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5-8-1 16:55 |
---|
签到天数: 75 天 [LV.6]辟谷中学II
|
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
事实上,大千世界,不会有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只要你仔细观察,总会有细微的差别。同是走兽,兔子娇小而青牛高大;同是飞禽,雄鹰高飞而紫燕低回。人,总会有智力、运气的差别;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总会有人比你跑的快……
参差不齐,才构成了这世界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是的,走在生活的风雨旅程中,当你羡慕别人住着高楼大厦时,也许瑟缩在墙角的人,正羡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风的草屋;当你羡慕别人坐在豪华车里,而失意于自己在地上行走时,也许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羡慕你还可以自由行走……
有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欣赏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事实上,人生如一本厚重的书,有些书是没有主角的,因为我们忽视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线索的,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我们埋没了自我……
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为难自己,质疑自己,有时,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或学会某样事物,那只是我们思考与接收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泪要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只要记得:冷了,给自己加件外衣;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痛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继续往前走,已足够!
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与其在别人的辉煌里仰望,不如亲手点亮自己的心灯,扬帆远航,把握最真实的自己,才会更深刻地解读自己……
面向太阳吧,不问春暖花开,只求快乐面对,因为,透过洒满阳光的玻璃窗,蓦然回首,你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念佛人的殊胜就是万缘放下,这些所有一切想、观全放下,心就定在这句佛号上。有阿弥陀佛加持,有护法菩萨的加持,还有十方诸佛如来的加持,魔不得其便,这是信心坚固。但是坚固的信心人不多,现在我们看学佛同学当中,稍稍听别人说点,他就起心动念了。前几天有个同学告诉我,说大陆上有人传一个念佛的方法,他自己创造的。传统念佛方法很多人念了很久了,放弃了,跟他学习,听说学习的人很多。来问我,我回答的是各有缘分。
我今天也发现了一个方法,妙极了,那就是来佛寺海贤老和尚的,一句阿弥陀佛九十二年不变,不动不摇,不受任何境缘影响。他没有念过经,他不认识字,早晚两堂功课都不会。他也没有那个必要,他二六时中就是一句佛号,佛号不中断,口里不念心里念,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不就是此地讲的正念吗?正念里头没有魔,邪念里头才有。念佛人会产生这种现象,听到别人一说,觉得好就跟着去了,也不知道那是真的还是假的。真假的标准是经典,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法是净土五经一论。净土宗所依的经典不多,与五经一论上所说的相应,这是正法,净宗正法,与这个不相应的那就是邪法。
通常最普通、最熟悉的,《无量寿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大家都知道的,祖师大德们常常说的。发菩提心是怎么说法?蕅益大师讲得最好。什么叫发菩提心?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所以蕅益大师晚年有个别号,叫西有老人,西是西方,有就是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完全肯定,没有丝毫怀疑。他还说,这在《弥陀经要解》里头,真信切愿就是取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真信切愿决定得生;品位高下全在持名的浅深,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决定往生。
念佛的功夫绝不为一切境界所动摇,这个我们要学海贤老和尚,人家九十二年一句佛号如如不动,不受任何干扰。他给我们示现的,一百一十二岁,精神、体力跟年轻人一样,这是大家很羡慕的。他从哪来的?就是信愿持名。有一位张先生问他,向他请教,你是如何保养的?有这么好的健康状况,这么大年岁。他告诉人,就是两桩事情,严持戒律,老实念佛。你看多简单。戒律是什么?三皈、五戒、十善。修学的戒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没有读书,他就是念佛,念佛代替了读书,就这一句佛号,其义自见。念开悟了,念到明心见性了,在净土宗讲,念到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决定得生;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念断了,没有了,阿罗汉、辟支佛的清净心他得到了;再向上提升,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平等心现前,菩萨的大定,理一心不乱;再向上提升,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经题上「觉」。你看清净、平等、觉,他完全遵守,从来没有怀疑。
这是怎么回事情?他孝亲,尊师重道。孝亲我们在光盘上看到了,母亲年岁老了,没有人照顾,他把她接到来佛寺。母亲吃长斋,母亲念佛,八十六岁往生。往生之前没多久,老太太想回老家,贤公老和尚劝了几次,老太太坚持一定要回去,所以他就陪老太太回老家。回老家没多久,她叫把女儿叫回来,侄女、家里的亲人统统叫回来,老太太包饺子,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欢欢喜喜,欢乐。吃完饭之后,她在旁边椅子上双腿一盘,告诉大家,我走了,就真走了。你看多自在!海庆、海贤都是自在往生。老太太这个表演,度人先度自己家人,自己家人不能得度,别人怎么会相信?
我们从这些数据里头细心去观察,肯定有悟处,我们往后怎么修、怎么成就,这是活生生的例子,表演给我们看的。这三个圣人,不是两个,对末法众生,特别是修净土的,行大布施。这是法布施,让我们看到这个,我们终于明白了,应该怎么学佛才能像他们一样的成就。自在往生不难,就是心里头没有杂念,绝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全心全意投靠阿弥陀佛,不再受别人影响,这个人是真正的弥陀弟子;还会受外头人影响,不是真的弥陀弟子。我们要做真正的弥陀弟子,不辜负阿弥陀佛,不辜负来佛寺的三老,他是我们末法的导师,教导我们决定得生净土。
很多人有权有势,以宿世的因缘,感得世间福报很大。应该是他往昔发了有漏的愿,就像美食里掺杂了毒药一样,享福报的时候,也会有痛苦的。所以发心特别重要。要种那些清净的善因,要纯善。那些掺杂了私心的“善”是不行的。
那些大德高僧弘法的道场都特别宽广,弟子也特别多,非常有威势,非常有能力,但他们不会像世间那些人一样,执着而烦恼。想往生的时候,即便是满屋的牛粪也一样不受影响,一样可以走;即便是满屋的黄金也一样不执着,一样可以走。
所有的一切,皆如梦幻一般。真正从万法的本性上、业果的感召上来说,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十二缘起中讲,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痛苦,就是有贪着。所以说,烦恼、我执和我见是痛苦的根源。如果没有了我执和我见,烦恼也就没有了。释迦牟尼的教法里也是这么说的。其实你一切放下的时候,你的一切烦恼也就没有了;如同火熄灭了,烟自然就会消失一样。
而反过来也如此,那些世间的福报,那些名闻利养,都是修来的,是自然产生的,好比有了火自然就有灰一样。就像佛菩萨那样,要牺牲,要奉献,要任劳任怨,全无任何自私。这样做,在世间人看来,会觉得很傻。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为自己,帮助一切众生才是为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名闻利养才会自然而来,不用刻意索求;只有这样,才能解脱,不受轮回之苦。要知道这个原理——有舍才有得,一切都是有因果的。
修行以后,不要贪面子,世俗人为了面子,很容易造恶业。比如说婚嫁、丧葬、生日,为了面子请客,就大开杀戒。印光大师讲过,在民国时,有位两江总督的周老先生,他往生前,跟儿子说,不要杀生,一切都按照佛教礼仪来办。往生后,他儿子不听话了,因为周老先生是大官,死后儿子就给他讲究排场,请客。一请客就请了五次,累计一千多桌。其中杀生鸡鸭鱼猪,不计其数。他以为是面子是孝顺。后来他儿子去扶乱,周老先生的灵魂就出来了,大骂他儿子,我做官这么久的功德,都不够你抵销这些杀生。他儿子就很忏悔,想建一个大丛林补过。但后来因缘不成熟,只是盖了个小庙。
世间人的面子,其实很颠倒。要修行,就不要世间的面子,要抓住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我也认识一个师兄,她吃素,她母亲过五十大寿,儿子一定要给她请客,因为是大家族,既然要请客,就要杀生。客请完了,她母亲过寿完,就生病了,病了一个月。她发愿念三百部地藏经给她母亲,她母亲的病,才好起来。
以前有个大善人,他过八十大寿,儿子也帮他杀生请客。善人有善神护持。他就听到善神跟他说:老善人,你本来可以活到九十岁的。现在被一杀生,寿命减了九年。只能活到明年了。果然第二年就去世了。
世间人为了面子,往往很折福报。为什么,地藏经讲的“男女俗眼,不辨是事。”人没有智慧,加上业障,真的会把坏事当成好事。有的人怀孕了,因为觉得婚姻要好一些,或者等日子好一些后,再生孩子,就去堕胎了。结果,因为堕胎恶业,婚姻不好,或者求子都很困难。这也是面子问题导致的。
修道人的心,第一要真,不要为了世俗虚假的面子而活。以虚假心,怎能入道呢。真修道,不要想着得到世间人的赞美,否则也是一种障道。佛说过,这个世界上,作恶很容易,行善,遇到善知识很难。不要得到无所谓的面子,然后违背了因果。学佛后,你也不要担心,世俗朋友都远离你。道不孤,必有邻。我们有道心,就会有善知识跟在身边。就会吸引到同样磁场的人,那你身边就多了佛友。而有一天,你有道了,甚至可以度你身边朋友来学佛。
忍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为。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清贫,忍耐失败,等等。“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忍耐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人生有巅峰也有低谷,那些在低谷中还能泰然处之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和强者。
佛陀常教导我们要“随顺众生”,但这并不是一味地纵容,看到众生在为非作歹,自己也要去助一臂之力。真正的随顺,是看到对众生暂时或究竟有利的,才会顺应他的心意;而对自他没有丝毫利益,甚至反而有害的,则绝对不会“助纣为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