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09|回复: 2

《论语》1.1学而篇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20-12-30 05:1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第一
    【白话试译】
    学,而能时时地去温习和应用,是多么让人欣悦的事情;有朋友自从远方而来,是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别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就是一位有修养有德行的君子了吗?
    【注释】
    说(yuè):通“悦”,喜悦。
    愠(yùn):生气,恼怒。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现在很多人是不是学习已经没有喜悦了?感觉学习很痛苦,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学”而没有“习”啊,没有去实践和应用啊。
    很多人会讲:“道理我都懂,可是宝宝做不到啊,做起来太难了。”那是不懂。一般没有去做的人才会这样讲话呢。真正去做的人不是这样讲话的,他们都会讲,在做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障碍。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今汝画”,我们自己划地为牢,被自己的念头困住了,被自己的自我意识欺骗住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以前我们没出过门,会觉得出趟门太难了;没画过画,觉得画画太难了。可是当我们真正去做了之后,会发现真的不难。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转念,突破自我意识的限制。当我们突破之后,我们可能就会认为,只要有人能够成功,我们就是可以的。所以当我们能够应用,体会到一点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点都不难的。
    《道德经》上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意思呢?一个参天大树也是慢慢生根发芽长起来的,一个高楼大厦也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千里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所以当我们认为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可是做不到,怎么办呢?一点一滴的去积累就好了,急是急不来的。
    比如说,很多学佛的朋友,越学越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读的都是那么高深的理论,比如说《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而行为却没有跟上,只“学”而没有“习”呀,怎么会不痛苦呢?中间的这个差距就是大家痛苦的程度。
    儒释道,每一家修行都是有次第和方法的,比如说《弟子规》大家都听过,我们很多人觉得那是给小孩子听的,其实不是的,里面有太多的行为规范,可以让我们依照着去“行“了。比如说《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要止恶扬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我们要是把这些读明白了,它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啊。这是佛学最根本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只是人们太好高骛远了。
    所以修行其实特别的简单,我们抱着一部入门的经典,依照那些行为规范,去不停地修正自己的心念和行为,一点一滴的去做。在我们不断做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根器就提上来了,再去学什么东西就会非常的简单。当我们这些都做到了,我们基本上就和圣人没什么差别了。所以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开始修起啊。
    有朋友会问,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怎么办?因为我们没有去温习、应用和实践。我们只有结合自身的情况,不停的去思考和体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体会到那种喜悦和美好。
    以前有句老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会讲这种话呢?因为有的人学习学的很麻木,道理懂了一大堆,结果一到做事情的时候就不行,我们一般管这种人叫书呆子嘛。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历史会发现,真正有作为的还是这些读书人。
    所以要看这个书读到哪里去了?怎么读的啊?所以《论语》开篇就告诉我们了,要学而时“习”之啊,我们通过学习,懂得向内求了,懂得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了,不再发脾气了,不再指责他人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内在的那种喜悦。
    还有的人会讲:“我知道了,我明白了。”但是可能一做呢,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学开车,有多少人是看教练开车看会的?我们看教练开的很好,也知道步骤,但是我们可能一上路就不会了。
    孔子在《中庸》里面就讲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说“道”为什么不行呢?我知道原因,有的人太聪明,认为道理我都懂,所以不去做。而愚者听不明白,听不懂。孔子还说,“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们都说我知道了,可是真正去“行”的时候,就做不到,所以其实并不是真的知道。
    那怎么才能真正的明白,真正的会呢?不断的去做,去总结,我们就会了。在一个团队当中也是一样,想要做一件事情,有了方向,就要鼓励大家去做啊,想是想不明白的。在不停做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发生和之前预想的不太一样,然后又会知道很多新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学煮粥,我们知道大概的步骤,但是在煮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煮不好,容易糊,不是水多,就是水少,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去慢慢地调整啊。所以在“行”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问题,才能学会更多,然后再去“行”,如此不断的“行“我们才能真正的搞清楚一件事情。
    王阳明也告诉我们,不能知行合一的时候,不是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件事情,有没有可能我们知十分的时候再去做呢?一般这样是做不成的。我们知十分,可能做的时候只有五分。那怎么才能让知和行相互作用呢?就是我们知一就去行一,在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可能会知二,然后知二再去行二,就有可能知三,所以知与行是相辅相成的。人们经常认为是先知后行,其实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的讲,修行重在“行”呢?如果我们只是学了很多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研究的再多,也是花拳绣腿啊。陆游那句诗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我们真正的去修正了自己的心念、思维、行为,提升了自己的智慧,这才叫修行人。不是我们信了两天佛,就可以叫修行人的。
    有朋友说,跟孩子讲先生教的东西,讲着讲着把自己讲明白了。为什么呢?我们在直播间是“学”,跟孩子讲是“习”。所以为什么一直建议大家多去给别人讲呢,因为在我们分享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有时候说不出来或者说不明白,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去学习和体悟,就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拿做饭来说,把别人教会做饭,才算真的会做饭。要是教不会,你以为的那个会了,其实是不会。
    所以大家要养成分享的习惯,我们经常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我们只是道理明白了,那个是文字相,我们的收获是有限的。只有我们每天不停地去体悟,去“习“,才能体会那种内在的喜悦。
    有的朋友说:“先生,我小学水平适合学习吗?”当然适合了,跟学历有什么关系呢?小时候我们都看过八仙过海,八仙里面是不是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做官的、有平民。是不是各种人都能修成啊?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也是一样,没上过学,不识字,却留下了一本《六祖坛经》,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所作的,被称为“经“的佛经。所以这些圣贤都是在给我们表法啊,无论我们的学识好不好,有没有学历,识不识字,只要愿意学习愿意修行,都是可以的,所以不要自我放弃。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
    整理 | 虚空婷婷
    校对 | 虚空源
    mmexport1609276343048.jpg
    mmexport1608905101695.png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31 20:18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0 05:16: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1.1学而篇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本帖最后由 鲁~舞动人生 于 2020-12-30 05:21 编辑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第一
    【白话试译】
    学,而能时时地去温习和应用,是多么让人欣悦的事情呀;有朋友自从远方而来,是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呀;别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就是一位有修养有德行的君子了吗?
    【注释】
    说(yuè):通“悦”,喜悦。
    愠(yùn):生气,恼怒。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第一句话讲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第二重境界。大家去想,我们现在家里来个朋友还乐吗?还会“不亦乐乎”吗?我们可能会想:“真麻烦,好烦人啊,你要是不来,我还能刷会抖音。“”你要是不来,我还能玩会游戏。“是吧?
    不一定乐。但是什么样的朋友来了,我们会乐呢?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我们得先有“志“,有”道“啊。比如说,我们经常抱怨身边的人:“就知道打麻将。“”就知道喝酒。“可是我们就是这样的志向,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这里并不是说打麻将喝酒就一定不好,只是举例子。
    那怎么才能有“志“,有”道“呢?我们得先“学而时习之”以后,才能有”志“,有”道“呀,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来呀。所以这是《论语》的第二重境界。
    我们去观察,是不是做企业的人吸引来的都是愿意做企业的,爱学习的人吸引的都是爱学习的。所以大家要明白,要想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要想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要先去修第一重境界,先要“学而时习之”。我们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吸引更多的朋友。这个时候,有朋自远方来,我们才能“不亦乐乎”。
    比如说,大家愿意看直播的,来到直播间里,我们一起来聊天,是不是就是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聊得很欢乐,这就叫“不亦乐乎”。但是假设,有一个朋友,是被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强制来的。一边还想着打游戏呢,明明不爱听,却被强制着在这里听,是不是就不乐啊?因为不同频,“志”也不同,“道”也不合。
    《易经》六十四卦里面有两卦,一卦叫蒙,一卦叫需。蒙就是启蒙,需就是需求。什么意思呢?只有有需求的人,才会接受我们的启蒙,否则是不会接受我们的启蒙的。比如说,我们开直播也好,开线下课也好,会有一些朋友过来听,因为有需求啊。但是假设我们到大街上拽一个人回来,让他坐在那里听我们讲课,可能无论我们讲什么,他都会跟我们抬杠,讲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需求啊,所以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启蒙。
    所以怎么才能“乐”呢?同频才能乐呀。所以为什么要一切随缘呢?不是那个缘不要强求,强求来的,彼此都很痛苦。
    举个例子,佛为什么一面说,要普渡众生,一面又说,佛渡有缘人呢?首先我们得相信佛法,如果我们不相信,佛怎么能渡得了我们呢?假如这时候我们说:“ 来吧,你来渡我,我就不信了,我看你怎么渡我?“渡不了啊。所以怎么办呢?种种子啊,等大家有需求的时候,就好了。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讲第一层,别人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的学问,我也不烦恼,这才是君子之风啊。第二层,如果人们误解我,诽谤我,污辱我,我也不恼怒,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学而篇第一句,讲了三个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讲,我们要自学自修自悟,然后到了第二重境界,我们才会有志同道合的友人,最后到了第三重境界,这个时候,我们哪还需要什么志同道合的友人呢?别人不合我们,我们可以合别人。实际上又回到了第一重境界,我们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中,是可以自得其乐的,是不用依赖任何外境和外物的。
    懂得修慎独就是自得其乐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没有人的时候,就自己安安静静的坐着,享受淡然的时光。有人的时候,能聊到一起,就多聊两句,聊不到一起,听人讲几句就好了。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自古圣贤多寂寞。为什么呢?因为越是往上修,越是没有人能理解,越是没有人能懂。我们去看佛家的这些高僧大德,哪一个不是不停的被人误解的。孔子也是这样,到现在也有很多不接受他的人,骂他老人家的人。可是他们依然在传法啊。为什么呢?用佛家的话讲,当他们把“我执”和“法执”破掉以后,就不在意这些事情了。所以当我们懂得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的时候,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的。
    所以《论语》的这句话也是在教给我们这个道理。《中庸》里面也有一句话,“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什么意思呢?真正的君子,依乎中庸之道的时候,即使他人看不到自己的学问也不后悔。所以如果大家真正的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两层意思搞清楚,就没有什么事情可烦恼可生气的了。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
    整理 | 虚空婷婷
    校对 | 虚空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