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55|回复: 0

每日好书推荐 英国的陶渊明和他的四季随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6-16 01:21
  • 签到天数: 6 天

    [LV.2]辟谷小学I

    发表于 2014-6-8 22: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Sam

    前两天风雨大作,最近两天天气好得让人难以置信。生活在北京的人,对好天气尤其敏感,只要天空能现出原本的颜色,人们就激动得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微信朋友圈里,相熟或不熟的朋友嗮着他们在灿烂阳光下的幸福,我祝他们能多享用这美丽天气几天。

    照例,我周末全天在家附近的星巴克里度过,在这除了看书上网写代码,还能享用红茶拿铁和蓝莓丹麦酥,星巴克给我繁忙平庸的生活增加了不少美好体验。美好的阳光让我想起了一位英国作家和他的一本书:乔治辛吉(George Gissing)与他的《四季随笔》(The Private Paper of Henry Ryecroft),今天这篇文字写的就是一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穷困潦倒一生的作家和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本书。

    美好阳光和这位英国作家有何关系呢?在文章后面我会谈到。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这位很多中国读者并不了解的英国作家。

    乔治辛吉不仅让中国读者陌生,就算在他的老家,英国人也只把他当成维多利亚后期一个普通的作家而已。乔治辛吉一生穷困,以码字、卖书、卖版权糊口,最潦倒的时候,他病倒在伦敦,身无分文,差不点病死在肮脏伦敦最肮脏的小旅馆的地下室里。

    乔治辛吉一生写过二十多部小说,几乎全部默默无闻。卖文为生的人多数寒酸,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有些人原本就衣食无忧,闲着没事写点东西,因为天份极高,就写成了一流作家,比如托尔斯泰和拜伦;而有些人,平常人家出身,却怀着文以载道的理想,想用一支笔能改变世界,结果不但没能改变成世界,连糊口都成了问题。很遗憾,乔治辛吉就后一种人。

    唐伯虎对文人有一句非常精到的评价:“满腹有文难骂鬼,措身无地反忧天”。这话用在英国人乔治辛吉身上也同样适用。作为一个本身就需要被解救的人,他却有着解救世界的理想,他对穷苦劳工阶层充满同情,他不惜自己的名誉和前程帮助一个妓女,因此还遭遇了牢狱之灾。出狱之后,他娶了那个妓女为妻,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他的第二段婚姻,和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工厂女工,婚后发现那是一个泼妇,他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躲避悍妻。

    乔治辛吉(1857 – 1903)

    乔治辛吉的一生,基本上可以用失败形容。在他晚年,他反思自己悲催的一生,终于明白自己“对痛苦大众的热忱,只不过是化了妆的对我自己受着饥饿的感情所表现的热忱罢了”。这是一个把艺术和也把自己献给下层的文人,但他没得到拯救,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

    乔治辛吉年42岁的时候,时来运转,继承了一笔不多不少的财富。这是他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一笔钱。他在伦敦郊外租了一个租期二十年的房子,还请了佣人,结束了颠沛流离,享受起安稳闲适的生活。出于作家的习惯,乔治辛吉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这段美好的生活,他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描写起自己从未感受过的闲适,一个个普通景物和一段段平常生活在一个获得从容生活状态的作家笔下展现出了惊人的美好。天地、人物、自然的花花草草,在人穷困和富足时,看起来竟然如此不同。这些随笔后来编订成册,就形成了《四季随笔》这本书。


    《四季随笔》是乔治辛吉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刊印不久,因为常年劳作和穷苦而积累的疾病,作家离开了人世,年仅46岁。乔治辛吉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七十多部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多数默默无闻,而这本在他人生最后几年不经意而写的随笔散文集却他死后流传开来,被不少学者文人珍藏和称道。

    读乔治辛吉的书,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作家。但是,为何在他体力和精力高峰时写出的只是平庸的小说,而在他身体状况不佳的人生晚年却写出了传世的佳作?

    《四季随笔》是一本充满生活情趣的散文集。乔治辛吉写的全是普通生活的片段,但这些普通生活片段从普通开始,渐渐被描写得极为精妙,作家在适当时候悄然融入个人感受或回忆,读者不经意间被带入到作家心里,引起共鸣。

    比如,作家这样描写自己的房子:

    “多么恬静雅致的房间啊!我完全无所事事地坐着,仰望天空,看着金色阳光洒在地毯上,光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着,我的目光从墙上的一幅幅画作,游移到我钟爱的一排排书上。房间里没有一丝动静,我听到鸟儿在花园里唱歌,听到它们拍打翅膀的沙沙声。如果我乐意的话,我可以这样坐上一整天,一直做到万籁俱寂,夜幕深沉。”

    乔治辛吉就是这样从一个普通的生活情景开始,好像一个催眠师,以平淡懈怠的语气开始,把读者带入某种情境。接着,作家开始写自己的房子:

    “我的房子真是完美。大小正好可以让家里的物什一应俱全、井井有条;屋内多出的空间也刚刚好,缺了它感觉就不那么舒服。房子建得很牢固,木工和泥土的手艺表明那个年代比我们现在更闲适、诚实。…… 家的第一要义是舒服,如果有财资、耐心和鉴赏力,还可以增添些美丽的细节。”

    作家带着某种絮叨,开始给读者讲自己房子的各种舒服的细节,让读者看到一个曾经颠沛的落魄文人,多么心满意足的住在自己的房子中。就在读者有点恹恹欲睡的时候,作家突然停下慵懒语气,敞开了心扉:

    “在我眼里,这间小小的书房美丽极了,主要因为它是家的缘故。我大半生都无家可归,虽然住过很多地方,有些让我从心底里厌恶,有些还算舒服,但直到现在我才找到那种家为之家的安全感。以前我随时会被厄运活穷困驱使着四处漂泊。那是我曾对自己说,有一天,也许,我会有一个家;但是日长年久,‘也许’这两个字的分量越来越重了。在命运偷偷向我微笑的那个时刻,我差不多都放弃希望了。现在,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当我把一本书放到书架上时,我对它说‘呆在这儿别动,一直呆到我闭眼’,这话让我兴奋得颤栗了。 ”

    我喜欢这部分,喜欢得不得了。作为一个曾在北京租房的北漂一族,在几年不停搬家之后,我终于也凭着自己的力量给自己买了一套房子。我为自己的家添置的第一个家什就是几个厚重的木质书架。我的那些跟我一起颠沛奔波的书终于有了自己的安歇之地。每次我把这些薄厚不等的家伙放在书架上时,我都会不禁想起乔治辛吉的那句话:“Stand there whilst I have eyes to see you” (呆在这儿别动,一直呆到我闭眼),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我也会兴奋得颤栗(A joyous tremor thrills me)。

    再比如,乔治辛吉说到读自己的藏书和读图书馆的书的区别:

    “我知道有些人觉得图书馆的书和自己书架上的书没什么分别。对此我无法理解。首先,我了解我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只要把鼻子伸到书页间,就会联想起各种事情。比如,我的吉本文集,这套装帧精良的米尔曼版八卷本,三十多年来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每次打开它,嗅到高贵的书页散发的味道,就会回忆起作为奖品获得此书时的狂喜。还有我剑桥版的莎士比亚文集,它有一股味道,总把我待会久远的岁月 …… 我对这本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牺牲太大的缘故吧。”

    每个爱读书、爱藏书的人读到这里都会莞尔一笑,因为爱书人对自己珍爱藏本都有一段或美好或平常的回忆。乔治辛吉写到这里,没有停下来,笔锋一转,开始回忆起自己贫苦岁月里关于这些书的记忆:

    “这里的‘牺牲’不是交际用语中的那层含义。我有几十本书,当时购买它们的钱本应花在所谓的生活必需品上。好多次我站在书摊或书店橱窗前,对知识的渴望和身体的需要在心里做着激烈的斗争。到了晚饭时间,肚子饿得咕咕叫,而我却拔不动腿,因为看到一本觊觎已久的书,而且价钱实惠,无论如何不能错过;但买书就意味着饿肚子。…… 我在街上踱来踱去,手在衣袋中捻着那几个硬币,眼睛盯着书摊,内心里的两种欲望不停地叫交锋着。最后我买下书带着它回家了,那天的晚饭是面包抹黄油,我边吃边在书里流连忘返。”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一直是好友,现在在东北某知名大学读博,研究汉初河套地区竹简上的文字。他平常人家出身,他和妻子曾有一段艰苦的生活岁月。他嗜书成性,见到书店书摊必止步,有过为了买书而挨饿的经历。我曾给他推荐《四季随笔》并给他读这段文字,他听我读完这段文字,眼里含着泪花。

    这大概就是《四季随笔》流传至今的原因:平凡生活的点点细节被写得精致细腻,无论是现在的闲适还是过去的悲苦,作家写得看似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却是满纸沧桑。乔治辛吉经常让我想起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也是一生悲催,颠沛流离的最后几年,寄身四川成都草堂,有几年平静清闲的生活。我很喜欢他的一首叫《江村》的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这首诗的前几句,写的是一片多么美好的生活:清清的河水、恬静的乡村、老妻和稚子,但在诗的最后一句,写到了自己因常年奔波被病魔缠身的身体,以及最后和命运妥协的无奈。

    最早介绍《四季随笔》给中国读者的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周做人就把这本书的书名译为《草堂随笔》,可见,在他心里,他把英国的乔治辛吉和中国的杜甫的命运相提并论了。乔治辛吉命运虽和杜甫相似,但《四季随笔》的文风却更接近中国的陶渊明,而且书里写了大量英国的乡村生活,因此,周作人称乔治辛吉为“英国的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最喜欢的中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我读过不少。我一直阅读《四季随笔》的英文原文,我倒没觉得乔治辛吉能比肩陶渊明,毕竟,陶渊明一直淡泊名利,而乔治辛吉只是晚年生活相对轻松,终于能写点轻松的文字。透过这位一百多年前英国作家的文字,我能看到是:财务相对自由给了人某种从容心态,以从容心态做事,往往胜过急功近利所做的事情。

    我之前搬家多次,丢掉不少书,但两个版本的《四季随笔》一直跟着我。因为生计事业等问题,我感觉自己也浮躁得不得了,很少能静下心来好好研读《四季随笔》。只是有几次,夜深人静,坐在阳台,读到心静如水,我很想念那种感觉。

    写到这里,外面依旧阳光明媚,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阳光明媚的日子都会让我想到这本书:《四季随笔》里写有大量对美好天气的描写,我想,对乔治辛吉而言,终于不为钱发愁之后,他的一年四季都变得阳光明媚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