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09|回复: 3

用眼看着相,用心看开悟! --19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11 08:32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9-2-10 22: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悟斌 于 2019-2-11 21:47 编辑

                第七十一讲 灾难在心里的存留与消除      


      在北京职工体协的众多健身方法中,研究心理与身体关系的心平分会,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时,接到职工体协的安排,进行了关于灾难过后的心理修复的研究,目的是想解决一下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伤害。
      有些伤害是直接的,心里直接感觉到痛苦,无法进入正常的生活,这些人需要进行直接的修复。更多的伤害是潜在的,我们自己往往没有察觉,但它同样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对我们产生影响。
      在这些年里,我为由于重大灾难给心理和身体带来伤害的人进行了多次调节。我认为灾难对人的影响大体上分为这样两类:
      第一类是事件型的。他们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不平静心情。事情过去之后自己觉得可以理解,以为对身体没有伤害。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事情过去很多年,对身体仍然有很大伤害,只是自己不知道,无法把身体的疾病和事件心情联系在一起。
    我在治疗心脏病的过程中发现,对在重大灾难事件中的害怕、紧张等心情进行调整以后,可以缓解和治疗心脏的疼痛、发紧的感觉;对在重大事件中的无助、无奈的心情调整以后,可以缓解和治疗心慌气短、乏累无力的症状。
      我来举个例子。在咨询时有这样一位患者,心脏部位经常疼痛、憋闷,一疼痛起来就全身无力。按照心理规律:重大事件的心情不平影响心脏;不能接受的心情可以产生憋闷感,紧张、担心、害怕、怨恨的心情产生疼痛,对待事件自己用不上力量、无可奈何之类的心情导致全身无力。
      我询问她能想到在以前的生活中的什么重大事件。她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件大事,自己的孩子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受伤,没能抢救过来。想到此事她情绪激动,哭了起来。这说明她当年压抑了强烈的情绪。我告诉她要放松的释放情绪,当情绪激动时,体会自己的身体,默念“放松、放松”,当情绪平静以后再继续回想事件。如此反复进行,在此过程当中可以用现在理性的自己,劝解当年情绪不平的自己,达到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平静地回想或诉说事件过程。这是总体的情绪和身体的调整,然后再根据感觉症状进行对应治疗。
      在心情平静下来以后,主动放松体会身体,对应心脏的疼痛感觉要回想当时的紧张、担心、害怕等存留的心情,对应无力,回想盼望和无奈、无力、无助的心情状态。回想当中如果出现不平状态,先平静下来,然后再继续。
      经过这次调整治疗,症状感觉明显减轻。后来病人自己又按照心平健康学的部位和感觉规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整,症状痊愈。
      第二类是逻辑型的。他们不只是在重大事件中有强烈的不平心情,而且还有不平的逻辑观点。这些人在调整心情的时候同时要转变逻辑观点,这样的效果才能好。
    有些人一想到重大事件心里就很难受,身体也不舒服。于是就采取回避的方法,不去想当年的这些事情,以为不想就没有了。实际上它们是以信息的形式存留在身体里,所以一想到就反映出来,给身体带来不舒服的感觉,遇到同类或近似的事情也要反映出来,出现对应的感觉和疾病。
      为了了解地震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最近的一次会员活动中,我让大家心里默念着“地震、地震、地震”,闭目静静地体会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经过几分钟,身体开始出现反应。其中以胸部的“憋闷、发沉、发堵、疼痛”的不适感觉为主,有些人后背同时出现感觉。经过分析是心包部位的反应,因为心包在中医十二官中是“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主管喜乐。喜乐正常的状态下心包正常,当喜乐受到压抑的时候反应的部位在心包,胸部出现异常反应。把以前压抑的心情进行调整,先全身放松,反思对应的事情。
      反思内容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在这次地震中出现的惨痛情景的压抑心情和担心。
      (因为参与此次调整的会员都是北京地区的,产生不平心情的事情不是自己的。)
      比如“默哀那三天,打开网页都是黑灰色,我看时觉得胸闷。”“我想,地震要是发生在北京怎么办呢?我们的楼是伪劣楼,一震就全完了。”“失事飞机的五名机组人员死的惨。”
      二、对在以前(唐山)地震中出现的惨痛情景,有听到、看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压抑心情和担心。
      比如:“唐山地震时我刚生下孩子,还在坐月子,爱人又出差了,心里紧张,不知怎么办,不知后面还有没有大震。”“唐山地震时,看到有些人睡在地震棚子里的那种惨痛状态。”“我当时刚好要回京探亲,已经买了28号的火车票,要走的前一天地震了,家里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我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是走了,家里怎么办?家里就垮了。”
      三、对国家出现的重大惨痛事件,产生的压抑心情和担心。
      比如当年非典时紧张害怕的心理,还有想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去逝,想到这是灾难,以后怎么办?”
      四、对家庭中出现的惨痛事件的压抑心情和担心。
      比如想到“爱人出了车祸,一度死过去,后来抢救过来了,我担心害怕,要是爱人死了,一家子就完了。”“当年丈夫有病,医院说治不了让出院,当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没人帮。”
      在放松的状态下,对此类事件进行反思,出现不平后反复调整,感觉有了明显的变化。当再次默念“地震、地震、地震”的时候,胸部轻松了很多。
      按照此种方法,经过几天的自我应用产生了更好的效果。

             第七十二讲 用“心”修补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简称房漏,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在胎儿发育期间,母体感染病毒、细菌、或患有某种疾病所致。待胎儿出生后,使左右房间隔不完整,出现缺损。如病情较轻,一般在孩子一周岁左右可自行修复闭合,否则将会终生患病。
      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由于左心房的压力高于右心房,在房间隔不完整的情况下,血液就会经缺损处,流入右心房,进而再从右心房,压到右心室,再经上下腔静脉压到肺静脉,而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富含氧气的动脉血,直接参与全身的体循环,这样就会给全身带来不良影响。起初,因为人体心脏代偿功能的存在,平时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存在,患者自己可能不知道患有此病,只是在感冒、劳累等诱发因素下,才会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服用一些对症药物就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代偿能力逐渐减弱,房间隔受损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由于血液不断的被异常的压向右心房,久而久之,就会加重右心房室的压力,形成右心室肥厚,造成右心衰,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重力性水肿,并常有心悸、胸闷、气短、咳血等不适症状出现。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方法,只能采用手术疗法,药物对此病没有疗效,而心脏手术相对风险较大,费用高,因此很多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
      因为房间隔是左、右心房之间的隔,它的作用是不让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在一起,以保证动脉血的含氧质量。心平健康学根据中医全息取象比类的法则,认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对应的是有用的、有需要的人事物,而静脉血对应的是没用的或用过的人事物。因此,房间隔缺损的对应心理就是把有用、需要的人、东西等放到没用的地方了。对此而产生的不平心理可影响房间隔。而房间隔受损的程度,与心里对事物定位的严重程度、对此的较劲程度成正比。
      在一次学习班上,一位年轻女士说她感到自己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多年,平时总认为是工作紧张、劳累造成的,但觉得自己还年轻心脏不会有问题,所以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前几天学校给全体教职工体检,在做心脏检查时发现心脏有杂音,后经心脏超声检查,才发现她的心脏有房间隔缺损的问题。医生告诉她,她现在还年轻,所以病症不明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代偿能力会越来越差,手术效果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所以让她尽早考虑做手术。可她怕做手术,就问我用心平健康学的方法,能不能治疗房漏。
      我把上述与房间隔缺损的有关心理向她讲解了一遍,问她以往有没有与此类似的心理。她说:“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从小就爱较真,分辨心很强,由于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平时崇尚并追求‘完美’,特别不能原谅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存在。而在我们学校就存在着很多人浮于事的现象,很多没有工作能力、没有业务水平的人占据着重要的工作岗位,进修、出国学习的机会也被他们利用职权据为己有,而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却被排挤在外,得不到重用,只得做一些没有重要价值的工作。这不就是把有用的人才,放在了没用的地方,不能让他们人尽其才发挥作用,而让没用的人占了有用的地方吗?比如前不久,我们学校有一个到国外进修的名额,我的一位同事,不论是专业知识能力、外语水平,还是其他条件,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的,大家都认为应该让他去学习。可结果是让一个校长的亲信去了。我们都觉得这事很不合理,就是让一个没用的人去做了这件重要的事。您说这事是不是使我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我回答她:“这件事只是你发病的诱因之一。从前面你对自己的描述来讲,你的思维逻辑就不自然,你的病与你的人生逻辑有关。不是说你的想法错了,而是不符合自然了。你所提到的知识、学历、工作能力等,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只是一个点,而不是全部,这些对人生只能起到调节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代表一切。而很多有知识的人往往容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衡量、评价一切,这就难免使他们看问题有片面性和偏激点,只要遇到的事物跟他所学到的知识有不同,就有强烈的抵触感,有强烈的亢奋心理,这就必然会有平衡。反回来讲,一个人做什么都是一帆风顺,也不一定是正作用。从自然平衡的角度来讲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在起伏当中度过的,如他能坦然地面对不顺与挫折,对他来讲就是一种造就,那么挫折就是提高人生层次的机会,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一味的怨天尤人,其结果就是毁灭,就是被自然淘汰。”
      几周后,这位学员在学习班上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经过上次的学习,我对人生的理解在道理上加深了认识,在思维上转变了观念,把自己过去的所有相关事情一件件的反思了一遍。到现在为止,心脏不适的症状已基本消失了,感到自己像是变了一个人。心平健康学不仅治好了我的病,强健了身体,关键还在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人生,理解了自然的平衡法则。使我认识到一切事物都遵循平衡理论。再遇上什么事,我会尽量用平衡理论去考虑,同时让自己有一颗平常心,认识到“存在即合理”的法则。以前我给自己输入了一套“亢奋”和“好”的程序,不仅对自己,对丈夫、孩子也是这样,使我们活的都很累。现在我用平衡理论重新为自己及家人输入了一套“自然”的“平衡”程序,我感到轻松了许多,熟悉我的人都说我变了。前几天我又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已经听不到我的心脏杂音了,超声检查也显示房间隔缺损的情况比以前减轻了,医生还感到很奇怪地问我都做了什么治疗呢。”
      这位学员经过心理调整治疗后,原有的不适感觉消失了,但病理性改变仍然存在,这是因为这位学员对引发该病的心情平复了,但偏激的逻辑观点没有彻底转变。因为心情对应的是感觉,逻辑对应的是部位,行为定位的是表现。而且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变也需要一些时间和过程。总之,身体与心情是密不可分的,你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身体,有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情、辩证自然的看待事物的思维观点,是获得身心双重健康的首要条件。



                   第七十三讲 中医的风与心平健康   


      说到风还要从中医的外因理论说起,外因是指“六淫”外感,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外因是我们看到的外在现象对人体产生的定向影响与定向症状感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通过外因发现内因,心平健康学在此基础上按其取象比类规律,在耐寒和其他教学实践中,找到其对应的事物及心理。
      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善行而数变。根据中医六淫中“风、寒、湿”的特点找出寒冷的心理病因(内因),进行对症调整,达到耐寒的目的。
      1.风的概念: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春季是一年开始,万物萌生的季节,风在心理中象征着某些处于将要发生(发生之前)或刚发生的阶段的事物。它主管事物“变化”。在心平健康学中与变化有关心情归属风。
      2.风邪致病特点及心理原因
      (1)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风容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部,肩颈和肺部。
      消息和风有其对应的属性,当人们事前听到某些消息(事情没发生)而这些消息的变化引发后面有悬念的忧郁心情对应进入人体的肺脏。消息带来的各种压力和自己对此较的劲,这些变化带来的压力、负担、责任对应上头,面,肩颈部位。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善行”是风邪致病具有部位不固定,游走性的特点。“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
      (2)风邪致病,病无定处
      消息本身就在没确定阶段,游走不定。“它会不会这样?会不会那样?”有变化,变化又没定准。痛无定处就是说痛的部位不固定,这是因为对于变化的担心的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所以痛的部位不同。在事情还没有结果,尚处于可以变化的阶段的不平心情,是风的内因。
      消息引发对未来不同角度的担心和怕,就会在相应部位疼。来回琢磨,也会痛无定处。  还有,有人的疼痛易随季节、气候、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存的信号跟家庭、单位等人际关系的外环境的变化有关,因此季节、气候、天气这些自然的外环境发生变化,容易把那些内因给激发出来。
      (3)风邪可以携带其他邪气侵犯人体
      外环境变化本身不是病,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们对此产生了不平心情,盼望变、害怕变等。向好的方向变化的不平心情可转为风热;向坏的方向变化的不平心情可转为风寒;变化时因艰难引发的不平心情可转为风湿。
       这种变化从心理来说,本身就不是单一心理,从开始存信号时就是复合心理,所以症状和感觉也是复合的。但仍然可以根据单独的心理规律逐一调整。
      3.风对应事物和心理:
      根据风的特点,风所对应的心理是事物“变化”。这个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从好到坏的变化;二是指由坏向好的变化。如:
      (1)国家经济形式的变化,引起企业的经济变化等。如下岗、下海、企业倒闭。
      (2)家庭的变化。如婚姻的变化、家庭成员身体的变化、生病、去世等。
      (3)自己事业的变化。如被骗、上当等等。
      (4)气候的变化。如自然灾害等。
      (5)国内外局势及各种运动的变化等。
      (6)人们想改变环境、改变逆境等想法也是变化。
      在残酷环境中,人对变化的接受程度,就是对风的适应程度,你面对不了由好变坏的事物,于是心情就趋于伤感,害怕,无能为力等,在冬天你的身体就适应不了冷风。
      由坏向好的方面变化重点是盼望心理。盼望变化而未发生变化,对风也不适应。
      4.风证的分类
      风证由对变化想不开存的不平心理所导致。
      (1)外风证:对应心理是外在的事物“变化”导致的不平心理。一个是跟刮风直接存的不平心理;另一个是跟人、事、物等变化有关的不平心理。如外面环境向不好的方面变化,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外风包括:各种风声、消息、吹风、风流等。外风证特点:主要对应变化,事物开始阶段。或者叫发生之前,或刚发生,这时候的不平心理。
      (2)内风证:对应心理是内在的“变化”有关的不平心理。自己的变化,导致出环境变得残酷。如,自己辞去了工作,没有生活来源,造成家庭生活环境的困难等。盼望变化的心理也是内风,不是客观上已经改变了。
      5.风引发症状和疾病调解
      具有“要保护而保护不了”之内涵的说法、想法和做法。这里包括进风、冒风和怕各种风。
      (1)人为什么怕风
      风,代表一种不良消息。怕风是因为害怕听到这种不良消息。特别在耐寒锻炼中,同样冷,刮风跟不刮风时,人的感受差别很大,实际上是听到不良消息的时候心里没底、不知以后如何是好、悬着的心理造成的。如果已经发生了,就看自己能否抵抗过去,倒有了心里塌实的一面。人们对坏消息的紧张度,就是风怕的程度。可以用风调来怕风的信号。
      例如,怕吹空调和电扇的对应心理。对到处传闲话、到处搅和的人反感,觉得有这种人就麻烦了,这种人到处吹风,吹的风和事实不符合,你接受他吹完风后的感觉就是你吹电扇,空调后身体感觉。
      (2)空调疾病调解
      空调病原因:①怕吹空调的原发心理是怕吹风的心理;为开空调而与其他人闹矛盾是继发心理。调整时不但要调怕吹冷风的概念,还要把继发心理也调整过来。②直接对空调存了信号。买空调时着急、生气,一开空调就调来这些信号,导致怕开空调。③有知识的人对空调里的氟里昂污染大气而担心,有这样的心理开空调容易难受。
      夏天天气热,吹空调冷风,对应的是在好的大环境下,有不好的消息传出。此时出现的不平心情使人怕吹空调风。
      病例:有一位女学员,一吹空调风就头晕,关节疼痛。头晕的心理规律是“犹豫”,关节部位对应的心理规律是“接洽”,疼痛的对应心理规律是“担心、害怕、生气”。
      经过查找,这位学员叙述了相关的事情。她有一个儿子。公公婆婆特别喜欢孙子,经常让孩子去玩,但公婆又跟孩子说一些关于自己的事儿,她担心公婆跟孩子说的话对自己不利,怕孩子对自己这个母亲的印象变得不好。后来,当公婆再张罗着让孩子去的时候,她就犹豫,让去,担心公婆再跟孩子说什么,不让去,又和公婆无法接洽。
      犹豫让不让孩子去的心情导致头晕,担心无法接洽的心情,导致关节疼痛。本来是好事,但怕公婆跟孩子传递关于自己的不好的消息,导致夏天怕吹空调风。
      (3)怕扇子风
      是对煽风点火的人存的不平心理。夏天是热的环境,事情本来是好事,可别人从不好的角度扇风,有人觉得接受不了,会使人怕夏天扇子的风。冬天是冷的环境,事本身就是坏事,这时别人再扇点儿阴风,引起心不平,会使人怕冬天扇子的风。
      当我们把与风有关的事物和心情进行对应的心理调整时,就可以使我们正气内存,产生对风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第七十四讲 中医的寒与心平健康 (上)


      冬天到了,天气凉了,又到了一年中最适合练耐寒的季节。虽然并不是只有冬天才能练耐寒,但是冬天的自然条件是最适合的。所以,这一讲和下一讲我们来说说中医的寒与心平健康学的关系,为今冬做好准备。
      我们在将心平健康理论应用于耐寒健身的实践中,对耐寒原理有这样一句概括性总结:“用寒冷发现潜在疾病,用心平进行对症调整。”这正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也是对中医“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的一种说明。寒冷是一种邪气,这种邪气(外因)之所以能够伤害我们,是因为我们的正气(内因)虚。以往,人们的一般做法是调整外因,比如多穿衣服,使内因不显现。我们是利用寒冷的环境,发现身体的一些疾病,找到对应的内因,进行心理的对症调整,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我想有必要在这里纠正一下有些人对耐寒的错误认识。并不是只有身体好、不怕冷的人才能学习耐寒,身体不好、对寒冷过敏的人更需要学习。
      (1)、寒的概念
      中医里讲,寒为冬季的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若不注意防寒保暖,则人体常易感受寒邪。
      心平健康学里,寒象征着不好的事物或不良的环境。“残酷、不好”的心理,归属于寒。
      (2)、寒的致病特点和心理原因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遇到不好的事,你受到伤害、受到影响。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不好的事藏在那里,想变变不了。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是保护躲藏,遇到不好的事赶紧藏起来。
    正常收敛和不正常收敛:假如说,觉得“这事不行、不好,不干了、不去了、不表现了”是顺理成章的,是一种正常感觉。有的人,事物往坏里一变就觉得紧张、担心、害怕。虽然收敛起来了,但伴随有不舒服的感觉。
      (3)、寒的对应心理
      根据寒的特点,寒所对应的心理是“残酷、不好”。残酷环境和不良事物能引发人的恐惧、紧张、担心、害怕的心理,从而使人患病。如:
      ①自己得病,由此产生的恐惧;
      ②亲人去世,由此产生的担忧;
      ③物品丢失,由此产生的气恨;
      ④自己各种条件不足,由此产生的“工作干不了”等心情。
      (4)、寒证的分类
      寒证分为外寒和内寒。
      ①外寒:对应的心理是“外环境的残酷、不好、不足、多余”。如:四川地震,企业倒闭,亲人患病而导致的以“不足、多余”为主的心情,对应外寒。
      外实寒:“外面多余”而导致残酷。如:自己想做一件事,但遇到了来自外界的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
      外虚寒:“外面不足”而导致残酷。如: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成果,但因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得不到推广。
      ②内寒:对应的心理是“内环境的残酷不好、不足、多余”。如:家庭、单位或自己的身体不好而导致工作干不了。
      内实寒:与“自己”有关的,“多余”导致了“不好”,这种心情导致内实寒。如:认为得病不好,因患病而心不平。
      内虚寒:与“自己”有关的,“不足”导致了“不好”, 这种心情导致内虚寒。如:工作能力不足,工作没干好;老同志的工资该涨没涨,该给没给;当年找对象想找好的、漂亮的,但觉得自己不行,想得到又认为得不到,这种是内虚寒。
      (5)、寒热转化:
      ①寒证转化为热证:
      病本寒症,后出现热症,热症出现,寒症消失的证候。
      常见表现:病开始,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润,脉浮紧,表寒证,在表寒证消失的同时,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里热证的表现。
      心理病因:疾病开始时,对外来事物或外环境的侵害定位为残酷、不好,并有担心害怕、无能为力的心情,身体反应为怕冷;为改变这种环境,着急、盼望、努力付出的劲儿导致发热;结果成功了,或者发现自己有能力,产生高兴、盼望、紧张的心情,这时事物的心理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由不好变为好,病性由阴转阳,身体反应为发热、汗出、口渴、心烦等里热症的表现。汗出与为了好而努力付出的劲儿有关。
      ②热证转化为寒证:
      病本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热证消失的证候。
      常见表现: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而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
      心理病因:开始时把事物看得太好,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有“想干、着急干、急着去努力”的心情,身体反应为高热;其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或者发现自己能力不够,产生了“自卑、失落”的心情,这时对事物的定位由好转为不好,会导致病症由热症转为寒症。病性由阳转阴,身体反应为一派虚寒之像,即四肢厥冷,面色白,脉微欲绝等。
      (6)、寒热真假
      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人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误诊。
      ①真寒假热
      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又称“阴盛格阳”。
      心理特点:别人对你好、热情、帮助你,可目的是坑你,结果是相反的,结局是悲的。也就是说别人对你的好是虚假的,不是真的。比如骗子想让你上当时说的好话,实际是想骗你。
      临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并且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消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②真热假寒
      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又称“阴盛格阳”,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临床表现: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
      心理特点:真热对应的是把事物看得太好了,得到好的高兴心理,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着急、盼望的心情。假寒对应的是别人对你不好,或遇上不好事,其结果是好的。即对你不好是假的、表面的;对你好是真的。手足逆冷脉沉,是你把事物的表面现象看的不好,有不愿意去和不愿意帮的心理。实际上是愿意接受的,在身体上反应为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
      (7)寒引发的症状和疾病调解
      恶寒微热对应的心理:以怕坏为主,热并不厉害。有盼望,但盼望好的急切感并不强,被不好的心情取代了。
      恶寒不热对应的心理:直接是不好,不存在盼望好的心理,就是直接冷。可以直接调整冷。
      保护心可以直接发热。
      风寒,以怕变坏为主,重点是怕变得不好的心理。
      风寒发热对应的心理:风寒发热,是发热的同时还怕冷,盼望保护的同时,怕事物变化,怕出现不良的结果。怕变坏,就是“变化”与“不好“二者同时存在,对应和风与寒。
      风证发热对应的心理:以盼望变化好为主,怕变坏的心情不强。重点是盼望、保护和紧张的心理。
      寒证发热和外风发热都有盼望好的心情,都表现为体温高。它们之间区别是:外风证发热,自己并不觉得冷,反而觉得热;寒证发热,自己觉得冷。两者的自我感觉不一样。心里都有盼望,但外风盼望的同时没有对残酷的怕,以自己盼望为主。寒证以害怕残酷为主。
      发热,一般由两种心理原因构成:一是把事物想得好,急着、盼着。二是对事物有热感,但同时还有保护心,使这种热不能释放,因此发热。两个心情都是想好,盼望为主,保护为副。
      因篇幅关系,这次就先讲到这里。这次主要讲的是中医里关于寒的理论基础,与一小部分症状及调节方法。我们会在下次的文章里讲鼻塞流涕对应的心理以及寒引发的其他症状及调节方法。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11 08:32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9-2-10 22: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会喝风,享受一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