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86|回复: 0

佛祖:过去、现在与将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24 00:18
  • 签到天数: 28 天

    [LV.4]辟谷小学III

    发表于 2014-11-2 14:22: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0年5月15日联合国官方首次举行卫塞节三期同庆,以庆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槃。会上,德高望重的学者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进行了演讲。现全文翻译如下。

    ——译者归真

    今天,是联合国官方首次为庆祝释迦牟尼(释尊)诞生、成道、涅槃而举行卫塞节(Vesak)三期同庆的吉祥日子。首先,我对能有此殊荣出席这一盛大庆典感到高兴。尽管我身着僧衣是南传上座部僧侣,我还是出生和生长在纽约市布鲁克林(Brooklyn)区的美国人。二十岁以前,我对佛教毫无了解,二十岁后逐渐对其产生了兴趣,认为较之美国当代物质享乐主义文化,佛教更富有意义,随着岁月流逝这一兴趣日益加深。当完成了西方哲学研究生学业以后,我去了斯里兰卡并在那里出家。我成年生活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斯里兰卡度过的,因此能够再次回到故乡并在本次大会上讲演,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自公元前五世纪以来,释尊便是亚洲之光,一位其教诲的光泽曾一度沐浴了西至喀布尔(Kabul)山谷、东至日本、南至斯里兰卡、北至西伯利亚广泛地区的精神导师。释尊令人崇敬的人格魅力,孕育了以崇高的道德与博爱的理想为准绳的一代文明,孕育了净化千百万人心灵并使之发挥其最大潜能的充满活力的宗教传统。在包括文学、绘画、雕刻和建筑的一切艺术形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释尊的形象永远处于中心位置。

    释尊从容而又象谜一般的笑貌,是试图探索其甚深智慧大量藏书的创作灵魂。如今,佛教已被全世界较为深入地了解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的信众,而且已经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影响。因此,联合国决定每年保留一天,以便庆赞才智深湛、大慈大悲的释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释尊在许多国家的千百万人们心中一直被尊为导师和引路人。

    卫塞节首先庆赞的是释尊的诞生。在这一部分中,我不想仅仅用一些空洞的史料而是从佛教信仰的角度来讲释尊的诞生,这样释尊诞生对于佛教徒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更加清楚了。从佛教信仰的角度来看释尊的诞生,我们首先必需考虑“什么是佛?”这样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佛"这个字并不是一个专有名称,而是一个含意为“觉者”或“觉悟的人”的尊称。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东北部生长、接受教育的印度圣人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 Gautama)被授与(予)这一尊称。从历史的观点,悉达多?乔答摩就是佛,是佛教的创始人。

    但是,从经典佛教教理的立场出发,“佛"这个字具有比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尊称更为深远的意义。“佛”并不专指生活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某位宗教导师,而是指那些可作为楷模的那一类人,他们在宇宙的历史长河曾多次出现。就好象“美国总统”这一头衔并不仅指比尔?克林顿、而是指主持过美国总统办公室的每一任总统一样,“佛”这一尊称具有“宗教办公室”这样一层含意,适用于所有成就最高佛果的大圣人。于是,悉达多?乔答摩便仅仅是整个佛的世系中最近的一位佛,佛的世系可追溯到无始以来乃至未来永劫。

    为了使诸位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立场,我得稍微离一点主题先讲讲佛教的宇宙论。释尊教导说,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的,没有宇宙创造的初始点、没有宇宙起源的那一刻。自无始以来,各种世界体系产生、进化并随之衰亡,然后代之以遵循同样生长与衰亡规律的新的世界体系。每一世界体系均由许多迷界组成,上面居住着各方面都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众生。除了我们所熟悉的人类和动物的迷界以外,还包括在上的极乐天界以及在下的充满痛苦与不幸的黑暗地狱。生活在各道迷界的一切众生生死相续永无穷尽,叫做“轮迴(回)”(samsara),就是“流转”的意思。一切众生由于受自身的无明与贪婪的驱使而漫无目的地随生死流转,而投生于任何一道迷界,均由因果、善德与恶行以及身口意三业而定。一个客观的道德法则控制着这一进程,以确保善德修来上等种姓、恶行遭至下等种姓。

    生活在各道迷界中的众生都是无常的,无一能避免老、病、死。即使是降生在天界的上等种姓,虽享有长寿和极乐,但也不能永生。一切存在最终将会消失,随之又在其他任何地方降生。因此,如果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就会发现,流转于“轮迴(回)”中的所有生命都是有缺陷的、并打有不完善的印迹,因此不可能有稳定而又牢固的幸福与和平,也就不可能为痛苦这一问题提出最终的解答。

    然而,除了“轮迴(回)”的束缚以外,尚有精神上怡然自在的极乐与宁静状态,这一状态可以就在当下这并不完善的世间修成。这就是佛教所称的“涅槃”(Nirvana),即“出离”贪、瞋(嗔)、痴的火宅。与此同时,还有一条解脱之路,一条引导众生脱离“轮迴(回)”之苦达到“涅槃”之乐的修行之路,一条引导众生破除无明、贪婪、我执的束缚达到悠然自得的宁静与自由的修行之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条修行之路将在世间失传、不为众生所知,至(致)使这条抵达涅槃之路变得难以期及。然而,就是世间不时又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以独自的努力和敏捷的智力又找到这条久已失传的解脱之路。一经发现,他便身体力行直至完全领悟有关宇宙实相的真谛。于是,他返回世俗世界传播这一真谛,使这条通向无上极乐之路再次为众生所了解。行使这一职责的人就是佛。

    因此,佛不仅仅是自觉者,而首先是觉他者、是世界的引导者。佛的职责是在精神上处于黑暗的时代里,重新发现那条业已失传的通往涅槃、达到精神上完全自由之路,并在世上教化普遍众生。这样,遵循其脚步,众生亦可抵达佛所达到的完全解脱的悟境。佛并不是唯一能进入涅槃的人。所有的求道者,只要始终如一地修行,都能成就相同的果位。这样的人称为阿罗汉(arahants),即“可尊敬的人”的意思,因为他们已经断尽无明与执着。佛的任务是重新发现佛法,即真理的基本原理,并制定“宗教制度”或称宗教传统,以便将佛教流传到子孙后代。只要佛教教理流传下来,那些与佛教结缘的大众和佛教徒就能成就佛所指出的至善至德的果位。

    为了具备成为佛、成为世界的引导者的合格条件,求道者必须准备好经历无数期生命的漫长修行实践。在这些过去生中,未来入世的佛被称为“菩萨”(brodhisattva),即彻底觉悟佛性的求道者。在每一期生命中,菩萨都必须以利他的善德和精进的禅定来修行,以便获得佛所必备的品德。根据佛教有关投生的教理,在出生时我们的心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带有过去生、过去生所形成的全部品质和习性。因此,要想成为佛,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完善道德与精神上的一切品德,使之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这些品德称作“波罗蜜”(paramitas),即超常的美德或圆满。不同的佛教学派所列的波罗蜜稍有不同。南传上座部佛教提倡十波罗蜜行:布施、持戒、出离、般若、精进、忍辱、真谛、决意、慈、捨。从无始以来,在生死流转的每一期生命中,菩萨都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修炼这些胜行。

    促使菩萨如此非凡地修波罗蜜行的动力,是他希望佛教所教化的无死与涅槃寂静能够常驻世间的悲悯心愿。这一志向,出自对落入痛苦之网的众生无限爱怜与同情,是支持菩萨在其每一期生命中精进修波罗蜜行的动力。只有当所有的波罗蜜胜行修炼到尽善尽美,菩萨才有资格成就作为佛的无上觉悟。因此,佛的人格魅力,就是依照十波罗蜜的要求来进行修炼。就像一块精雕细刻的宝石,佛的人格显现了各种美德的完美和谐。对于佛来说,十种胜行已达到致极,并融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说明为什么释尊的诞生对佛教来说,会具有如此深远意义并值得庆幸。释尊的诞生,不仅仅标示着一位大圣贤、一位道德上的导师的出现,而且标志着一位世界引导者的出现。因此,在卫塞节我们庆赞释尊的诞生,释尊通过无数过去生的精进修行而成就了所有令人尊敬的美德,才有资格教化众生通往极乐与和平之路。

    从经典佛学的高度,我想回到人类历史的层面来简单地回顾一下释尊成道以前的生活。 这样做,可以让我对释尊教诲的精华部分稍作概述,并强调那些与当代现实生活特别相关的问题。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释尊并不是从一开始时便诞生为觉者的。尽管,在无数过去生中释尊已成就了正等正觉,他首先还必须经历长期而又痛苦的奋斗才能为自己找到真理。释尊名叫悉达多?乔答摩,诞生在喜玛拉雅山山麓附近的释迦(Sakyan)小国,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南部。尽管释尊降生与入灭的时辰不太确切,不过许多佛学研究专家认为释尊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3年至483年,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要晚一个世纪左右。据传,释尊是一位很有权势的君主之了(子),但释迦国实际上是一个宗教共和国,因此其父大概是统治长老院的首领。

    作为一位王室青年,悉达多王子在奢华富裕中长大。十六岁,他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Yasodhara)公主为妻,并在首都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在此期间,王子日益显得忧郁寡欢。令他深感不安的是那些一般人们认作当然的头等大事,即有关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问题。难道人活着仅仅为了感官享受?仅仅为了获取金钱与地位?或仅仅为了行使权力?或许,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更真实、更该履行的抱负?当王子二十九岁时,经过对难忍的生活现实的苦苦冥思以后,他决定了取舍,认为追求光明比对权力的承传或世俗责任的需要更重要。就这样,尽管正当年华,他削去头发和胡须、披上桔黄色的僧衣,过起了捨离世俗的出家生活,寻求一条从生、老、死反复轮回中解脱出来之路。

    出家后的王子,首先参访了当时最杰出的精神导师们,并掌握了他们传授的教理及修行法门,但不久他就发现这些教导不足以引导他达到他所期望的目的。随后,他选择了极端禁欲的苦行之路,为此几乎断送了性命。就在此时,当苦行的前景暗淡之际,他想起了另一条觉悟之路,一种适当爱护身体与持续打坐、深入证悟平衡的修行法门。他后来称之为“中道”,因为这一法门避免了感官上的放纵与禁欲的苦行两个极端。

    在吃了有营养的食物、体力恢复以后,释尊有一天来到尼连禅河(NeranjaraR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