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037|回复: 25

打破"中国式"家庭关系:要高质量陪伴,不要强迫对方改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18-7-3 00:0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家庭关系
    表面和谐、相敬如宾
    然而其中却深藏着孤独与冷漠
    说不出道不明的难受与煎熬
    幸福的关键
    不在于陪伴的多寡
    而是陪伴质量的高低

    一、痛苦的中国式和谐家庭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挑剔;妻子总抱怨孤独寂寞,缺少陪伴。老公一听寂寞这个词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我细细了解这个男人的成长史:
    男人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分离过,父母也几乎不吵架,更是从来不打骂说教孩子,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成绩优异,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长大后也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关系非常“和谐”。

    当我问起这个男人,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很high的记忆吗?男人低下了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客人都很少,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
    她是家里独生女,通过姑姑的回忆她了解到自己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女儿放在床上,自己在一边看着,却不抱不哄,就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跟孩子没有任何互动。孩子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各自完美轮回了自己童年的剧本。

    老公就像老婆的妈妈,一直在身边,却对老婆“不抱不哄”,就是说没有交流互动。老公对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也是不打不骂,物质充分满足。谁都说他俩是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绝对不是少数。

    比如有些人过年怕回家。
    因为回到家,除了那些让人头疼的提问,
    如:有对象了没、收入怎么样、要保重身体,
    其他时间在一起也无话可说,气氛尴尬。

    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
    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这个情况怎么办?说实话并不太容易解决。比如这对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无意识的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妻子也被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存活,总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的想要改造老公,让老公觉得不胜其烦。

    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双方得意识到,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复制到今天的亲密关系中,不会获得幸福。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是陪伴质量高低。

    这对夫妻童年都没有和父母之间亲密流动的关系体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

    二、如何创造高质量的陪伴

    1高质量的陪伴,是不改变对方
    在家庭中创造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不要想去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

    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

    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我们为什么总是想要改变对方?
    因为我们眼中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
    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
    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

    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镜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

    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

    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2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对方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还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

    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
    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
    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

    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
    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

    也许我与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却是全盲的。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5BE8BE98-4E8B-4623-96A6-EA2F4ADEFA6C.jpeg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2:35
  • 签到天数: 2731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发表于 2018-7-3 18: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0-26 19:58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8-7-3 19: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权哥的分享{:11_4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681 天

    [LV.9]辟谷大学II

    发表于 2018-7-4 01:5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长情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3 天前
  • 签到天数: 734 天

    [LV.9]辟谷大学II

    发表于 2018-7-4 12:5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分享!法布施!你是最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8-19 21:40
  • 签到天数: 42 天

    [LV.5]辟谷中学I

    发表于 2018-7-4 22:37: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分享的非常好,感恩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23 11:06
  • 签到天数: 459 天

    [LV.9]辟谷大学II

    发表于 2018-7-7 16: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友的分享很精彩,收益颇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4-14 13:37
  • 签到天数: 135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8-7-10 11:5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法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21:15: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解家庭『关系』的矛盾

    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 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1
    老人道
    ①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②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 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③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 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④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⑤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⑥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⑦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⑧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 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⑨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2
    父母道
    ①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②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③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④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⑤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⑥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⑦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⑧“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 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⑨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3
    夫妻道
    ①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②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③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④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⑤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⑥成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⑦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 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⑧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⑨夫妻道,也就是阴阳道, 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4
    丈夫道
    ①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②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③有私心就会暗中做违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烦恼,这种人不是好男人。

    ④“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 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⑤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⑥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⑦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 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⑧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⑨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

    5
    妻子道
    ①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②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③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 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④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⑤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⑥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 女人刚暴,管着男人,精神上欺压男人,说话像打雷一样,叫悍妇。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会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来的小孩也不中用。

    女人什么事也不做,全部依赖丈夫、依赖父母,叫弱妇。女人好吃懒做,怨天忧人是一家的扫把星,悍妇和弱妇都不是媳妇。

    媳妇的意思是平息一家的不和,做和睦一家的吉祥使者,对人平等、和气,齐满一家的福气。

    ⑦媳妇当性如水,性如水要知足常乐,意为根,托满家,和颜悦色。为一家的喜星,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儿女能助夫成德。使丈夫无内顾之忧,能报效社会,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不但治家如此,即在社会工作,也能恪守本分,建功立业。才能家道长久,福禄长享。

    ⑧一个家庭是否安乐,是否安静,是否兴旺发达,妻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女人能做一个性如水的妻子,定生贵子,定能助夫成德,家庭美满。

    6
    婆媳道
    ①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②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③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④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待媳妇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

    ⑤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 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总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⑥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⑦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⑧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⑨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孝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 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学道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4:4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请走开!这7件事必须由爸爸来做

    从父亲的身上,孩子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同时会思考什么是独立和勇敢。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独立宣言,父亲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父亲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下面的七件事,必须爸爸做。
    1
    爱妻子

    爸爸对妻子的态度,其实就是男孩对未来妻子的态度。父亲打骂妻子,小男孩看在眼里,耳濡目染,长大后和妻子有矛盾的时候,当他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会下意识举起自己的拳头。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认为这是解决夫妻冲突的一种方式。

    小女孩看在眼里,会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怀疑自己不值得爱,未来遇到渣男,被渣男虐,就不会主动躲开,甚至认为这是正常的。反之,爸爸宠爱尊重怜惜妈妈,女儿会打心眼里认可自己的女性角色,认为自己也是值得爱的,未来遇到不尊重怜惜自己的男人,就会远离。
    2
    陪孩子做运动

    婴儿从5个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不一样。当爸爸抱他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惊奇于爸爸的伟力,因为爸爸把他举得高,让他四肢伸展。所以,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从举高高开始,爸爸就要陪孩子做运动。爸爸和妈妈不一样,女性的本质决定了她很少带孩子参加具有冒险性的活动,而爸爸能通过运动教给孩子勇敢、开朗的探索精神。

    而且,有爸爸陪孩子一起运动、游戏。父亲强有力的臂膀会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心理会更健康,无论小时候或长大后,面对挫折或挑战,都会更有安全感,更积极勇敢。
    3
    让孩子赢一次

    无论棋类游戏,跑步,还是别的,爸爸一定要让孩子赢一次。甚至,隔一段时间就让孩子赢一次。

    每个孩子的心中,爸爸都是英雄,是很强大的所在。如果在游戏中,赢了爸爸一次,他们会特别骄傲,树立起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很棒,打败一切的自信心。

    有了这样的自信,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愿意尝试。比起连尝试都不敢的孩子,当然更容易成功,形成正向的反馈,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
    4
    聊一聊性别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西方东方,在所有的文化传统中,爸爸代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规则和要求,妈妈代表的是家庭的温暖。性别这件事情,由爸爸聊,对孩子更有说服力,爸爸的一句,顶妈妈的百句不止。如果是男孩,就告诉孩子,我们都是男人,和女孩不一样,我们的使命是照顾家庭,保护弱小。如果是女孩,就告诉孩子,你的性别和我不一样,你要像妈妈,做一个温暖、优秀、会保护自己的女子。
    5
    给孩子一个拥抱

    心理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统计了哈佛大学上千名学生的感受,结论是:来自爸爸的拥抱,带来的肯定和震撼,远远超过来自妈妈的。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肌肤饥渴,这早已是心理学的共识。中国的爸爸都不喜欢说爱,那就拥抱吧,你的拥抱,比来自妈妈的,更有用哦。
    6
    分享一次自己失败的经历

    别怕孩子会瞧不起自己,孩子知道爸爸也曾经失败过,会更爱爸爸,面对挫折挑战的时候,会更勇敢坚强。通过这样的分享,孩子和爸爸的关系也会更密切,你们的心会靠得更近。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诚实面对自己,能接受挫折,并为成功努力的人,会不知不觉变得阳光开朗,愿意和你分享秘密,而不是在上学后,成为一个报喜不报忧,伪装强大,实则虚弱,和你渐行渐远的孩子。
    7
    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

    一般来说,母亲显得更家庭化,父亲则更社会化,孩子踏向社会的道路中,父亲的优势可能大于母亲,自然应该多为孩子创造积极拓展性的体验机会,激发孩子的职业梦想,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新疆一位司机父亲,利用寒暑假,带孩子跑长途,顶风冒雪,翻越天山,结合艰难坎坷谈人生,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三个孩子不仅都考上博士,而且相互约定,不要家里一分钱,靠自己打工和奖学金读书学习。

    所以,爸爸,你要负起自己为人父的责任来,为孩子撑起光明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4:4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要警惕的9种教育类型:不要自己毁了孩子

    (一) 模具制造型
      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 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 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 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 消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 温室培养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 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 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 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 了离开父母一无所能的孩子。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 寿了!
    (三) 极力压榨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较好的前程。
      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 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 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四) 经济刺激型
      物质的社会,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 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许多家长基本上都是以钱来“遥控”孩子。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 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五) 原始放牧型
      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 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 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六) 自家萝卜型
      俗话说,自家萝卜天大个,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稍微的出众,在有的家长眼中都是天才的举动,即使有不 好,那也是别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师学校的不好,是社会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这种情形,相信读者也曾见识,其中危害,就不赘述了。

    (七) 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仍然有部分家长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给孩子造成的 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暴力调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环 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八)《大话西游》唐僧型
      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现实之中,有的家长的确过于唠叨,但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对孩子的教育于事无补,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九) 百依百顺奴才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一个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亲母亲的期望所在,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也就必然了。
    改善教育缺陷的建议
      最后,给出作为补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议。
      理想的家长,应该在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毕竟无法更改,后天智力确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这是其一;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 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特别重要,这是决定孩子的行 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 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的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初中高中,却没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小学养成 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4:49: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的家长和老师都是骗子,值得一读

    有首歌叫《雾里看花》,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面对生活,也许我们得有一双慧眼,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一直跟家长们说,我们最好睁一眼,闭一眼。

    用睁着的那只眼去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我们如果能闭起眼睛,那些缺点、不足和问题就不存在了。

    有些家长很聪明,他曾反问我说,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些家长也许不知道,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个妈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老师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钟就会分心。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呢,进步很大。
    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

    一位学生语文只考了12分,老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老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没认真听都能考12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稍微花一点时间的话,一定会更好的。”

    下次这个孩子考了20分,老师又夸张的说他很聪明,稍微用点力就进步这么多,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骗术下,一直不断用力,最后成绩越来越好。

    这个老师用这个方法骗到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他创造了中国教育的神话,无论他接手的是多差的班级,经过一年的教育,他的班级就不再有一个差生,每次班级分都是全市第一名,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几乎任何一个学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这个骗局。凡是能从中悟出点道理的,掌握这个骗术的,都成为优秀老师了。

    可惜的是,很多老师知道这个骗局,却因为自己长有一双慧眼,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而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最后没能成为最优秀的老师。

    我做了这么多年教育,最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能让孩子比较喜欢我,在教育上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原来我也是一个“骗子”。

    两周前,有四个孩子吃过饭跑到我的办公室,嘻嘻哈哈,一个个像猴子一样不安稳。我跟孩子们说,如果谁能先坐下来,我就看他的眼睛,再告诉他聪明不聪明。孩子们立即安静下来了。

    我先告诉他们:刘老师在全国各地见过无数的小朋友,只要看一下眼睛,就能知道谁聪明,谁不聪明。

    当我一个一个看过去的时候,大部分孩子的眼中流露的是期待,但有一个孩子显然带着一些的担忧,也许他自认为不太聪明。然后我开始发表结论:一个一个告诉他们,是聪明的孩子。

    然后我说:“刘老师觉得很奇怪呀,怎么你们四个小朋友都是聪明的孩子呢?”我又故意重看了一遍,再次强调没看错,每个都是聪明的孩子。这时,每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坐得也特别端正。

    仔细回想二十年的教育生涯,像这样的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教育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最好的教育原来是骗孩子们,告诉他是最优秀的就行了。

    从这个角度讲,最优秀的老师其实就是父母,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且每个都是骗术高超的优秀老师。

    经常有家长向我说着自己的苦恼,说自己的孩子很幼稚,不象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一般我都会恭喜这位家长。因为,当一个孩子还比较幼稚的时候,他给了家长骗他的机会。
    如果一个孩子看起来少年老成,他的到父母的骗已经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认为无聊,那么教育将失去一个最有力的武器。

    为什么骗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来实现。

    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再装为: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

    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

    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他装的范围越广;他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坚持越长时间,他装的时间就越久。

    后变为: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

    然后,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你不断告诉孩子他不够优秀的时候,其实你也是个骗子,只不过把孩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4:5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的孩子有下面这些问题,看看背后的原因跟自己有没有关系?

    孩子的问题:    背后的原因:
    1    如果孩子喜欢谴责别人    是因为平时我们对他批评过多
    2    .如果孩子凡事喜欢抱怨    是因为我们总是挑剔他
    3    如果孩子喜欢对抗    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    如果孩子不够善良    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    如果孩子胆小、羞怯    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    如果孩子不跟我们说心里话    是因为我们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    如果孩子不辨是非,    是因为我们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    .如果孩子很自卑    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    如果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    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     如果孩子不喜欢自己    是因为我们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11    如果孩子不上进,不努力    是因为我们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
    12    如果孩子很自私    是因为我们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13    如果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    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14    如果孩子退缩、逃避    是因为遭到了我们的轻视和打击
    15    如果孩子懒惰和依赖    是因为我们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头脑发热的时候少说话,说话之前想清楚这话是不是一把刀子。

    当父母们感到疲劳、沮丧、生气的时候,最容易将脾气对孩子爆发。尽管这只是一时之气,很快就会过去,但糟糕的是这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这里有一些有效的办法,既能给孩子说明道理,又能使你的脾气“短路”。

    ●第一,保持冷静的原则

    当父母忍不住要喷火时,记得先忍住一分钟。冷静一分钟后,再想想怎么处理。

    把养育孩子的过程当做自我重新成长的过程,因为他的到来,你必须学会更耐心更细心更体贴,不断暗示自己宝宝是我的礼物,我要感谢他,无论是快乐还是麻烦。

    ●承认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犯错,犯错后也勇于向孩子承认。

    压力很多时候来自于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大家都知道打孩子骂孩子不对,但是忍不住,脾气暴躁,有娃之前就一直这样,不可能因为有了娃就突然全部改掉,所以,承认你是一个不完美的家长。所以,你要一直努力,改变,提高,尽力弥补自己给孩子幼小心灵造成的伤害,及时向他承认错误,也终究成长为了不打孩子的家长。

    ●承认孩子不完美,允许他犯错,犯错的后果让他自己承担。

    很多时候压力也来自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是呢,但别忘记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谁生下来就是个明事理、不闯祸、考试都考100分的人呢?他作业没做好,老师自然会批评他;他要买华而不实的玩具,用他自己的零花钱(我偶尔还是会买给他,宠孩子也是我常犯的错之一);

    他喜欢跟别人打架,提醒他注意分寸,玩玩可以,避免造成伤害;
    他挑食,除青菜以外的绿叶子菜都不吃,ok啦,我小时候也不吃香菜茼蒿,现在却爱得很呢,挑食应该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所以,爸妈们,

    希望大家都能从学会无条件的爱自己开始,

    用一颗平等、尊重、欣赏与接纳的心和孩子沟通,

    不急不躁,等待花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8-7-12 14:5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5大心理营养没喂饱,孩子一生都在困惑中

    作者:林文采博士 《心理营养》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一旦缺失,他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林文采博士的这篇文章价值非常巨大,对于妈妈们而言,不知道则以,一旦知道了,都会感到后背发凉,惊呼一声,幸好我做到了!或者直跺脚,到底我家孩子是否心理营养缺乏呢?

    这篇文章总结了不同年龄段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比如婴儿时期需要无条件的接纳,两岁需要安全感,4到5岁最需要肯定,6到7岁最需要榜样......你全都做到了吗?

    01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刚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其实小宝宝什么都知道,只是他不会说话,有需要时只能用哭来表达。

    在需求表达那么不明确,未来的一切也都那么不确定的时候,最需要爸爸妈妈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好不好看?你更不知道我乖不乖?但你就是尽你所能来满足我、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孩子渴求的、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02
    第二个心理营养:
    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0~3个月的孩子还需要确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No.1。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不舒服,但如果你发现我饿了、生病了,你都会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这样,我就会知道,在你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做到这些并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物质,促使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提供一切。生理上,提供乳汁;心理上,提供无条件的爱。在妈妈的眼里,孩子一定是最完美的,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在宝宝0~3个月大的阶段,由于某种原因,妈妈情绪发生变化,身体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爸爸就要承担起这个任务:看护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这时,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没办法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寻找另外一个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这个人由孩子自己挑选,最初、最本能的选择当然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行,他可能就会选择祖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

    从这个人身上,孩子希望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重要他人”,那么他一生中都会一直去寻觅,直到找到为止。上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上中学,他会去找女朋友,会很早谈恋爱。

    他会非常希望弥补曾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觉,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找不到,他就会一直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询问:“在你的生命中,我到底排第几?”问了又问试了又试:“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吗?”

    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这个答案,从而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他也不太能够全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会遇到那么多的困扰。

    03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想要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本来和妈妈连在一起,出生时经历了生理上的分离。从4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是孩子要和妈妈或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在安全感建立这件事情上,妈妈的作用大过爸爸,因为孩子分离的主要对象是妈妈。如果妈妈的状态稳定,孩子会很自然地走过这个分离期,并获得安全感。那么,妈妈怎样的状态,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要情绪稳定。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妈妈,很难心平气和,她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情绪容易失控。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子。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这个阶段,时不时会跑回妈妈身边,要妈妈抱抱,这时妈妈痛快地抱起他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来,那就放他下来,让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扰。他邀请你玩,你就陪他一起玩。

    顺其自然,当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就会尝试分离一点。安全感更多一点时,就再分离一点。总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离,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过程。一直不停地离开、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直到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

    相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妈妈心情很好,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玩、亲亲;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她却说,去去去,去找爸爸或者奶奶。孩子老来烦父母,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并不是因为孩子要的太多。

    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对物质没有那么大需求,父母亲之间良好的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

    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很害怕,而他无法表达害怕时,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呈现。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里,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的孩子到了四五岁甚至十几岁还会拉着父母的衣角,到了要上学的时候,抱着门不肯出去,都是因为他不能独立、不能分离。可以分离的人,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这段时间,没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别人维持联系”的安全感,整个人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那他自然就害怕分离、无法独立。

    这个阶段中有一个养孩子最头疼的时期——可怕的两岁。

    为什么“可怕”呢?就是因为分离期的孩子,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这时,孩子对妈妈的要求特别高。因为没有独立的能力,他需要妈妈随时看着他、保护他,并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但是如果你真去帮他,他又不同意,因为他那么渴望独立。

    所以,两岁上下的孩子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我们要拿出“温和而坚持”的态度。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大胆放手。确实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温和而坚持”地对孩子说“不”。“坚持”是指行为上坚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举动,“温和”是指当我们制止孩子时,态度上不带有评判、指责的情绪。

    04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当孩子进入四五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都特别重。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你很棒,爸爸好爱你”,孩子会认为:“我很好,爸爸妈妈觉得我很可爱”,因此他会充满自信,真正源自内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孩子有自信,认为自己有价值,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明白“我是谁”,然后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所以,请爸爸一定要这样做!愿意肯定孩子,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得到了爸爸的肯定,一个女孩子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做为女性她是有价值的。而一个男孩子,同样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他的男性角色是很好的,他是很好的男孩。也就是说,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

    05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当碰到麻烦时,我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第一个模范就是母亲或者父亲:当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爸爸妈妈用什么态度来面对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将来这就是孩子走向社会后处理问题的示范和模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19 19:46
  • 签到天数: 139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8-7-17 00:2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08:5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式家庭:夫妻在婚姻里的痛苦,都由孩子买单

    中国有多少孩子
    在本不该承担父母的情绪的年龄,
    就承担起了成人世界的情绪。

    这是一个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父母篇

    一个小男孩出生后,爸爸每天都很忙,家里大多数时候是他和妈妈在一起。爸爸很孝顺奶奶,奶奶一旦和妈妈发生什么争执,爸爸总会对妈妈说:“她是老人家,你忍一忍就过去了嘛。”

    于是妈妈很难过,压抑了很多的委屈,觉得这个家里没人重视自己。妈妈默默地躲在床边哭泣,小男孩就会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你别难过,你还有我,我会保护你。”

    第一次妈妈忍着没有说话,抱着儿子哭了。三十岁妈妈的哀伤在三岁的儿子眼里,特别大,特别重。

    又一次,妈妈因为孩子的喂养方式和奶奶发生了分歧,爸爸又走过来,对妈妈说:“她是老人家,你忍一忍就行了。”

    妈妈很生气,跟爸爸大吵一架之后,躲在床边哭泣。小男孩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你别难过,你还有我,我已经长大了,我会保护你。”这一次妈妈抱着儿子哭了,坚定地对儿子、也是对自己说,为了儿子,我不能放弃。

    一次又一次的争吵和矛盾让妈妈和儿子越来越近,妈妈和爸爸越来越远。

    但他们一直没有离婚,磕磕绊绊的将日子一天天维持了下去。夫妻两人也会时不时的和好,但又难免再起冲突。

    这一切,都被幼小的孩子看在了眼里。妈妈的哭泣和难过,让他小小的心里升腾起保护妈妈的愿望,也困住了他走向爸爸的腿。

    孩子篇

    这个男孩渐渐长大了,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婚前他对她百般呵护,宠爱有加,直到他们进入婚姻。他告诉女孩:“我妈妈很不容易,如果你爱我,就请跟我一起好好孝顺她。"女孩点头答应,心想懂得孝顺的男孩人品一定错不了。

    结婚后,两人过得很幸福,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他们都很开心。

    儿子出生后,女孩辞职在家带孩子,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女孩跟丈夫说:“家里马桶坏了,今天下班你快修下吧。”丈夫说:“妈妈的灯泡坏了,我得赶紧去帮她换,等我换完之后吧。”

    女孩想:家里还有爸爸,为何一定要你现在就去?但她忍住了,只是心里有点难过。

    丈夫出差回家,路上恰巧只带了一份礼物回来,回来路上他一直在纠结是把礼物给妈妈,还是给老婆,最终他选择了偷偷给妈妈,不让老婆知道。

    可是,最终女孩无意中还是知道了。她很难过,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好像在他心里都排不了第一位,她伤心的哭了。

    这时小小的儿子跑过来,用他幼稚的小手替她擦干眼泪说:“妈妈你别难过,你还有我,我会陪着你。”

    慢慢地,母亲和儿子越走越近,
    丈夫(父亲)感觉越来越不受欢迎。

    儿子也总会懂事的陪着妈妈、讨妈妈开心,
    儿子觉得自己长大了,
    有责任爱妈妈、保护妈妈。

    生活好像这样也能过下去,丈夫开始感觉他和妻子的心越来越远,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她满意。她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埋怨更少一些,他们好像都没有做错,但就是爱越来越浅、话越来越少。

    外遇篇

    丈夫单位新来了一位女下属,第一次上班,因为出了点小错,被同事刁难,她伤心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办,丈夫在微信上劝这位新同事:别难过,挺过来,保护好自己。

    这个女下属很感动。第二天帮领导买了份早点,表示感谢,他却觉得不以为然,好像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但女下属的感谢还是让他找到一些慰藉的力量。

    一来二去,两个人熟悉起来,他的安慰和鼓励让女孩慢慢在新单位扎稳了脚跟,她的认可和依靠让他感觉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终于感觉原来还有人需要他。虽然他也有心动的时刻,但他始终没有往前跨一步。

    慢慢地,他们的流言蜚语还是开始多了起来。

    妻子逐渐听到风声,她跟他疯狂的大闹,逼迫他交代事实经过,他却一句话不说,摔门而去。她痛哭失声,三岁的儿子走过来,用自己稚嫩的声音说:“妈妈别哭,你还有我,我来保护你。”她忍不住将对丈夫的抱怨、烦恼向儿子倾泻而出。

    三十岁的女人的不容易,在三岁的孩子心里那么大,那么大。于是从小在他心里,埋下了一个“我要保护妈妈”的梦。

    这就是在很多中国家庭上演的情绪配偶的故事,当然还有女人版。

    中国有多少孩子
    在本不该承担父母的情绪的年龄,
    他们小小的,
    就被迫承担起了父母感情的重担。

    带着对父母的愧疚和责任,
    一生都锁在这样的牢笼里。

    很多孩子会说,既然你们感情这么不好,干嘛还不离婚?可悲的是很多父母还给他们扣上了一个“我们都是为了你”的大帽子。

    孩子于是内心除了“责任”,又多出了一份“愧疚”与自责。认为父母为了自己,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成为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亲爱的父母们: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你的情绪配偶。假如你难过,忍不住想要跟他倾诉,请记得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的事情,我们自己可以处理,谢谢你能听我倾诉,但妈妈不需要你帮忙,妈妈可以自己处理。

    大人的问题,需要两个大人共同面对解决,不要让自己的创伤,再继续给下一代,成为他们将来“不幸福”的隐患!

    祝福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感恩你的时间,感恩你的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08:29: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恐惧越多,你对孩子要求越多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
    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
    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法师开示:学习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知识专用,智慧通用。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法师开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爱。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们对我们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8-16 00:2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破"中国式"家庭关系:要高质量陪伴,不要强迫对方改变,太经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7-20 11:49
  • 签到天数: 253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8-8-21 07:05: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太好了,受益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