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8-31 20:18 |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1 21: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感应篇》第二讲
本帖最后由 鲁~舞动人生 于 2021-1-11 21:47 编辑
“积德雷公 慈心于物”,不断地去积累德行,不断地积累善行,慈心于物这个范围更宽广一点。说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是对人、不光是对事情、不光是对有生命的动物、甚至对每一个东西我们都是慈爱的。比如说,我们慈悲地去对待一个杯子;比如说,我们走路是很轻缓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有慈悲之心不影响他人。比如说,我们如果很大声的走路、很大声地关门,这个时候你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所以你看,比如说在一个团队当中,如果有的人做什么事情的声音很大,走路的声音很大,注意,这个时候我们在里面办公的人,是不是有一种想法,我想去看看外面那个是谁?你会发现,当你看到是谁的那一刻,你的心里对他的印象就不好了,虽然你可能没有讲出来。你看,走路那么大的声音,关门都是摔摔打打,你会发现你瞬间对这个人的印象就不好了。因为这里讲慈心于物,慈者是万物之本,是万物之根。你只有有慈悲、有慈爱之心,这个时候你才可能滋养万物。所以我们对一个杯子不是一样的吗?你对它有慈悲之心它就回馈给你啊。比如说我们开的车子不是一样的吗?你对他有慈悲之心,你去爱护它它就不出毛病。包括我们用的电脑,我们用的空调不都是如此吗?如果你对它不是慈悲的,是摔摔打打的,你把它用坏了,还是你自己要去修理。所以你去看,生活当中如果用东西每天都是摔摔打打的人,这样的人福报就小,福气就小。脾气就更加的暴躁,而且人们都是想远离这样的人的。你去想一想,你在一个团队当中办公,一个人用东西都是摔摔打打的,是不是其实你就想离他远一点,不想受到他的影响,不想看到他。但是另外一个人用东西都是轻缓的,都是轻柔的,他走路也是轻,为什么呢?他心目中有别人呢,她不想去影响他人,你会发现我们自然愿意和这样的人接近呢,我们人愿意和这样人去接近、去交往,同样天地也愿意降福给这样的人呢。
所以慈心于物是我们每天生活和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所以你做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包括我们在家庭当中,现在很多家庭当中的现状就是这样的,比如说两个人看手机,一个孩子看电视吧,大家恨不得都把声音放到最大,以暴制暴。你会发现反而家里成了什么样的氛围呢?互相干扰啊,所有的人都不得清静不得安宁。但是你去看看有教养的家庭是什么样子,每个人动作都是轻缓的,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想着不要影响其他的人。这都是慈悲的表现,你把家里营造成这样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它才是和谐的,它的磁场才是温和的才是平顺的。
所以人越多的地方,我们越应该去懂得修慈心于物。慈心于物,本身这种慈悲就会散发出来磁场,你轻缓的对待所有的万事万物,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地方所散发出来的能量,它是祥和的、它就是宁静的,别人到这个地方就会觉得很舒服。就好比说,我们去一个人的家里,你到家里你说不清楚,哪里不好也说不清楚哪里好,但是你会有感觉在这里呆着是舒服的还是不舒服的。包括我们去一个公司会,你会发现,如果这个公司是弥漫着硝烟的,你进去之后就有一种压迫感,就有一种焦虑感。如果这个公司你会发现,人人看似好像都是很开心的状态,你就愿意在这里多待呀,你在这个里待着就是舒服的状态。所以这个东西虽然看不见,但是都是由于我们有没有慈心所形成的一种气场和环境。所以慈心于物应该作为我们生活当中一个修行的标准,当你懂得慈心于物,你逐渐的心目中就会有他人,就会有万物。你做事情都考虑的不要伤害这个东西,我不要影响他人,我怎么做事情才能对他人更好。所以这是一个修行非常好也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们从慈心于物开始,认真的去对待自己的每一本书、一个杯子、自己开的车子、自己办公的电脑、自己的手机,然后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对待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的慈悲之心就会不断的去增长。
“忠孝友悌 正己化人”,忠孝就是对我们的父母很忠的去孝顺。再延伸就是对我们的领导、对我们的上司,在延伸就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对每个人虽然用不上孝,但是可以用忠,我们的忠不是忠于自己吗,让自己做事情也好,做人也好,是讲忠信的,我们就可以以忠、以孝去对待每一个人,以慈悲去对待每一个人。友悌就是尊敬比我们年长的。正己化人化就是感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遇事情的时候是不断的修正自己,你才能感化他人。而不是说我们上来就是指责要求他人,那个没有力量的。所以我们先不断的去修正自己,然后去感化他人。
“矜孤恤寡”,【矜】是怜悯之意,【恤】我们经常讲说体恤,体恤同情并且帮助他人。孤和寡《礼记》有记载,少而无复,谓之孤劳而无无夫,谓之寡,所以说我们要懂得去怜悯、同情、体恤和帮助那些孤寡之人。
“敬老怀幼”,尊敬老者,去关怀幼小之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即使是昆虫和一花一草,我们都不要去伤害。
“宜悯人之凶”,【悯人之凶】这个很有意思,悯首先是怜悯同情,悯人之凶——我们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凶就是不好的事情,比如说,别人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是厌恶的,不应该是想逃离的,想不理他的,而是什么呢?悯,很怜悯、很同情他,当我们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心,我们就不只是讨厌他了。我们要想办法帮他走出来啊,正己化人。所以你看看,有慈悲之心的人做事情是不是这样做的。不是因为他做了不好的事情,我开始讨厌他,而是我怜悯他,想办法拉他出这个苦海。我要靠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去感化他,这个才叫慈悲之心呢。
“乐人之善”,乐人之善,别人做了善事情,我们是非常高兴的、非常欢乐的、非常快乐的并且支持他鼓励和赞美他的,让他继续去做更多的更好的善事。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救济他人有着急的事情,救人之危,别人在出现危难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常去相救,想方设法去帮助。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别人得到了好的事情,我们就好像自己有所得那么高兴,但是我们现在恰恰是相反的,见人有得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一样,看到别人发展。我们一定想办法让他不要那么好。所以你看,其实这些都是在作恶,而我们自己不明白。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太上感应篇呢,因为很多东西他讲得非常的详细,所以,我们再去想如果别人有得,我们自己也很高兴,好像自己得到了什么一样那么开心。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已经在行善了,已经在给自己积累德行积累善业了。那我们再扩充一下讲,见人之有如己之有,说见人有能力有才华,就好像自己有那么开心,这就是容人之量。所以你看看什么样的人能做领袖、什么样的人能做领导、什么样的人能做高管、你得有容人之量,你得有德行,如果你遇事都是想掌控的,见到别人有才华,你就想往下压着,你会发现这样的人永远走不到高处了,因为你没有容人之量,反而看到别人有技能还想方设法的去打压你,这样的人怎么能往上走呢。那我们自己的德行也不匹配。所以大家去观察很有意思,往往技能很强的人,都是做技术做的特别好,很难走到高位上,为什么呢?太倚仗于自己的技能了,而看不到别人的技能,没有容人之量。所以你看,很多做领导的人、做领袖的人好像看似什么都不会,但是他是慈悲的,他是慈爱的,他是能容忍的,他是有德行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修这一点,看到别人有好的技能,有好的相貌,在做好的事情,我们应该是容忍的、包容的、并且去鼓励他人,你会发现这就是我们的德行,在不断地扩充。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看到他人有所失去的时候,好像自己失去了一样。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不去彰显他人的短处。大家去想一想,无论在生活在工作,在交朋友当中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发现他人的短处,你不停地拿出来讲,他人是不是很不高兴,是不是很讨厌你。那我们换位思考呢,如果别人揪着我们的短处天天不放呢,你看我们是不是很反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很讨厌这样的行为,我们就一定不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的人为了彰显自己的口才、为了彰显自己厉害,是不是天天揭人家的短,天天拿别人的不好来讲事情。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很招人讨厌的,所以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自己不要去彰显他人的短处,反而帮忙隐藏才是,当我们帮忙隐藏他人的短处,他心里明不明白,是不是他很清楚,反而会感激我们,并且感激我们的同时,他会自我修正的。
“不炫己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天天讲。你看我们如果在生活、在工作当中或者在交朋友当中,你天天讲自己的长处,你会发现讲的麻木了,别人开始就变反感。可是变得不喜欢和你交流,因为你太过于炫耀,太过于张扬,反而会给自己惹来祸端的。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第一个遏就是遏止的意思,遏恶扬善就是遏止那些不好的恶行,不好的行为。去扬那些善行。推多取少,当我们索取和拿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把多的让给别人,把少的自己拿。如果我们能经常这样去做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别人自然就是喜爱我们的,自然就会回馈给我们。我们的德行和善行也就自然的日日在加大。这个时候我们有那个德行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跟随我们。所以《大学》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你的德行越好,你会发现,你的财自然就来了。为什么呢?说有德此有人,你有德行的时候就有人跟随,有人此有土,你就会有自己的领域。有土此有财这个时候你有了自己的领域,又有人跟着你做事情,你的财自然不就来了吗,有财此有用,这个时候你才有用处。所以说,推多取少看似好像是往出舍,好像是自己少拿了,实则我们的德行在不断地扩充,最后反而我们会多得。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推多取少,其实就是先舍后得。我们舍得越多,才会得的越多。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当我们受到侮辱,受到误解的时候,也不产生怨恨,反而能反躬自省,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足,才招致别人的误解呢,不产生怨恨,不去抱怨他人。
“受宠若惊”,说我们受到别人的赞美、赞扬,是好像受到惊吓了一样。《道德经》讲:受宠若惊,贵大患若身,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说我们受到别人的宠爱赞扬,贵大患若身就好像自己的身体要得病了一样。宠是为下的,我们总认为受到别人的宠爱是好事情,其实未必见得。我们去看看人会产生脆弱,为什么承受不了压力和别人的误解,就是因为从小受的宠太多了,每天都是被别人赞扬的,被别人鼓励的,突然你走上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天别人开始误解你,开始诋毁你,甚至苛责你,我们就受不了了,就是因为宠爱的太多了。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宠为下,宠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其实无论是生活,包括我们养花都一样。比如说我们特别宠爱哪一朵或那一盆花,你会发现这个花反而最容易养死。因为你太过于关注它了,可能给它浇的水是最多的,施的肥是最多的反而把它淹死了。你看在一个团队当中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很过度的宠爱一个人,反而是让这个人和所有的人都产生对立了,而这个人在这个团队当中是被排挤掉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去注意这个问题,当我们自己受到了别人的宠爱的时候,我们自己要受宠若惊啊,像身体要得病一样,不要去执着于那些别人的赞美和表扬当中,如果一旦我们习惯了,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有人说出反对的意见,有人不认可我的时候,有人误解我们的时候,我们自己就开始承受不了了。所以让自己一定保持一个中正的状态,受到了别人的误解,我们也不怨恨,受到了别人的过多的宠爱和赞扬,我们自己要懂得战战兢兢的,不要去太过于执着别人的赞美当中,保持一个中立的状态。你会发现,这样我们才是悠然自得的,才不着相。不在那个别人诋毁或者别人赞美的那个感受当中自己无法自拔。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当我们施恩就是帮助别人,对别人有恩惠的时候,是不求他人回报的。只有这样,第一我们内心才会坦然。第二我们之前《了凡四训》也讲过,积阴德天报之。说我们不断的去恩惠他人、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时候,上天自然会很多福德重新降临到我们自己的身上来。并且从世间法的角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去帮助一个人,总是去求他的回报的时候,你会发现,是不是自己就会产生很多期望和痛苦。我帮助了他,他总得赞美我一声吧,那我帮助了他,他总得说声谢谢吧,他见到别人总应该说我的好处吧。你看,你本来帮人是一件好事情,可是我们每天如果都是这些期望的时候,反而自己会产生很多痛苦。你看我原来帮过他,我遇到困难了,他怎么没有帮我呢?反而会给自己产生很多痛苦的。
“与人不追悔”,我们给予他人的时候,是不要后悔的。你看我们其实生活当中经常这样,说我那天明明帮了一个他什么事情,帮完了之后我就后悔了。这个东西给贵了,如果当时我不帮他就好了,为什么呢?他没有感激我呀。其实你会发现,如果我们这样的信念,去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帮助他人,我们也不是在行善。我们从根儿上想的就是索取、就是交换。就是我帮他,他一定要帮我。我给他东西,他一定要给我。所以你会发现,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痛苦了。今天我请他吃个饭,我就想他得什么时候请我呀。今天我帮了他一件事情,我就在想,他什么时候能回馈给我,你想一想,如果每天我们都活在这种期盼生活当中何其痛苦。还有生活当中总产生这样的事情,说我送给他一件东西,如果它送给别人了,我就不高兴。我送给他一个衣服,他没穿,我就不开心。你会发现,本来我们给人家一个东西,本来去帮助人家是好事,可是由于我们心念不懂的去调整反而成了坏事了。这不是自寻苦恼吗?作茧自缚。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说善良的人呢,人人都是敬重我们的,都是敬爱我们的。我们去不停地去帮助他人,也不求回报。我们不停地是去给予他人,也不去后悔,你这样的人自然就是受别人敬重的。比如说,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如果我们帮助了一个人,我们天天求回报,天天挂在嘴上,反而越说是不是越没有功劳啊。你看生活当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说我本身是一个家庭主妇,我在家里相夫教子,明明我做了很多家务,可是我天天说呀,没有我这个家能行吗?谁来收拾卫生,谁给你们洗衣服做饭。你想一想我们天天这样讲的时候。自伐者无功,你自己天天这样讲,别人不但不感激,还会心生抱怨。那你看有的男同志也是一样,说每天我出去赚钱养家,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可是天天说,你看你的衣服不是我给你买的吗?没有我你有鞋子穿吗?没有我你们吃什么?你会发现你天天这样讲的时候,别人是不是反而产生反感了?那他人怎么敬重你呢?你看有的人在工作当中也是,帮了别人一点事情,怎么讲,没有我能用你的今天吗?没有我你的业绩怎么会做成这个样子呢?你天天讲,其实别人是很反感的。但是你反而不讲的时候呢,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做点家务不是正常的吗。那你看我作为一个男人养家糊口是我的分内之事,其实都是靠你自己的能力,你这样讲的时候,你会发现反而功劳是最大的别人是感激你的。所以说,人人皆敬之。每个人都是敬重我们的。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天道也是护佑我们的,福禄也是跟随我们的。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有的邪恶的事情,不好的事情都会远离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