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595|回复: 51

生活就这样简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7-2-20 1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糊涂的过,快乐的活,知足的乐!


    健康第一,活得糊涂一点,活得潇洒一点,活得快乐一点。忘记年龄,忘记名利,忘记怨恨,忘记烦恼……有点不可能。有个朋友,有个知己,有个窝,有个伴,有点钱……有可能。

    糊涂一点,让自己的心随风而动,随雨而下,大事明白,小事糊涂。潇洒一点,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做人拿得起,做事放得下。

    人生在世,有得就有失。有时你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但自己要想明白一些,不要太苛求自己,生命总有它的轮回。

    人生苦短,快乐一点,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享受自己的人生,过去的就让它永远的成为过去吧。

    希望总在未来,做人就快乐一点,让心自由地飞翔,忘记所有的痛与爱,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忘记年龄,不要让自己的年龄成为自己变老的理由。

    不管多老,只要有一个好心态,只要自己不觉得老,别人怎么看是他们的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忘记名利,名利是身外之外,都是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一份名,也有自己的一份利,遇到不开心的事,总以为上帝对自己是不公平的。

    其实,简单平凡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

    忘记怨恨,你好好地想想,那个人值得你恨吗?值得你爱吗?值得你去怨吗?
    没必要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去憎恨一个不值得的人!

    恨别人,恨一个不值得的人,是一种最愚蠢的行为。

    有个知己,在寂寞的时候,可以找个人说话。在烦恼的时候,让心歇歇脚。给自己一个空间,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份纯净的湖泊。

    有个朋友,财富不是一个人一生的朋友,而朋友有时则是你一生的财富。人人都希望有朋友,没有朋友的人是可怜的,但有一个真心的朋友是很难的。

    朋友不在多而在精,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这个道理吧。
    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知足的人!

    改变气质,让生活更美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9: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缺钱可以赚,缺德准完蛋 !

    如果你拥有财富,别人只是崇拜的是你的财富,不是你,但你会误会别人崇拜你;
    如果你有权力,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权力,不是你,你误会了别人崇拜你;
    如果你拥有的是美貌,别人崇拜的只是你一时拥有的美貌,不是你,你误以为别人崇拜你。
    看清自己,人品德行才是你行走天下的至宝!!

      人生在世:
      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
      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
      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
      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
      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
      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
      可以虚心,但不能虚伪;
      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
      可以生活,但不能生事。


      做人:对上恭敬、对下不傲,是为礼;
      做事:大不糊涂、小不计较,是为智;
      对利: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为义;
      恪律:守身如莲,香远益清,是为廉;
      对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
      修心:优为聚灵,敬天爱人,是为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9: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来一世,不过是修行一场
    佛言心语
    随缘
    释则旭(则旭法师) - 随缘

    日子
    就这样轻轻悠悠地过着
    不骄,不躁
    不争,不吵
    不卑,不亢

    人来这一世,不过是修行一场
    所有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不过是自己的痴念
    只是想不开,亦或是尚未想开

    或许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
    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在任何困境中,我们都不要失去信心
    相信美好的明天会展现在你面前

    或许我们都没有错
    我们都只想把生活越过越好
    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会有一些错误的选择
    但我们始终相信前途会是美好的
    充满希望

    如此,我们就会多些快乐
    少些烦恼,少些计较,少些苦涩
    人生下来应该好好的活着
    幸福的味道不是甜蜜
    而是平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2-23 04:32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辟谷小学III

    发表于 2017-2-20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九局 要么出众 要么出局!
    道教

    一、宠辱之局

    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小窗幽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世人喜欢受宠爱而畏惧羞辱,得道之人宠辱皆忘,宠辱不惊,不为心外之物所累。

    心追逐外物的情况就像是杜甫诗句描写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

    人只有摆脱虚荣妄念的束缚,淡泊名利,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

    二、得失之局

    得失随缘,顺其自然。

    古人说,“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处心积虑未必能得,放手后退未必是错。不如一切随缘的好。

    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的一生就是在得与失中度过的,或者说人生就是得与失的集合体。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得到和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应该淡然处之,得失随缘,随遇而安。

    三、利害之局

    利害相生,见利思害。

    古人云:“利害相生”,“有一利必有一弊”。

    利、害本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利益和祸害总是纠缠在一起,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

    《史记》:“先知利害。”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第一是预先看到事情中的利益、祸害;第二是能预先从利益中看到祸害,预先从祸患中看到利好。

    但是现实中更常见的情况是“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四、贫富之局

    贫而有志,富而不骄。

    古人云: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渴求财富本身没有错,只是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世间有贫富差距是难免的,贫者应该做到的是贫而有志,以自足无求为乐;富者应该做的的是富而不骄,不奢侈,能知足,乐于施舍。

    元曲《杀狗记》:“日有阴晴,月有盈亏。算人无久富长贫。”

    贫困的人,如果有志,早晚能够摆脱贫困;富裕的人不骄傲自大,不傲慢奢侈,自然能够长保其富。

    五、进退之局

    进退有方,行止在我。

    《菜根谭》:“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在风斜雨急的变化中,要把握住自己的脚步,站稳立场;处身于艳丽色姿中,必须把眼光放得辽阔,把持住自己的情感,不致迷惑;路径危险的时候,要能收步猛回头,以免不能自拔。

    所谓“风斜雨急”“花浓柳艳”“路危径险”都是比喻,比喻人生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

    人生的进与退都应该有操守,有追求,不怕难,不沉沦,不自颓,把得住自己的心性,遇事就不致沉陷于迷惑中。

    六、苦乐之局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菜根谭》:“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苦与乐,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有时互相交替,有时互相融合。最大的欢乐,通常包含在巨大的辛苦之中;同样,春风得意的尽头,有可能是怅然失意的开始。

    生活中我们是苦是乐,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境。

    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的快乐,并非是真正的快乐;在艰苦的困境中仍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才算是人的本性中快乐的真正境界。

    能够苦中作乐者,才算懂得了快乐的真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时还能找到快乐的人,才是真正洒脱智慧的人。

    七、生死之局

    生死有命,杀身成仁。

    肉体的善终是福,而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庄子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

    道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老。

    人固有一死,活着要追求生命的价值,死要顺其自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八、成败之局

    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古人云: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人生多有坎坷,成败皆是过程中的阶段,成功了,继续努力向前,失败了,也不必悲哀叹息;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看其胸怀志气的高远!

    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成功是别人失败时还在坚持,成功是“熬”出来的。人生中难免有失败,只要能够直面失败,坚定地熬过低谷,就一定会成功。

    九、祸福之局

    祸福相依,为善积福。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灾祸面前,不必恐惧,而是积极应对,不好的事情会慢慢向好的方向转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为善积福,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心存善良、宽容、感恩之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人生,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中国道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22: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221917g392jtmy828mri3i.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22: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老师:“不食者神明而不死”
    古人辟谷断食的经验

    中国道家把闭关叫做“入圜办道”。道家正式修的时候是不看书的,专门做功夫。饮食要特别注意,要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点。一般是一日三餐,或五、六餐,七、八餐,慢慢减少,最后辟谷,不吃五谷肉类,只喝水。最后达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神满不思睡就是昼夜长明,脑子昼夜清醒,但是空的,无念的。

    修行次序,道家讲得很明白,一般人弄不清楚,只是在那里胡闹。道家《诸家气法-元气论》第五十六卷说:“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第五十八卷说:“凡服气断谷者,一旬之时,精气弱微,顔色萎黄;二旬之时,动作瞑眩,肢节怅恨,大便苦难,小便赤黄,或时下痢,前刚后溏;三旬之时,身体消瘦,重难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专气初胀所致,若以诸药,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时,顔色渐悦,心独安康;五旬之时,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之时,体复如故,机关调暢;七旬之时,心恶諠烦,志愿高翔;八旬之时,恬淡寂寞,信明术方;九旬之时,荣华润泽,声音洪彰;十旬之时,正气皆至,其效极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长。三年之后,瘢痕灭除,顔色有光。六年髓填,肠化为筋,预知存亡。经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旁,脑实胁胼,不可复伤,号曰真人也。”

    一旬就是十天。修习服气断谷的人,开始很难,修习到一旬的时候,人的精气会变弱,面色萎黄。修习到二旬的时候,肢节都会难过,都会变硬;大便先是硬的,屙不出来,接着是稀稀水水的。到三旬的时候,身体会变瘦弱了,这是气开始变化所引起的,不要害怕,如果懂得用药物帮忙,就不至于这么严重了。

    到四旬的时候,面色慢慢好转,思想专一,心里头也没有什么杂念妄想了。如此继续修习,到八旬的时候,智慧打开,喜欢寂静,即使在人世间很繁杂,也觉得很清净了。到这个时候,各种方术都懂了,小神通也都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也都知道了。到九旬,人就很漂亮了。等到十旬的时候,就能与宇宙之气相通、与天地正气合一了。

    修到第六年的时候,气充满了,身体比婴儿还要婴儿;肠子里面很干净、变成筋了,不过肠子中间还有洞,还可以排泄。如果这时砍了他的头,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白浆。到达这个程度,自己可以预知生死了,不过要想跳出生死,则还需要继续修行。这样保持戒律清净,修到第九年的时候,鬼神听你指挥,天人伺候左右。这时,气完全充实,不像你们几位练武功的,两胁还软软的,一抓就完了。最后,修道成功,到达真人境界。

    这个服气断谷的经验,都属于色蕴的范围,是真实不虚的,一般人只把他当成是道家的经验,就忽略不注意了。修行断谷期间,有时会讨厌吃东西,不必担心,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喝水,偶然也可以吃水果、或者一、二口东西,不过吃多了就会变成毒药、障碍修道了。

    整理自《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佛为什么规定弟子过午不食,一天只吃一餐?但是现在大家因为过午不食,反而一餐吃的非常多,结果都变成糖僧了,都得了糖尿病。一餐吃很多,把胃吃得胀胀的,压迫到胰脏,慢慢胰脏不能活动,就得了糖尿病,所以变成糖僧了。

    这样没有用的,过午不食要禅定功夫到了,道家三句话告诉你:“精满不思淫”,人精满就不漏丹了,没有漏精,爱欲没有了,自己本身发生乐感。“气满不思食”,气充满了,那就到达辟谷,不吃世间的杂粮了。汉朝刘邦的军师张良,就已经到达了这个程度,让刘邦的太太吕后,硬请他吃了一餐好的,就死了,用不着给他毒药吃,吕后太内行了,跟他说你要营养啦!要补品啦!结果张良吃了,就把他给解决了,到了那个程度,饿不死人,吃得死人的,所以气满不思食。譬如大家过午不食,慢慢可以训练到不吃,好几天吃一餐,就够了。“神满不思睡”,连睡眠的障碍都克服了。

    道家还有一种方法,后来传到日本去了,喝尿,上一节不喝,下一节不喝,就喝中间一节。这个方法后来又传回中国,中国人不晓得,以为这是日本的东西。唉!中国人就是这样,只要是外国人的屁都是香的,中国人的屁都是臭的,只要是外国人的东西统统是好的,奇怪!有一度大家又流行喝水,辟谷的时候要喝水。我也曾经二十八天不吃饭,但喝水,夜里还抽烟,结果也没死掉。

    将来你们自己要去专修,万一到了这个程度就不怕了。不然像我一样,到了那个程度没有人问,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让他死吧!以身殉道!过了这一段,哦!原本是这个样子,然后再翻经,再把书一看,其实古人都有留下来,就是自己看不懂。

    孔子也告诉我们,“食肉者鄙”,吃肉的人野蛮低俗,脑子越来越差;“食谷者愚”,光吃素吃粮食的人愚笨,养份不够,所以越来越笨;“食气者寿”,懂得服气就长寿;“不食者神明而不死”,这都是孔子的话,出在《孔子家语》里头。

    古书上告诉你,不吃饭的人,断谷,十天以后精气萎弱,面色萎黄,好像要死了。我的经验,人饿饭,到第三天、第四天,感觉真的要死了,过了第四天精神又来了。后来有一位老先生乱学我,也不吃饭,结果胃出血了,把胃割掉,千万注意哦!功夫不到,不要过午不食。

    二十天以后,看东西,一个也许变两个,或者影子都看不到了、晃了,肢节、手脚都不能动了,跟死人差不多。这时大便没有了,小便偶然有一点,黄的,或者腹泻,前刚后塘。三十天以后,身体消瘦,跟释迦牟尼佛刚从雪山下来时一样,走路都走不动。四十天以后,颜色转过来,气色好了,心理杂念妄想很少,很清明、很专定,非常平安康泰。五十天以后,腑脏都变动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自然就来了。六十天以后,身体恢复了,骨节都鬆软了,活动自如。七十天以后,心里不想留在人世间,真的不喜欢,就是佛法说的,生起厌离心,到那个时候才是真入山住茅蓬的时候。八十天以后,完全在空灵灵的境界,智慧打开,能够懂得各种方术了。九十天以后,皮肤印堂都发光发亮的,容发滋润,音声宏亮悦耳。一百天以后,正气到达饱满,完全表现出来,这样才是百日筑基,可也只是打基础而已耶!还不算得道。

    如果从此修下去,寿命延长,还不是不死喔!照这样修下去,三年以后,身上的皮肤斑点都会退却,颜色有光芒。六年以后,连骨髓都变了,完全如婴儿一般,内脏、肠胃也都换了,可以预知生死了。九年以后,人的脑完全长成熟,脑子和骨骼密实了,不会被外力所伤了。最后修道成就,这个时候才可以说到达真人境界。但是可能已经六十岁了,可是人到了六十岁差不多要走了,所以要赶快懂得修持的方法。

    《南禅七日》

    ------------

    现在跟你们提重要的问题,很多学佛修道的人喜欢去搞什么辟谷,普通道家所说的辟谷,等于避开五谷不吃饭。现在印度瑜伽很重视这个,他们做工夫,每周有一天不吃饭。回教在斋月的时候白天不吃饭,夜里才吃,这都是辟谷的道理。清理肠胃为了健康,肠胃不清不行。所以《黄帝内经》从《灵枢》卷六“肠胃三十一”这里开始就讲到辟谷的问题,注意哦!肠胃是消化食物的,人的生命就靠饮食维持。

    辟谷的经验我也可以坦然告诉你们,那会饿死人的。我自己也测验过,曾经有二十七天不吃饭,我照样抽烟,照样喝茶,因为水分很重要。但是你要晓得,胃里头的气更重要;我的经验,如果胃里气不够,那会出问题的,因为那个胃是那么大,消化是在相互摩擦的。有两个人,一个学道家一个学佛,看到我二十几天不吃饭,他们都吓住了,看到我时都退了一步,说你的眼睛像电灯一样放出光芒。我说哎呀!我没有吃饭,饿出来的,夜里还要做很多事。

    他们二人也要学辟谷,我说你们千万不要乱搞,会死人的。他们不说话,一个老居士,一个修道家练气功的,搞不了几天,一个送医院,胃开刀了,一个腿残废。所以你们不要随便学,清理肠胃是应该的,饿坏了会饿死人。但是肠胃不清理也不行,我们许多的病是吃出来的,尤其现代人,这个二十年吃得太好了,病很多,都是吃出来的。所以学医要懂得肠道。这一篇黄帝问辟谷的问题,全篇很长耶!拿科学来讲要配合西医的研究。

    下面看“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最后一行:“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平人就是普通的人,是不做工夫不修道的人。平人不吃不喝,七天一定饿死了;“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水也干了。尤其我们每天饮食,饭固然重要,吸收的水分比吃饭还重要。你们年轻人有时候觉得一天不喝水不要紧,其实很要紧。皮肤一切也在吸收空气里头的水分,所以水比饮食还重要。

    整理自《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

    照佛教规矩,中午是佛吃饭,早晨是天人吃饭,晚上是鬼吃饭。因为佛在世时是过着人道的生活,所以人道也在中午吃饭,这一点要注意。过午不食是以每一个地区太阳当顶时,作为佛吃饭的时候。但这也不是死板的,梁武帝(《梁皇忏》就是志公和尚为梁皇夫人所作超度的法门)常常去庙子吃饭布施,皇帝不到,庙中的和尚不敢开动,那一天过了中午他还不到,大家心中想今天这一顿靠不住了,要饿到明天中午了。他后来终于到了,大和尚照样要大家吃,理由是皇帝是天子,天帝的儿子刚来,可见太阳正当顶,大家吃啦!所以中国的这些大和尚很通达。

    至于为什么过了午时不可以吃饭,有什么理由?真要讲过午不食非常难,看你持哪一个“午”。严格讲,过午不食还有密法的,修持到了某个境界是不可以吃的,那个才是过午不食。一吃下去,你的定力会被破坏。那个“午”是活午,是不定的。等于道家修行时有活子时,这个子时是不定的。这个是大秘密,可能千多年来都没有人说破过,今天给你们透露一点点。所以这个午时就很难讲了,将来你修持功夫到了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像饮食,确实可以断去的,不过你们不要自己乱修,不懂正确方法一定搞成胃出血要开刀。以前有位很有名的修道人,他练辟谷,练到胃出血,最后血液中毒,毒走到腿上去,那条腿就必须开刀切除,成了残废。胃是个吊住的袋子,它是会蠕动消化食物的,如果胃空空的,它还是会蠕动,结果胃的内壁互相摩擦,就磨出血了。你得了定,心跳和胃的活动都变得很慢,胃中也是充气的,不是全空,就不会磨出血。你们不要看我有时不吃不睡就跟着我学,我不吃不睡还可以写文章,还可以骂人。你学会了,我这个位置让给你,还给你磕九个头,因为我可以撒手去休息了。所以不要乱学啊!

    道家守窍有各种各样的古怪之处,现在我贡献诸位最稳当的方法,我是不主张守窍的,当然偶尔也可以用。我不说滑头的话,你们自己去研究。偶尔可以用,知时知量,还是火候问题,最稳当的是守中宫,不会错。中宫准确地部位,就是心窝子之下,用八个指头横着叠起来,在肚脐以上,差不多四指的地方,不是在肚皮表面,在这个部位的中间。守中宫修久了的人,有一个效果很快会出来,就是饮食可以减少,甚至可以一天吃一餐都没有关系。在《孔子家语》中孔子说“食气者寿”,吃气的人,不靠五谷饮食的会长寿;“不食者神明而不死”,乃至服气都不需要了。我们这位老师圣人他都知道,可见道家的方法是准确的。

    男女老幼最好守中宫,这样至少胃健康,守窍不如守中宫,这个我倒同意。你们守上窍、下窍,问题多得很,修道到最后,还是靠这个中宫起作用。修到中宫充满了的人,可以不吃饭了,就是道家说的 “气满不思食”。当然不要故意饿!有两个同学这两天不吃饭,我警告他,你弄到胃出血开刀我不负责。这不是玩的,要中宫气充满才可以不吃。你说我吃不下,这是病,能够一个人吃得完一桌酒席,或者可以不吃,这个叫不吃。你说我吃下去不舒服,也是胃病,不叫工夫到。所以真正工夫到了,一桌菜饭可以吃完,胃口大没有问题,不过吃下去打坐会昏沉想睡觉,要花半天帮助消化。不吃的话也可以个把礼拜不吃,这个才是工夫。

    中宫在五行属土,这个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道家有一个名称,叫“真意”。提到真意这个名称,我们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佛学讲唯识的第六意识我们大家都容易了解,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识,叫“末那识”,也叫做“意根”,佛学名称又叫“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那个我。这个我不用思想去想他,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动。这个“末那识”有时在别的佛经上,就干脆用中文“真意”来代表。如果我们研究学术思想,就看到唐代以后佛道两家思想上有了交汇,修持的方法也融会了。真意在道家就是真土,这个是戊己土。所谓真意真土是什么呢?就是有念无念之间,也就是“一阳初生处,万物未生时”那个一念不生的境界。

    禅宗佛家讲空,一念不生不是没有东西,是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意。唐宋以后的禅宗灵知之性这一念,有形无形停留在中宫内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个是内丹基本的一步。所以“皆秉中宫,戊己之功”。拿佛家来比喻,这个时候等于是无念,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永远定在这个境界。对于身体方面,就停留在中宫这一部位。保留久了而静极,用老子的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空到极点,静极空极在这个中宫,五行就归元,就集中起作用了。正统道家,在这个时候,真正的精气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来,才能把握得住。但是不要过分,因为无念太过,虚灵太过,要出毛病的,这个就是火候问题。

    那么要如何来调呢?在这个境界久了以后,把药物调整好才可以谈服食,吃这个丹药。为什么无念清净境界要吃丹药呢?在理论上没有办法懂,如果真做功夫,到那个境界就晓得,若有若无之间,并没有一个有形的东西,但是的确有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空空洞洞,若有若无之间是有东西。你说真有吗?没有,也就是佛家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宫,中宫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谓“住意”--意识住在中宫。不管男女老幼,如果用有形有为的道家修法,守上丹田或者守下丹田,通通不及守中宫可靠稳当。但要说明,这些都是有为的修法,不是无上道法,无上的道法是无形的真意。拿佛家来比较,佛家唯识的八识中,第七末那识就是“俱生我执”,那是没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无的有这个我相的存在,这个是意根的作用。所以唐宋以后的道家讲无上道法,所谓真意,它采用的名称就是佛道两家的混合。真意真土的境界,在若有若无之间不守任何一处,心境都摆在中和的状态。

    真正的戊己土,是真土是真意,不在有形的身体内、外、中间,但是与身体的中宫之气有关系。所以到了中宫之气充实了,就是道家所谓“气满不思食”,这个时候自然可以断除饮食;不是完全断去,是不吃饭的时间可以拉长。“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到了这三种境界我们也不要把他看得很高,在我看来基本上等于孟子所讲的“有诸己之谓信”,在道家来讲道已经上身体了。大家修道找工夫,找那个境界找不到;等它自然来找你时,自然清静了,自然要进去那个定境。我们普通修道不管你气脉通了也好,别的什么也好,道还没有上身呢!只能说“可欲之谓善”,只是喜欢做这件事而已。

    整理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我说参同契》

    ……
    所以 张老师  胡老师  一再强调
    十六项功课 你做了吗?认真做了吗?做好了吗?
    辟谷十六项功课 是必须做的 那是心法  方法  
    别无选择   只能选择
    用心练功 无心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22: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老师: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

    你們還有問題問,氣脈是靠生理上的方法打通?還是靠心地上明白了打通?心理悟了氣脈一定通的,氣脈不通不能悟,悟了氣脈不會不通。心地轉了,氣脈一定通;氣脈通了,身體一定轉;身體轉了,腸胃一定要空。就是道家說的:“若要長生,腹內常空;若要不死,腸裡無屎”。每個人腸子裡都是有很多剩餘的大便,這都是真的。

    《南禅七日》

    ------------

    道家譬喻男女二人结婚进入洞房,阴阳结合了。这个结合是气自然入了中宫,打坐到这时身体想弯都不可能,自然挺直了。入中宫就如《易经》坤卦所说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是我在书上看来的,“人要不老”,就要“腹内不饱”,胃也空的,不要太饱;“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大肠内没有宿便,因胃是空的。但胃一直在消化,如没有食物进去,它仍继续在磨,磨穿了就胃出血。所以这个时候要完全服气,黄中通理,就是胃气充满,就不动了。神、气二者归入黄房,到这个阶段可以有资格不食人间烟火了,那不容易的。

    《我说参同契》

    -----------------

    你们打坐,有人常说什么丹田发动啦、一跳一呼啦、肛门收缩啦、海底发动啦……有些人还花了很多钱去练气功、练肛门收缩等等,我看了真懒得理你们。昨天吃晚饭时,有人带了一位客人来,一直宣传他的肛门功。我听了只好一声不响,心里暗暗在告诉他:小心大便中毒。要练提肛的功夫,先要练不吃饭,断了饮食之后,才可以练。道家有句话说:“如要长生,腹内常空;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就是肠子里边没有大便!要常常清理它。道家有所谓“休粮辟谷”,所以才有“要想长生,腹内常空”的话。一个人要随时保持腹内的空灵,不要吃得消化不良,搞坏了肠胃。

    老实说,除了特殊的天灾外,现在很少人是饿死的,多半是吃死的。修道人修到气充满了,肠胃中没有剩余的废物,肠子都变得晶莹透明,这个时候才可以练提肛。不然练提肛、吊砖头,非要他的命不可。那不是修道,那是修死。年轻人要特别注意!那天客人吹得正高兴的时候,我不愿扫人家的兴,所以不好讲。今天特别告诉大家,你们要千万注意。练吊砖头、练提肛,都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要修道便要踏踏实实地走正路才行。

    《易经系传别讲》

    -----------------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么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何修证佛法》

    *****
    龙腾辟谷  
    张老师  胡老师 经常说
    练功比不吃饭重要
    行德比练功更重要
    游戏也有 游戏的规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2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230218y9x9i95xu909xfxf.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第一善书《了凡四训》仅仅12句,改变你的命运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并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袁了凡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万事如意。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书中的谆谆教诲,对于生活在浮躁喧嚣当下的我们,意义尤为明显。

    1.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 文: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间,从心中去寻找,没有什么不感通的。追求在我,不单单能够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荣华富贵。道德和富贵都能得到,这才是孟子说的“是求有益于得也”。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

    感 悟:《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儒家对于物质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说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义,但在追求道德仁义的同时,富贵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里面说:“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这句话读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这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 改命的开始:反省自己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 文: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揣测一下能不能中科举?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中科举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气很薄,又不能积累功德来培养后福,而且很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我时常用自己的才智来欺压别人,直心直行,说话很随意,说了很多错话。像我这样福气浅薄之人,怎么会中科举呢?

    感 悟: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富贵要从心而觅,这就需要反省。能够反省,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命运就无从改起。曾子为什么要每日三省呢?就是怕自己有过错。所以,反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单单是改命的开始。

    世界上有两种值得称赞的人,一种是不犯过失的人,但这种人几乎没有,谁能说一辈子不犯错误呢?还有一种,就是有了过错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

    3. 做人不要太清高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译 文:土地污秽的地方才会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没有鱼虾。我清洁过度,这是我不应该有孩子的第一条原因;

    感 悟:凡是污秽的地方,往往多生物。《菜根谭》:“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粪虫可谓是最脏的了,但可以生出蝉这种具有情操的昆虫,而腐烂的草也不干净,但却能生出带有点点亮光的萤火虫来。所以,往往污秽之处,都生有大量的生物。相反,凡是干净的地方,生物就很难生长。水很干净,鱼虾就会灭绝,这是自然规律。这里的“洁”更多的是指为人。

    什么样的人太洁呢?清高的人。比如《红楼梦》中的妙语,就是一个清高的人。人不可太清高,太清高就会缺少朋友,与人无法相处,变得孤寡。《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袁了凡为什么不能容人呢?根本原因就是太洁了,太清了,所以不能有容人的胸襟。

    4. 心胸,就是财富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
    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译 文:这人世间拥有千金财富的,必定是千金人物;拥有百金家产的,必然是百金人物;应当饿死的人,必然是饿死的人物;上天只不过是根据人的材质而定,何曾加了自己的意思在里面?

    感 悟:古代圣贤范蠡,三次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位,又三次散尽家产,三聚三散,传为美谈。拥有财富的时候,范蠡没有兴奋,散尽家产的时候,范蠡也没有沮丧,可以说他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我们讲:“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宰相的度量特别大。宰相是富贵至极的人物,若心胸小了,他如何能装这些富贵?

    5. 效法天道,方能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译 文:《周易》为君子谋划,趋向吉祥避开凶险。如果天命是一成不变的,那吉祥怎么可能趋向,凶险又如何避开呢?《易经》开篇就说,积累善业的家庭,必然有余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吗?

    感 悟:言行举止符合天道,符合规律,方能趋吉避凶。云谷禅师跟袁了凡说这句话,意思是命运可以改,否则《周易》绝不会说这句话。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运行规律而变化的。对于人来说,必须要效法天道,根据天道运行规律而变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才能趋吉避凶。

    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译文: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现在是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浅显不堪的念头。

    感悟:即使命中很好,也应当做不好想。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历史上富贵至极的无过于帝王之家,凡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都是穷奢极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个不是?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体质很好,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他必定会益寿延年。

    古人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努力行善,能够一心行善,福德才会绵远,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7. 因循度日,枉对一生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译文: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就是一天安于现状,一天没有错误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世上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观察他们德业都没有进步广大的原因,都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感悟:历史上,很多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但长大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任何进步,原因就是“因循”两个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没有什么天赋,但通过勤学苦练,相信勤能补拙,最后学有所成,成了一代伟人。

    不管做任何事情,抱定一门心思,一辈子用功,不管天赋如何,很少有不成功的。譬如打井一样,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打,不挪动地方,不见水誓不罢休,一辈子去用功,一定出水。但是,如果是这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个地方再打,那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个地方再打,那一辈子都在换地方,到头来一口井都不可能出水。改造命运也是如此,天天都在改错,天天都在反省,天天都在努力,那这个命运就一定能改,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就要做命运的奴隶了。

    8. 知耻的人,才是活得最从容的人
    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译文:知道耻辱对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不丧失耻辱之心,这就可称之为圣贤之人了,如果丧失掉了耻辱心,那就和禽兽没什么两样。这就是改过的关键点。

    感悟:人不知道耻辱了,没有羞愧心了,这恰恰是世上最为羞耻的事情,也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了凡先生用孟子的话做了一个总结,并加以阐发,以此告诉儿子天启:耻辱心对人来实在太重要了,你不丧失耻辱心,最终能成圣贤,如果一旦丧失了,那就沦为禽兽了,这是改错关键中的关键,要点中的要点,万万不能忘记。

    9. 不当活死人,活出勇猛心
    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要发勇猛心。人们不肯改过,多半是因为因循守旧,不肯向前;我们要鼓舞振作起来,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对于小的过恶,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对于大的过恶,要想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样,要快速斩断,没有丝毫的停滞,这就是《周易》中所说的风雷之所以叫益的原因。

    感悟:历史上的很多伟人,有成就的人,他们原只是普通人,但因为肯于坚持,有着一颗无法撼动的勇猛心,最终成就他们的伟人梦想。曾国藩三十岁的时候还在吸烟,三十岁之后立志戒烟,从此之后便永不再吸,如果没有勇猛心,面对清末如此动乱的境况,曾国藩凭什么一枝独秀?

    了凡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儿,了凡知道勇猛心的好处,所以力劝儿子,必须要把勇猛心生发出来,这样改过才可能成功。

    10. 别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译文:如果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

    感悟:对于生气,网络上给出的解释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要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都是因为迁怒他人。中国有无数的圣贤经典,但从没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评别人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面没有自以为是和怨天尤人的学问。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反求自身,这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古人的做法。

    对于一个反求自身的人来说,外界的毁谤虽然很多,谣言满天飞,但都变成了他历练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不会抱怨,反而会生出感恩心,因为正是这种毁谤为他提供了历事练心的地方,他又怎么会生气呢?

    11. 从心改过的人,方是人中丈夫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译文:什么叫从心改正过错呢?过错虽然千端万绪,但归纳起来都是一心造作。如果我的内心不妄动,过错又如何产生呢?

    感悟:从心改过,也是最难达到的改过境界。过错,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所犯的过错也不同,但归根到底,总不出心性二字。一切过错,都是邪念,即是邪念,则必然从心而起。如果心念不动,邪念就不会起来,过错也就不会产生了。

    从心改过,是改过方法中最根本最直捷最圆满的方法,是最高的境界,能够从心改过的人,真称得上是人中丈夫。

    12.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译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来彰显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华与技能来困扰他人。收敛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虚怀若谷;看到别人的过失,帮着包容掩盖。一来,可以让他自己反省修改过错,一来可以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见到他人稍微有些长处可取,善事可标,就要向他们学习,并要要交口称赞,广为他人传播。

    感悟:内敛是一种德行,炫耀是败德,败德则损福。从事上讲,内敛的人,受人尊敬,让人觉得有涵养;炫耀容易与人结怨,为人们所忌。所以,中国有“人不外露”的美德,没有“炫耀自夸”的学问。看到别人有过失了,有错误了,帮着掩盖起来,给人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成全别人,这是功德之事。
    所以,《弟子规》里面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它是有其道理存在的。

    于伽精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9: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古文故事
    知古鉴今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

    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

    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

    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

    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

    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

    “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姿态低到尘埃里,故能与世无争。但同时,它又无所不利,润泽万物。

    孔子有句类似的话是“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

    说话太容易的时代,闭嘴是门学问

    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论语也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

    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

    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

    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

    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

    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

    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

    但延续两千多年,老子依然最是孤独的人。


    请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一种缘分!

    古文故事

    《论语》可以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092221fv2mhq4cwhh1hoz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1: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慎言


    俗话说,“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无不体现“慎言”的智慧和“口无遮拦”的后果。


    慎行


    慎行是一种风度,

    也是一种潇洒和坦荡。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言必信,行必果”,

    “慎行”无疑体现的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懂得“慎行”的人肯定志存高远。


    慎微


    “慎微”不是小器之人的行为体现,

    而是不忽视细节,

    是对事物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一定条件下,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图大者,当谨于微。


    慎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诱惑无处不在,

    慎独,是面对美色的坐怀不乱,

    是面对金钱以不贪为宝,

    是面对不义之财以不占为本。


    慎欲


    古人云:“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在追求个人欲望的过程中,应该时常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不做欲望的奴隶。正如老子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慎友


    真正的朋友是一面镜子,照照镜子,就可以明白自己的缺点;

    真正的朋友也是一本书,翻翻书页,就可以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交友不慎,

    所以,交友一定要谨慎!



    慎初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善与恶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

    迈出第一步都是艰难的,一旦迈出恶的一步,

    最可能的结果是走向恶的深渊。



    《老子》中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还像开始的时候那么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没有败事可言。

    少言即少祸   少食即少病  
    所以辟谷应该进行
    多辟谷多快乐   
    长辟谷多健康
    115037esxttqhcu691jkr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5 05:54
  • 签到天数: 759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17-2-23 12: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的资料真棒,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龙众 发表于 2017-2-23 12:04
    分享的资料真棒,谢谢分享!

    謝謝您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27 17:36
  • 签到天数: 249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7-2-23 13: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四训》仅仅12句,真的是好文章,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00: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走心的人品莫过于“善心”
    来自善信


    都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这貌似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心”字,心美,一切皆美;心善,一切皆善;心诚,一切皆诚,或许最走心的人品莫过于“善心”。



    世间一切事物皆源于心,人心向恶,走到哪里都是地狱;人心向善,走到哪里都是天堂,善与恶,仅在一念之间,为此,行走在这嘈杂的世间别迷失了自己最初的善心。


    善良是一种生命的心性,

    善意往往会产生善行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对“善”的追求源远流长,呈现在祖祖辈辈的人文环境之中。古时打猎者不猎杀幼仔和孕兽;打渔者不用密网网小鱼;伐木者不伐稚苗……可见善心无处不在。

    有善心,还需有善行,善行是善心的结果,而善心是善行的出发点,善心善行同在,虽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即是如此。待人处事,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予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播种善良,善心常驻,最走心的人品莫过于“善心”。

    005218pddmzpan688gmdwm.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01: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俗半禅半随缘,半聋半哑半糊涂
    善信
    与善结缘

    活着就是胜利,挣钱只是游戏,健康才是目的,快乐更是真谛!百年之后,你睡你的,我睡我的,再美丽的语言也无法跟你沟通,因为我们要沉睡,睡很久,很久……

    所以,身边的人要相互珍惜,因为每个世人的时间都越來越少,最终还是要互相分离。不要争执,不要斗气,好好说话,相互理解!好好珍惜对你好的人 ,离开了,再也联系不上!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或长或短;生活,每个人都在继续,或悲或欢;人生,每个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有些小人,你不须计较,计较会烦;有些繁事,你不必在意,在意会累。

    世界很大,人心很杂,哪能不遇到小人?红尘很深,人世浮华,哪能没有烦心事?想的浅一点,活着就该随遇而安!看的淡一点,头顶就有一汪蓝天!

    谁都会害怕失去,尤其是拼了命的珍惜后,却还是什么都留不住。感情啊,还是顺其自然吧,无可奈何也好,心态淡然也罢,唯有时间能说真话,谁是真,谁是假,谁心疼的把你眼泪擦。

    人这辈子,有人羡慕你,有人讨厌你,有人嫉妒你,有人看不起你,没关系,他们都是外人;生活就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丟失自己的本性。

    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钱,不一样的花法;一样的人们,不一样的活法。

    再优秀,也得碰上识货的人;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人;再真诚,也得赶上有心的人;再谦让,也得面对珍惜的人。你所知道的不要全说,你所看到的不要全信。这个世界,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品!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用心数数,我们的生命已经进半,还有多少日子,够我们浪费,够我们消遣,够我们作践,够我们感叹。好好的活着,简简单单过好今后的每一天!

    010255ghmki8dvtzkiipkz.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01: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
    善信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
    本性善良就是我们说的初心
    只有心灵纯净,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对于我们来说
    控制得了的,叫表情

    控制不了的,叫心情
    一个人高不高
    不是看脸上的笑容,而是听心里的涌动

    你可以应付着所有人
    却唯独骗不了自己的心
    你能够承担着很多压力
    却不得不承受着压抑
    夜深人静,喧闹过后
    你的心还能恢复平静吗

    很多时候
    劝人的话都会说,轮到自己就看不破
    身外之物都分明,心上之情就不清醒
    一个人的心,最不会说谎
    独自伪装,独自坚强
    也许不能流的泪,才是最疼的
    也许不能说的话,才是最真的

    一个人的开心
    不是取决于别人的关心
    而是经营好自己的心
    寄予在别人身上的希望,
    难免会有失望
    投注在自己心上的梦想,
    才不会有空旷

    总是照顾别人的情绪
    谁又在乎过你的悲喜
    太过于投入一份感情
    谁又能体会到你的心情
    自己就是自己的太阳,何须别人照亮

    其实,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
    满身疲惫,却有卸不下的压力
    一肚子苦衷,也有不能说的时候
    摔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爬不起
    失去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总回忆

    风雨之中,打伞也要前行
    失败之后,带泪也要经营
    没地方喊累,因为这就是生活
    没有人诉苦,因为这就是选择

    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心灵
    相同的演出,不相同的落幕
    走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

    有的人,宁愿骄傲的沉默
    也不愿委屈的诉说
    选择了隐忍,苦乐自己撑着
    面对着难过,绝不让泪水滑过

    简单的一句话,就让人寒透了心
    平常的一件事,就让人领悟了情
    总在一瞬间长大
    却付出了无数次伤痛的代价
    就在一秒钟放下
    却经历了那么多无所谓的挣扎

    跌跌撞撞失去了很多,也放下了很多
    来来往往经历了无数,也明白了无数
    沉默是一个人对感情,最有力的表白
    对世间,最高贵的姿态

    真诚,是一个人的本性
    善良,是一个人的天性
    不管遇见任何人,真诚才能走进心里
    无论碰到任何事,善良永远不过期
    美丽的外表也许会打动别人
    但真诚的内心更能感动别人
    强势的语气也许会让人口服
    但善良的行动更会让人心服

    不做作,不敷衍,不世故
    就是一个人的真
    懂包容,懂尊重,懂让步
    就是一个人的善
    不丢根本,不忘初衷
    一个人才能走得从容,站得稳定

    我们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一切都很美好

    岁月可能会让我们经历很多
    但请保持一颗干净的心
    因为只有心灵没有负累
    身体才不会感到有所负累

    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
    无论相貌,无论着装
    心的通透是最美的
    不分贫富,不分高低
    心的善良是最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