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7-2 12:54 |
---|
签到天数: 87 天 [LV.6]辟谷中学II
|
当今,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人们不难找到一些锻炼身体的健身房,尤其是那些高级宾馆里,总附设有健身设备,有跑的、跳的、踩的、锻炼肌力的、锻炼耐力的……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为了达到健身,我们祖先对此早已有一些措施。它既不必花很多钱,也不需特殊设备,只要你愿意坚持做,就一定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最终目的。这种方法就是按摩。
按摩,在古代又称为“按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故导引按 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是在讲我国古代由于四面八方自然环境各不相同,所易罹患的病症也不尽一样,而其治疗方法也必然迥异。这里的“中央”,指的是我国的中原地带,因而,按 和导引这些疗法,是地道的中国“土产”,产生于中原地带。
一般的理解,所谓按摩,就是用手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大致说,按摩有二大类,一是由别人替你按摩,这大多用于治病,有专门的按摩医生,唐代还有“按摩博士”,是一门专科。另一是自己给自己做按摩,自我按摩主要用于养生保健。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
按摩的手法是相当多的,现代我们对这些手法加以总结,大约有拍打、叩击、抚摩、旋摩、点按、指揉、掌揉、指捏、掌搓、剁掌、推导、抓拿、抖动……等等。
古人可能限于设备,但主要还是出于方便每个人养生保健的需要。说它易学易行,绝无夸张之词,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种叫“老子按摩法”,据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创,但首先记载此法的是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全套按摩法共有 49势,包括“两手捺(指大腿)。左右捩(扭转)身二屯4·七遍(即十四次);两手捻 ,左右扭肩二七遍;两手抱头,左右扭腰二七遍;左右挑头二七遍;一手抱头,一手托膝三析,左右同;两手托头三举之;一手托头,一手托膝,从下向上三遍,左右同;两手攀头,下向三顿足;两手相捉(交叉抓指)头上过,左右三遍;两手相叉,托心,前推却挽三遍;两手相叉,著心三遍;曲腕、筑肋,挽时,左右亦三遍;左右挽,前后拔,各三遍;……外振手三遍,内振三遍,覆手振亦三遍;两手相叉,反复搅,各七遍;……舒左脚,右手承之,左手捺脚,从上至下直脚,三遍。右手捺脚亦尔;…推天托地,左右三遍;左右排山,负山拔木,各三遍;舒手直前,顿、申手三遍;舒两手、两膝,亦各三遍;舒脚直反、顿、申手三遍;摈内脊、外脊各三遍。”
请看,这不是一套相当简便,无需专门学习,随地随时可做的自我保健法吗?只不过这里的各种动作比较像体操,而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按摩还不尽吻合。须知,古代的按摩( )和导引本是同一类性质的,而且这是在1000多年将近 2000年前的设计,因而还不可能那样全面、科学,但这种通过自我锻炼以达到保健目的的方法,业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在《备急千金方》中,又载出另一个按摩法,即“天竺国按摩法”,又称为“婆罗门法”。可见,这种方法传自古印度,虽说是国外传入,但一经被我国人所接受,并加以改造,当然也就成为我国自己的东西了。这一套保健操,就进了一步,包括诸如“立地反拗身三举”、“两手抱头,宛转 上,此是抽胁”等,包括腰背活动的动作。书中明确提出:“老人日能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其功效可见一斑。事实上,比《备急千金方》更早一些、更接近于我们所理解的按摩的,在梁代养生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就已经有了。当时称之为“干浴”,“平旦以两手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四眦,令人目明。”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百病皆除。”
到了宋代,自我保健按摩业已全面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全面的养生方法。如“床上八段锦”,其内容已经包括静坐、耳功(称鸣天鼓)、叩齿、漱津、擦鼻、目功(擦眼、转动)、擦面、项功、揉肩、夹脊功、搓腰、搓尾闾、擦丹田、揉膝、揉涌泉、织布(全身动作如织布)、和带脉(旋转上体、配合呼吸),动作业已照顾到全身了。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十分注意简便易行,又要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一要点。古人认为,按 的目的在于舒经活络,促进体内气血的循环,调节阴阳,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古代人尤其重视对穴位的按摩,因为通过这些敏感点的刺激,就可达到以上的目的。这里主要有搓涌泉穴和肾俞穴两种,真可谓效如桴鼓,有两则故事为证。
元代李冶在《敬斋古今 》中曾提到一个叫郑产如的同乡,出任江东仓使,因患有足弱症,致在谢皇恩时无法下跪。后来枢密院的黄继道教他按摩足心涌泉穴的方法,只一个多月就能下跪了,其保健之效可知。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一次与其挚友佛印同室而卧,苏东坡临睡前就做了擦足心的按摩,佛印不解其意,问道:“学十打禅坐,默念阿弥陀,想随观音去,家中有老婆,奈何?”苏氏也幽默地回答:“东坡擦足心,并非随观音,只为明双目,世事看分明。”从其风趣的回答,可以见到自我按摩法在宋代业已相当普遍应用了。
肾俞穴一般称腰眼,位于背部第二腰椎处离中线各一寸五分,左右各一。
据研究,按摩此穴有补肾之功。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载一则故事,说在一个严冬的日子里,他与友人张丞之对坐闲聊。不及二个时刻,他就上两次厕所。张疑而问之:为什么小便如此频数,他说冬天理当如此。而张却说,他不论酷暑隆冬,每日早晚只有两次小便。原来,他学了一种擦肾俞穴的保健按摩,其法“临卧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气,舌拄上腭,目视顶,仍提缩谷道(指提肛门),以手摩擦两肾腧穴,各一百二十次,以多为妙。”于是仿照此法去做,果然甚有效验。
根据中医的理论,这种按摩穴位的方法,加上导引活动,也有补养心肝肺脾肾等脏腑,强身健魄之功。
然而,古人对按摩的养生法也并未绝对化。在随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所谓“洗髓易筋”法。这种方法虽也说是传自天竺的达摩祖师,但仍然是经过我们的古人改造过的。在一部名为《洗髓易筋经》的书中,作者在详细介绍各式各样的锻炼和按摩形体(易筋)的方法之外,也没忘记要“洗髓”:“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圣域在反掌之间耳”,也就是要清静无为、内外兼修。这也正是把动、静互相紧密结合的修身养性之法,是古代养生学的一大创造和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