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种方法去修持,就象观虚空一样,但那时,我觉得并没有掌握心性法的精髓.
在此之前,我只是修习出离心四引导,修敬信与悲心.对心性直指的窍诀,从不敢涉猎.
现在,由于佛陀的加持,我对心性法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以往,只是以意念观想祈请佛陀的密意与自心合为一体,然而,要真正证得融为一体,就应该修持心性直指的窍诀.
但当时,因为时代的局限,无法寻觅到具德的上师.而本人由于宿世的善根,一次巧合的机缘,如同亲见具德上师一样,有幸拜读了慈父般的上师,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大手印了义炬》为主的教言与窍诀.
在虔诚地翻阅时,读到了其中的无有造作,宽坦安住的心性修法和安住的坐姿要领.本人依此修习,逐渐地获得了安住,自然光明也随之显现了.于是,对这种殊胜易修的甚深窍诀,生起了极大的喜悦.
后来,又拜读了莲师意的化身白玛邓灯祖师,大圆满法主吉美林巴大师,第二世巴珠仁波切和贡夏求尼文波大师的论著,他们的教言都涉及到了掌中持佛的心性直指窍诀,从而,我就有了"经典之上师".
古德们开示:
"首先应依止人间之上师;
中间要依止经典之上师;
最后则依止自性之上师."
我以往在罗旦上师处,听闻了噶当派的精髓教授《修心七要》的讲解,其中也提到:
"观照无生本体义,
对治之心自解脱,
自性本原中安住."
其实,我早已获得了心性法的语句传承,但因当时的疏忽,而没有完全了悟心性的大义.
这自生自明的心性,是通过修持敬信心,菩提心和净相,而后,拜读了至尊蒋贡康楚仁波切的心性窍诀,即"经典之上师",方得证悟.
自此以后,我就无有间断地修持保任,自心也稍稍获得了离执的体证.依此缘起,也开始持住了气.
正如古印度成就者们的权威,诸大成就者的顶庄严萨拉哈大师,波瓦巴大师与谛诺巴大师在他们的大手印教言中开示:
"心气本质为无二."
我在心性上稍获安住,依此安住,也稍微持住了气;因气的持住,身体内的气脉产生了震动;因为震动,自身产生了种种的体验.
那时,身心有时安乐,心中明明朗朗,能自然离执而安住.这时,本人觉得自己还算是蛮有善根的,又能读到了蒋贡康楚仁波切如此甚深的窍诀,内心确实是无比的欢喜.这样的喜悦,在心中持续了一段时间.
但过后,有时会心识朦胧,身体疲乏,产生了昏沉的现象,此时,我反问自己:"哎呀,修成这样,是不是没有明了真正的印圆心性法门哎!如果能遇到一位具德的上师,当面请教一下,那该有多好!"这种想法在心中不断重现.
有一次,在梦中,见到了我们家乡已圆寂的智者云丹巴松上师,他也是教我识字的启蒙老师.梦里亲见时,我想,这回我可以去请教请教他老人家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梦就醒了,无奈也就没能问上.
古人云:
"上师可拜一百位,
根本上师只一人."
我重温了蒋贡康楚仁波切的教言,其中说道:
"于此世界诸有情,
心性上师恩最大;
于此雪域之藏地,
莲师恩德为最大."
又说:
"显密经续与伏藏,
亦有无量胜法门,
加持功德虽殊胜,
显密教法之根本,
显密经续之心髓,
即是无为心性法,
一切皆摄此法中.
具足法要且易修,
此乃诸法之究竟.
初业行者修持时,
纵生疑惑勿舍弃,
不断修持恒保任."
本人对蒋贡康楚仁波切的教言,生起了至诚的信心.
至尊吉美林巴大师在证道歌中写道:
"外在灌顶与传讲,
只是登入佛法门,
未必即是法精髓.
故而应以大虔诚,
求取心传之精髓."
按照以上的教言,我不断地行持.
怙主白玛邓灯祖师在证道歌中写道:
"无有造作宽坦住,
此义远离心束缚,
真实见地得证悟."
对这一教言,我也常作回味.怙主上师巴珠仁波切的教言:
"倘若心随分别转,
万般事物即妄现;
心无分别恒安住,
诸行之心得平息.
不论万法之显现,
于此心体宽坦住,
一切妄作皆消融."
得此殊胜的教言,就可以少做一些有为法上的勤修.
再拜读至尊贡夏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与乔美仁波切等上师们的教言,其中谈到,现今末法时代的众生,因烦恼浊重,所行颠倒,刚强难化,显宗法门和密宗的下乘法门,已是很难调伏众生,也很难去实修,唯有无需精勤,自然安住的窍诀心性法,也是普贤王如来的密意教法,即大圆满,方可调御.这个法门易修而无有偏差,是一切佛法的究竟,一切要义都在此法中具足.
我对这个甚深的教言,心生信解,并在行住坐卧之中不断地坚持修习.修持此法,采取了每座时间短而座次多的方法.故而,自心能够自然地清晰明朗,宽坦无执,任运自在,内心生起法乐.
这种离执而明朗的自然解脱之体验,就是那远离一切勤勉的窍诀!至尊上师们开示过,除此窍诀,别无其它.我想,也就是这个了!这是多么如意和值得庆幸的事.
这种兴奋又过了一阵子,我继续昼夜不停地修持.起初,还能心离执著,明明朗朗,可后来,这离执而明朗的体验却越来越弱,甚至连呼吸都觉得有点困难,头部沉重,枕骨疼痛,喉咙与脊椎也不太舒服.有时,心轮中有一脉,还微微地颤动.
这种不适的感觉出现后,我还是忍耐着坚持修下去.但离执而明朗的体验却渐渐消失了,同时,还出现了昏睡的现象.这期间,我不断地阅读大手印和大圆满的论著,以求解惑.
萨拉哈大师说:
"如绳缚绑之自心,
宽坦之中定解脱."
持相同观点的祖师,还有:谛诺巴大师,波瓦巴大师,美珠巴大师,莲花生大师,蒋扬钦则文波法王,竹钦青则吾塞法王,白玛邓灯祖师,巴珠仁波切和超钦容增多杰祖师等大德,他们在道果,大手印和大圆满教授中都有提到:
安住心性时,不要被有为造作,希冀,恐惧和破立等妄念所束缚.一旦破除了这些自缚的执着妄念,心性的修持就不会有错误,也不会有任何的偏差.
上师们一致的开示,使我明白了,所修的是真实的,是正确无误的.
从此,我鼓起了勇气,在无有造作和自然解脱的心性法上,继续勤修保任,原有无执明朗的体验重获增长,这样,再一次确认自己的修持并无差错.同时,对于印藏两地大手印和大圆满历代众多成就者的教授,生起了极大的信心.
这样修持保任了几年,但仍有呼吸困难,喉咙不适和身体疲倦等现象.
由于在心性上不断地下功夫,所以,以往的敬信,祈请和净相的修行,自然也就被搁置一旁.大部分的时间,被心性的修持所占用.
然而,虽能在心性上保任,但仍感到有些不足,因为,身体中喉轮等处不适的现象,仍没有消失.这时,我就考虑如何消除身心上的这些障碍.
我把手头上以恩师蒋贡康楚仁波切为主的众多上师的著作,都仔细地拜读了一遍,以寻求一种方法,解决以上的障碍.
《益西喇嘛教授》中说道:"修持心性时,若以鼻孔呼吸,就会造成四轮脉络的障碍.所以,应该从牙缝中呼吸,依此缘起,可使气得通顺,气脉的障碍也可以得到平息.这一窍诀,非常重要."
我依此方便窍诀,也修了一段时间.这甚深的窍诀,对于具足善根的人来讲,当然能令其受益,但对我而言,还是和以前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改观.
另有教授中说:"出现昏沉现象时,行者可走到高山顶上,仰望无云的晴空,身体端直,盘腿而坐,观自心与虚空融为一体而安住."这殊胜的窍诀,对于其他修行人肯定会有益处.而我由于气脉体验的缘故,虽然依此窍诀去实修,但也没有多大的起色.
又有第二世巴珠仁波切的《三句含摄诸密要》等上师的甚深教授中提到:
"出现昏沉与掉举,
忽然猛力喝呸字,
能除此障唉玛火!"
如此殊胜的除障窍诀,应该是甚深而快速见效的.但我只是短期修了一下,没有长久地修习.结果,还是没能改善.
也有一些论典中说:"无有造作宽坦的安住法,是往昔汉地的和尚见.如果有人依此而修持,不但没有各各自明的智慧,而且还会增长昏沉与愚昧,是很低劣的禅定,是堕入畜生道之因."这些说法,真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
本人当时由于学识浅薄,又未能彻证心性,所以疑念丛生:"哦,正如他们所说,有时,我浑身疲乏,还真有点昏沉的现象,似乎是在增长昏沉与愚昧,这可如何是好".
我又一如既往地去详细拜读上师们的著作,而获得的结论是:圣地印度与雪域藏族居住区的大成就者们,他们所说自然安住的法身直指也罢,掌中持佛的窍诀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宗旨,怎么会有错呢?
巴珠仁波切开示:
"若读无义闲杂书,
彼能引生分别念.
修此心性安住法,
若未获得不动摇,
切勿随他门户见,
勿听偏执嫉妒言.
自应随顺自法缘,
于此无疑作抉择."
巴珠仁波切所说的应该是真实不虚的.
那时,我知道了修习言语道断的空性,有班智达的观修与古萨里的止修两种方法.
前者观修法,是观察一切法都无实有,抉择无二离戏的缘起性空,自心依照因明推理而修持,以此证得空性.
后者止修法,是直指远离能所二执的本原自性.其证悟的方法是,心无造作,任运安住.由于能在心性本体中安住,业风等气融入中脉而获得净化,心与明体,净与染自然分离,进而证得基续和道续无二之义,也就是获证果续的菩提位.
观修法是悟道的助缘,止修法是真实直修道果.有人认为两者是相违的,修前者而舍后者;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具备法的精髓,只在后者上下功夫.
本人认为,除了顿根之人外,大多数修行人,应该结合各自的根基,修习相应的法,这是极其重要的.
观修法,基本上是符合中观见的;止修法则符合龙树菩萨《法界赞》和弥勒菩萨《宝性论》的宗旨,是殊胜的大中观,符合了大手印的要义,是一切显密教法究竟的意趣,也是佛陀最深的密义,就象如意宝一样!
我认为,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大多数修行人都应该弄明白观修法和止修法的含义.
比如,要消除止修上的障碍与疑惑,配合观修法是很重要的.因为,通过对外在因果缘起的观察,和对非一非异等缘起性空无二的观察,能令修行者增长法义上的智慧,生起一切万法均无实有的认识,了知外在的器世界与内在的有情众生都是幻相,并无实有.
通过以上的观察,也会生起出离心;通过对内在十二因缘的顺逆观察,以及对自心生住灭的观察,生起了无有实执的空观认识,从而,对轮回的能所迷乱之相,断除贪执.同时,也会对无实而迷乱的有情众生产生大悲心.
对空性的观察,虽然能够断除实执,但由于没能摆脱空无的执着,所以,仍有一个空执.
不论是执有,还是执无,都会遮蔽佛性,是证悟佛性的障碍.所以,最终应该以止修法的窍诀来证悟佛性.如果不依靠甚深的自然任运的止修教授与窍诀,就很难证得自然解脱的佛性.
以观修法的推理智慧,再结合止修法去修行,可令空执之心,无有取舍,无有造作,在自然任运中安住,就能自然破除空执,这即是无误的窍诀.
在修持自然安住的止修法,抉择自性本体的时候,是无需向外作观察的.自性本体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不论生起什么样的分别念,只要证得了分别念的本体,就能明白分别念原本是不生的,不生而显现的光明,也就是不灭的自性.
这不生不灭的本体,最初,并没有分别生起的地方;中间,也没有住处与形状;最后,更没有去灭之处.这就是远离了生住灭的本体.
观修法是观察自心的生住灭,是向外作观察,虽然破除了实有的执着,但仍有一个空无的执着;而止修法,则远离了一切的执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很多人却难以分辨.
大多数的教理学者,认为向外的观修法,修得的结果就是各各自明的智慧.如果没有生起证悟自然明体的止修三摩地,单从观察心的角度去修习,就很难证得言思道断的法尔自性.
修行者需要通过教传和心传的窍诀,去证悟自然明体的智慧.而这自然明体的智慧,也就是本体,性相与大悲一体无别的法性.如果不能实证这一点,那么,言语思量,都是徒劳的.
但某些教派认为,无有造作的止修法,只是汉地和尚见的修法,否认这种修法具有各各自明的智慧,并对此进行了种种的批驳.
那么,从和尚见的历史来看,有顿门和渐门的区分.
顿悟法门的祖师,是佛陀的声闻大阿罗汉,补处大迦叶尊者;渐悟法门的祖师,是佛陀的声闻大阿罗汉罗睺罗尊者.站在智慧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顿渐二门,应该是没有任何矛盾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在圣地古印度,就有深道派,广行派与心传派三种殊胜的传承.在《莲师遗教》,松赞干布藏王的《麻尼嘎部》,还有在汉地常住的冈•贡布加和土观等大德著写的《汉地佛教源流》,以及大手印等众多的论述中提及,深道派是佛陀——文殊菩萨——龙树父子传下来的;广行派则是佛陀——弥勒菩萨——无著父子传下来的.这两种传承在藏地是众所周知的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心传派,是佛陀传至虚空藏,观音,文殊及罗珠仁青等菩萨.关于这一传承,有各种的记载.
在印度圣地,心传派的上师是大成就者萨拉哈大师.萨拉哈大师将此心法传给了龙树菩萨,圣天菩萨,夏瓦热大师,波瓦巴大师和扎波巴大师,印度的很多大成就者也依次获得了这个传承.
心传派又如何传到藏地呢?
先由萨拉哈大师传给夏瓦热大师,再传到美州巴大师,由美州巴大师传到玛尔巴大师,玛尔巴大师传到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传到冈波巴大师,依此往下传承,这是噶举派的传承.
波瓦巴大师的大手印,以道果的形式传到萨钦贡嘎宁波祖师,又有美州巴大师传到仓那大师,仓那大师传到萨迦父子,依此往下传承,这是萨迦派的传承.
另有从那诺巴大师传到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传到仲敦巴大师父子,依此往下传承,这是噶当派的传承.
又有美州巴大师传到当巴桑吉大师,当巴桑吉大师传到玛吉拉真空行母,依此往下传承,这是希解派的大手印传承.
洛扎堪青(或称阿阇黎利吉多杰大师)传到了宗喀巴大师父子,这是格鲁派的传承.
由美州巴大师传到藏地的心印传承还有很多.
还有印度的毗卢遮那大师传到藏地的噶尔玛大手印,在以香巴噶举为主的教派中得到了宏扬.
说到大手印,有显密两种大手印.
密宗大手印是指那诺六法与金刚瑜伽六加行等法,必须依靠密宗的灌顶才能获得这些法门;显宗的大手印是指般若的教授,纵然没有灌顶,只要能依止一位有体证的善知识,获得心性直指的教授,就可以进行修持了.这是以往那些通宗通教上师们的教言.
在古印度的佛教历史上,曾有三次灭佛的记载.第一次灭佛之前,印度的深道派和广行派的传承,就已经传到了汉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是很多的,因文字繁多,在此不便一一道来.而心印传承传到汉地的事件,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有必要在此略为一提.
在古代松赞干布藏王的《麻尼嘎部》,《莲师遗教》与《汉地佛教源流》等著作中都有汉地心印传承的记载.这些著作,后来,因时代的变迁,可能作了一些修改,但仍有不少内容是保留原义的.如果以此作为历史的依据,相比其它的著作,应该更为可信.
以下我就谈一谈有关这方面的历史.
释迦佛即将示现涅盘的时候,曾开演了广而深奥的《大涅盘经》.又因虚空藏菩萨的祈请,将其精髓归摄到《临终大乘经》中.佛在临涅盘前,将心印传承,传给了声闻弟子大迦叶尊者.
大迦叶尊者传到正法七藏,再传到萨拉哈大师与龙树菩萨等祖师,渐次传到了第二十八代的达摩祖师.由达摩祖师传到了汉地,这就是顿悟和尚宗的传承(即是禅宗).
此宗所修的也就是无有造作,自然安住的止修法.
他们以天空中的云彩作比喻,如白云和黑云都会遮蔽晴空一样,善业与恶业也会遮蔽自性本体.
白业善报,虽可以获得人天福报,但并不能证悟自性本体,获得解脱;黑业恶报,使众生堕入恶趣,更不能得到解脱.不思善,不思恶,自然安住于心性之中进行修持,就能获得解脱的果位.
顿悟法门的见地,犹如大鹏翱翔天空;渐悟法门的见地,如同猴子攀爬大树.以此来形容顿门的殊胜之处.
对于这种自然安住的禅修法,他们还援引了很多的经典,来论证其殊胜的功德.这在敦煌的古籍与《莲师遗教》等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渐门和顿门二者都是佛陀的教法,大迦叶尊者与罗睺罗尊者也同出一辄.但在圣地印度和雪域藏地,后人却因两者手法的不同而争论不休,互相批驳,甚至产生了逆缘.
藏王赤松德赞针对这一现象,申令修行人:"见地可入顿门,具足中观瑜伽的特点;行持需要渐修,符合一切别解脱戒的特点."
藏王在圣谕中提到:"我所有的僧俗臣民,修持佛法时,心持中观见,身口应守持别解脱戒,而所持七种或八种戒律,都要遵循一切有部."
又说:"顿门的中观见,能获得初地与二地,三地与四地开演事部与行部,五地开演瑜伽部,六地开演玛哈瑜伽,七地开演阿努瑜伽,八地开演阿底瑜伽,九地开演西得瑜伽,十地开演永底瑜伽,十一地则开演更得吾位它青.
最大的译师为毗卢遮那译师.声闻一切有部依据于《大毗婆沙论》."以上内容,载于《莲师五遗教》中.
本章所谈及的,是本人在成熟解脱修行中,有关佛陀密意的心性修持体验,尤其谈到了深道,广行和心传等三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