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77|回复: 12

《素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20-9-22 19:4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素书》问答合集篇(1)(老师原文整理)

      ★1.讲《素书》的意义是什么?

            你看《素书》开篇是不是讲的“道”?告诉我们“夫道、德、仁、义、礼,一体也”,他都是一样的,后面才跟你讲方法,为什么开篇原始章,第一要讲道呢?

          一个人,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权谋之术,如果是不合道的,一定是不长久的。比如开篇石公想把《素书》传给张良,首先他自己知道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停地去试探,他又需要博学,又需要有仁爱之心,有恻隐之心,还得需要他是一个勤奋精进之人,才会传给他,为什么不随意找个人就传了呢?只学术是不行的,所以说这个人,他一定是要合道的,一定要懂得道在讲什么。

           所以你要是不懂得“道”,你的德从哪里来呢?你的德一定是要按“道”去做事情,产生的行为,我们称为德,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德行,你的德行从哪里来?如果你没有去做帮助他人的事情,我们会说这个人有德行吗?不会吧!所以德和行放在一起,你的行为是利益他人的,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德,否则何以称为德?所以这个时候,告诉我们德、仁、义、礼,都是外在的表现方式,都是妙用,但是妙用用的那个道体就是道本身,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

            我们只有懂得了那个道,再把他转化为德、仁、义、礼,这个侍候,你才能用好这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权谋之术,否则就行偏了,所以一部《素书》,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修行的人,从这里面看的是修身之道,做事情的人,从这里面看的是权谋之术。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这就是角度和观点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他的根是什么?“原始章第一”所以你去看。你看儒释道的经典,开篇都在讲道。所有的经典开篇第一句话,基本上就是纲领,后面所有的话,都是围绕着你如何去做到,而展开的,不停地细节的讲解。

        举例:◎《素书》开篇就先讲道:“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接下来才开始讲,什么是德?什么是“仁”?“义”?、“礼”?如何才能去做到这些事情。

              ◎《中庸》,开篇也讲的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如果这三句话听懂了,下面就不用听了,后面都是解释如何达到这个状态的。

             ◎《大学》,开篇也讲的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告诉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面都是来讲解释开篇这句话的。接下来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后面开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后面才告诉我们,生财有大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金刚经》整部金刚经你要听懂了,就讲了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面都是告诉你如何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

          ◎《心经》开篇就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要听懂这两句话,后面就不用再听了,后面都告诉我们,我们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迷在其中的,我们要如何智慧的走出来,再把这些破掉,度一切苦厄就没有了。

            所以“原始章第一”告诉我们《素书》的根本,切勿学偏,要懂得以修身为本,更要懂得道是在讲什么?德是在讲什么?仁是在讲什么?所以这个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他是不是也是一部修身的,是一部来修正我们的行为的,如何让我们去做合道的事情。只不过《素书》又加了一个方法,当我们的行为合道了之后,你要想去利益他人,就像我们现在也是一样,你想去做利益更多人的事情,你不学习方法,你要怎么去做啊?没有智慧啊,没有方法,你会发现你做不了事情的,我们去做企业也是一样的,我这个人很好,很善良,善良是我们那个体,善良要怎么用?我们要去学习啊!学习如何围绕着我们善良去做事情的方法,所以这就是我们讲《素书》的意义!

       ★2.道家的无为是不作为吗?

          举例:经常有朋友和我聊天时问:“你们是怎么做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我们都很淡定的说:“不知道”。只是顺其自然的到这里了”。难道真的不知道吗?不是啊,每一件事情都在我们自己的谋划之中,只不过是我们不需要自己去讲。可是别人看到的好像你们什么都没有做啊。所以道家的东西为什么没有轻易讲的?大家没有到一定境界和悟性,你理解不了他在讲什么东西,你说自然(自然而然)吧,人们不懂,以为是那个自然(大自然)。你说“无为”(无为而治)吧,他以为是什么都不做。假如道家真的这么低级,他怎么能开创一个这么深的一个哲学概念?所以说只有修到一定水平的人,才知道,哇!原来这里面的定西这么玄妙!别人看到的是无为,你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你会发现,背后,其实你做了很多的东西,这就是道家的高明之处啊!
    IMG_20200630_060508.JPG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19:5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一集  (老师原文整理)

       ★1.《素书》的寓意是什么?

            何为素?在古代没有经过染色的布料,称为素。它是洁白的,干净的,是没有经过后期的处理和杂染的称为素。所以《素书》是告诉我们,如何回到最洁白、最纯净、最干净的那个样子。有点类似于佛家所讲的“明心见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都没有啊,没有尘埃是最干净的,也有点像《道德经》里所讲的“去欲还本”,“返璞归真”,归到最朴素最真的那个样子。

       ★2.《素书》的主旨是什么?

         《素书》的主旨绝对不在“权”,亦不在“谋”,“权谋”只是外用的方法,可是我们那个根本是“素”,所以《素书》的根本是修身之道,修身是内在所用的“道”,“权谋”只是外在的术。所以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素书》在教给我们什么道理?【他教给我们的依然是“修身养性”为本,“权谋”方法为辅。】当我们懂得了修身之道,我们不停地自觉,觉他。我们想要帮助他人的时候,没有办法如何去做呢?没有办法,你只有道体,道是体,是不能用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觉他的方法。《素书》就是教给我们觉他的方法。

        ★3.何为修身之道?

                    ★自古以来的修身之道★

         ◎儒家:儒家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家:道家告诉我们“正己化人”。

        ◎佛家:佛家告诉我们自觉、觉他。

           这些都是修身之道,说简单点儿,无论是儒释道的文化,还是诸子百家,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何为道?何为修身之道?就是不停地修正自己,再去帮助他人,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称为修身之道。

         ★4.何为权谋?

           何为谋?提前去规划,提前谋划所有的事情,做好提前量为谋,我们说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都是谋。

          何为“权”?谋人谋事,都称为权。尤其是在古代,通常人们要想去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基本上都会通过考取功名,也就是得到所谓的权利,才能去谋划更多的事情。

           权谋:圣贤之人,用以谋划事情的智慧,称为权谋。圣贤之人起码要守君子之风,走君子之道,要懂得以修身为本,这个时候权谋就是用来做事,用来安天下的智慧。如果没有了修身之本,就不是权谋啊!那叫詐谋,诡诈。

           很多人说《素书》是权谋之术,我们先讲一讲权谋两个字,“权谋”听上去不太好的样子,其实“权谋”本身它并没有特性,也没有好或者坏,看用在什么人手里,什么人来用权谋,就会呈现出来不同的状态。如果我们是懂得修身的人,再去权谋,你会发现就不一样了。

            接着上面讲所以《素书》还有一个传说,说这本书不能传到“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手里的。因为你不懂的修身之道,用了这个方法,最后是损人损己的。
    IMG_20200919_12000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19:55: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一集(2)(老师原文整理)

      ★1.《素书》的缘起?

        秦朝末年,由于秦王的长期施行暴政,民不聊生,原作者,【黄石公】写了《素书》后传至张良,相传张良仅用《素书》中一二就协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此后《素书》因张良而闻名于天下。

      ★2.张良的简介?

       张良:张良是秦末汉初的杰出的谋臣之一,字子房,韩国人,先辈在韩国“五世位相”,张良早年因刺杀秦始皇失败而隐居躲避,后协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3. 张良三拜黄石公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韩国被秦国所灭,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张良,怀着国仇家恨,变卖家财,刺杀秦王,失败后,侥幸逃脱,逃至下邳,他没想到的是,黄石公已经在那等待着他的到来。

           黄石公为了试探张良,他坐到了一个桥上,把自己的鞋扔到了地上,张良正从桥上路过,黄石公就对他讲,你把鞋给我捡起来给我穿上。而且黄石公的态度是非常傲慢无礼的,张良并没有生气,而且很有耐心的给他穿上,从这件事情里看出来两点,第一:张良是个有仁慈之心,有德行的人。第二点:面对黄石公的傲慢无礼,张良还能动恻隐之心,实在难能可贵。所以黄石公心里默默赞许,孺子可教也。于是对张良说,明日你来到这个地方,我有话与你交代,说完石公就走了。

      ★★★总结:当一个人,博学多才,又有仁慈之心,恻隐之心,有德行,又可以勤奋精进,他日必成大器。

          次日天刚刚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结果发现石公已经在桥上等着了。石公说,你和年长者见面怎么可以来的这么晚呢?回去吧,明天再来。
         第二日,张良半夜就来到了桥上,本来以为这次肯定很早,结果发现石公又早一步来到了桥上,石公又让张良回去。

         第三日,张良生怕再次错过石公,干脆没有回去,一直在桥上候着,石公看到张良本身具有天赋,又是一个有仁慈之心,有恻隐之心,有德行的人,但是有这些还不够啊,还要勤奋和精进啊,所以石公通过三次试探,终于经过了石公的考验,所以将《素书》传给了张良。

          石公对张良讲,秦朝已到末世,已经开始衰退了,长期的实行暴政,民不聊生,千万不要义气用事,莫以家恨为大,当以百姓为大,以大仁大义为主,应当去潜心修习。石公说,《素书》里所讲的内容,如果你不懂的修身之道,不懂得天道,就不可能全身而退,将来有善始,无善终。我们去纵观历史,很多人都是有善始无善终的,《道德经》给我们讲,同样的道理,功成身遂,天之道,又告诉我们,功成身遂,百姓皆为我自然。这都是天道啊。我做了很多事情,百姓以为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你看天道就是这样的,利益万物,承载万物,包容万物,却从来不居功。所以自整个《素书》即讲了修身,又讲了谋略。

        ★4.整个《素书》分为六章,原始章第一,何为“原始”?最根本最初始的称为原始。是以修身为根本的,所以原始章讲的都是修身之道,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夫”是助词,我们这里道德仁义礼,一体也。什么意思呢?道是本体,德仁义礼是道体的外用,是道的秒用。道是无法用的,但是他所转化过来的德、仁、义、礼,是可以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19:5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2集(1)   (老师原文整理)

      ★1.处事待人的方法?
      
            ★★★【处事以义】
            ★★★【待人以礼】

      ★2.何为义?何为礼?

          【处事以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是要合于义的。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是合适的,都是适度的,称为义。

           你看“义”都怎么组词?比如说“道义”“忠义”“信义”。

          道义:做事情是合道的,是适度的称为道义。

          忠义:做事情是符合“忠”的,是适度的,是合适宜的,称为忠义。

        【待人以礼】:我们接人待物的时候,我们要以礼相待,要懂得去谦卑,要懂得让别人感觉到舒适,何为“礼”?“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大家都舒服的状态。所以无论是做一个谋士,还是做一个帝王,延伸到我们现在,无论你在生活当中,做企业还是去做工作,还是去处理人际关系,如果对方都觉得很不舒服,和你交往很不自在,那我们的“谋”要用在何处?假如没有人喜欢我们,我们所有的权谋之术,也就无用武之地。

      ★3.《素书》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我们想用方法,想齐家治国平天下,想在这个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如果你只是学习了权谋之术,而不懂的道的运行规律是什么?不懂得什么叫德,什么是仁心,仁爱,不懂得做什么事情都是要讲义的,都是要适宜适度的,不懂得以礼待人,你会发现,你所学的“权谋之术”亦不起作用。《素书》又告诉我们,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不可轻传。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去帮助他人的事情,变得更多了,在古代,基本上只有考仕途去为官这条路,可以帮助他人,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各行各业都可以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所以我们不敢因噎废食,我们不敢让这一部经典荒废掉,到了今天,我们很多人已经读过《素书》了,我们再来解读《素书》是为了方便我们所有人都懂得以修身为本,都懂得去掉我们这些外在的欲望、贪婪,回到最本真的,最质朴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再用《素书》里教给我们的方法,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所以这是《素书》的作用和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19:5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2集(2)(老师原文整理)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解释:道是什么?道是人人都需要遵循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是要遵道而行的,万事万物同样也都是遵道而行的,但是万事万物却不知道什么是道,不知道是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举例:四季变化是道。
      ◎夫妇之间的平时生活也是道。
      ◎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也是道。

            【第一层境界】:既然每个人都要遵循道的规律而运行,所以说,我们就要懂得去学道。如果不懂的学道就会,“不知其所由”,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当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智者一看,一目了然,可是没有智慧的我们,迷途当中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就会怨天尤人。
          举例:“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很努力为什么会失败?”“我煞费苦心的去培养孩子,可是为什么就是培养不好呢?”所以如果不能从道的规律当中,去总结出来智慧,你会发现看什么事情都是不知其所由的状态。

    我们去思考一下,我们一路跟着学习和修行过来的很多朋友,你经历了三个月,五个月,七个月,这个时候你再去看,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就知道为什么会有今天这个成果,为什们会形成今天这个局面,它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那些所有的规律,我们统称为道。
           孩子上学,有上学的规律,做事情,有做事情的规律,讲话有讲话的规律,行善积德亦是一种规律。事事无常,亦是一种规律,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亦是一种规律。所以道到底是什么?没有人把它说的清楚,因为道本身就是保罗万象的,所以我们只能用文字的概念把它简称为规律而已,所有的事情,都有它发展的规律,都有它发展的痕迹,所以人人要去学道,当我们学道了之以后,发生事情我们就知道其原由,按道行事,就不会出过错,“道前定,则不穷”,我们要懂得道是什么?要懂得提前按道行事,做的事情是合道的,则无穷无尽,否则必是短暂的。

       整个《素书》以修身为本,告诉我们“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但是《素书》整部并没有过多的讲什么是道,整个《素书》它是讲圣贤用来做事的智慧,我们称为权谋之术,它讲的是妙用,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为什么人人要去遵守道,为什么要去学道?这个时候,你知道了道,遵守道,才能妙用。所有事情的发生,你能看的清楚,能找到他的规律,你就不会深陷痛苦和迷途之中无法自拔。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第二层境界】: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律,当你去合道行事的时候,你利益万物,万物不知道,怎么就形成了当下的状态?我们要去细心的体会《道德经》有句话,“功成事邃百姓皆为我自然”。什么意思呢?事情做成功了,别人以为这个事情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不明白是我们从中做了什么,这个叫皆为我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讲的大自然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

        ◎举例:一个懂得修身的君子,你会发现他身边的人,自然而然也会变成一个君子之风。我们细细的去体会,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没有任何刻意的成分,这个叫自然而然。

       ◎一个家长,不停地去要求孩子,今天要做这个,明天要做那个,你看这个就是不自然,你会发现孩子就不会愿意去做,并且你要求的时间长了之后,他就会产生叛逆,你要求员工也是一样的道理,什么叫自然?自然是不用刻意去治理别人,要求别人,无为而治,当你不停地去修正自己的时候,让自己的身心意都是合道的,你会发现,跟在你身边的员工或孩子会自然而然变成一个样子。这个叫自然。

           所以说《素书》是妙用的,道家的精髓的秒用就在自然两个字,很多人理解道法自然,是“自然”的“然”也对,但是呢,还不够,道家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自然而然”的这个状态上,人们常用天比道,我们看看天道是不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看天地在承载万物,天在普照万物,包括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该下雨的时候下雨,该干旱的时候干旱,你会发现,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并没有刻意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却滋养了万物,这个就是自然,看似毫不刻意,云淡风轻的,什么都没有做,可是事情已经做完了。
       
           我们再来讲这部书的作者,黄石公老人家,他看到了天下大乱,想要去匡扶正道,让黎民百姓少受苦,但是他自己是一个修道之人,实在不愿意抛头露面,这个时候他就物色了一个人,张良。张良得了《素书》以后,去辅佐刘邦得了天下,所以刘邦有一句名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安邦定国,安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带领百万之军,攻必胜,吾不如韩信。因为学习了《素书》张良显得没那么重要,辅佐刘邦得了天下,最后又全身而退,不留痕迹,这个就是道家的高妙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19:59: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3集 (老师原文整理)

    ★1.无为而治高妙在哪里?

           为什么说自然而然非常的高妙?妙在哪里呢?如果刻意而为,就会出现阻挠与障碍。所以中国的文化告诉我们,棒打出头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道德经》讲物壮则老,万事万物都一样,盛极必衰,刻意而为,太出风头,一定会遭到损害。无为而治看似云淡风轻,实则非常绝妙。自然而然的不着痕迹,把事情做完了,别人一看还以为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 无为而治之–《三国演义》的小故事★

            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之后,诸葛亮派关羽去守华容道,关羽虽立了军令状,但还是放走了曹操。看似曹操是关羽放走的,实则是诸葛亮知人善用,又善用计谋。因为诸葛亮知道,当时的曹操是不能死的,曹操死掉的话,东吴会马上灭掉刘备,就成不了三足鼎立之势,而关羽又是个重情之人,所以诸葛亮利用了关羽的性格特点,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放走了曹操。诸葛亮做了什么事情吗?好像也没有,他只是用了人性本来所有的那些性格特点,每个人所擅长的不同,性情的不同,你显现的本来就是该显现的性情中的样子,你说他没有谋划吗?他谋划了呀,他利用了关羽的重情的性情,所以这是善用人之道。

                ★无为而治之–   刘邦知人善任★

           刘邦讲的那句名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本身就是张良所具备的,带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本身就是韩信的本事,安抚人民,安定国家,运粮草,这本身就是萧何的能力,所以他只是知人善用,看似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实则并没有刻意而为,你看我们回到生活,回到企业当中是不是一样的,你只不过是看到了每个人性格当中的优点和缺点,你在这个基础之上去用就好了,看似好像什么都没做,不着任何痕迹,但是一切都在你的谋划之中。

      ★2.何为道的规律?

           万事万物不知其所由,万事万物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这个样子,以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道的规律。别人看不到,并且自己不需要去出头,不需要彰显自己,这就是天地之道。

                           举例:★道的妙用★

        黄石公在下邳桥上等张良,难道不在他自己的谋划之中吗?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具备什么样的品性?他要如何去试探他?试探之后怎么教给他《素书》,告诉他下一步怎么做?一切都在谋划之中。所以这是道的妙用。

      ★3.何为“德者,人之所得”?

         德者,人之所得。这个【德】是【道】的妙用。也是道的一种体现形式。是人人都要得到的,人人都要具备的,如没有德,就像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做事情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去看,自古以来这些大德,都是利益了世人,利益了百姓,利益了万物。所以我们才称这样的人为大德,为什么用了这样几个词?因为儒释道所用的词不一样,道家叫利益万物,儒家讲利益世人,佛家说要利益众生,但是这个概念是一样的,所以说德是人人都必须要有的,只有有了德,我们才能更长久,所以说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使万物各的其所【欲】,这个地方要注意啊,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千万不要理解偏,如果还有自己的私欲,绝对称不上大德之人,这个【欲】是【需求】。当一个人有德行时,他会滋养万物,利益万物,他承载万物的时候不会对万物有任何成分的区分和区别。它只是静静的在那里承载和滋养而已。《道德经》里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什么意思呢?天地的仁,是没有偏私的,他对万事万物都一样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讲的是大的仁爱,他对所有的百姓都是一视同仁,所以这个时候,才满足万事万物之所需,没有分别和偏差对待。这个才能称为大德。

      ★4.何为修道之人的风骨?

       张良为何要辅佐刘邦?诸葛亮为何要辅佐刘备?因为刘邦可以利益更多的百姓,刘备是个有德行的人,自古以来修道的人你去看看他们辅佐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他得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才去辅佐他,【德】是道的外用,有德行,他自然就是合了道的,所以自古以来,修道之人,都懂得道的运行规律,他绝不是因为远近亲疏,或者是我更喜欢这个人,不是这样考虑的,他是从万事万物,百姓的需求角度出发的,我选择什么样一个人对黎民百姓会更好,这是修道人的风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118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20-9-22 22:4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3:02
  • 签到天数: 1832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发表于 2020-9-23 10:34: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美女,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22:0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八讲。正道章第二
    何为正道呢?为人的正道,是以道德仁义礼为前提的基础之上,如何让我们一个人,是符合正道的,走正确的道路,这一章把优秀的人分为三种,第一种叫俊,人中之俊,第二种叫豪,人中之豪,第三种叫杰,人中之杰,告诉我们为人正道,我们要去做这三种人。
    正道篇又蕴含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做人之本,做人之道,第二点告诉我们识人之道,第三点用人之道,正道蕴含了如何做人、识人和用人。
    “德足以怀远”告诉我们德是可以怀远的,这个远又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先讲时间上什么叫远呢?一个人有足够的德行,你的思维方式考虑的会比较远。再是空间上的远,我们如何才能让远方的人,来到我们的身边呢?是近者悦,远着来啊,一定是近处的接触过我们的人,都是觉得喜悦的,都是愉悦的,都是受益的,这个时候远者自来。
    “信足以一异”  “一异”延伸来讲,就是统一不同叫一异,只有有足够的信,这种力量才可以统一,可以统一所有的东西啊,统一思想,统一习惯,统一行为,统一信念,你得先信,接受并且照着去做,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统一。所以要想让别人信服我们,先修自己的德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统一别人的思想,统一别人的行为。注意!!!道家告诉我们自然呐,我们不需要刻意去统一,我们严格的修正自己,以修身为本,这个时候,自然就被我们统一,不需要刻意的,只是做好自己,修正自己的德行就可以了。
    这种信它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达到一个统一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6:1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3集 (老师原文整理)

    ★1.无为而治高妙在哪里?

           为什么说自然而然非常的高妙?妙在哪里呢?如果刻意而为,就会出现阻挠与障碍。所以中国的文化告诉我们,棒打出头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道德经》讲物壮则老,万事万物都一样,盛极必衰,刻意而为,太出风头,一定会遭到损害。无为而治看似云淡风轻,实则非常绝妙。自然而然的不着痕迹,把事情做完了,别人一看还以为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 无为而治之–《三国演义》的小故事★

            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之后,诸葛亮派关羽去守华容道,关羽虽立了军令状,但还是放走了曹操。看似曹操是关羽放走的,实则是诸葛亮知人善用,又善用计谋。因为诸葛亮知道,当时的曹操是不能死的,曹操死掉的话,东吴会马上灭掉刘备,就成不了三足鼎立之势,而关羽又是个重情之人,所以诸葛亮利用了关羽的性格特点,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放走了曹操。诸葛亮做了什么事情吗?好像也没有,他只是用了人性本来所有的那些性格特点,每个人所擅长的不同,性情的不同,你显现的本来就是该显现的性情中的样子,你说他没有谋划吗?他谋划了呀,他利用了关羽的重情的性情,所以这是善用人之道。

                ★无为而治之–   刘邦知人善任★

           刘邦讲的那句名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本身就是张良所具备的,带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本身就是韩信的本事,安抚人民,安定国家,运粮草,这本身就是萧何的能力,所以他只是知人善用,看似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实则并没有刻意而为,你看我们回到生活,回到企业当中是不是一样的,你只不过是看到了每个人性格当中的优点和缺点,你在这个基础之上去用就好了,看似好像什么都没做,不着任何痕迹,但是一切都在你的谋划之中。

      ★2.何为道的规律?

           万事万物不知其所由,万事万物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这个样子,以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就是道的规律。别人看不到,并且自己不需要去出头,不需要彰显自己,这就是天地之道。

                           举例:★道的妙用★

        黄石公在下邳桥上等张良,难道不在他自己的谋划之中吗?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具备什么样的品性?他要如何去试探他?试探之后怎么教给他《素书》,告诉他下一步怎么做?一切都在谋划之中。所以这是道的妙用。

      ★3.何为“德者,人之所得”?

         德者,人之所得。这个【德】是【道】的妙用。也是道的一种体现形式。是人人都要得到的,人人都要具备的,如没有德,就像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做事情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去看,自古以来这些大德,都是利益了世人,利益了百姓,利益了万物。所以我们才称这样的人为大德,为什么用了这样几个词?因为儒释道所用的词不一样,道家叫利益万物,儒家讲利益世人,佛家说要利益众生,但是这个概念是一样的,所以说德是人人都必须要有的,只有有了德,我们才能更长久,所以说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使万物各的其所【欲】,这个地方要注意啊,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千万不要理解偏,如果还有自己的私欲,绝对称不上大德之人,这个【欲】是【需求】。当一个人有德行时,他会滋养万物,利益万物,他承载万物的时候不会对万物有任何成分的区分和区别。它只是静静的在那里承载和滋养而已。《道德经》里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什么意思呢?天地的仁,是没有偏私的,他对万事万物都一样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讲的是大的仁爱,他对所有的百姓都是一视同仁,所以这个时候,才满足万事万物之所需,没有分别和偏差对待。这个才能称为大德。

      ★4.何为修道之人的风骨?

       张良为何要辅佐刘邦?诸葛亮为何要辅佐刘备?因为刘邦可以利益更多的百姓,刘备是个有德行的人,自古以来修道的人你去看看他们辅佐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他得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才去辅佐他,【德】是道的外用,有德行,他自然就是合了道的,所以自古以来,修道之人,都懂得道的运行规律,他绝不是因为远近亲疏,或者是我更喜欢这个人,不是这样考虑的,他是从万事万物,百姓的需求角度出发的,我选择什么样一个人对黎民百姓会更好,这是修道人的风骨。
    IMG_20200924_0610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20:4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4集 (2) 慈惠恻隐之心
                           (老师原文整理)

                         ★【义】的精讲★

           义,首先它是有标准的,它一定是正的事情,我们才能称它是适宜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去分辨,去分别什么是合适宜的,什么是不合适宜的,义有分大义与小义,当为国为民的时候、当我们去为一个团队做事情的时候、当我们去帮助他人做事情的时候,它是带有牺牲精神的,它的核心就是牺牲精神,才能称为义。

           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都是舍身取义,一个团队亦是如此,如果人人都有牺牲精神,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就很强,这个团队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一个部队,一个军队亦是如此。所以这个义又是一种风骨,如果用人来做比喻,这个义就好比是一个人的骨头,如果没有这根骨头,整个人是站不住的,没有这个义字当先,人人都没有牺牲精神,人人都不敢往前冲,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都开始退缩了。牺牲精神是可以感动人的,比如我们看电视,或者读书或者看历史的时候,什么样的环节可以打动人呢?就是人人都在舍身取义的时候,人人都有奉献精神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特别容易被感动到,因为这个义它本身就是天之道。

           所以《素书》开篇第一句就告诉我们,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大学》讲,“未有上好仁,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所以在一个团队当中,处上位的人,如果是好仁的,处下位的人就好义,“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当所有人都是好义的,所有人都有这种牺牲精神,你会发现,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做成的。这种牺牲精神,可以让我们面对所有的困难,并且乐在其中,不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何为道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合道的,为了“道”,我们是可以牺牲很多东西的。

          何为情义?情义包括很多,有爱情、亲情、友情、师徒之情……当我们的情很深厚的时候,是不是为了我们的情,我们愿意去付出,愿意去牺牲、努力、担当。

          何为忠义?首先我们要有忠,才有义,为了忠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牺牲自己,可以勇于担当。
    IMG_20200924_2044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22:0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5集 赏罚  立功事 (老师原文整理)            
                 ★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 义者,人之所宜★(回顾总结一下)

          上一节我们讲了义,这节我们再来讲一下“仁义”。

        何为仁义?我们心中得有“仁”我们才能去讲“仁义”。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是没有“仁爱”的,又何谈去做适宜的事情。

        【义者,人之所宜】:我们所做的事情,它得符合正的,是有牺牲精神的,是有担当的,是要合时宜的。义是一个修行人的风骨,如果一个修行之人,心中没有“义”字,谁去传法?谁去布道?谁去勇于担当呢?

          道家自古以来讲除魔卫道,要除魔卫道自然是要牺牲掉自己的安逸,甚至是要舍掉自己的生命的!

         我们通常会提到一个词,叫“侠义”何为“侠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一个人,为国为民的时候,自然是要牺牲掉自己的很多事情的。

           儒释道三家的这些圣贤都一样,这些人为了传法布道不是在牺牲自己吗?有的牺牲了自己的名声,得忍受世俗的眼光与辱骂。有的舍小家为大家,这种牺牲精神是因为他们心中有道义,他们为了传承道,是可以牺牲很多东西的,义是一个人的风骨,有了这个风骨一个人才会有担当,才会去感动这个世界。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我们在【教化】人的时候要【隐恶而扬善】。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素书》告诉我们,要【赏善罚恶】。这里的善恶表达的是:

          ◎“善”是:合于义的事情。
          ◎“恶”是:不合于义的事情。

           ◎举例:古代军队在打仗的时候,逃兵都是要斩首的,为什么呢?假如你允许一个人后退,所有人都将后退,一个团队中是不是一样啊?如果其他的人都有这种担当和牺牲的精神而其中有的人没有,必须要罚的,甚至这个人直接就辞退不要了,如果这个人做的是不合义的事情,他会让更多的人,变得和他一个样子,你会发现,你的团队很容易就瓦解掉了。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礼】是人人都要遵循着去做的一种行为规范。

        【夙兴夜寐】:形容一个人的勤奋,每天早起晚睡。

        【以成人伦之序】:维护人与人之间的顺序。

                        ★【礼】应如何去用?★

            一个好的服务行业,会把礼变成一种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如:见人微笑 、谦逊有礼、懂得和人打招呼、懂得内心去尊敬每一个人,当你把它变成一种行为规范的时候,是【礼之用】。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何为【和】呢?【达到大家都舒服的状态,谓之和。】

             举例:◎我们去一个地方购物或吃饭,如果这个地方给我们的感觉是舒服的,这个地方的人,表现出来的都是有礼的,他的生意自然也会变好,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亦是同样的道理。整个《素书》告诉我们,道,德、仁、义、礼,都是秒用,都是如何去用。我们只有用好这些,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做事情,为什么要把礼放在最后一个讲呢?礼是最外在的表现形式,一个人内在得是有德行,有仁爱之心的,有义气,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你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有礼的。比如我们的思想,教育我们要懂得宽爱与包容他人,我们产生的行为就是宽爱与包容他人,别人感受到的就非常舒服,所以礼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礼是体现一个人自身素养的地方,礼要是高于普通人的标准,才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IMG_20200925_2203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9:1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书》第9集  德信义才明(老师原文整理)

      ★1.何为“义足以得众”?

           义,是有担当和奉献精神的。义足以得众,我们想要的众是什么呢?我们想要更多的人与我们一样有担当和奉献精神啊!这样我们整个团队才有力量,我们自己如果没有义,我们怎么会吸引更多有义的人呢?所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正义,你看每个朝代的兴替,都是因为上一个朝代,施了暴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就会出来一批有仁爱之心,有德行的人,出来揭竿起义,他们挥的都是正义之师,他们考虑的不是自己,所以就会吸引一大批同样有义的,有志之士。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团队的管理,亦是如此,我们首先得是有义的人,才会吸引到同样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人来到我们身边。所以说《素书》讲的是智慧,是妙用的方法,我们把“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字,学清楚了之后,我们自己按照这个标准去修正自己,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就好了,真的很简单,大道至简,但是同样又很难,难的是我们自己要能真正的不断地去修正自己,自己做到了,才能吸引到和你同样的人来到你身边。

      ★2.何为“才足以鉴古”?

         借鉴:不断地总结、观察与体悟。
         古:过去的已发生的事情都为古。(昨天的事情也叫古)

        鉴古:借鉴和观察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总结当下的经验。

       《道德经》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按照以前的道的运行规律,来驾驭和明察当下的事情,如此就可以知道道的规律了。
       
         唐太宗李世民讲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兴替是什么?不就是规律吗?什么样的人得了天下,什么样的人失了天下,你会发现规律自在其中。孔子同样讲“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你只要不踏着圣贤的脚步和痕迹,很难升堂入室的。学不到家啊,所以我们只有踏着圣人的足迹,遵循他们告诉我们的道的那些规律,我们才能把知识和学问做的更好。这就是借鉴的力量。

      ★3.何为“明足以照下”?

            当我们不断的去借鉴已发生的事情,养成总结与体悟的习惯,我们的智慧与才华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有了智慧,自然就会明达,能够看清楚我们当下的状态,很多人做生意为什么会失败,不能照下啊!看不清楚当下的状态,找不到未来的路。为什么说“智者不惑”呢?所有的事情看的清清楚楚,就不会迷在其中。

      ★4.何为人中之俊?

           俊是高大的样子。高大是形容的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样子。我们把道德仁义礼,作为一种做人的准则,依照他不断地去修正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德行、智慧、才能、正义等等这些优秀的品质都会自然的散发出来,就会吸引一批仰慕自己的人来跟随自己一起去做事情,这就是人中之俊。
    IMG_20200925_2203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