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07|回复: 1

内观禅修手册2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11 08:32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9-6-12 18: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姜达磨多罗的开示
    一.通论
    1.每个人应以导向体证的修习来护持教义,因为体证和解脱是佛法的精髓。这是佛陀所真正教导的。每个人都可体证,因为真理是每个人所固有的。真诚修习的人就是护持佛法的人,这是最高的功德。
    2.从知苦到灭苦,最简单而直接的教导方法就是正念禅修。正念是所有正确修习的基石。
    3.要发展这种修习,唯一必要的事是信心和认真。即使是小孩、酒鬼、疯子、老人、文盲都可以发展正念。
    4.当一个人在老师的指导下禅修,发展完美的正念和正定时,自己就完全在体验正道。
    5.当识生起而没有正念时,根尘接触会导致好恶。渴求持续的欢乐,进而执取、造业和再生。内观禅修是这无止尽的贪爱的解药。
    6.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正念。生活中一般的事情,像开车、烘烤面包等等都需要某种程度的正念或注意于当下。不过所有这种普通的正念,我们可以称为世俗的。为求涅槃,正念必须成为超世俗的。透过这种精确的正念,注意身、受、心、法,我们可以了知我们内在的整个宇宙。要实现它,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身体的所有姿势中,不管动或静,建立持续的正念。
    7.任何时候,一有正念就自动伴随着八圣道中的正定和正见。这实际的意思是,当我们正念于身体、感受、心和法,清晰经验这四处接触的感受时,已在培养八圣道。
    8.我们必须有充份的决心,一直当下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我们必须修习所有四念住。贪爱生于所有六根门,因此以觉察感受来舍弃贪爱,是整个修习的关键。它可终止执取并通往解脱。
    9.禅修中可发展出三种定。其中两种系通往禅那而发展的,这两种是近分定及安止定。这二种的每一种都是把心固定在单一的禅修对象上。这种禅修包括观想固定的外形或颜色。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禅修者全神贯注于对象,没有盖障可以打扰他。这种暂时的压伏烦恼,免于贪、瞋、痴的状态,只有在禅修者将心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才存在,一旦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所包围。固定的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定力,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定就是八圣道中的正定。这种定系依据剎那相续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跟随正念之道的剎那定,才能摧毁烦恼。这种定并非将心固定于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正念于变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对象(法)。当剎那定适当地在内身、内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
    10.色身是发展剎那定和产生智慧的基石,因此,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所生起的感觉或感受,我们必须觉知。持续不懈是禅修成功的秘诀。禅修者必须日以继夜时时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发展出正定和智慧。佛陀说过,假如禅修者七日七夜,时时正念即可达到完全的觉悟。所以,内观的精髓是时时刻刻正念于六根接触所产生的感受。
    11.我强调禅修开始以身念住为焦点。我们必须培养正念于六根,由此体验身体上微细的感受。
    12.当修身念住时,已包括受、心、法;修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是同样。这四种都可在其中的一种找到,因为它们不能隔开生起。当在四念住上看到五蕴的生起灭去时,所谓「诸蕴皆无常」就会对禅修者变得很清楚。
    二.身念住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身」,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1.我们如何在身观身呢?内身是什么?外身又是什么?外在身体是由坚性(地)、湿性(水)、暖性(火)和动性(风)四大所组成。外身出生、成长、衰灭,头发变白,牙齿脱落,一切都不顺我们的意。
    2.在内身,佛陀祇看到五蕴持续变动。然而,处于贪爱和执取的平常状态,我们是看不到内身的。贪爱和执取产生一个「常住」的错觉,所以不能体认各蕴的生起和灭去。因此,修习正念是必需的。
    3.要看内身,禅修者必须以心来观察外在世俗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一有感受,如伸展和弯腰,都要正念分明。经由持续如实觉察感受,才能了知在所有身体姿势和动作中无常的真正特性。他会看到身体在片刻间如何生生灭灭。祇要一体验这点,他就看到了真正的内身,看到了五蕴。这样的体验是正精进。
    三.受念住
    如是,或于内受,观身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
    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受」,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1.有五种感受︰身体愉快的感受(乐),身体不愉快的感受(苦),心理愉快的感受(喜),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忧),中性的感受(舍)。一般的层次是外在的感受。系指一般的贪着是来自认同「感受」,相信它们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对中性的感受,仍有无知和认同。任何伴随有执着、排斥、认同的感受,或伴有贪、瞋、痴的感受,就是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会产生执取和导引我们入生死轮回中。
    2.禅修者必须看透外在感受,进入内在的感受或五蕴。假如禅修者看到内在的感受,他就能终止执取。
    3.虽然佛陀教导在所有根门处修禅观,但是透过身的感受来观察是最容易的。这在任何姿势都可以做。例如,禅修者坐着时,应专注于身体接触地面的部分,并经验接触的感受。随着禅修的进展,他会看到五种感受如何在依附色蕴的接触处生起。
    4.当自己观察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同时也观察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将会看到感受也是无常的。延伸这种内观,禅修者会体认到所有的蕴,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它们是无常、苦、没有永恒的自我。祇要消除执着,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
    四.心念住
    如是,或于内心,观心而住;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
    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心」,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1.我们必须了解如何在禅修时,正念于心──外在的心和内在的心。外在的心指肤浅的心,用以处理外在的对象,这个心就是思考房子、妻子、子女、过去、未来等等。外在的心伴随着贪爱、执取、歧视等等。
    2.要了解内在的心,最好的方法是观察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六根中任何一根接触对象时,人就会经验到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我们藉此方式在心观心。这是所称内在的心。利用观察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人会直接了知五蕴,也就是色、受、行、想、识五蕴,并看到它们总是生起又灭去。
    3.当禅修者对内心的观察达到细腻时,心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影像,例如月亮、太阳、星星或想象的形体。在这个阶段,心有时不自主地体验到喜悦,或经验愉快的感受,甚或觉得没有烦恼而相信自己已开悟。人可能执着这种禅修状态。禅修者这时必须运用智慧,透视这些体验,看到无常、苦、无我三种特性。要如此,永远要回到感受处,观察那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不可对心所产生的触受失去正念。
    4.禅修者在注意由心的接触所生起的感受时,应进一步观察感受如何生起,心识如何认知事物。禅修者会看到由心生起的识,去认知事物,比眼、耳、鼻、舌、身等识更为清晰。禅修者应更进一步观察,不同根门如何发挥功能。
    5.有时禅修者的正念和专注十分强烈而脱离四念住时,心被提升了并体验到好象内外都没有自我的空无感觉。当发生这种现象时,人可能觉得他已脱离烦恼。其实在这种空无的状态中执取仍然潜伏着。无论何时发生这现象时,禅修者应注意他已偏离涅槃正道,而走向禅那。涅槃的空是以涅槃为目标的禅修结果。要体证它就是要培养持续的正念。当内观更有进展时,他可认知到剎那间念头的变异。那时实体感或自我感就粉碎,而无我感呈现了。
    五.法念住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
    或于法,观生法而住;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1.人必须在法念住上精进,来看真正内在的法。内在和外在的法是相互关连的。禅修者不应执着于外在的法,这些是教导的文字或形式。将外在的法比喻为指引到达内在法的地图,这是对的。佛陀曾说明外在的法之性质,他拾起一把树叶在手上,佛陀说︰「我所教的法,就好比树林中的叶子。不过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实际应用法,像手上一把叶子一样多的法,就已经足够。」这一把系指四念住。假如人不聪明,他可能坚执外在的法的文字与观念。由于执着,人被外在的法绑住,只知引述佛陀的话或祇是想想他的教诲而已。
    2.禅修者必须突破外在的法,进入内在的法。禅修者必须持续正念于由心的接触所生起的感受,以进入内在的法做为他的主要目标。以这样方式修习,禅修者会看到所有真实的法,即内在的诸蕴。有关这修习技巧,佛陀说过︰「见我即见法,见法即见我。」
    六.练习的要点
    1.四念住的内观修习,应从身念住开始。最好的下手处是觉知手心的感受,将手和前臂往上举起,每次三至六英吋,移近肩端后再往下移。觉知每次移动时,手中生起和灭去的微细感受。正念和专注在这儿的感受,将导致感觉到全身感受的生起和灭去。这将导致体验「心基」(心所依处),也就是说,当禅修者手中的感受生起和灭去的同时,也会感觉到心窝周围感受的生起与灭去。多修习后,专注力和正念力将强到足以注意到心基处微细感受的同时,也能注意到身上其他任何的感受。
    2.这可进一步在所有姿势来培养。站姿时,他应观照双脚触地生起的感受。假如修习走路的禅修,他应该努力注意移动时脚心剎那的感受变化。当卧姿的禅修时,正念应转至身体接触床垫的感受。
    3.在这些姿势中,正念的发展,将从一个粗而持续的感受到清楚觉知所有感受每刻的生起和灭去。有了较强的正念,禅修者也更清楚注意到心窝处感受的同时生起和灭去。
    4.应尽可能在所有姿势中持续修习。所有的根门也会成为禅修的一部分。首先,声音听起来跟平常一样,然后觉得感受好象在耳鼓。最后,由于强的专注和正念,它被注意到就像身体的感受──在心基处生起和灭去。
    5.最后,觉得所尝的、所闻的、所看得也都是生灭变化的感受。首先是在感官上,而后是在心基处。
    6.对最细微的第六意根,也会愈来愈清楚其生灭。那时禅修者会体验「意触」所生起的感受。当一念头生起时,在心基处会觉知到一个感受。这是意触所生起的感受。禅修者现在有足够的心力去抓住念头生起到终止的心念的移动。当意念从心向上移动到颈后,和经过头部时,也能够感觉到感受的路径。
    7.在此时,禅修者可能看见各种景象和白色或彩色的亮光。这些是迷人的,会让我们在体验真理的道上迷失。所以,禅修者不应对这些现象留意,反而应在心窝中心,直接专心于感受本身。在每一剎那的专注,你体验整个生起和灭去的过程。念头会生起,不过灭去很快。记忆、计画也会灭去。当下正念的力量清晰穿过感受时,所有这些很快灭去。
    8.修习的要点是,禅修者在所有姿势中,保持感受的持续觉知。这样,他可以直接体验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感受、接触和透过心基发展剎那的觉知,是关键之所在。
    9.最后,禅修者会觉知五蕴剎那的生起、灭去。这种直接验证五蕴不断的改变是佛陀所说的真理。当内心完全净化、专注和平衡时,禅修者将觉知全世界,即所有六根,祇不过是心基处的感受。整个世界,只是每刻生灭的感受或振动,对他不再有任何束缚。他会看清三法印的真理。最后,禅修者会体验超越了生死的安详,这就是涅槃。这是佛陀的正道。
    图片说明

    第一图:正念于曲伸手臂的方法。
    1?分段升降前臂并且在中间暂停。
    2?移动前臂时,手指也同时略为张开再结合。
    3?体验指尖或掌心处生灭的感受。
    4?不用念咒,以免防碍到对感受的体验。
    图 1. 第一图


    第二图:当移动前臂上下时,正念于掌心或指尖。
    图 2. 第二图
    第三图:
    图 1. 第一图

    1?正念于掌心或指尖。
    2?「身识」传到胸口中心(心基)而有「意触」。
    3?于心基处体验「意触」。
    4?「意识」由背上此点移上传到「意门」。
    5?意识在传达意门之前,先通过这一点而造成晕眩或僵硬之感。
    6?意门是意识的出口。
    图 3. 第三图
    第四图:在心基处只有一点时的生灭。
    若人活百岁,未见生与灭,不如活一日,得见生与灭。
    图 4. 第四图
    第五图:心基处及眉间各分成左一点或右一点的生灭。
    1?观察身触,体认在接触点处身识的生灭。
    2?观察意触,体认在意触处心的生灭。
    3?体认意识的生起与灭去。
    图 5. 第五图
    第六图:内部感官分成二部分。
    1?左意门:左边意识的出处。
    2?右意门:右边意识的出处。
     (十)表示某一剎那心的生起而后灭去。
     (一)表示某一剎那心的灭去而后生起。
    3?左意触
    4?右意触
    5?蕴的生灭及心的生灭交互循环,心的生起、心的灭去属于缘起。
    6?禅那时心的中心点。
    7?脐。
    图 6. 第六图
    第七图:
    1?左意门:左边意识的出处。
    2?右意门:右边意识的出处。
     (十)表示某一剎那心的生起而后灭去。
     (一)表示某一剎那心的灭去而后生起。
    3?左意触
    4?右意触
    5?蕴的生灭及心的生灭交互循环,心的生起、心的灭去属于缘起。
    6?禅那时心的中心点。
    7?脐。
    图 7. 第七图
    第八图:
    1?立禅时,观察脚底的感受。
    2?觉知意触。
    3?觉知意识的出口。
    图 8. 第八图
    第九图:
    1?身触。
    2?身识传往心中而有「意触」。
    3?意触。
    4?意识传往「意门」。
    5?意门:意识的出口。
    立禅时,观察脚底的感受,并且体验脚底接触地板时感受的生灭。这种体验过后,在「意触」处同时也有生灭。
    图 9. 第九图
    第十图:行禅
    1?眼光下看前方约一米或二米处。
    2?颈部与背部要挺直。
    3?意触。
    4?意门。
    图 10. 第十图
    第十一图:贪心重者之行走
    1?举足时,脚跟先提,脚指后提。
    2?脚掌移前时,脚指在下。
    3?踏下时,脚指先触地板,脚跟后触。
    图 11. 第十一图
    第十二图:瞋心重者之行走
    1?举足时,脚指先提,脚跟后提。
    2?脚掌移前时,脚跟在下。
    3?踏下时,脚跟先触地板,脚指后触。
    图 12. 第十二图
    第十三图:痴心重者之行走
    1?两只脚跟较靠近,两只脚掌朝外。
    2?站时,两脚张太开。举足时,脚指指向外侧。
    3?脚掌移前时,脚指向外。
    4?踏下时,脚掌仍指向外侧。而且脚底的外侧先着地。
    5?痴心重者之脚印:脚跟在内,脚指朝外。
    图 13. 第十三图
    第十四图:正确的行禅要脚底平行于地板,脚指指向移动的方向。脚跟与脚指同时起落。
    1?举足时,观察脚底的感受。
    2?脚掌移前时,观察脚指的感受。
    3?踏下时,观察脚底的感觉。
    4?行禅的正确脚印。
    图 14. 第十四图
    第十五图:卧禅
    1?观察任何标示(1)处接触床面的感受。正念于其中一处。
    2?观察「意触」。禅修者必须先体验到(1)处的「身触」。如果不能体验到身触,就不能体验到意触的生灭感觉。
    3?正念于胸部的意触,可体验到意门,也就是,意识的出口处。
    图 15. 第十五图
    第十六图:正念于其他姿势:例如,手触杯子。当伸手去拿杯子时,观察指尖的感觉;当碰到或握住杯子时,观察感受,并且体验「感受」与「身识」的生灭。
    1?观察「身触」。
    2?「身触」传到「心基」而有「意触」。
    3?体验意触。
    4?身体背面的中心点。
    5?意识传往「意门」。
    6?「意门」上生起想象以及所有感官对象之途径。
    图 16. 第十六图
    第十七图:感官对象和意识的循环途径
    1?眼 2?耳 3?鼻 4?舌 5?身 6?意
    7?五根的对象 8?意的对象 9?大脑、小脑
    10?意门内的想象 11?意识的途径 12?意门内的想象
    图 17. 第十七图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11 08:32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11: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会喝风,享受一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