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8-31 20:18 |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第一
【白话试译】
学,而能时时地去温习和应用,是多么让人欣悦的事情;有朋友自从远方而来,是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别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就是一位有修养有德行的君子了吗?
【注释】
说(yuè):通“悦”,喜悦。
愠(yùn):生气,恼怒。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现在很多人是不是学习已经没有喜悦了?感觉学习很痛苦,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学”而没有“习”啊,没有去实践和应用啊。
很多人会讲:“道理我都懂,可是宝宝做不到啊,做起来太难了。”那是不懂。一般没有去做的人才会这样讲话呢。真正去做的人不是这样讲话的,他们都会讲,在做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障碍。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今汝画”,我们自己划地为牢,被自己的念头困住了,被自己的自我意识欺骗住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以前我们没出过门,会觉得出趟门太难了;没画过画,觉得画画太难了。可是当我们真正去做了之后,会发现真的不难。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转念,突破自我意识的限制。当我们突破之后,我们可能就会认为,只要有人能够成功,我们就是可以的。所以当我们能够应用,体会到一点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点都不难的。
《道德经》上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意思呢?一个参天大树也是慢慢生根发芽长起来的,一个高楼大厦也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千里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所以当我们认为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可是做不到,怎么办呢?一点一滴的去积累就好了,急是急不来的。
比如说,很多学佛的朋友,越学越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读的都是那么高深的理论,比如说《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而行为却没有跟上,只“学”而没有“习”呀,怎么会不痛苦呢?中间的这个差距就是大家痛苦的程度。
儒释道,每一家修行都是有次第和方法的,比如说《弟子规》大家都听过,我们很多人觉得那是给小孩子听的,其实不是的,里面有太多的行为规范,可以让我们依照着去“行“了。比如说《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要止恶扬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我们要是把这些读明白了,它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啊。这是佛学最根本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只是人们太好高骛远了。
所以修行其实特别的简单,我们抱着一部入门的经典,依照那些行为规范,去不停地修正自己的心念和行为,一点一滴的去做。在我们不断做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根器就提上来了,再去学什么东西就会非常的简单。当我们这些都做到了,我们基本上就和圣人没什么差别了。所以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开始修起啊。
有朋友会问,学过的东西记不住怎么办?因为我们没有去温习、应用和实践。我们只有结合自身的情况,不停的去思考和体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体会到那种喜悦和美好。
以前有句老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会讲这种话呢?因为有的人学习学的很麻木,道理懂了一大堆,结果一到做事情的时候就不行,我们一般管这种人叫书呆子嘛。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历史会发现,真正有作为的还是这些读书人。
所以要看这个书读到哪里去了?怎么读的啊?所以《论语》开篇就告诉我们了,要学而时“习”之啊,我们通过学习,懂得向内求了,懂得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了,不再发脾气了,不再指责他人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内在的那种喜悦。
还有的人会讲:“我知道了,我明白了。”但是可能一做呢,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学开车,有多少人是看教练开车看会的?我们看教练开的很好,也知道步骤,但是我们可能一上路就不会了。
孔子在《中庸》里面就讲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说“道”为什么不行呢?我知道原因,有的人太聪明,认为道理我都懂,所以不去做。而愚者听不明白,听不懂。孔子还说,“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们都说我知道了,可是真正去“行”的时候,就做不到,所以其实并不是真的知道。
那怎么才能真正的明白,真正的会呢?不断的去做,去总结,我们就会了。在一个团队当中也是一样,想要做一件事情,有了方向,就要鼓励大家去做啊,想是想不明白的。在不停做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发现了大量的问题,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发生和之前预想的不太一样,然后又会知道很多新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学煮粥,我们知道大概的步骤,但是在煮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煮不好,容易糊,不是水多,就是水少,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去慢慢地调整啊。所以在“行”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问题,才能学会更多,然后再去“行”,如此不断的“行“我们才能真正的搞清楚一件事情。
王阳明也告诉我们,不能知行合一的时候,不是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件事情,有没有可能我们知十分的时候再去做呢?一般这样是做不成的。我们知十分,可能做的时候只有五分。那怎么才能让知和行相互作用呢?就是我们知一就去行一,在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可能会知二,然后知二再去行二,就有可能知三,所以知与行是相辅相成的。人们经常认为是先知后行,其实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的讲,修行重在“行”呢?如果我们只是学了很多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研究的再多,也是花拳绣腿啊。陆游那句诗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我们真正的去修正了自己的心念、思维、行为,提升了自己的智慧,这才叫修行人。不是我们信了两天佛,就可以叫修行人的。
有朋友说,跟孩子讲先生教的东西,讲着讲着把自己讲明白了。为什么呢?我们在直播间是“学”,跟孩子讲是“习”。所以为什么一直建议大家多去给别人讲呢,因为在我们分享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有时候说不出来或者说不明白,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去学习和体悟,就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拿做饭来说,把别人教会做饭,才算真的会做饭。要是教不会,你以为的那个会了,其实是不会。
所以大家要养成分享的习惯,我们经常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我们只是道理明白了,那个是文字相,我们的收获是有限的。只有我们每天不停地去体悟,去“习“,才能体会那种内在的喜悦。
有的朋友说:“先生,我小学水平适合学习吗?”当然适合了,跟学历有什么关系呢?小时候我们都看过八仙过海,八仙里面是不是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做官的、有平民。是不是各种人都能修成啊?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也是一样,没上过学,不识字,却留下了一本《六祖坛经》,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所作的,被称为“经“的佛经。所以这些圣贤都是在给我们表法啊,无论我们的学识好不好,有没有学历,识不识字,只要愿意学习愿意修行,都是可以的,所以不要自我放弃。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
整理 | 虚空婷婷
校对 | 虚空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