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10-12 20:47 |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辟谷中学III
|
2017年10月7日,第二十次十四天过午不食第七天。
寂静法师开示:科学家为什么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玫瑰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
公鸡为什么永远会准时打鸣?
桃花为什么是五片花瓣?
我们从自然界中可以见到神奇,我们从植物中可以看到生命原理。哲学中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有句话叫顺藤摸瓜,我们要顺着藤找到种子,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白玫瑰为什么是白色的?因为它的种子就是这样。
葫芦刚开始长的时候又细又小,再长大,就会变得很粗很大,不觉得奇怪吗?康乃馨的花瓣为什么会卷起来?我们平时睡觉会睡过头,为什么植物从来不会睡过头?包括公鸡都不会睡过头,太阳准备出来时,公鸡就开始打鸣。小孩子、猫、狗、猪一出生就知道找奶吃,这种本能又是怎么来的?
自然界的植物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智慧,更何况是动物和人呢?我在肯尼亚看到了世界的神奇,觉得生命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好。是谁给斑马画上条纹?是谁让大象的鼻子长这么长?象牙这么珍贵,狗也能长出来吗?为什么不行?
虽然科学很伟大,但是科学也改变不了人老之后头发会变白的事实,所以生命最伟大,因为是生命让头发变白的。我们要找到万事万物神奇背后的本质,这就是生命的大智慧。
几千年的时光流逝,我们的穿着改变了,我们的语言改变了,但是我们的五脏六腑改变了吗?它们不需要改变,因为已经是最完美的一个结构了。
神经为什么会这样工作?大脑为什么会这样去思维?谁赋予了大脑思维的功能,谁赋予了生命这样的功能?是什么在决定?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它却一直在工作,从没离开过我们。
我们吃的是红色的胡萝卜,为什么眼睛、头发长出来却是黑的,牙齿又是白的。所以,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我们的身体也充满了神奇。我们的心脏结构、肝脏结构、脾脏结构,这是谁安排的?这一切都是生命本身的安排。
生命背后有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这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一种大智慧。就好像我们的电脑、手机,其实有一个看不见的软件在里面操作。软件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是软件操作的结果,而不软件本身。所以,我们今天放眼一看,整个世界都是宇宙自然中超级智慧操作的结果,但是我们却看不见这个超级智慧。
其实,所有现象发生的背后都在受一个东西控制,包括疾病也是因它创造的。道家叫道,民间叫老天爷,外国人叫神,佛家叫如来。
什么叫如来?本来如此就叫如来。大家过去不知道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本来如此,没有去没有来,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存在。这一切的不可思议都是谁制定的?当我们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其实就快接近答案了,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我给这个东西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生命的大智慧。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世界的现象,却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我们如果透过现象看到生命的智慧,我们就能看到世界的神奇,看到力量,看到智慧。就像人的眉毛,同样是毛发,为什么头发会不停地长而眉毛不会呢?这就是生命的大智慧。
小结:全天便便2次,体重正常。晚餐喝红枣水
生命的大智慧。
“中”、“和”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即不偏不倚,适中,正好;“和”,即和谐、协调。
先说“中”。有人把“中”理解为中间、中点、一半、正中。这是不对的。“中”,当是时空交合中的最佳点,或是事物组合中的最佳状态,而不是一半对一半。为了便于理解,不致误解,有人干脆把它比做美学上的黄金分割率(0.618)。这有些道理,但“中”的含义与应用范围比黄金分割率大多了。“中”,既属于道(规律),又属于方法论,因而“中”又称为“中道”。
“中”的思想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起源很早,既是我们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主体思想,又是中华大智慧的具体体现。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氏族社会帝喾高辛氏治理国家时,就“溉执中而遍天下”,而致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风调雨顺,天下归顺)。后来到尧舜禹执掌天下的时代,当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尧,他们托付天下时所传授的治国安民的要诀,就是“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诀”的中心要义,就是要继承者“允执厥中”。“允执厥中”也就是后来说的“允执其中”。允,作诚信解;“允执其中”,就是真诚遵守不偏不倚的“中道”。何以“中道”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允执其中”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意义重大,它道出了天地万物的常道,且这种常道,贯穿于事物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消亡的全过程。不仅与自然、社会有关,而且与生命密切相关。首先,生命的产生就必须阴阳二气的适中,光有天不行,光有地也不行,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只有适中才行。生命的维持与存在也是如此,天太热不行,否则万物将枯死不生,天不热也不行。热到什么程度为好?就是适中。适中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处处都有体现。人生理上,阳太亢不行,太弱也不行;阴太盛不行,太少也不行。动和静得有“度”,这个“度”就是“中”。饮食亦如此。好东西有营养,一下子吃得太多不行,全不吃也不行,适中即行。人的身体怎样才算健康?健康的人,中医称之为“平人”。什么是“平人”?按《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所说:“平人者,不病也。”那么,具体讲什么是“平人”与“不病”?唐代王冰注解“平人”“不病”,就是人的“脉气无太过不及”。“无太过不及”,就是适中。脉气反映人的全身状况,所以诊病先诊脉。脉气“无太过不及”,就是人的身体阴阳气血“无太过不及”,也就是一个“中”,这样才算健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人体阴阳与气血“无太过不及”呢?作为人,就应当对生命进行自身调整,这种调整包括调心和调神两方面。调心包括调情志和调心性。在情志上,人有七情是正常的,但不管是喜怒还是其它情志,无情感,面肌固定,不行;太过也不行。总的原则是不能走极端。范进中举,喜过了,所以疯了。大怒,导致脑溢血,也是过了。所以调情志,就是调到使它合乎“中道”。调心性也如此。心性范围很广,包括人对道德、情操、理想、志趣、心理等多方面的理解与追求。不管其中哪一方面,追求太过不行,没有也不行,说到底也还是一个“中”字。
究竟怎么调形?调形不外乎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几个方面。具体说来,慎起居就是作息有时,太劳作、太动不行,太安逸也不行;夜来熬夜,夜以继日不行;天天蒙头睡也不行。总的原则是奉行一个“中”字。适寒温、节饮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关键还是一个“中”字。
再看医学。什么是生病?生病的本质就是气血阴阳有偏。阴在人体偏多(包括阴邪),就一定会得阳病,阳在人体偏多(包括阳邪),就一定会得阴病。我们的医生干什么来着?医生的职业从本质来看,就是用药物或器械手法去帮助病人损有余补不足,使其阴阳气血恢复到“中道”状态。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中”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如上面所说的那么简单。比如睡眠,人在其一生中,婴儿时睡眠时间长,每天要睡18个小时左右,儿童时则12个小时刚好,成年后则睡8小时刚好,老年时则每天5-6个小时就够了。此外,因身体状况、劳作的程度不同,时间还会有所调整。吃饭也是如此。医生用药,总的要求是合乎“中道”,因为是补药,大用、乱用肯定会出错,因为是攻伐药而当用不敢用或不顾病情体质超量猛用,肯定也要出事。所以,好医生不容易做,知常要守“中道”,达变也还得守“中道”才行。
再说说“和”。前文已说,“和”即和谐、协调。最早给“和”下定义的是周朝末的史伯。面对周朝即将灭亡,周王朝当政者问史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史伯回答说,周朝违反了一个“和”字。他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又说,和“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从事物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源与基本规律。所谓“和”,即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个性,又承认多样性和个性之间必须统一和互相制约。同,与之相反,变差异为同一,则不能生物,反而害物。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假如这世界上都是阳,没有阴,生命将不能发生。社会也同理,不能人人都是农民,也不能13亿人都是工人,不能人人都是老板,也不能人人都是打工者。在生命活动中也同样。人生了病,不能人人都用同样的药,人要健身,也不能无分长幼男女强弱,天天都去长跑等等。否则,就是同,没有差异,从而不能生物。所以史伯说“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相同去助相同,一切就完了)。
“和”,承认差异、个性,又承认差异和个性的协调,这才符合自然大道。天地间有阴阳两种气,两气不协调,不是偏阴,就是偏阳,则万物不生。《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人想繁殖下一代怎么办?《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也说了,“阴阳和,故能有子”。“五行”分别代表五种不同属性的事物,五行俱备,且生克协调,才能长养化生万物。凡一方偏亢或不足,事物即不能正常繁衍发展。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情志,这是自然规律,不能少,不协调也不行。如何才算正常?孔老夫子在这方面曾作过论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老夫子既顺应人的心理又对人的情感作了有必要的节制,使人情得到恰当表达,即“中节”,这样才能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健康、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这正是从心理与理性方面给“和”下了科学的定义。
需要说明的是,“和”并非无原则的调和,或者“和稀泥”。为了达到“和”,有时也需要斗争和调控。例如,社会富人太富,穷人太穷,这社会就必定会失和。怎么办?执政者就应该进行平抑协调,社会才能安宁。这在医学上的运用,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某一方面偏胜,损之使其和;某一方面偏衰,补之也是使其和。中医在治疗上,有一种和法,实际上是对某部分出现的特定症状采取的治疗方法。其实,从纠偏扶正角度来看,和法可以说无处不用。比如,疑难病症的辨治中,无处不体现一个“和”字。又如,在一个处方中,有多种不同的药物,要根据药性配伍得当,使各药各展所长,又统一协调,这样才能治好病。在养生中,也是处处事事使生命机能协调、和谐。从这些方面看“中”“和”,不正是我们认识生命、把握生命规律的一种大智慧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