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9-11 08:32 |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
第五十四讲 运用取象比类法查找致病心理
王中平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认识复杂性事物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方法,它强调在认识事物时,先要从宏观入手,取其象数(时空)变化,观察其阴阳五行属性,弄清具体事物中蕴含着的宏观因素,以把握事物的普遍性。
中医认为人体小宇宙是自然大宇宙的缩影,人体局部是整体的缩影,因此人们在研究人体和宇宙之间、人体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就可以取象比类。如:中医十二官学说就是利用取象比类,把人体主要脏腑意喻为一个社会,描述了人体的一些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心平健康学隶属于中医心理学,取象比类规律自然贯穿在其整个病因、病机及调治理论中。而心平健康学所研究的心理病因规律——心理和生理、病理相互作用的规律,也正是以取象比类规律为手段发现的。中医十二官取象指导心平健康学发现了很多心理病因规律,比如,中医将心取象为君主,君主管的都是大事、重要的事,所以心脏上易患病的心理病因规律之一是:为大事、重要的事产生了不平心理。而在此基础上,心平健康学又发展了中医十二官取象,使其取象比类更加细化、具体化。不仅仅只限于五脏六腑,而是把人体各个部位进行全方位的分解、分析,找出身体每个部位与我们现在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自然界的比类关系,由此,进一步发现了更多人体心理和生理、病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心平健康学和传统中医相比,其取象比类的更加细化、具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使疾病的性质和心理对应得更加具体。如:八纲辨证中的虚证和实证。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盛实。运用取象比类我们可以得到其对应的心理原因:
虚证:一是对各种事物产生的不足心理。二是想得到没得到的心理。三是对失去产生了不平心理。
实证:一是觉得什么东西多了,又不能让它出去,在里边存着。二是不该进来的进来了。
同一件事因每个人的心理定位不同,导致的病也不一样。如:同一件事,都没有干成,张三认为是外边的矛盾太多,别人的干扰、影响太多所致,觉得自己没问题,自己行,这时他的身体表现就是实证。同样李四则认为是自己不会说话、没有经验、考虑事情不全面,是自己能力不足导致失败,这时他的身体表现的就是虚证。
二、把各种病理感觉和症状同心理对应起来。如:以取象比类为手段,我们找到了一些病症感觉的定向心理规律。如:全身各部位的疼痛:主要是由急、气、恨、怕等心理所致;
全身各部位的酸:主要由伤感、失落、伤心、艰难等心理所致;
全身各部位的麻:主要由忙乱、麻烦的心理所致。对一些有症状的疾病,我们也在取象比类规律的指导下找到了其定向的心理规律。如:脚后跟干裂、疼痛的心理规律是:自己不愿跟着别人,或不愿别人跟着自己导致干裂。由此急、气、恨的心理导致疼痛。
三、使身体各部位和心理对应的更具体了。如,利用取象比类规律,我们发现:头部患病多是对领导、长辈、带头人、明星或高处的东西等存有不平心理。
手的病,多和由提、拉、帮、干、拿等产生的不平心理相连。
下面以心脏病中的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为例,作些进一步的说明:二尖瓣的对应心理规律是:需要自己把关,产生了不平心理。把关当中松紧难以掌握的不平心理,反应在身体上就是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如,在心平健康学的临床实践中曾有一位高先生,52岁,患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多年。他曾是丹东市某单位的领导,工厂要倒闭前,有一笔职工应得款要分给大家。这是工厂最后一次分钱,当时他心理压力很大,每个人分多少,这个关很难把握。为了把好这个关,他思前想后,越想把钱分得合理,越觉得关不好把,为怎么把好这个关发了很多愁。此后不久,心脏就感觉很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得了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在处理这件事情中,“需要自己把关”而产生的不平心理,定向影响二尖瓣,对把关当中松紧难以掌握的不平心理,导致的就是二尖瓣的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取象比类作为认识复杂事物的一种方法,非常适合研究人体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十几年来,心平健康学在这一方法指导下所研究出的心理病因规律,解除了许许多多人的身心疾苦。通过对取象比类规律更加细化具体化的运用,我们能将多样的万事万物和复杂的心理变化串联在一起,借助疾病这个窗口,更好地认识、把握、改造自己,增进自己同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五十五讲 对中老年人健康有益的耐寒活动
王中平
“迎奥运·心平杯”职工耐寒健身邀请赛于2007年2月10—12日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如期举行。在主办单位——北京市职工体协医疗体育科研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承办单位——北京心平健身有限公司的精心策划下,耐寒比赛——这项北京市职工体协的新项目,成功、圆满地举行了。参加这项活动的人员以中老年人居多。我们有幸请到了张培林老师做这次活动的主持人。
为什么中老年人喜欢耐寒健身这项活动呢?耐寒能力的增强是通过心理调整来实现的,而利用寒冷可以发现潜在疾病,再结合“心平健康学”进行对症调整,就能有效地达到强健身心的目的。耐寒能力强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值得在全民中推广。
耐寒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强化气血正常运行,使外邪没有可乘之机。
转变观念耐寒不是挨冻,学习耐寒首先要转换思维理念。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惯性思维是天气冷了就要加衣服,认为不加衣服就会感冒,冻出病来。说明天气冷能把人们已有的潜在疾病引发出来。人们对寒冷提高警惕,不喜欢它,把它当作得病的罪魁祸首。运用心平耐寒方法提高耐寒能力,用的是逆向思维。用寒冷发现潜在疾病,用心平进行对症调整。利用寒冷天气把自身的潜在疾病调出来,用心平健康学的心理规律进行对症调整。在其病症逐渐消除的同时,耐寒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人们不再惧怕寒冷,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它。
通过学习调整心理,有了身体发生变化的体验后,大家便都积极报名参赛。在学习心平健康学之前,大部分学员疾病缠身,为病而来。通过调整心理,身体由原来的病态恢复到常态,进一步调整心理后,身体从常态到了超常态,具备了穿单衣过冬的耐寒能力。
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时间2个小时;复赛时间3个小时;决赛时间4个小时。
当3天的比赛结束后,职工体协的领导在比赛现场给运动员发奖握手时,感慨地说:“我们穿着羽绒服,你们穿着短袖、单裤,手比我们还热。”
参赛队员宋女士(60岁),在体会中写到:原有心脏病,常需吸氧、输液,服用丹参滴丸和硝酸甘油。通过学习心平健康学近两年,调整自己很多做人的观点,便不再需要以上治疗了。至今一年多,耐寒能力增强,未用过药。
参赛队员王女士(62岁),在体会中写到:我以前是病魔缠身,成天难受,各种中西药没少吃,钱没少花,可见效却不大。当时心脏病很重,走路都很费劲,医院让住院做手术。因家境不好,没钱住院治疗。在这种难熬的日子中,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心平健康学的学习。学习用调整心理状态转变观念而治病的方法。我把当时大孩子病重去世前前后后自己的无奈、担心、气、急、恨、怕等心情用辩证观点,用太过、不及的尺度进行了调整。我的心脏病就这样逐步减轻了。我从年轻到老,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一直穿棉衣、棉裤。今年我62岁了,却越老越精神,参加了耐寒比赛并获得二级耐寒运动员证书。
韩女士(45岁)因上班没有时间参加前期的耐寒培训班。她在休年假期间来参加每周二、四下午的培训。她的爱人吴先生(47岁)看到妻子的身体变化,也报名参加了比赛,进行耐寒培训。他说,以前妻子到了冬天特别怕冷,出门还要带口罩,在家开着暖气还怕冷,不能开窗子。通过几次培训,电暖气也不开了,窗子也打开了。在比赛中,夫妻二人共同获得一级耐寒运动员证书。
收获最大的是59岁的肖女士。去年(2006年10月)结识了心平健康学的她在体会中写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心平健身公司参加初级班。心平健康这个领域以前从未接触过,觉得很新鲜,但却充满了做人处世的很多哲理。接着又参加了王中平老师亲授的两期耐寒班(中级班),对自然力、平衡论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我得糖尿病已有七、八年的历史了,最初时好时坏。吃中药、偏方等也有一定的效果,但血糖忽高忽低,很不稳定。近两年来,病情发展,血糖空腹总在8.0以上,餐后可达14以上,伴随着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症状出现。我开始认真对待了。坚持吃中药,可乐宁、糖脉康等一天三顿不断,并坚持针灸治疗。但血糖却很难降下来。难道真成了终身病了?但是学习了心平健康学后,认识到糖尿病产生的心理原因是做好人做得不明白,反思自己有时过于热情、过于实在,好心做了不理想的事,就像《认识平衡》这本书中王中平老师谈到的“三种好人”中的第三种好人,自认为是好人,但对方认为是强加于人,给对方带来的不是愉悦,而是尴尬和不快,甚至可能产生逆反情绪。回想起以前在工作岗位上自己做过许多“过头”的事情,好心不得好报,心里很不平。所以在学了“心平健康学”以后,每遇事情,就会先想想自己做得是否“过分”,是否恰到好处,是否顺其自然了,处理事情时的心情是否平衡、自然。在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自然(过喜、过悲、过怒等)时,就会想想自然力在平衡我什么?这样前后把事情想透一些,就能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心情,使得心情平静下来了,处事也会泰然一些。有了这样的转变以后,没想到血糖降下来了,自初级班后就不吃任何药了,针灸也停了(吃饭也没有任何禁忌,食量也大了许多)。目前血糖基本达到了正常(10月底9.3mmol/L,11月底7.7mmol/L,12月中旬体检6.86mmol/L)。最近我又参加了耐寒锻炼,也取得了收获,觉得自己的身体体质有了提高,衣服穿的少了,也不感冒。牙痛、痔疮等都能得到一定的控制(不吃任何药),身体好了,心情也平和多了。当然,自己刚刚参加心平健身两三个月,时间不长,今后还会有很多的生活考验。我相信,只要掌握了心平健康的理论实质,不断地修“心”,我的糖尿病一定会痊愈,我的身体一定会健康,这真是一个获得健康的好方法。
本次耐寒活动得到了中医心理学家王米渠教授的肯定,派他的学生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博士赵铁,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遗传学与心理学教研室博士刘永强、硕士徐全壹来到北京,与参赛队员入住同一旅馆。每隔一天的清晨和下午化验运动员的尿样,并对每位运动员进行心理测试答题。初赛当天上午和复赛赛后随机抽取10名运动员抽血化验,进行基因分析,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验证、阐述心平耐寒健身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五十六讲 “房颤”的心理因素
王中平
人到中老年,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享受,而且是子女和亲友的福气,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就成了很多中老年人生活的中心。对心平健康学多年的研究让我感受到,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直接相连,一个平静的心情,一种平衡的心态,不仅可以预防少得病,而且可以治疗已患的疾病。
这一次我想从房颤入手,把心平健康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大家分享,分析一下怎样调整心态防治房颤。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房颤极易造成血栓,还可直接引起心衰和心绞痛等各种症状。在我国65岁以上发病率为4.0%,75岁以上猛增为15.0%。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的人。什么心理导致了房颤?我们能不能通过调整心态预防和治疗房颤?怎样调整心态?调整什么心态?这些都是心平健康学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下边要说的话题。
心平健康学研究的就是“百病怎么由心生,百病怎么由心解”,研究的就是什么心情得什么病,怎样转换心情解除疾病。人到了中老年,心态相对会平和下来,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增进自己心态的平和,让自己平和的心态,更有效地作用于自己的身体,增进自己的身体健康,促进自己品性的修养,是心平健康学可以给您以帮助的入手之处。
心平健康学已经研究出来的现有的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心理规律是:坏事里突然出现了好的信息,或好事里突然出现了坏的信息,由此产生了乱的心理及状态。这些事情一般有三个特点:一、一般都是自己内心定位的重大的事,如果不是大事,影响的部位多不在心房。二、一直反映的是自己个人的需要,利益关系必须伤及到自己,如果该事情一直反映的不是自己的需要,也不会导致房颤。三、它仍然处于发生发展阶段,对结果有着直接影响。因为这样的事情,原有的状态被打破,产生了乱的状态,心情严重的就容易导致房颤。
下面就以我调病咨询的病例为例,给大家讲讲心平健康学研究的调治房颤的心理规律,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心态平衡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咨询中有这样一则病例,有一位老人,医院检查患有房颤,本人也有心慌、胸闷等症状,严重时不能躺下睡觉。我按照房颤的心理规律,让她回想自己以前都经历过哪些一直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自己内心定位为重大的事情,并且这样的事情在发生、发展阶段出现了由坏变好或由好变坏的重大变化。老人想了一下说,自己这辈子长工资,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变化。七十年代有那么一次,要提工资,按照各方面要求,自己都够格了,想到多少年也没长,这次能有机会,心里很是高兴。但就在自己认为事实已定的时候,领导突然找她谈话,让她为了领导自己的利益作个假证,还不是一般的假证,领导的意思是要用这个假证整垮下边和他直接做对的一位副领导。老人是个老实忠厚的人,平时只帮人,从不损人,更何况,将要被整的这位副领导是位人品很正的人,她认定自己不能做这样的事,没有答应,结果,领导就把长工资的名额给了别的不太够格的人。多年的盼望落空了,这一由好变坏的过程,是老人怎么也想不到的,老人原有的盼望好的状态被打破了,心绪很乱,很重。从盼望长工资,到知道要长高兴,再到领导因为她不作假证不给她长了,自己觉得意外和不知所措,这一系列心情的变化过程,就会导致房颤,它的重点落在一系列心情的变化过程上,不是单指哪一个孤立的心情,如果在这一事情的过程中,只有一个最初的盼望心,其它阶段自己的心情都很平静,导致不了房颤,这就告诉我们,在用平静的心情回想当年的事情,治疗自己房颤的时候,重点要落在回想自己当年心情变化的过程上,要把事情前后所经历的心情变化都想到、想开,才能解决问题。老人按照我的指导仔细地回想自己当年在这件事情上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系列心情变化,房颤有了明显的减轻。我告诉她,只想一遍不行,要反复回想,同时还要配合想开。老人说她就觉得领导不对,滥用职权,她维护了正义,没有什么不对,说她只能认命自认倒霉,自己就没有挣钱多的命。我对她说,认命可以,至少可以部分的想开,总比想不开要好,但要让自己的身体更好,还要进一步想开。我们在害羞的时候,气血马上被导引到脸上来,脸就红了,说明心情对气血导引的速度和力度是相当快和大的,害羞一次就能脸红,害羞一百次脸会变成什么颜色?她当年持续多年盼望长工资强烈的心情,会把气血导引到什么程度,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不良影响,稍微一想我们就得出结论。我们的病,是自然力对我们心态不平静,最好、最全面的点化。中医讲“喜伤心”,过于高兴、激动、盼望好的心情,必然伤心,她当年盼望长工资那种过的状态,已经对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心已经承受不起这样过喜的心情了,这时自然力就要用不及来平衡她过的状态,人的身体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它会自动发出排斥过喜信息的信号,会影响事情的发展。我继续开导她说,领导没给你长工资,没让你再喜,以一个不好的结果降下了你过喜的心情,是自然力对你的厚爱,对你的保护,要真按照你的要求长上工资了,还不知能出什么更大的事情,古时候的范进就是因为一直盼望中举,结果真中了那天,极度高兴的心情,让他疯了。当今社会上也不乏这样大喜之后大悲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平静地,把当时所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合适的。老人说,确实是这样,我总是遇到这样眼看着就要到手的好事,结果不知怎么就变坏了,我告诉她,不是您不能遇到好事,而是您对待好事的心情和状态过了,才会遇到平衡。同样是长工资,您可劲地在盼望,别人可能没您那么大劲,长就长了,不长就算了,把这没当回事。自然力用这种形式来点化您,要您改改过分盼望好的性格,性格的改变不仅能带来身体的健康,还能让人生更加顺利。老人听了我的劝导,很认真地改起了性格,又经过几次调治,老人房颤带来的心慌、胸闷等症状基本消失了,只是在偶尔心情不平静时又有些反应,她用写病的方法反复写上几次,不需要别人帮助症状就消失了。
在我最初研究房颤的阶段,接诊病人的房颤都是因为由好变坏的一系列心情导致的,后来,一位病人的出现,让我知道,由坏变好的一系列心情也可以导致房颤,实际临床中,我把这一新的发现加以运用,从这个角度,很多人的房颤又进一步得到了明显改善,还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痊愈了,由此更进一步完善了治疗房颤的心理规律。这位病人和上面说的老人正好相反,他
第五十七讲 如何调治“假心脏病”?
王中平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随着年月的积累,到了中老年难免出现问题。但根据我多年临床的心理咨询发现,很多看似是心脏病的,其真正原因并非在心脏,而是由心包的病症引起的。病人的感觉和症状跟心脏病没有什么区别,多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不舒适,有些人可以同时向两肩放射,病人自己容易误认为是冠心病或心绞痛,而照此吃药治疗却无效,去医院诊断又没有病理指标,医院称之为神经性疼痛。这样的情况使得很多病人着急、担心,既得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得承受精神上的压力。
循着“百病由心生、百病由心解”的研究思路,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研究什么心情能够引起什么病症,怎样调整心理解除疾病,在上述问题上,有了些突破,找到了一些治疗看似心脏病而用药又无效的“假心脏病”的心理调治方法,即找到了一些调治心包疾病的心理病因规律。
心包分为内层的浆膜心包和外围的纤维心包两层。心平健康学研究出的,导致浆膜心包产生疾病的心理是:摩擦,与各种摩擦产生的不平心理都可对浆膜心包造成不良影响;破坏纤维心包使之得病的心理是:对于快慢的不协调,一是涉及到具体事的快慢不协调心不平,二是自己内心定位的快慢和现实快慢的不协调心不平。
先举一个调治浆膜心包的例子:
一天有一位老学员找我咨询,说她近日来常感前胸、后背闷疼并向左肩部放射,她怀疑自己得了心绞痛,但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后没有明显的效果,且在半个月前单位组织的老干部体检中,也没有发现她有冠心病等其它严重的心脏病。她很纳闷也很心急,找到我,请我帮助查找造成她这些不适反应的具体病因。我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已经研究出的导致心脏、心包患病的心理病因规律,帮她查找,发现她的真正病位不是在心肌和心血管,而是在心包,准确地说是浆膜心包。我按照导致浆膜心包患病的心理病因规律,让她回想最近有没有什么产生了摩擦让她心不平的事,她想了想说:“最近确实有,要不是您提醒我都忘了,我们街道社区为了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组织了一个合唱队,大家在一起每周按时活动,唱唱歌,唠唠家常,很开心。前些天组织活动的人因老家有事,请了几天假,回家了,大家就临时推荐了另一位年龄稍轻的人来管理,可合唱队中有的人不服她,说她歌唱得不好,没有组织能力,为此产生了摩擦,闹起了矛盾。我想大家出来唱歌无非是为了散散心,锻炼一下身体,活跃活跃生活,加强邻里社区的团结,如果为此闹出摩擦伤了和气,就太不值得了。而且她们俩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怕她们为了这点小事闹矛盾,有摩擦,真伤了和气,以后不好相处,可又不知怎么劝说她们。”我告诉她:“就是您认为她们之间不该为这点小事闹摩擦,怕她们这次的摩擦,破坏了邻里和气的心理,导致了您心包部位不舒服,怕的心情反应到身体上就是疼的感觉。您回去后,把这件事好好反思一下,把它想开。其实正如您所说,大家一起出来活动,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歌唱得好不好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大家在一起就是为了体会大众娱乐所带来的乐趣,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团结,如果看到邻里间产生摩擦,闹了矛盾,您就担心害怕,认为不正常,就违背了您参加大众娱乐让自己开心的初衷。我们知道,人多了,有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有了就适当地解决,通过这些摩擦的产生和解决,让大家彼此了解,彼此适应,才能真正起到加强社区团结的作用。她们俩闹点小矛盾,有些摩擦也只是一时的冲动,您说几句劝劝就行了,过后等她们各自冷静下来,您可以找个适当的机会再协调一下,大家在一起住了这么多年,谁也不愿为这点小事把关系弄僵,让她们因此更加了解彼此,找到台阶下来就行了,您要把为这件事担心、紧张的心理去掉,才能治好自己的身体。”我说完后她考虑了一会对我说:“王老师,听您这么一说,我现在想开了好多,现在我前胸后背疼的感觉真的减轻多了,我以后遇到事情真得像您说的那样,辩证地去考虑。但是我还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这件事自始至终都与我本人没有直接关系,是她们俩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我对她们也没有薄厚之分,希望她们都好,可为什么会让我得病呢?”我告诉她:“根据心平健康学研究的心理与疾病的对应关系,能够引发疾病的心理,不仅仅来源于和自己直接相关的事,凡是能引起你心不平的,不论事情与你是否有关,也不论事情大小,均可使你得病,前提必须是你为此产生了不平心理。真正使你得病的就是你的不平心理。”
再举一例说说如何调整心态,调治纤维心包的疾病。
我曾咨询过一位病人,其心脏前后同样有憋闷、疼的感觉,自己怀疑是心脏病,但去医院做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经分析,我发现她的真正病因是在纤维心包,我让她想她都对什么快慢不协调的事儿产生过不平心理。她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件事,当时她还在学校上学,是班干部。那时候学校里发展团员要求很严格,得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出色才行。有一年,学校又要发展团员,她的班主任让他们这些班干部同意,让班上一位各方面都平平的学生入团,班干部们包括她在内,都认为这位学生不够格,不同意班主任这样做,希望班主任再向后拖拖,再考验考验这位同学,可班主任收了这位同学的礼,偏偏急着让班干部们表态同意。结果,一天下午放学后,班主任把班干部们全留了下来,从下午5点开始,一直到半夜12点,让所有班干部表态同意,才放大家回了家,为此她很生气。在这件事情中,她希望向后拖,班主任则急着定下来,她因为二者之间的不协调生出的不平心理,破坏了她的纤维心包。憋闷的感觉,其一和她认为这件事应该向后推,压一压再看的内心定位过于强烈有关,其二还和她想要扭转班主任的急,可又觉得很难,不知该怎么办的心理有关。疼,就和她对于这件事情的生气心理相关。她问:“王老师,您说我怎么想得通,难道我不该和班主任的腐败行为做斗争吗?”我劝导她:“你要把这件事情想开,因为只要有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存在,就避免不了腐败的存在,任何地方,任何年代都是如此。碰到这类情况,与其做斗争是必要的,但要心情平静地做,同时要知道斗争双方力量的对比度,坦然地接受失败,失败了并不等于斗争没有起到作用,最起码,你们让班主任认识了你们班委会的作用,他以后在行动时,也会多加考虑。斗争的意义不只是在于要取得成功,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更要在乎的,是斗争的过程,因为通过它,我们可以认识这个社会、认识形形色色的精神物质变化,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这个世界是多样的、多变的,只有在认识和适应的前提下,才能谈到去改变。你要练习把这个社会的种种存在都看成是自然的,身体才能正常。”这位病人听了我的劝导想开了这件事,病情缓解了好多。
其实很多人都因为快慢的不协调产生过不平心理,比如夫妻俩出去办什么事,这个嫌那个急,那个嫌这个慢;再比如同样学习,看到别人学得快,自己学得慢心不平,或嫌别人学得太慢心不平;再有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或太慢,心情过于严重的就有可能在纤维心包上存病。实际调治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展开来回想自己都和哪些快慢的不协调产生过不平,多角度想开,就能够调治自己纤维心包的毛病。
人到了中老年身体出现些问题,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我们一生会经历好多事情,由此产生的不平静的心情也很多。“百病由心生”告诉我们,不平静的心理可以作用于生理产生出很多病理反应,“百病由心解”又告诉我们,有了病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解救自己的身体。如果您的身体有相对应的问题,愿您能尝试我所说的,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健康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