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2-7-14 21:49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辟谷小学I
|
楼主 |
发表于 2010-9-4 12: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横向思维——曾国藩致仕求留用
横向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迪.博诺(de Bono)提出,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横向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相对性等特点。在这层意义上讲,横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表现,是多元思维的突出表现,横向思维不追求思维的正确性,而追求思维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总之,横向思维的要害就在于大胆突破思维的条条框框,寻求问题解决的新方法,新出路。
曾国藩在攻取太平天国天京后,想的不是怎样进一步升官,而是怎样巧妙致仕(退休)。而以他当时的盛名,他不想做官,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疏请辞,但语气又不能太坚决;然而语气不坚决,又怎么获得恩准;可万一战事又起,他能不被征召吗?如此前后不能,进退不易,该怎么办呢?
曾国藩不愿做官,主要有三条理由:一是“督抚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攻挫致谤,筹饷则恐以搜刮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名声。”二是自己“用事太久,恐中外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不能不缩手以释群疑。”三是他认为“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实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平世辞荣避位,即为安身良策,乱世辞荣避位,尚非良策也。”曾国藩甚想奏请致仕,写信征求李鸿章的意见,李回信说:“奏章语气不可太坚决,那样会令人生疑,欲速不达,而且即使退休一二年,若地方战事再起,仍不免被朝廷征召,那就进退两难了。”
曾国藩觉得李鸿章的话甚切事理,在回信中写道:“我决计今后不再做官,亦不打算返乡享福,只求在军营中照料杂事,维系军心。如此不居高位,不享大名,当可避免大祸大谤。而如果遇上小凶小咎,我也只有听之任之。”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也表述了同样的看法:“我们兄弟蒙受国家厚恩,享有赫赫大名,终究不能退藏避事,也只好象以前所说的那样,将祸福毁誉置之度外,坦坦荡荡,行法俟命而已。”
曾国藩奏请将自己闲置起来,不进不退,不露不藏,这样既可消除心腹们的后顾之忧(如湘军属下包括李鸿章淮军的仕途发展都有赖曾国藩的庇护),也可避免其它同僚的闲言碎语(如楚军左宗棠、蒙古军憎格林沁等人的忌讳)。这样做还不会让皇上为难,又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还保持了自己的晚节和清誉,并可增加自己的体恤皇上的名声。真可谓一箭数雕也!后来,清廷果然未同意曾国藩致仕,反而对他的忠心大加褒奖一番,并委任他出任直隶总督。
古人云:常之谓经,变之谓权。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及得为贤[1](《韩诗外传.卷二》)。在一定程度上,横向思维就是要对决策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做出和谐统一。其中原则性通常指社会行为的规范化、秩序化,而灵活性通常指社会规范的弹性化、变通化。原则性过则决策判断甚受限制,灵活性过强则决策判断没有准绳。所以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两者之间永远存在着一个最佳结合点(见图1)。由此,决策判断中只讲原则,会被人说成死板;但只讲灵活,又会被人看成耍滑。这关键在于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划清好界限、以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当中,曾国藩的策略,堪称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典范!
强明代学者王鸣鹤言:“谱不可以尽弈之变,法不可以尽战之奇。”决策的复杂多样呼唤着人们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原则规范的网线间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地带,这便是灵活性的活动空间,也是创新思维的“灰色地带”。横向思维的突出体现是权变,也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全美结合。人们常用“通权达变”来形容一个人手腕灵活,长袖善舞,其实“穷则变”,“变则通”,就是指人懂得通权达变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