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5-8 10:38 |
---|
签到天数: 57 天 [LV.5]辟谷中学I
|
1.道是无我的境界
北宋《老子》注家继承了《庄子》关于“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思想,主张从万物皆出于道、皆是道之生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的角度来认识万物的同一性。他们强调万物的同一性的目的,是希望人们泯灭物我的区别,达到“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他们认为,这样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大道无名,物我俱泯。”“道者,物我俱忘。”
要做到物我俱忘,重要的是要忘我。只要能忘我,忘物也就容易了。因而北宋《老子》注家又强调指出,道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如吕惠卿说:“道固无我。”他们认为,若萌生自我观念,把自己从万物中区分出来,就是自远于道。如章安说:“立我为累,去道远矣。”
北宋《老子》注家以“无我”作为道的境界,其用意是以此来消解世间的各种纷争。如吕惠卿说:“盖唯通于道者为得一,得一则无我,无我不争。”如果连自我的观念都能放弃,还有什么要争的呢?可见,“不争”乃是“无我”的真义,“无我”的客观表现就是“不争”。
2.道是超越善恶之上的境界
北宋《老子》注家认为,道是无善无恶的。如苏辙说:“夫道,非清非浊,非去非来,非善非恶,混然而成体。”宋徽宗说:“道无异相,孰为美恶?”
北宋《老子》注家从道超善恶的角度出发,认为即使是上善,也是从道的境界下降一等了。如:
王安石说:“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
吕惠卿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谓之继,则已离道而非道之体矣。”
宋徽宗说:“《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庄子曰:离道以善。善名既立,则道之体亏。”
王安石诸人的运思理路,是首先根据《易传》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的论述,认为善是继道而出的,然后又根据《庄子缮性》对“离道以善”的批评,认为继道而善也就是离道而善,因此即使是上善,也是对作为无善无恶的最高境界的道体的破坏。
北宋《老子》注家关于道超善恶的思想,从老学的内在逻辑来说,可视为对《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发展。“道法自然”表明道没有主观意志,也不存在价值设定,因而不能以善恶来进行评价。
上述两种境界是相通的,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境界,即心无分别的境界。只要心中不对任何事物起分别、辨析之心,则我物、是非、善恶之差别都将不复存在,这样自然就能达到“道通为一”的最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