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柳丝飘飘 于 2021-3-4 10:42 编辑
2021年3月3日,我们浙江读书会在快手直播分享。我谈谈对下面这个问题的看法。 4,吕芬和别的病人交谈,给他们做心理分析时,人家都非常爱听,唯独在安子林面前,吕芬,一张嘴没说上两句,安子林就很反感?思考一下是为什么?我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过一样的境遇?(讲师和导师作答:作为讲师或者导师,我们该从哪个角度思考?当别人和家人身上有 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分别对待?)(第七章) 答:安子林拒绝听吕芬的心理分析,我觉得有以下六个原因: 一,在前言三里,有这么一句话:要在疾病问题上敢于直指人心。说明安子林怕吕芬分析出他心里的真实想法和目的而揭穿他,心理上受不了,他不想被扯下病人的面具; 二,安子林还享受着疾病带来的好处,怕分析后失去那些好处,怕人家认为他是个自私的人; 三,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疾病的分析就会伤害到安子林的自尊心,不管是面子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无法承受; 四,安子林是个病人,疾病的分析也会给他带来他是个病人的负面暗示; 五,安子林有恋母情节,同样吕芬自身也有照顾孩子般照顾安子林的心理需要,安子林不想打破这种平衡; 六,安子林认为,如果接受吕芬的心理分析,他在妻子的眼里他就只是个病人,而不是她的丈夫,在角色上受不了这种夫妻关系。 例如,我以前有子宫肌瘤,学免费辟谷后,也是很怕导师给我分析病因的,。。。。。。 下面我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延伸: 在第四章里,柯老师说:作为研究者,对事物应避免做出常人的道德判断,包括爱憎判断。因为道德判断本身是一种“偏见”,对科学研究而言,是一种不良的甚至有害的倾向。他往往会使你失去真知灼见,陷于主观和片面的境地。也就是说作为常人,我们可以谴责安子林的软弱,不赞赏他的自私,但作为研究者或者是医生或者是讲师、导师,站在这个立场无疑是错误的。他必须表现出对一切精神现象的科学角度的理解,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设身处地、深入患者身心地体察。在认识事物时要有“无”的状态,就是要放下一切主观利害、利益造成的倾向,放下自己作为常人的感情倾向,放下已有的种种目的、计划,放下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论、经验及一切成见,还包括放下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 其实通俗一点就是站着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病人、分析病情、病因。我们上面的分析安子林拒绝吕芬的心理分析也就是旁观者的角度。 对待身边人、亲人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既要有情谊上的同理心,又要有研究者、医生、讲师导师的清晰认识,客观地去分析,先让对方从情感上接受你,方可从理智上接受你的分析和判断。我们和研究者、医生还不太一样,研究者或者医生的身份就是一种威严,说话有权威,而我们导师讲师的威严权威不够,所以还得先从情感上去沟通被认可被接受。 比如,某次训练营里,遇到一个26岁却患皮肤病21年的女孩,她全身皮肤,包括脸部头皮,都溃烂了,流出了浓水,全身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面对这个谷友,我们导师们都先以同情心、同理心去承认她病了,他得这个皮肤病是痛苦的,值得我们去关爱的,然后再去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家里有父母、弟弟和她,在她5岁是家里有了弟弟。了解了她自己的情况:从6岁开始发病,从腿上手臂上,随着年龄越大反而发的皮肤病越来越严重,到现在全身没有一寸肌肤是好的健康的,现在全身都溃烂了流脓水了发臭了。从6岁起,父母就抱着她、陪着她一直往医院跑,全国各大医院几乎都跑遍了。最后医生也没办法了,自己非常痛苦!了解了情况后,再去分析为什么会得这个皮肤病,这样就容易接受病因的分析。如果直接去分析得病的原因,说你是在和你弟弟争夺父母的关爱,你是缺爱,你是为了引起父母亲的注意,是你自己想得病的,这样的话,恐怕话题马上就被说死了,而且人家也受不了,还会讨厌你、拒绝你,甚至还会马上就逃走。所以还是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这个女孩,通过心法的学习结合导师们的分析和自己听课时的感悟,她在训练营第三天脸上的皮肤就结痂,身上浓水也少了,身上的气味轻了很多,第四天脸上的皮肤有的已经掉痂露出白皮肤,如果不靠近她已经闻不到气味了。作为导师讲师,我们正确地对待病人、使用正确的方法就会导致好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