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5-2-26 11:13 |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辟谷小学III
|
道家养生之道
谈到道家养生之道,一般人很容易将它与道家的修炼混为一谈早期谈到道家的修炼,为求羽化成仙,注重导气之术,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丹砂…等等。
其实真正的道家养生之道,乃求身心康泰。
这在道家经典也有详尽记载,就我个人所推崇者即“庄子”(道家称南华真经)内篇<养生主>,其文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其中所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以白话来说即:顺着自然的督脉循虚而行以为常法,这样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以下就顺此脉络来论述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 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合于道而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当然,所谓符合规律,当中有阴、阳、动、静、四时、五行…等。而前面所讲「缘督以为经」即顺着自然的督脉循虚而行以为常法,即包含合于阴、阳、动、静、四时、五行…等自然规律,这样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道家关于阴阳之论者最为详尽,与养生之道更密不可分,参同契所谓「物无阴阳,违天背元。」与「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 伤」者是。取坎中之真阳,填离中之真阴,便成纯阳之干,而为长生之基。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自然身心康泰。
关于动、静,道家静坐,主在养生。静坐法中坐法之种类繁多,普通系指全跏跌坐(双盘)而言。两手结定印,置于丹田前位,头正、颈竖、后脑微收,下颚微压。 口宜闭,齿宜接(微扣),两目垂帘,两耳反听,以收耳韵。两肩宜平正,背脊宜竖直,心宜内守,神宜内照,酌加若干之动功,如按摩、导引、俯仰、屈伸、揉打、弹拍、叩齿、鸣鼓、吞津、服液、舒筋,活脉,开关、松节......之类。均大有益于却病强身,养生益寿。
顺应四时以养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参照)。
此即说明道家思想或道术,能够顺应天地与四时之变化,使我们做事无所不宜,更能够得到多倍的效果。此于黄帝内经中亦有详载,「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比)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顺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以现代观点来说,是说我们要了解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掌握养生之道,恬淡愉快,精神内守,心无罣碍,蓄精养气,锻炼身体,和光同尘,逍遥自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能延年益寿、身心健康,达到贤人、圣人,甚至是至人、真人的境界。
养生与四时之配合,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篇〉论四气调神提及:
春季的三个月,称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多在庭院散步或到郊外踏青,以迎接生气、舒畅情志,切勿情志沉闷忧郁。如果违反春生之气,就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天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产生寒变之病。
夏季的三个月,称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心情保持愉快,切勿发怒,并使气机宣畅,多到外面活动。若违反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天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季容易发生疟之病(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称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保持神志的安宁,收敛神气。若违反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天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季容易发生飧泄之病。
冬季的三个月,称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晚起,使神志藏于内,安静自若,保暖身体。若违反冬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天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季容易发生痿厥之病(许世雨教授道家养生功法参照)。是道家乃重顺应四时以养生。
关于道家五行与养生,中国传统的位理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而成。
而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 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五行说以相生相克论述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
传统命理学不仅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小宇宙,它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应的关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与宇宙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 关系,恰好体现了“天人合一”观。
《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稼墙作甘」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 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又根据五行之相生相克,肾(水)藏精,肝(木)藏血,肾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脉,又主神志,脾(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金),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土)主气,职司清肃,肾(水)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反之,肺(金)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木)阳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滞,此即木克土;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此即火克金;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此即土克水。
是以调和五行,诚为道家养生之道。
现代人,生活步调快,互动频繁,各种压力层出不穷,造成了越来越多人神经衰弱,精神躁郁甚至精神分裂等,为甚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只注意到身体的健康,身体的锻练,而忽略了心灵的保健,其实身心是合一的, 缺一就不算是完整的个体。尤其,健康是一切的基础, 失去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维持健康,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直至老死,已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因为,活的老不如活的好,活的好不如活的好又老。在现今社会,很多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养生方法,而有些人则人云亦云,一味盲从。前面所讲「缘督以为经」即顺着自然的督脉循虚而行以为常法,即包含合于阴、阳、动、静、四时、五行…等自然规律,这样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参照前我们前面简略所叙述,关于道家有关阴、阳、动、 静、四时、五行…等自然规律,可知道家养生之道对现代的我们更为重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