。
所谓“悟性”就是指此。灵动的出现,在于天机、地机、人机合发的瞬间。只是大多数人体会不到这一点,而任灵感倏忽而逝。艺术的奥秘,就是对那个特殊时机的捕捉。
修炼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经常能够处于灵感、灵动的状态,并善于捕捉住这种状态。
空灵的境界是相通的
多年来,我总是尽可能地使自己处于“空”和“无”的状态,听凭直觉的指引。所以,有人说我是勤奋的作家,我是不喜欢听的;说我是刻苦的作家,我也认为不准确。什么叫勤奋?如果从“不磨不成佛”这个角度说,是对的。你经过一个刻苦的修炼过程,使自己达到空灵的境界。但那时,一切刻苦都没有用了,都过去了,都抛弃了。
你文字的价值不是刻苦,而是空灵。
没有空灵的智慧之光,写得再多也毫无意义。
刻苦创作只是千日练功之练,练出空灵再言刻苦那是愚昧。
创作苦吗?有的人创作很苦,但他刻苦了几年把性子练好了,安静了,能排除干扰了,这就是练出了空灵。有了空灵,并不需要刻苦。没有空灵,再刻苦也不入正道。
因为空灵的境界是相通的。做到这一点,不能靠理性的把握,要靠心灵的体验。要体会空灵之“空”的奥妙,特别重视对灵感的捕捉。
此乃科学、艺术等一切领域的相通之处。
欲望与执着
人往往会有很强烈的欲望,很想干某一件事情,为此而焦灼,牵挂,担忧,放不下来。如此,哪有自由思想可言?哪有身心健康可言?哪有灵动活泼的状态可言?没有。
并不是提倡什么东西都不想了,都不干了,当一块石头。不是。是指那种把什么都放下来的状态。饭还是要吃的,觉还是要睡的,工作还是要做的,然而,心里确实要经常处于一种放下来的状态。
这就是真正的悟性。
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绘画,写作,舞蹈,唱歌,可以做得很累,很疲劳,甚至可以累得吐血,但同时也可以进入好的状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是对心态的把握。
人们在褒奖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时,总讲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这个提法很可爱,在一定层次大概也需要,但高级点,一定要执著吗?我认为可以探讨。
没有一定的方法,不得其奥妙,只凭执著,常常很难成功。
自性与佛性
当我们对万事、万物处理时,有时会出现一种不假思索的态度和方法,所谓人的第一直觉,即那种随机的灵光一现。
古代禅宗有许多方法开悟人,都是这样即兴的,用一些看来很简单的小事启发人。当你体会到那种不假思索的、随意的、即兴的一瞬间所表露的自然态,此一瞬间乃为开悟。那是一种无自然、无不自然的状态。体会到这种状态,又把它保持下来,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维持下来,就是无为态。它是人生的高级境界。
这种状态说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所以,对于无为的过分执著,是假无为状;对无为有一种若有若无的、不假思索的、随心自在的流淌出来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无为态,真正的自然态。
所谓万法归宗和法无定法,只要找到了万法归宗之“宗”,三千六百法门都能成正果。
同时,我们在这一层次上体验到的,进入另一个层次时,可能又不一样了。这就是修炼无止境。
所谓修炼无止境,是指一般修炼者而言。到了最高级境界,没有分别,没有高低,那个境界没有法,一切有为法皆为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但达到这个境界,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一点一点地前进。就好像一个学生,先要读小学,后来要上中学、上大学,最后还可能读博士当教授,越学越精,学问做得越来越好。上小学时老师会立许多规矩,他必须遵守,但到后来,他在学问的领域中已经得心应手了,那些规矩根本不用考虑了,这叫“为道日损”,又叫“有至极而归于无”。达到了大自由、大解脱、大自在的状态。那是一种灵性的状态,无为的状态。
有人问,什么是灵性,什么是灵光?似乎不大好用某一个词来界定它。要靠自己的体验。就好像茶味,仅凭语言是说不明白的。换一个说法,如白是什么?你可以说是雪一样的颜色。雪的颜色是什么,是白色的。同样,灵光是什么?是自性。自性是什么?是佛性。佛性是什么?是元神。元神是什么?是灵光。又绕回来了。
天才与神灵
如果一个气球没有被固定,悬浮在空中,风从东边来,它往西边去,风从南边来,它往北边去。再微弱的风,它都会有感觉。然而,你把它系住了,固定死了,那就完了。当我们的那颗心没有牵挂,像自由悬浮的气球一样的时候,它对万事万物信息的感觉是绝对没有一点遗漏的。
这就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奥妙。尤其当你遇到很多纷繁的问题无法抉择的时候,要静下心来感觉感觉。诸葛亮的门前有一副对子: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你的心情淡泊而宁静的时候,你的心志、你的智慧、你的神灵才能处于光明中,你对于遥远的事物才能有正确的感知。
人类不是无缘无故使用灵感来形容那些艺术的、科学的、技术的重大发明的契机的。天下所有的学问都相通,很多的发明创造经历过苦苦思索的阶段,那个苦苦思索就像修禅一样。长期的修炼,突然有一天,灵机一动想出点子了,发明创造了,那就是灵性。
天才是什么?关键在于灵性。
天才人人有,有人一辈子没有调动出来。
明白了奥妙,一目了然。
体会自己的灵感
在生活中,常常会有许多思绪飘忽而过。你审视那些飘忽而过的东西,如观大海表层之波浪。不理睬它,任其流失,来而去。
久而久之,你会进入一种状态。
那时你要体会:你一生中总会有一件事情好像是不假思索做的,但它做得是那么合适,那么得体,那么自然,甚至可能是你做得很漂亮的一件事情。你去体会,去回忆。那么,你就有可能逐步逐步地,在有一天理解了什么是所谓的灵性了。
如果你原本没有过灵感,说多少话都不会起作用。然而,你有过灵感,用这种方法逐步地思悟,你慢慢就会悟到那个东西。而且还会想到,自己的一生其实不止有过一次灵感。随着境界的不断提高,你的灵感会越来越多。
禅师点化徒弟的契机
为什么禅师对弟子,在一个空间、一个时间只有一句话是最正确的呢?只有那一句话,那一个举动,那一个暗示,可以使他开悟呢?有些话,比如说真正要点化,你没有灵犀怎么点化呢?因为你有灵犀,才有可能点化。
人们知道母鸡孵蛋,一只比较好的母鸡,知道天职的母鸡,在小鸡孵出来的时候,要帮助它一下,啄一下它的壳,把壳啄裂,帮助小鸡出来。如果啄早了是什么结果呢?这只小鸡在里边还没有孵化成功呢,啄破了以后是死亡。啄晚了是什么结果呢?小鸡自己没有力量出来,很可能在里边憋死了,也是死亡。什么时候啄,有一定的时刻,这就叫契机。
一个好的老师对他的弟子讲话,也必须这样,在你已经到了那个时刻了,但是又没有孵化出来,他点拨你一下。你那个鸡根本没有孵成,他说话没有用。可是你已经快成功了,他不点化,叫误人子弟。
调动灵感的高技术
有人问,所谓“万念归一,一归于无”,可以看成暗示和诱导吗?
我以为,最起码可以理解成一种暗示诱导语,使人们进入放松安静、无杂念的状态。
更彻底的理解是,这些话高度概括了大境界的真谛。
真正进入“无”的境界,宇宙与你都空了,那时,高智慧将随之而生。
万念归一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千日修炼,才能一日顿悟。
如若降一个层次,“融万念归于无念”,这是调动直觉、灵感,解决科学、哲学、艺术以及人生各种复杂问题的高技术。
朋友,在你研究科学、哲学问题时,在你创造艺术时,在你面对人生时,必然有时“万象综错”,“万念交心”。那时,你会陷入矛盾重重的状态。你会苦思苦想而无头绪。你焦灼,你烦躁。你彻夜不眠。你废寝忘食。你无从下手。
这时就要放松自己,进入圆融的境界。将万念都融于一,归于无。恍恍惚惚中,一切都曾知道一切又不知道,“忘”了。理智不去费力思索了,没有任何执著了,放弃一切规范和逻辑性思维了,听其自然了。潜意识就会自行出来工作。它会以理智思维不可企及的“高速运算”,把万象、万念都综合入运算之中,也可能忽然,一瞬间就得出了结果,并以直觉、灵感的形式告诉你。
朋友,请尝试尝试吧。
出神入化
一个再普通的人,在其一生中也会有若干次天才的直觉与灵感。这些瞬间而来的智慧,常常帮助你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解决最困难的问题,避免最大的灾难,得到最宝贵的启迪与思路。所谓空灵状态,好比是把直觉、灵感这种瞬间的恍然闪现放大,使之恒定持久,透彻整个思维。
朋友,请想想你有过的直觉、灵感。
请仔细体验那种状态。你在精神放松、身体放松、情绪放松的情况下,越来越生动、细敏地进入那种体验。你可能恍恍惚惚了,你在回忆着那有过的直觉、灵感,你悚然心动,感觉到了。那犹如迷蒙中光明的跳动,有如梦境中画面的忽然闪动。它似乎过去了,但你仍然静静地观想着它,以恍惚的意识接近着它,进入着它。那种体验又一次来了,一次次来了。你可能忽然进入一种状态,你发现一切景象都奇异了,都被光明照透了。
如果你是艺术家,那么,那种空灵状态在创作中有时也会出现的,那就是你完全凭直觉写作、绘画的时候。那就是你完全丧失理智规范的时候。那就是你如醉如梦、颠倒痴迷的时候。
“完全失去理智规范”,就是不被任何有关社会、功利、艺术的规范限制,完全的自由态。
“如醉”,就是醉境。醉境造就诗人。
“如梦”,就是梦境。梦境造就绘画家、雕塑家、舞蹈家,一切视觉艺术。
“颠倒痴迷”,就是进入一种类似精神病的状态。天才的艺术创作,就是一种可控制的、暂时的“精神失常”。
“出神入化”,就是化神为虚,就是神与宇宙相融合,就能超时空地“摄取”各种信息。
“鬼使神差”,就是有一种你并不知道的神奇力量在左右你,支配你,创造出连你自己事后也“莫名其妙”、惊叹万分的作品。
“不由自主、任笔挥洒”,是上述几种情况下都必然出现的状态。
天才的艺术家是经常进入上述那些状态的。
那是一种潜意识被调动起来进行创作的状态。
是空灵的状态。
物我两忘
我常常思悟“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我相信:万事自然,事事自然,每事自然,始终自然,完全自然,处处自然,时时自然,无事不自然,无时不自然,这就是一个人获得大道的境界。
也许有人说:这还不容易?
当然不容易,因为做到完全地绝对地自然而然是很难的。这要求你没有任何执著,没有任何牵挂,完全地顺乎大道。
怎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自然而然呢?
首先要使自己完全地超脱、达观、透彻。不在乎个人功利,没有任何离开客观规律的主观愿望,没有各种使人徒生疲累的强求。万事不要努劲,丢掉一切束缚、牵制我们的因素。
心中充满杂念,没有清静可言,没有自然可言。
然而,那些束缚不是想丢掉就丢掉的,必须是在人生观超脱彻悟之后才可能的。一脑子功利主义、患得患失的杂念,又想进入放松自然的写作状态,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无我”或者“物我两忘”的状态中创作出来的。
大千世界不过是一粒尘埃。一部小说更是一粒尘埃。一部小说中的有关意念更是尘埃的尘埃。
一幅画,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它的境界;有大境界,就有大气,大神韵,大智慧。
天下万事,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做它时的境界。有了圆圆融融、浩浩渺渺、光光明明的大境界,就有大气大势,大神韵,大智慧。
境界永远圆圆融融。世界不过是一粒尘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