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首先孝悌,是人的根本,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 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学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孔子,因有子的学问好,曾请他上堂讲课。等于一个助教,先由他讲。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爱。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孝悌”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君子务本”,学问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仁”的跟本。 “仁”,就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是会吹大话、讲仁义头头是道,却不能脚踏实地。“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假的,这些与学问都不相干。“鲜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因为那是假的。 人都喜欢别人给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养到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而别人骂我,也和平常一样,这太不容易了。 下面讲要怎样作学问:三面镜子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由年龄看到,孔子回到鲁国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重点培养年轻的一代。 曾子说,我每天有这三点要反思。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 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曾子这几句话,说明学问不是文学,学问要以作人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学问难,学问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