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9-11 08:32 |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
第八章
关于疾病发生原因和发生原理的新模式
任何生理的变化,都相应有着心理的、意识的——主要是潜意识的变化。
任何疾病都有潜意识在参与,而且在相当大意义上可以说,潜意识决定着一切。
在这里,潜意识是无所不知的角色。
新疾病学中“潜意识制造疾病”如何面对四个质疑。
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潜意识制造的图画,这是本书的基本公式。
即使加了“一定程度”这样一个限定,我们对疾病的这一定论,也可能引起一些人的疑问。
那么,这里要说明:
作为一个新的疾病学理论,如同任何新的科学、艺术、哲学思想最初出现一样,它会表现出“反传统”的锐气与某种“绝对性”,但同时它又该尽量注意避免偏颇与片面。
我们这一新的疾病学理论一方面要以它的勇敢和无畏,抓住自己发现的真理单刀直入地前进,决不表现任何怯懦与犹豫;另一方面,也必定要求自己找到它在整个医学史中的位置,清醒自己的界限。
人类的医学大厦,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建造起来的。
那里早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
当我们要进一步阐述潜意识制造疾病的规律时,对这种新的疾病学理论与以往医学理论作一个比较及相关联系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理论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仅着重于“病因”来讨论,有哪些说法呢?
我们手头有一本北京医科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的1991年版的《病理生理学》,它对疾病的有关论述,当然不能算世界上最权威的论述,然而,却可以说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通俗论述。对于我们讨论疾病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关系而言,它是很方便适用的文本。
它在第二节“病因学总论中”,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疾病发生的原理”大致作了如下概述:
一 疾病发生的外因
(一)致病因素: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有如下几类:
1.生物性因素:有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霉菌等;及各种寄生虫。它们引起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临床相当大一部分疾病。
2.机械因素:一定强度的机械力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创伤,如碰伤、撞击及其他外伤。
3.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电流、电离辐射等,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作用一定时间即可以造成烧伤、冻伤、电击伤、放射病等。
4.化学因素:化学毒物、药品等达到一定剂量可使人体中毒。
5.缺乏某些必需的物质:如缺乏钙、磷等矿物质;缺乏维生素、蛋白质等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疾病,尤其在小儿更多见。缺水或缺氧更易在短时间内致病。
6.过敏原的作用:当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时,遇到该物质(即过敏原)即发生疾病。
(二)条件(或称疾病的诱因):
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气候、温度、湿度等客观环境因素,或人工导致的一些疾病诱因。这些因素或者影响病原,或者影响机体状态而起到促进或阻止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如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多雨,有利于痢疾、伤寒杆菌的生长,这时人们又喜食生冷瓜果,易将细菌引入胃肠道,而在气候炎热时人们消化液的分泌和肠蠕动均减少,消化道的抵抗力降低,细菌易在肠内繁殖而引起痢疾或伤寒病的发生。这说明气候条件既影响病菌也影响人体。
又如人体受凉后易患感冒、气管炎或肺炎,其原理是人体遭受寒冷时抗体生成减少,上呼吸道黏膜淤血,气管黏膜的纤毛运动也减弱,局部抵抗力降低,原在上呼吸道的病原得以繁殖活动而致病。狗的实验性肺炎说明,上呼吸道黏膜的淤血和气管纤毛运动减弱在肺炎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是这样做的:把肺炎双球菌撒在狗的上呼吸道,只是个别的狗发生肺炎;而先在呼吸道上滴上淀粉糊,造成黏膜的淤血和纤毛运动减弱,再撒肺炎双球菌,则绝大部分狗均得了肺炎。在这一例子中,条件主要影响机体,条件在疾病的发生中与“致病因素”同样重要。
(三)另一种特殊的条件,即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因素:往往是由医生造成的,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治病,但后果却成了另一种病的原因。
1.皮质固醇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给临床带来不少益处,但伴随而来的也造成了感染性疾病的增多。
2.抗菌素:青霉素应用,发现其伴有超感染性。四环素或四环素合并其他抗菌素可诱发脓杆菌感染,并易至败血症。念珠菌引起的以内膜炎大多发生于抗菌素治疗之后。
应用抗菌素对某种病原而诱发另一种疾病发生的原理可能是多样的。
二 疾病发生的内因
是指人体本身的状态在疾病发生上的意义。笼统地说,可以称为机体对疾病的感受性或抵抗力。
(一)天然的因素:
1.年龄:幼儿及老年最易感染疾病,最常见的是肺炎。年龄因素可能与抗体的关系较大,小儿自母体获得的抗体在头六个月逐渐消失,以后在接触抗原过程中逐渐产生,其间必有一段时间抗体相对不足。所以在这一段时间内易患麻疹、白喉、百日咳等小儿常见病。老年人对抗原性刺激反应减弱,抗体生成也减少。
2.性别:有些疾病在男女的分布比例上有较大的差别,如女性患泌尿系统感染较男性多10倍,这是由于女性泌尿生殖器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3.先天的生理的代谢缺陷: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巨球蛋白血症,都易导致抗体生成不足,而易致反复细菌感染。
(二)后天的因素:
1.营养: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度都是疾病的诱因。如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实验动物对沙门氏杆菌、肺炎双球菌和立克次体的感受性增高。而营养过度,如过食脂类、糖类等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的发生不无关系。
2.过劳:过度疲劳常常是感染和其他疾病的诱因。在人的脊髓灰质炎的发生上这种联系特别明显。实验动物在注射脊髓灰质炎病毒或肺炎双球菌前使其运动(该是过度的运动),则增加感染率和死亡率。有的实验说明疲劳可以使沙门氏菌的潜伏感染激活,并使微生物扩散,其原理可能与乳酸或其他代谢产物增多有关。
3.过冷和过热:均可使机体发生改变而易患感染性疾病。
4.精神因素:情绪过分地活动,如过度的喜悦、悲伤或忧郁均可引起内环境相对平衡失调而导致疾病,如某些心绞痛的发作、高血压病均与精神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剧烈的精神创伤和神经强烈矛盾有密切关系。
该书在本节最后这样总结道:
“上面讨论了疾病发生的外因和内因,包括致病因素、条件和机体三个方面,三者是互相影响的。不同的疾病,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也不一样。在大部分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发生上,外因和内因几乎同样的重要。在创伤或其他机械、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发生上,外因的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冠心病等的发生上内因的作用是主要的。”
我们尽可能全面而又扼要地引用了《病理生理学》一书“病因说总论”的内容。如果有什么要说明的,那就是我们把“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因素”的概念加入原有的文字中,并把原书有关这一因素的论述,在前后位置上做了调整。
原书中,把这一条列入“内因”显然不妥,列入“外因”中更合适。
这样一个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疾病发生的原理”的概述,大概是现代医学的专家们一般都认可的疾病学理论框架。
那么,我们的“新疾病学”与这个理论框架总体关系有何不同呢?
它的发现在哪里?它的意义在哪里?它在现代已有理论的对比下,经得住推究的合理性又在哪里?
我们必须作出严谨的科学的回答。
一、如上概述,一般意义的现代医学在讨论疾病时,生理是中心的考察对象。当它以“机体”这个概念来指人体时,也基本上是生理的含义。这个“机体”当然包含有神经系统,包含有大脑在内。但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在这里也可以说是作为生理的一部分而在的。如果有心理的概念,也是很薄弱的。当它讲到“精神因素”时,只把精神因素当做导致疾病的因素之一。它本身不是疾病的载体。它不是我们考察疾病的主体对象。
现代医学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疾病发生原理的概述,可以图示如下:
而我们的“新疾病学”则突出强调有一个与生理全息对应的心理实体存在。这个心理实体可以说是多层次结构的意识系统,其中潜意识占了更大得多也更重要得多的比重。
因此,机体,在我们看来是生理与心理全息对应的整体。一个意识系统(其中主要是潜意识)感受并操作着与疾病相关的一切。
任何生理的变化,都相应有着心理的、意识的——主要是潜意识的变化。
任何疾病都有潜意识在参与,而且在相当大意义上可以说,潜意识决定着一切。
在这里,潜意识是无所不知的角色。
在这里,潜意识是控制生理的角色。
离开对意识系统主要是潜意识的考察,离开意识系统与生理系统相互关系的考察,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很难说是全面的。
我们有可能丢掉一半真理。
我们的“新疾病学”关于疾病发生原因和疾病发生原理,可以简单图示如下:
二、如图所示,我们新的疾病学理论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医学考察疾病时的区别在于:
第一,它把人体看成意识与生理全息对应的集合体。
第二,确认意识(特别是潜意识)调控着生理。
意识,特别是潜意识,根据我们的“多层次意识论”理论,它是无所不知的。它对人体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一切因素都是有感觉的,都是接收了信息的。它对一切信息,都有它的处理。
这些处理,有的就表现为“指挥”生理的应变。
应变的形式之一就是疾病。
用更加定理化的语言讲就是:
意识,特别是潜意识是无所不知的,接受并处理着一切信息。
意识系统处理信息的表现之一就是调控相应的生理变化。
意识调控生理变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讲,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图画。
三、因此,我们的“新疾病学”认为,任何外界因素在影响人体时,意识系统与生理系统便全息对应共同感受到了。在心身两个系统相互作用时,意识系统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任何疾病的发生过程,从一开始都有意识系统的参与。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医学所讲的致病因素,包括微生物性因素,机械、物理、化学、缺乏必需物质、过敏原等因素作用人体时,都是经过了意识系统的。
还有气候、温度、湿度等自然客观环境及人工导致的环境因素。
还有人的先天、后天的内因。
这一切在综合引起疾病时,其实都是经过意识与生理两个系统全息对应的共同感受的。
潜意识在制造疾病时,是把现代医学所描述的一切因素都考虑在内的。
四、这种新的疾病学理论还把人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人生背景、文化环境等作为考察疾病发生的更重要方面。
这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医学的区别。
这种理论认为,人都是自然人,又都是社会人。现代生活如此高度社会化,人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人。
疾病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性”疾病,是社会、家庭等诸种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引起的。
潜意识制造疾病时,充分依据了这一方面的因素。
在有的时候,这甚至成为首要的因素。
五、情绪在这里只是作为人的意识——主要是潜意识的活动表现之一。
情绪如同人的表情,都是潜意识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作出的最即时的反应。
情绪反应,同时就相应有生理反应。情绪状态相应就有生理状态。当然,这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但情绪本身首先是潜意识的产物,这是我们的“新疾病学”的观点。
而情绪作为一种反应,它本身若在某一个不良方向上凝固久了,也可能成为某一种疾病。
这又是我们的“新疾病学”的观点。
现在,在与现代医学一般理论的比较中,我们有了我们的“新疾病学”关于疾病发生原因及发生原理的较完整的模式。
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潜意识制造的图画,这一结论也有了更具体的注释。
然而,它也必然要面对许多更具体的质疑。
一、第一个质疑:肿瘤、肠胃病、肩背疼及脊椎病,妇科病,这些在《破译疾病密码》中已经分析过的疾病,都是潜意识制造的吗?
我们说,是。因为潜意识制造疾病,都是为了象征地表明什么,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矛盾,解除某些压力。
然而,这些疾病常常还有许多非社会生活的因素,如微生物性因素、机械、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妇科病不是起因于细菌、病毒吗?
我们说,是。那一切都可以成为潜意识制造疾病的材料。
这里涉及对潜意识制造疾病的“制造”二字的理解。
它不是凭空制造。
它也不是无缘无故地制造。
潜意识是在人体面临精神、物质两个方面的刺激及压力的情况下,“应变”地制造出疾病的。
这可以说是一个更加完整的公式。
二、第二个质疑,那么,患流行性感冒、肺炎、痢疾、伤寒这些传染病呢?现代医学的一般理论解释是很清楚的,机体在缺乏足够的抵抗力的情况下,病菌、病毒侵入,结果就发生了这些疾病。现在如何用“新疾病学”解释呢,莫非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图画吗?
真的,在这些简单明了的疾病中,还有潜意识“有心”的运作在起作用吗?
我们的回答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人常常在生活紧张、压力大的情况下感冒。同样一个人,在他生活及心情松弛时,可以抵御寒冷和病菌病毒,避免感冒,而在生活压力大时感冒轻易就得。这种压力并不一定都表现为“过劳”,也可能是情绪不好。如果进一步考察这样的感冒患者,我们就会发现,在他们感冒后,常常有一种并不一定自觉的“轻松感”“解脱感”。很多人感冒了,就给自己“放假了”,可以放弃一些过重的负担,也可以推脱一些额外的责任或难办的应酬。感冒给了他们休息的理由,或者给了他们回避尖锐矛盾、可以糊涂一些日子的理由。
感冒有时来得“恰逢其时”。
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冒有时是潜意识制造出来解决“危机”的。
而着凉、病毒、病菌,不过是它运用以制造疾病的素材。
潜意识既然能这样“制造”感冒,同时,肺炎、痢疾、伤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出来。
其次,潜意识具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当它没有任何制造疾病的需要时,当它没有任何制造疾病的情结时,当它没有被任何执著蒙蔽时,它会灵敏而活泼,它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人避免疾病。
如果一个人没有能避免某种疾病(如传染病),有时可能只是因为潜意识被某些因素蒙蔽住了聪明。
然而,潜意识被蒙蔽又难以被蒙蔽。
所以,那些看来是潜意识被蒙蔽而未避开的疾病,又多少有些“有意”不避的因素。
再其次,当然也有这种情况:潜意识没有任何制造疾病的需要与情结,它也未被什么执著蒙蔽(这种情况很少),然而,机体确定抵抗不了病菌、病毒的侵袭而导致疾病。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潜意识是明了这整个过程的。生理上的所有变化,它都有相应的感觉。机体在病菌、病毒侵袭下,不能不有所损伤,不能不有所疾病,这里潜意识的工作,就是尽可能调控人体病得恰当,病得轻一些,损失少一些。
这时疾病自然与潜意识无关。这时疾病并非潜意识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对潜意识“造病”加以界定。我们说,疾病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图画。
三、第三个质疑,机械因素引起的创伤呢?物理因素引起的烧伤、冻伤、电击伤、放射病呢?化学因素、缺乏必需物质、过敏原作用引起的各种疾病呢?
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由潜意识制造的?还可能与潜意识有关?还可能是人自己“想”病而想出来的?
“新疾病学”似乎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我们的回答是:在这些疾病中,潜意识有时仍占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有一些人是有自伤、自惩、自杀倾向的。一个看来是无意发生的事故,有时在实质上,是人的潜意识“有心”制造出来的。
譬如有的家庭主妇某天心有怨气不甘心做饭“伺候人”,这时她可能切菜时“一不小心”切伤了手指,于是便不能干了,歇了。这种“工伤”其实就是潜意识所为。
人就是用这样的事故来自伤、自惩,以得到某种解脱的。
在这个意义上,创伤等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图画。
而机械等因素,不过是它用来制造疾病的材料。
关于这一论述,我们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展开。
其次,对于有些看来是与主观原因毫无关系的创伤等疾病,我们也可以指出潜意识的作用。创伤、烧伤、冻伤、电击伤、中毒、过敏等疾病,看来都是不可预见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说,潜意识是无所不知的。它原本可以引导人避开这些伤害、灾害,但是,它没有这样做。
那是因为它被蒙蔽了。被各种各样的执著、苦累束缚住了。
它的智慧之灵光被遮挡了。
如果它还有“有意”不提醒人避免灾害的倾向,那多少和“有意”制造事故来自惩、自伤、自杀相似了。
再其次,也可能机械等因素带来的创伤疾病确实是不可抗拒的,更典型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带来的伤害确实不可抗拒,那么,我们便又要重申我们的界定,重申“疾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图画”。
四、第四个质疑,出生不久的婴儿也有潜意识吗?婴儿生病,潜意识又有什么位置?
我们回答说:新生婴儿同样有现代科学还未完全掌握的意识体系。如果从原则上讲,我们认为,潜意识在新生婴儿那里同样起着特别的作用。
这些作用的揭示,有待于生命科学对人的意识结构的进一步揭秘。未来的心理学、医学一定会发现人的意识要比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伟大”得多,作用大得多。
目前,当我们在某些疾病现象中还不能特别具体地描述潜意识的“制造”机制时,宁肯用“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词来限定。
以往的医学描述人患疾病,带有很大的“被迫性”“被动性”。谁愿意生病呢?生病似乎都是被迫的。生病似乎都是非本心的。
我们的“新疾病学”则要指出:疾病既是一种被迫、被动现象,又是一种主动现象。
疾病是人体的一种应变。
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应对各种压力而制造出来的。
就面对的压力而言,生病是“被迫”的。
就其应对的目的性而言,就其制造疾病的机制而言,生病又是“主动”的。
这个宇宙中的任何星球、任何机体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变化时,都既是“被迫”的,又是“主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