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是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大家要注意,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宋儒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的性,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食色性也”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这句话重点在这个“竭”字上。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 有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人的心孝不孝,只要有这个心,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关键这个“君”字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君”字,上面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这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比如我们过去写信通常都是以君为尊称词。 “事君能致其身”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一定要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尽自己的力。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帮忙,很恭敬,背地里捣乱扯后腿。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会碰到这些事。 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事实上却很困难,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 所以子夏总结说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 这不是也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