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61|回复: 1

佛陀的故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1-21 19:00
  • 签到天数: 162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9-8-23 10:3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在统治锡兰及东南亚佛教国家时,逐渐注意到当地大部分住民所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了便于其统治开始研究佛教。

    讽刺的是,西方人初始研究佛教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论证佛教是粗俗与虚构的宗教信仰甚至佛陀也是虚构的人物。调查佛教经典的出处与佛法的内涵,其目的无非是想消灭佛教。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在理性主义与强大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考古挖掘宝物等多重诱因之下,十九世纪时许多政府资助的“佛教史迹考古”工作团队与私人组成的“文化贩子”集团,在这早已湮没成蛮荒的佛境地,凭着极其贫乏的古老文字资料,努力拼凑出遗失的线索,却陆续挖掘到重要的圣地遗迹,与佛史上的珍贵的史料,而这也更推动着西方研究佛学的热潮。

    在西方理性 科学的治学态度下,古老 庞杂 浩瀚的佛教学术与历史,因此有了划时代的突破,这似乎是当初为消灭佛教而研究佛教的人们所始料未及的!



    注:印度是个并不很注重历史记录的国家,所以在受过异族宗教入侵后,这些考古学家手中的圣典是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法师)和佛国记(东晋·法显法师)。这两位法师严谨详细记录的,使这些考古学家就象拿着地图在印度找到了一个个的地方。



        蓝毗尼--诞生



    "摩耶为世间,产下乔达摩:无明恼苦者,闻法断迷惑!”

    --- 大爱道长老尼偈

    “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

    --- 法显法师 佛国传

    蓝毗尼(lumbini)为古印度佛教遗址。传说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亦译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腊伐尼等。在今尼泊尔境内靠近印边境小镇鲁明迪旁,是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一座花园。据说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夫人摩耶产期将临,按当地习俗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时,在一棵娑罗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来此朝拜并建石柱留念。

    蓝毗尼所在的小村落原本座落于印度的UP省(Uttar Pradesh),但是在公元一八五七年英国殖民印度期间,印度各地发生了大规模反抗英军的军事冲突,当时的尼泊尔曾介入战局帮助英军,为了表示回报,英国将尼 印边界的部分土地划给尼泊尔 其中就包括了蓝毗尼。

    公元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一日,德国考古学家傅尔博在一片密林中发现了的石柱的残基

    考证为阿育王朝建的,石柱的文字记载:“无忧王于灌顶之第二十年来此朝拜,此处乃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兹在此造马像、立石柱以纪念佛祖在此诞生。并特谕蓝毗尼村减免赋税,仅交纳收入的八分之一。”

    传说当年摩耶夫人就是在这里手扶娑罗树,生下了佛陀。如今娑罗树(Sal tree)已经被菩提树(Ashoka tree)所替代。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1-21 19:00
  • 签到天数: 162 天

    [LV.7]辟谷中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10:3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喜玛拉雅山下,有一支正直的民族,是乔萨罗国的属国。富有勇气与财富,其姓氏是太阳末裔,种姓是释迦......" ----佛陀的故乡

    "我作是念。不多闻愚痴凡夫自有病法。不离于病。见他人病。憎恶薄贱。不爱不喜。不自观己。我复作是念。我自有病法。不离于病。若我见他病而憎恶薄贱。不爱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观已。因不病起贡高者。即便自灭。我复作是念。不多闻愚痴凡夫自有老法。不离于老。见他人老。憎恶薄贱。不爱不喜。不自观己。我复作是念。我自有老法。不离于老。若我见他老而憎恶薄贱。不爱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观已。若因寿起贡高者。即便自灭。不多闻愚痴凡夫为不病贡高豪贵放逸。因欲生痴。不行梵行。不多闻愚痴凡夫为少壮贡高豪贵放逸。因欲生痴。不行梵行。不多闻愚痴凡夫为寿贡高豪贵放逸。因欲生痴。" ----- 中阿含大品柔软经第一



    释迦牟尼佛降生在蓝毗尼,成长在迦毗罗卫城。迦毗罗卫城是释迦族建立的最大都城之一,迦毗罗卫也就成了释迦族部落式共和国的代名词。迦毗罗卫城位于印度和尼泊尔边境附近,从考古发现来看,大部分考古学者认定印度境内的毕波罗瓦(Piprawa)为迦毗罗卫城所在地。毕波罗瓦位于印度北方邦巴士提镇(Basti)北部的一个小村落旁。玄奘来到那里后,看到“空城十数,荒芜已甚。王城颓圮,周量不详。其内宫城周十四五里,垒砖而成,基址峻固。空荒久远,人里稀旷。”岁月风尘和战争又让这片遗址成了土丘瓦砾。
    菩提伽耶--成等正觉     

    比丘们啊!我忽然心生一念如下:多可爱的地方啊!不但有怡人的树林!边上有这条银色潺潺的河流,方便易达而今人愉悦;附近也有村庄可以托钵,好人家子弟有志求道,这地方可谓应有尽有!

    比丘们啊!因为那地方的一切都适合修行,于是我就在那里安住下来.

    ---巴利文中部经 第26经

    "因少食故,我的臀部如骆驼脚.因少食故,我的脊椎凹陷如纺锤之链.因少食故,我的肋骨如朽屋梁住腐蚀破碎.因少食故,如深井水光在极深处才可看见,我的眼窝瞳光也如此,因少食故,如摘取未成熟苦瓜,因风燥热皱缩凋萎,我之头发亦复如是.


    阿夷吠萨那,当时我欲摸肚皮,却摸到脊椎骨,我欲摸脊椎骨,却摸到肚皮.因少食故,我之肚皮与脊椎骨,竟然如此的贴近."

    ---巴利文中部经 第36经

    释迦牟尼在这里进行了长期苦修,虚弱的身体让他难以行走。一位牧羊女恰好从附近路过,善良的女子让他喝了乳粥(Kheer)。然而他的五位苦修同修看到此情况产生极大误解,
    1898年,法国考古学家佩普(W.C.Peppe)来到毕波罗瓦进行考古发掘。他在一座直径约35米的红砖舍利塔废墟中,挖出了五个装有骨灰的容器,其中一个石函上用波罗米文刻着:“此乃释迦族佛陀的舍利容器,乃有名的释迦族诸人及兄妹和妻子等共同奉祠之处。”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就是迦毗罗卫城的遗址。火化叫做“荼毗”(Jhapeti),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在梵文叫 Sarira,翻译为“舍利子”。供奉佛舍利象征着法脉传承和一种缅怀。在佛陀入灭火化后,释迦族人也分得了八分之一的佛舍利,然后在这里建塔供奉。这个发现轰动了当时的考古界。当年挖掘出来的石函收藏在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