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4-3-29 21:01 |
---|
签到天数: 1025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9-5-5 23:5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072第五品,法忍之有生有灭,延伸内容珍贵,南通可忽略。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楞伽经》、《维摩诘经》和《楞严经》里,佛都讲了实相境界之生灭。而另一方面,实相境界又被称为“无生法忍”,也即另一方面,佛又强调实相境界“无生”。
那么这个实相境界之生灭,与实相境界之无生,难道不自相矛盾吗?
比如《楞伽经》云:
“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既灭。”
比如《维摩诘经》云:
“生灭流转。生唯法生灭唯法灭。如是诸法展转相续。互不相知竟无思念。”
比如《楞严经》云: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些经文中提到的实相境界之生灭,到底和实相境界“无生法忍”之“无生”,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楞伽经里,大慧菩萨就向佛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当然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下面就来学习一下相关的这段楞伽经经文。
楞伽经云: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著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解:
楞伽经这段经文非常重要,当然这段经文也非常晦涩,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经文的意思是说,大慧菩萨问佛,世尊说“一切性无生”,而讲到实相如幻时,又解释这个“如幻”是指“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
那么世尊“无生性如幻”这种说法难道不自相矛盾吗?
也即,一方面主张“无生”,另一方面又说“速灭如电”、“如幻”,没有“生”哪来的“灭”呢?那么这样说来这个“无生性”和“如幻”好像是矛盾的呀?大慧菩萨就提出来这个问题。
佛告大慧菩萨,“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
也即,佛说“无生性如幻”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内在的矛盾。为什么呢?
“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也就是说,佛告诉大慧菩萨,我有时说无“生灭”,有时又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想让你们明白一点,就是这个世界内外一切,都是“自心现受用”、“自心现量”。也即,我们的这个正报,也即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依报,也即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都是如来藏心一体呈现的。没有内外之分。
这个世界的一切就是本心起用,这个世界的一切就是见闻觉知,这个世界的一切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没有根,没有尘,没有识,只有根尘合一,转识成智后的“善色”、“善声”、“善香”、“善味”、“善触”、“善法”。
此“善色”、“善声”、“善香”、“善味”、“善触”、“善法”即清净见闻觉知。
所以“有非有。外性非性。”
也即,凡夫感觉到外部事物有各各自持的自性是错觉,是妄想。是在“互不相知,竟无思念”之“色声香味触”之上升起了关联妄想,从而产生了有个观察者“我”和有个独立于“我”之外各各自持、拥有自性的外部事物。
其实,真实情况是,“有非有。外性非性。”
一切皆是“无生现”,也即一切皆是本心起用之见闻觉知之“自心现受用”、“自心现量”幻境。也即,一切皆是没有内容,徒有表象。也即,没有各各自持事物之自性“生”,只有如镜中影像般事物外在的样子出现。
“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著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这一句经文是说,外道愚痴,不知道这个世界真实本然的样子其实是“自心现受用”,他们不知道凡夫眼里的世界由于种种妄想计著已经失真。
外道对这个世界变化的解释是“欲令有无有生”,也即他们认为我之外有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事物各有自性,而且这些各有自性的事物之间不停的在互相转化,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他们认为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造就了这个世界气象万千、次第迁流。
佛给大慧说,我们大乘佛法不是他们这套理论,我们认为一切都是“自心现受用”,为了强调与外道这些“有无有生”这些理论的区别,所以我才说了无生。
佛告大慧,并不是我所说前后矛盾,我说“无生”,说的是“一切性”无生,强调的是所谓外部事物各各自持的自性是虚妄不实的,是从来没有生起的。
进而,佛说,强调“一切性无生”,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外道所宣扬的那一套“因生”的理论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是佛在这里想要破的“因生”理论呢?
比如说唯物主义哲学所讲的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比如,我们一般人都会认为冰是水在低温下转化而成的,反过来,水是冰在高温下转化而成的。
这一类的思维以及世界观都是“因生”的思维和世界观,佛家称为“攀缘”。
举个例子,本来有一盆水,气温一降到零下,原本这一盆水,就变成一盆冰了。我们凡夫就会认为,这一盆冰的出现有它的前因,是因为先有一盆水在这里,气温低了,所以变成冰了。
其实,按佛家的理论,冰也好,水也好,全是“自心现受用”,全是“自心现量”。
是水的时候,这盆水没有自性,只是本心起用,眼根出现水的影像,身根出现湿滑的感觉。
是冰的时候,这盆冰也没有自性,只是本心起用,眼根出现冰的影像,身根出现冰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
所谓冰和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只不过是“妄想自性计著相故”,只不过是妄想罢了。
真实的情况是,如《维摩诘经》所说,“生灭流转。生唯法生灭唯法灭。如是诸法展转相续。互不相知竟无思念。”
也即,真实的情况是,所谓的冰和水之间的互相转化,其实仅仅是眼根之色法与身根之触法在“生灭流转”而已。
是你把此处眼根色法与身根触法各自的生灭流转,进行了关联,升起了众生想妄想,才产生了冰和水在此处互为因缘、互相转化的错觉。
其实,冰的自性从来没有生起过,水的自性也从来没有生起过,更不存在冰的自性和水的自性互为因缘、互相转化。
一切皆是“自心现受用”,一切皆是“自心现量”,一切皆是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起用,升起诸法,生灭流转。
而且,“生灭流转。生唯法生灭唯法灭。如是诸法展转相续。互不相知竟无思念。”
你能如是知,如是解,就是无生法。
所以无生法并不是指凡夫的世界什么都没有。
并不是说实相境界没有任何生灭所以称之为无生。
无生是指实相境界,时刻变幻,“生灭流转”,“生唯法生灭唯法灭”,“诸法展转相续”间,并没有所谓外部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生起和消亡。
所以,佛提出来无生,是有具体所指,是为了破外道这套“因生”的理论。佛提出来无生,并不是说实相境界诸根体验没有生灭,也即并不是说实相境界就看不见了,听不见了等等。
有人讲佛法说凡夫的世界什么都没有,凡夫的世界一切都根本不存在,因为凡夫的世界什么都没有,所以根本没有生,也当然就不存在灭的问题。这样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这样的说法完全是断灭见,是空见,非常危险。
他们为了支持自己这套错误的理论,常常拿佛所说的“无生”作依据,说你看佛都说“无生”。
他们不理解佛所说的“无生”是“一切性无生”,他们曲解了“无生”。
千千万万的学人,如果于佛法这些细微处不能够明晰辨别,非常容易不知不觉就走上了危险的空见之邪路。
空见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空见会让人觉得人生皆是虚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没有任何人会承认自己所说的理论是空见,因为大家都知道佛在楞伽经里明确的说过空见是邪见。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空见,不能听他说自己是不是空见,我们一定要看他讲的是什么,看他的内容主张是什么。
只要说凡夫的世界本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这种见解就是空见!
所以,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空见是非常简单的,就看它的内容就行了。
空见这种见解,或者说凡夫的世界本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这种见解,是绝对错误的。
因为佛在楞伽经里明确说了: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佛告大慧。为惑乱。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大慧。如春时焰、火轮、垂发、揵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也即,这个如镜中影像,如海市蜃楼般的惑乱,无论是凡夫还是诸佛,都会有目共睹。
凡夫起了颠倒妄想,执海市蜃楼为实有,把楼房形态的海市蜃楼当成了真实的楼房,所以凡夫为凡夫。
诸佛面对楼房形态的海市蜃楼,心智清明,能以海市蜃楼观海市蜃楼,能如实观,所以诸佛为诸佛。
但无论你起颠倒妄想,还是不起颠倒妄想,无论你心智愚痴,还是心智清明,那个海市蜃楼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刚才解释了什么是佛所说“无生”的真正内涵,以及一些人对佛所说无生概念的曲解。
下面我们再来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生灭法,也即楞伽经世尊所提到的外道“因生”法。
生灭法,指的就是我们凡夫的世界观。
也即,首先,升起了“我想”妄想,“我想”妄想升起之后,产生了“我”和“我所”的对待。“我”和“我所”的虚妄对待一旦升起,也即根尘之虚妄对待一旦升起,众生想妄想会马上被激活。
众生想妄想一旦被激活,诸根之体验以及经验会马上产生关联妄想,这种关联妄想会让众生误以为“我”所观察到的事物是独立于我客观存在的,比如,我看到了眼前有一盆冰,我认为这盆冰独立于我在外部客观存在,有自己独立的自性。
一旦认为外部事物都有各各自持之自性,我们马上就会攀缘,认为这些拥有各各自持之自性的外部事物会互相转化,比如水可以变成冰,或者,把沙子、水泥、钢筋组合在一起,可以建成楼房。
我们认为“我”观察到这个世界次第迁流,其实就是外部事物之间不停的互相转化,量变到质变,或者事物之间组合的方式不停变更,从而组合出新的形态。
这样的世界观就是生灭法。
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认为这个世界的万千变化,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以及四大的组合不断彼此转化变化。这样的世界观是错误的。
这样的世界观就是生灭法,就是楞伽经佛提到的外道“因缘生法”。
你如果不知一切皆“自心现受用”、一切皆“自心现量”,相反,你的思维按外道“因生”那套理论攀缘,认为冰是因水而生,而现在摸着冰产生的冰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又是因冰而生,这样的见解,就是生灭法。
或者说你听到一个声音,你总觉得你听到这个声音了这个声音是由外部事物的震动产生的,这也是生灭法。
其实这个声音,就是“自心现受用”,就是真如自性在耳根起用产生了动相,并不是由某个外部事物的震动所造成的。
所以所谓的生灭法,“我想”妄想必须要首先升起,必须要先产生“我”和“我所”的虚妄对待,也即,必须要先产生一个观察者“我”和我所观察的外部世界。
当“我”和“我所”的虚妄对待产生之后,各种众生想妄想就会被激发。
这就是生灭法。所以生灭法即妄想之法。
所以,和佛家的无生法忍一样,佛家的生灭法也是有具体明确所指的。也即,佛家的“生灭法”是个专有名词,有明确的内涵,专有所指,并不是一切的生灭都是虚妄的,都是生灭法。
楞严经中所说的“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不是生灭法,相反,此处所说的“生”和“灭”都属于无生法忍之生灭,或者说实相之生灭。所以无生法并不是说完全没有“生”和没有“灭”。
同理,《维摩诘经》所说“生灭流转。生唯法生灭唯法灭。如是诸法展转相续。互不相知竟无思念。”也不是生灭法,相反,此处所说的“生”和“灭”都属于无生法忍之生灭,或者说实相之生灭。所以无生法并不是说完全没有“生”和没有“灭”。
所以实相时刻变幻,“色声香味触”之体验“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灭流转”,与无生法并不矛盾,而是各有所指。
“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也即,按大乘佛法的理论,冰也好,水也好,全是“自心现受用”、“自心现量”。
是水的时候,这盆水没有自性,只是本心起用,眼根出现水的影像,身根出现湿滑的感觉。
是冰的时候,这盆冰也没有自性,只是本心起用,眼根出现冰的影像,身根出现冰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
你能如是知,如是解,就是无生法。
也即,眼根出现冰的影像,身根出现冰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全部是如来藏心本心起用,按楞伽经的说法是“自心现受用”。这些感觉并不是外部有个真实的冰块,从而引起“我”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楞伽经说“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也即,本来是“自心现受用”,可凡夫总觉得是外部引起的。
眼根出现冰的影像,身根出现冰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完全是本心于眼身二根同时起用而已,自我而生,也即,是无生而生。
而且于眼根所起之用,以及于身根所起之用,二者“互不相知竟无思念”。
外部没有一个冰块真实的存在着,是你起了“我想”妄想和众生想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妄想,从而妄想以为外部有个真实的冰块。
你执妄想为实有。
修行所要做的,就是要把妄想去掉,让真实的感知自我显露出来。
也即,妄想去掉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妄想去掉后,什么都没有了,那还哪来的实相这个概念?
也即,无生法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并不是没有生灭。
比如,眼根出现冰的影像,就是真如自性在眼根起用,这个真如自性在眼根所起之用,也即这个眼根出现的冰的影像,是真实的。它的出现,也即这个影像的“生”,也是真实的。
同理,身根出现冰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是真如自性在身根起用,这个真如自性在身根所起之用,也即这个身根出现的冰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也是真实的。它的出现,也即这个触觉的“生”,也是真实的。
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但你把诸根的体验以及经验关联起来,以为外部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冰块,这个是妄想。
这个冰块独立自持的自性是妄想出来的,也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这个冰块是不真实的。
也即,我们说这个冰块不真实,并不是说看不见摸不着什么都没有。我们说这个冰块不真实,是指这个冰块独立自持的自性是妄想出来的。因为真实的情况是,这一切都是“自心现受用”。
“我”都是妄想,哪来的“我”之外的一个冰块之独立自持之自性呢?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楼房没有自性,或者说这个楼房不真实存在,并不是说楼房是由水泥、沙子、钢筋组合而成的,所以水泥、沙子、钢筋就都是楼房的缘,而楼房只是水泥、沙子、钢筋的一个组合形态而已,并没有新物质产生,所以说楼房性空,所以说楼房没有自性。大乘佛法说楼房没有自性,并不是指这个。
大乘佛法说楼房没有自性,是指一切都是“自心现受用”、“自心现量”。
是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产生了楼房的影像,于身根起用,产生了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
本来于眼根所起之用,以及于身根所起之用,二者“互不相知竟无思念”。
因为外部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楼房存在,是你起了“我想”妄想和众生想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妄想,从而妄想以为外部有个真实的楼房。
你执妄想为实有。
你以为眼根看到的楼房影像,是由这个外部真实存在的楼房引起的。你以为身根上感知到的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也是由这个外部真实存在的楼房所引起的。
其实,无论是眼根看到的楼房影像,还是身根感知到的坚硬、阻碍、不可穿越的感觉,都是“自心现受用”,都是真如自性于眼根和身根二根同时起用。
而且于眼根所起之用,以及于身根所起只用,二者“互不相知竟无思念”。
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但你把诸根的体验以及经验关联起来,以为外部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楼房,这个是妄想。
这个楼房独立自持的自性是妄想出来的,也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这个楼房是不真实的。
也即,我们说这个楼房不真实,并不是说看不见摸不着什么都没有。我们说这个楼房不真实,是指这个楼房独立自持的自性是妄想出来的。
所以我们说“缘起性空”之“性空”,说一个楼房没有自性,并不是指楼房是由水泥、沙子、钢筋组合而成的,所以水泥、沙子、钢筋就都是楼房的缘,而楼房只是水泥、沙子、钢筋的一个组合形态而已,并没有新物质产生,所以说楼房性空,所以说楼房没有自性。这样理解“缘起性空”之“性空”是不对的。这样的理解,叫做“解构主义”(国内更喜欢翻译为“还原论”或“还原主义”),是西方哲学早就有过的一种思想,英文被称为“Reductionism”。
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还原主义)和科学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说,即使在西方哲学,“解构主义”(还原主义)都不是一个主流的哲学思想。
我们千万不要把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还原主义)和大乘佛法的“缘起性空”之“性空”混淆在一起。如果大乘佛法“缘起性空”之“性空”指的是这个,那大乘佛法和科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另一方面“缘起性空”之“缘起”,也不是指水泥、沙子、钢筋都是楼房的缘,而楼房是由水泥、沙子、钢筋组合而成的,所以楼房是因水泥、沙子、钢筋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把楼房称为一种“缘起”。这种解释“缘起”的思想也是错误的。
大乘佛法“缘起性空”之“缘起”,指的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界的内外都是“自心现受用”,而这个“自心现受用”并不是杂乱无章、没有规则,而是有一套“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展转相因的机制。
大乘佛法“缘起性空”之“缘起”,指的是阿赖耶识所执持的习气种子之缘,相展转因,可以适时适机生出现行,也即可以适时适机“自心现受用”,也即,可以适时适机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起用。
这个是大乘佛法“缘起性空”,“性空”指的是什么,而“缘起”指的又是什么。
用一句话总结:大乘佛法的“缘起性空”说的就是楞伽经所说的“自心现受用”。
你理解了什么是“自心现受用”,你也就理解了什么是“缘起性空”。
所以无生法并不是指凡夫的世界什么都没有,并不是指实相境界什么都没有。
所以无生法并不是指完全没有任何的生灭。
或者说得更明确一点,从眼耳鼻舌身五根“自心现受用”的角度来说,无生法忍乃有生有灭,只不过按维摩诘经的说法:
“生灭流转。生唯法生灭唯法灭。如是诸法展转相续。互不相知竟无思念。”
佛提出来无生,是有具体所指,是指“一切性无生”,是为了破外道“因生”的理论。
当达到“一切性无生”之智慧状态时,自然不生“取”,当无所“取”时,自然不生黏缚,当无黏缚时,即无所住。
无所住而住,即大涅槃。
(此段经解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