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56|回复: 5

5.1(1)昕昕 【随缘,知足,放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5-4 22: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吉-昕昕 于 2016-5-5 17:30 编辑

【随缘,知足,放下】
随缘
人生,不过一杯茶。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
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
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因为看轻,所以快乐。
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知足
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
如处在天堂一样。
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
也像处于地狱一般。

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
知足而能自在付出,
就是真正的富有宽心。

计较
人心是相互的,
你让别人一步,
别人才会敬你一丈。

人心如路,
越计较,越狭窄;
越宽容,越宽阔。

宽心
人活着,
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
争的是理,输的是情,
伤的是自己。

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
宽心做人,
多一份平和,多一点温暖,
生活才有阳光。

放下
今天再大的事,
到了明天就是小事;
今年再大的事,
到了明年就是故事。

遇到不顺的事,对自己说一声,
今天会过去,明天会到来,
新的一天会开始。

南无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8: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照做吧,你的孩子自然会有福报】

        假设这个人,福报只有十万,如果父母从小就疼他,给他好吃好喝,靠钱买学校给他读书。大学毕业前,他已经花了十万。

  那他毕业后,去赚钱就很辛苦。因为福报从小就花完,很可怜。所以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老板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们。他们有福报。没有文化不会饿死,没有福报那就衣食都不能丰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给他花太多的钱。花的是你的钱,损的是他的福报。很多人小时候很风光,到了长大了,就可怜了。把福报风光掉了。古人讲,要培养老来福报,年轻不要享受福报,把老年的福报都拿来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寻根。孝顺好父母了,孩子自然听话。顶撞父母,以后孩子就顶撞你。这就是轮回。三代之间也是轮回啊。

  所以要把好吃的给父母吃,不要给小孩子吃,给小孩子吃太好,穿太好,都是损他的福报。

  宇宙规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报损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没有办法代替的。越是关心孩子,这个孩子以后就很难有出息,太关心了,关心到了牵挂,把他的福报都损了。他以后就要在艰苦中好好培福报了。

  那福田中,长辈前辈都是我们的福田。我们要恭敬长辈和前辈,以后我们当了长辈,后人才会恭敬你。这就是因果。

  我们要照顾长辈,胜过照顾晚辈。现在人,都关心孩子胜过关心父母,以后孩子长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关心孩子胜过关心你。这就是因果循环。

  古人讲的,不要留钱给孩子,孩子有出息,你留得钱也没有用。孩子没有出息,你留钱给他,他也是败坏。

  这就是宇宙的规律。那要留什么呢,留阴德,我们好好做善事,儿孙自然得福报。把钱存在阴德的银行,是最好的,福荫后代。

      见过许多人行善积德,吃斋念佛,后代都很好。弘一大师的父亲被当地称为李善人,虚云和尚的父亲也被称为萧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孙。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讲的,富不过三代,意思是无论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贵下去。富人会变成穷人。那穷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报上来了,就变成了富人了。这就是因果规律,能量的守恒。

  富人都喜欢给孩子花很多钱,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间的教育虽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还是福德的教育。

  给孩子福德教育,甚过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所以说,不要损孩子的福报,有钱也要布施出去。不能认为将钱布施了,孩子没有钱。

  天道不会亏待人的,布施出去的是钱,收回来的是阴德,这些阴德自然会福荫后代的。上天会照顾他。

  让孩子受苦,让他去成长,将来才不会受苦。父母真想为孩子积福报,有多余的钱,拿去布施做善事,积累阴德,这样就是顺着天,天就会照顾好孩子。

  但有的人就想着,为孩子谋幸福,赚了大笔钱留给孩子,甚至用非法的钱给孩子,这不是害了他吗?

  父母无法代替天,父母也要听天的,不要替天行道,自作主张。许多人留了许多钱给孩子,都给孩子子败掉了,让孩子娇生惯养,结果孩子就不听话。要让孩子受些苦,是为他积福报,是好事!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2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那么短,何苦为小事而生气!

  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带给每个人的影响又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这些不如意的事情而郁郁寡欢,也有些人会从中发现快乐!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上司无缘无故训斥你,街坊没头没脑痛骂你,妻子赌气回娘家,孩子不争气老师是找上门告状,评职称分房子被挤了没名额。你说气不气?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烦恼。每个人心目中都会面临诸多的大事小事,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每天都不分轻重缓急的去纠结这些事,不知道可以维持多久。

  看到身边一些琐碎小事,我们就气不打一处来!要么大哭一场,要么喝闷酒,其时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有点事就大发脾气,难道对方就能得到惩罚了吗?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生气大哭一场,只能把自己眼睛哭得红肿;如果我们喝闷酒;只能伤害自己的身体;这其实都是在惩罚自己。

  生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把问题搞得复杂化了!

  有一对夫妻,女人做错了事被丈夫奚落了一顿,心里特别不高兴,顺手还摔了一个小镜子。他最烦别人生气时摔东西了。就气乎乎地说:“不是想摔东西吗?大家一起摔好了。”他拿起桌子上的东西摔了一地,摔门出去了。晚上回来的时候,女人已经走了,三天没有回来。丈夫着急了怕她委屈憋坏了身体,就打电话跟她说:“是我不好,不该对你发火,我不是在乎你摔东西,我只是不想你养成这种习惯,别生气了好吗?”从此,女人再也没摔过任何东西,两个人好像再也没因为小事吵过。相遇是缘,不是用来生气的。

  当长辈做错事时,我们不要用恶劣的态度对待他,因为他是我们的长辈。夫妻之间有矛盾,要互相体谅宽容。如果晚辈做错事时,我们一定要讲道理让他改正,告诉他错在哪里,长大他就会慢慢知道了。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别人伤害了我们,可从来都不知道从自身找原因,难道真的都是别人的错吗?夕阳如金,皓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快乐是享受不尽的,哪里还有时间去生气呢?生气有时候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生活中,你无法选择你的老板、你更无法选择你的出身,可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一个苛刻的老板,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力;一个贫苦的出身则可以更加激发我们奋发图强的斗志。

  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每个人面对烦恼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凡事应该多往好的方面想一想,心中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眼前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学会忍让,学会“化干戈为玉帛”。只有这样,你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不会经常为一些小事而生气伤神。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几十年,来人世走这一遭真的是不容易的——灵魂从母体诞生,到飘飘荡荡不知往何处去,忘却前尘旧事,再回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多么不易啊,干嘛要有那么多的烦恼呢?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空,从空旷中走来,向空旷中走去,最后的结果是四大皆空。所以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物。别把自己宝贵的时光纠缠在一些无聊琐事之中。试问一下,时过境迁,谁还对你争我斗的琐碎小事感兴趣呢?有位大师开释:“生命的完整,在于宽容、容忍、等待和爱,如果没有这一切,即使你拥有了一切,也是虚无。”

  面对生活中的琐事,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们以宽容豁达之心去解决,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出自内心的佩服。那时,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全新境界。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远离愤怒,认真、快乐地生活,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就能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以乐观、宽容的心去正视现实吧,眼下的世界会越来越广阔。换一种角度看世界,世界就会因你而不同!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赞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发到给好朋友哦!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2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谅别人便是放过自己!

  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莱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
  
  她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
  
  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亲爱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
  
  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
  
  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事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
  
  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
  
  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
  
  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
  
  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女儿伦敦求学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我和先生在大学的假期里不让她回家,我们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
  
  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
  
  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只要力道稍稍重一点,便会分崩离析,化成一堆晶亮的碎片。
  
  女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
  
  “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
  
  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
  
  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为她在衣裙上栽种了一季残缺的九重葛。
  
  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女儿,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
  
  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
  
  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原谅别人便是放过自己。
  
  这个故事,读了一遍眼角有泪,再读一遍,依然感动...
  
  我想此刻,你的内心也无法平静吧...
  
  检视一下自己平日的言行,哇,原来有这么大的上升空间...
  
  原来,善意可以如此美妙...
  
  原来,善意可以如此接力般地传递...
  
  亲爱的朋友,既然我们有幸读到这篇文章,既然我们感动着对方的感动,让我们从当下改变自己的言行吧,把这份善意长长久久地传递下去...,如此,我们每一天都是幸福和幸运的
  
  原谅别人错,自己好心情...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21: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只问孩子四句话,改变孩子一生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优秀,可教育方式却可能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父亲对女儿比较独特的教育方式,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只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问四个问题,便完成了家庭教育,十分有效,值得推荐!

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
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
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
是让她回顾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
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非常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便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其实是一种无形害!

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是要让对方能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整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重孩子品格和精神的培养,而非一味的追求分数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对孩子的教育便不难了。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三分教,是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只会让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七分等,是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成长步调,对孩子要保有耐心,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失败、去成功。孩子的成长,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

父母有慈爱的德行修养,子女便会善根福德的教顺。
孩子生长于批评中,便学会论断人。
孩子生长于敌意中,便学会攻击人。
孩子生长于恐惧中,便学会了焦虑。
孩子生长于无助中,便学会了抱憾。
孩子生长于荒唐中,便学会了羞愧。
孩子生长于嫉妒中,便学会了怀恨。
孩子生长于羞辱中,便形成罪恶感。
孩子生长于鼓励中,便学会了自信。
孩子生长于包容中,便学会了忍耐。
孩子生长于赞美中,便学会了欣赏。
孩子生长于接纳中,便学会了爱人。
孩子生长于肯定中,便学会了自重。
孩子生长于认同中,便有确定目标。
孩子生长于分享中,便学会了慷慨。
孩子生长于公平中,便学会了公义。
孩子生长于诚实中,便学会了真理。
孩子生长于安全中,便充满了信心。
孩子生长于友爱中,便将乐于存活。
今日自省小问题:你的孩子生长于什么中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