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159|回复: 22

定慧的重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0-6 12: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學佛的樞紐在定慧,《金剛經》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定就是如如不動,慧就是不取於相。佛在《金剛經》裡教須菩提,最要緊的就是這兩句話,我們也可以用這兩句話來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功夫。
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沒有定、沒有慧。換句話說,就是迷惑顛倒。這是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因為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妄想;與人相處時,還有貪、瞋、痴、慢,還有嫉妒,造的是三惡道的因。這樣的行為,不論是參禪、學教或者是念佛,皆是無法脫離輪迴的。
世間人不清楚,但修行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真修行,確實要記住惠能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要見自己的過,不見世間過,這是惠能大師教給後人的兩句真實話。若不在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與過去生一樣,注定是要空過的。為什麼空過?因為忍不過。沒有忍,哪來的定?六波羅蜜就像是上六層大樓一樣,第三層如果上不去,就沒有辦法進到第四層,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持戒,忍就沒有了,修學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學的次第,有了忍辱、精進,才得禪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與自性相應。
念佛往生亦復如是,達不到第六層,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念佛往生最低條件是功夫成片,沒有定慧,功夫怎能成片。成片是什麼樣子?六祖說得好:「不見世間過。」這就是功夫成片的樣子。還見世間過,斷定功夫沒成片,因為你心裡頭還有分別、執著,還有障礙。
在念佛堂,主七師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你沒放下,心就得不到清淨。要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觀察,如果人人都能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世人就能和平共處,世界哪裡還會有鬥爭!社會一定祥和,世界一定大同!
經上所講的,決不是念一遍就有了功德,要緊的是把它做到,單念不做沒有用。六祖說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證悟才能救。」從前李老師在世時常說:「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行為自然就善良。如果只有行為上改,心沒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裝模作樣,內心還是妄想、執著,依然是無濟於事,要緊的是要改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福與修慧」,福、慧是修學佛法所要求的兩大目標。我們在傳授三皈時,所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與慧,「足」就是滿足、圓滿。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與慧的修學圓滿,所以得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敬。
世間人,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求福慧,其實福慧是眾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圓滿具足。現在眾生福慧為什麼沒有了?佛告訴我們,是有兩種障礙把它障住,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煩惱障的人,福德就沒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沒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現前。
二障要怎樣除?這就要靠修德。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沒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現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麼修法呢?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教人要先修學三福。我們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這個道理,肯發心去修學,這個知見就是真實的智慧;肯認真去做,此人就有福。
「三福」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認識不夠,認識不夠就是沒有智慧。我們有一分的認識,就認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認識,自然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沒有福慧。由此可知,在修德上來說,修福跟修慧是相輔相成的。
佛在經典裡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別是「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是教我們要做出來給別人看;「說」是為人講解、勸人學佛,所以「演」是身教,「說」是言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養生之道】
古人教我們,「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也是攝取營養的一個原則。以佛法來講,真正的養生之道是懂得「養心」,因為心能生種種法,心是能生,身是所生之法,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這是一定之理。但是世間懂得的人少,還是刻意向外尋求補充養分。
真修行人對於身體的養分,不向外求,完全向內。經上講,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以「禪悅為食」,禪悅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不是從外求得。所以佛說「財、色、名、食、睡」這五樣都能捨棄,這五樣稱為「五蓋」,將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蓋覆住,使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五樣是欲望,若對這五樣生起貪念,煩惱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那煩惱豈能斷得掉?
佛陀教弟子,對於飲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佛陀當年在世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而且托缽只許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就回去修禪定。這種作為,都是幫助我們克服欲望、貪心、煩惱,要懂得這個道理。
因為我們有這個色身,所以在飲食上的攝取,不能不維護色身健康。若身體不健康,要麻煩別人來照顧,住在道場也連累常住,這都不好。但要明瞭,健康之道總在清淨心。對自己決定是清淨心,清淨無為;對人、對事、對物要有大慈悲心,無所不為,我們才真正以行動照顧大眾,幫助大眾。這都是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的。
【控制與佔有】
可是愛心是義務的付出,決定不能佔有。凡夫的愛心,縱然是對自己的兒女、親人很愛護,也不算是慈悲。因為他有控制、佔有的念頭,念念想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這是錯誤。錯在哪裡?佛告訴我們「能所皆空,了不可得」。六百卷《般若經》裡,「不可得」這三個字重複千遍以上,就是要我們牢牢記住,「不可得」是事實真相。以為一切有能得、有所得,那是愚痴、無明。
若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你就解脫了。「解脫」,用現代話說,就是心裡沒有負擔,你的心就得自在,妄想、分別、執著就會全部放下。我們處處放不下,主要是愚痴沒有破,還以為有能得、有所得,心裡還有負擔,所以生活很痛苦,修學功夫也不得力。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所作所為全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道場建立得再大、再輝煌,覺悟的人視為鏡花水月,沒有絲毫執著、慳貪,這才顯示出大自在,這才是高度的享受。生活中對一切人事物有受用,絕對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這才是過佛菩薩的生活,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之處就在此地。凡夫是念念當中要控制別人,念念當中要佔有一切,所以心裡患得患失,憂慮煩惱永遠不斷,這種日子過得好苦。
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定圓滿含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五句中的任何一句,都含攝其他四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慈悲心不清淨、不平等,就是佛法講的四種慈悲的「愛緣慈悲」。這是凡夫的慈悲,沒有捨棄控制、佔有,沒有捨棄種種要求,這不是大慈大悲。愛緣慈悲往上提升,是「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再向上是「無緣慈悲」,大慈大悲就是無緣慈悲。無緣就是無條件,無有要求、無有佔有、無有控制,這是諸佛與法身大士的大慈大悲,也是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慈悲心。我們要是用這種心來處事待人接物,在處事待人接物裡就證果了;像《華嚴經》說的「入大解脫門」,就成佛了。這個大也是大乘的意思;小的解脫門是阿羅漢,小乘聖者。
【讀經聞法重要】
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煩惱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斷除,唯有用覺悟的方法才能斷除。所以讀經聞法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間斷。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不可能短時間的聽聞、學習就能開悟。中下根性的人,想在一生中得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聞法,長時間的薰修,才能契入《華嚴經》所講「入佛法」的境界。入佛法就是覺悟,這是真正得大利益。
【管事操心】
我是個凡夫,是個中下根性的人,今天能有這點成就,能有這點小智慧,是四十多年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得來的。也有一些大德們也是講經,但他們除了講經外,還要管事;管事要操心,對自己多少有妨礙。我這一生的緣分殊勝,一生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所以世俗間的事務,對我沒有障礙,才能有這點成就,這也是我現身說法為大家做個榜樣。
什麼人能管事?真正得清淨心的人。所以古代寺院叢林裡的管事,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再來的。我們不是聖人應化,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若也辦事,就是捨己為人,也值得敬仰。雖犧牲自己的定慧來服務大眾,但是戒一定要清淨,這才是修真正的福報。戒清淨是如理如法的照顧大眾,沒有私心,以真誠、愛護、關懷,幫助一切大眾好好修學。
韓館長就是這種人,她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她創建道場,成就大家,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我們對她的報答,是表現在臨終那一刻,我們送她往生,這是大報恩。可是這種緣很不容易得到,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緣分,這麼好的機會。她若不能往生,來生得大福報,作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但世間的福報,做到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還是搞六道輪迴,出不了三界,所以那個福報不是究竟圓滿的。我們現在清楚明白,唯有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實的。
【學過日子】
修學就是學過日子,知道如何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決定是清淨、慈悲,專修專弘;對別人,一定要真誠、清淨、慈悲,做到無緣,沒有條件。決定不可對一切人事物,有絲毫控制、佔有的念頭;只要有這個意念在,就是造業。所以放下一切控制、佔有,放下一切要求,這是智慧,這是功德,比福德還要殊勝。希望大家共同勉勵,依教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的總綱領,無非是破二執、斷煩惱而已。小乘人是為破我執而破我執,所以他的方法比較笨拙。以深深的定功伏住煩惱、執著,使之不起現行。證得初果之後,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方能斷盡見思惑,出離三界。
大乘的方法非常的巧妙,它教我們發菩提心,轉煩惱成菩提,是用轉變的方法。其實煩惱是不能斷的,因為煩惱是自性的起用,煩惱要是斷了,當然連自性也跟著被斷了。所以自性的起用,覺悟時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差別就在於迷悟。因此大乘修行的方法是轉迷為悟,能夠轉迷為悟,就能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大乘用轉變的方法是絕對正確的,於理於事都相應。這也說明大乘人比小乘人高明,小乘人沒有智慧,硬是用壓的;大乘人有智慧,就把它轉過來了。
大乘修學的榜樣-《華嚴經》五十三參。在這五十三參裡包含了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世出世間的人,都是修菩薩行。不但修菩薩行,而且修的是高級的菩薩行-普賢行。那我們到底有沒有學會呢?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是不是修菩薩行?是不是修普賢行?如果是,成佛就有指望;如果不是,那就還要生死輪迴。
要如何修學?從要領上講,就是怎樣將六度應用在生活上。生活是六度,你就是菩薩;生活如果是十願,你就是普賢菩薩。須知大乘的根本是在於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即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
要如何去做?六度、十願就是做的方法。要把六度十願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事業之中,這就是行菩薩道。六度就是菩薩道,十願就是普賢菩薩道。《無量壽經》裡的行普賢行,那就是修十大願王。
「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犧牲奉獻。自己肯犧牲肯奉獻給大眾,肯奉獻給團體。
「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
「忍辱」就是有耐心。在工作上要有耐心,特別是在人事上,眾生都有無量劫以來累積的煩惱、恩怨、不平,我們時時刻刻都會遇到,更要能忍;對於自然環境也要能忍。
「精進」是求進步。不可以一成不變,老守住一個範圍。有許多大德學佛修持雖然好,但不能弘法利生,原因在哪裡?他墨守成規,不求精進。因時代不同,所以眾生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在某一個時代,有某一個時代弘法的方法,有某一個時代落實六度十願的行法,墨守成規當然是不行的。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在生活方式上,從前是托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到中國之後,接受在家同修的供養,不托缽了,一切生活環境全都改變了。所以要適合現代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則,這才是精進之真義。我們要從這方面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求覺、求慧、修六度十願。所以諸位仔細看五十三參,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禪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見,不為外境所動,這是禪定。
「般若」就是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惡都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顛倒,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要是能將六度、十願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那你就快樂了。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是在修菩薩行,在行菩薩道。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是充滿法喜的,這就真的把煩惱轉成菩提,把迷轉成覺悟了。
世間凡人,若對工作有繁重之感,就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種心態就注定了要六道輪迴。所以大乘菩薩法高明,把念頭轉過來就是菩薩了。他知道勤苦的工作,是跟一切眾生結法緣,是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羅蜜。所以念頭一轉,就快樂無邊,幸福快樂、離苦得樂馬上就能得到了。
如果自己覺得跟大眾相處格格不入,那是自己在生煩惱,並沒有在學佛。學佛就是要把這些枝枝葉葉圓融起來,把它化解掉。這些境界是從自己內心所產生的,因此就要從自己內心去化解,所以佛法叫「內學」。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人人都能向內開發自性,這個團體才叫「僧團」。
佛法的戒律是用來要求自己,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這是極高明的作法。不像世間的法律,是要用來約束大眾。所以要學六祖惠能大師「常常見到自己過,不見世間過。」心就真的轉了,向內觀照了。
眾生的「大病」-不見自己過,專見別人過。專見別人過,就會增長煩惱,就沒有辦法向內觀照。如果我們只顧內照,不管外境的誘惑,這個「照」是智慧,就能把煩惱、習氣化解掉。
我們看《六祖壇經》就會覺察到,會用功的人,像六祖大師在柴房裡舂米、劈柴、做苦工開悟的。為什麼呢?因為他舂米、劈柴是具足了六度十願的行法,所以在舂米、劈柴裡面,六度十願全修了。不會用功的人,即使天天在禪堂裡面打坐、參禪也不會開悟,煩惱、習氣還是一大堆。我們要是會修的話,就是洗碗、擦桌子,六度十願也全都具足,這怎麼不歡喜呢?不會用功的人就會認為,這些工作好苦。所以轉境界就是轉心-轉心理、轉思惟、轉觀念。會修行跟不會修行的差別,就在於此。
倓虛法師在《念佛論》後面講的,青島湛山寺的張氏,她修什麼行呢?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會共修,她就到廚房去洗碗。她先生是拉黃包車的苦力,沒人瞧得起她,表面上她只是在廚房裡面洗洗碗,其實她就是在那裡修六度十願,所以她能預知時至,坐著往生。她要不是這樣的修習,怎能有這樣的成就?真正修行的人,只有修行人才能看得出來,世間人是看不出來的。世間人看她只是個不識字、沒念過書、聽經也聽不懂、到處幫人做苦工的人,殊不知那樣的人才叫真修行,聽經、參禪的成就反而不如她。所以一定要真修,要明理,要把佛的這些修行的綱領原則,落實在生活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與人之間衝突在哪裡?就是利害。我們跟人沒有利害,那就好相處,真正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金剛經》上有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才像一個修行人。
大家在一起,一定要有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方向,這是基本的一個概念。還要同心協力為佛教、為眾生去努力,一定要把個人的利益捨棄。無論在家、出家都應當放下,如果放不下,這就是很大的障礙。當然最嚴重的障礙,就是障礙自己,非但自己不能成就,連往生、開悟,甚至於得念佛三昧都靠不住,所以一定要放下。
修行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正想修行的人,在一個團體裡,要學謙虛、學客氣、學忍讓。孔老夫子教給我們要守禮,禮是什麼?是自卑而尊人。彼此要減少磨擦、減少衝突、處處忍讓,這才能夠成大功、立大業。
鋒芒顯露的人會遭嫉妒,遭嫉妒這也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人是凡夫,嫉妒、瞋恚是無量劫來的習氣,要是沒有這些習氣,他就是佛菩薩再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要時時刻刻存著一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常常以此來檢點、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心?是這個心,就是佛心,就有資格學佛,有資格往生。
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行要守住幾個原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能守住這幾個基本原則,就不會錯。真正能守得住,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神去安排。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我的:「一個真正想學佛,真正是為了弘法利生的人,不要去考慮自己的前途、生活,諸佛會護念,護法神會照顧的。」什麼都不要去想,一心一意照著經典上的教訓去做,佛法是重實行的,能做到就是相應,做不到就不相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讚歎自己,貶低別人,在《瑜伽戒本》裡,是第一條重戒-自讚毀他戒。在《梵網戒本》裡,僅次於四重戒。為什麼這麼重?因為著相。《金剛經》的標準是著了四相就不是菩薩。若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這就完了,即使做再多的好事,都只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而已,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我們學佛,尤其是出家人,一心一意就是要出離三界,這是大前提、大方針。世間所有一切名聞利養、榮華富貴,都要徹底從心裡捨得乾乾淨淨,要念念為佛法、為眾生、為了與阿彌陀佛及諸佛的本願相應。如果念念還有一個「我」存在,那就與魔相應;魔跟佛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魔念念都為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常講:「處事難,處人更難。」人都是凡夫,凡夫的心千變萬化,凡夫的念頭隨境界轉,相處當然困難,唯一的原則就是忍讓。要放寬自己的心量,學著能夠容忍、能忍讓,避免一切的衝突、摩擦,護持這個道場的戒律精神-六和敬。六和敬的護持就是忍讓,不能忍、不能讓,和敬就被破壞了,這就是戒律講的「破和合僧」。五逆罪裡也有破和合僧,這是墮阿鼻地獄的業因。在五逆罪裡面,其他四條不容易犯到,這一條很容易犯,而且不知不覺的就犯了,唯有一心向道、能忍讓的人才得避免。
就像惠能大師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只為生死事大,所以有這麼高的警覺心。一心一意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間一切與他不相干。順境、逆境一切都隨順,他以了生死為重要。我們念佛人以往生為第一要務,除了求往生之外,沒有任何一樁事值得放在心上。
真正慈悲的人,遇到違規、破戒、作惡的同參道友,不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這就是大慈大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立道場、護持道場一定要解行相應。講經說法是解門,領眾修行是行門,兩者都重要,兩者俱存才是一個完全的道場。但解行俱優的修行人,自古以來就不多見,若兩者不能具備,寧願選行門,不求解門。
行門,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樣樣不如人,這樣的人會很謙虛,肯老實念佛,通常這種人往生的品位都很高。有解無行的人,恰恰相反,他貢高我慢、自以為是,往往把修行忽略了,反而不能往生。
領眾修行是自利利他的工作,要緊的是真誠、真實,自己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就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綱領、守住原則,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綱領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話的道理、意義一定要透徹的理解,要遵照《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去實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必須要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是自行化他。
《沙彌律儀要略》的節錄,就是前面五個科目的舉要,所以《修行守則》是屬於行經。經有四種-「教、理、行、果」,「行經」是要我們真正做到的。我們真能用「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學、為眾生服務,一定會得法喜充滿,會得清淨心。能以真誠、恭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修學大乘。
在大乘法裡面,最圓滿、最究竟的就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是什麼?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些都在日常生活裡。禮敬,必含真誠恭敬;稱讚,定有法喜充滿;廣修供養,就是服務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包括的範圍是非常的深廣,決不是拿一點錢,包個紅包就是供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菩薩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廣修供養、廣度眾生。《金剛經》講:「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句經文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結果,自然是離苦得樂。「迷,要幫助他破盡;悟,要幫助他圓滿」,這就是成佛,就是「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諸佛剎土裡修行,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如有人問,為什麼要選擇淨土?我們可以告訴他:就是怕輪迴、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礙,且為了自利利他達到圓滿,所以才決定求生淨土。
生西方淨土之後,就如經上所講:「一切苦難都離開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圓滿成就佛果。圓滿的智慧德能現前,然後再回到九法界來廣修供養,為眾生服務就沒有障礙,這就是佛家常說的「乘願再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人至少要把「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搞清楚。這八個字要是不清楚,你是無法把佛號念好的,功夫也無法得力。不但不能轉境界,依舊被境界所轉;被境界轉,就是繼續六道輪迴。若能轉境界就決定往生,所以這八個字非常重要。
什麼叫菩提心?怎樣去發?《金剛經》說:「生心」。生心就是發心,生是生起,意思與發起相同。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說,「生」比「發」的意思更深、更圓滿。
一向專念,「一向」有狹義、有廣義。狹義的說,就是念念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方向,向西方淨土,這樣能往生,這是屬於事,能得事一心。廣義來講,「一」是一真法界、趨向一真法界。凡夫、二乘、權教菩薩不懂一真法界,不入一真法界,所以妄想、執著、障礙重重。
一真法界在哪裡?其實是無處不是、無時不是。現代人喜歡講突破,一真就突破得乾乾淨淨。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們,他們思惟、想像、體會的時空,特別是多次元的時空,所謂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一直到無限度的空間,實際上就是佛法講的法界。「法界」大分是十法界,細分則是無量無邊,與多次元的時空說法很接近、類似。這些現象都是從無明、不覺而發生的,若能重重突破,就能見到一真法界;能見到一真法界,就成佛了,就是禪家講的「見性成佛」。一真就是真性、真心。佛說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多次元的時空)是唯識所變。能朝這個方向一心專念,會得理一心不亂,這叫會念佛,功夫容易得力。
功夫得力的現象,就是妄想、煩惱、分別、執著會一天天減少,智慧也會隨之增長,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自自然然能放下。他能慈悲,他肯念佛,這都是功夫得力的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現象不能現前,就是還有很深重的迷惑、顛倒,因此功夫會不得力。
佛講的話,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的確是虛妄、是夢幻泡影。若要在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絕對是錯誤的;想在當中有求有得,這絕對是妄想。有這些妄念、分別、執著橫在前面,就是大障礙。不僅障礙證道往生,也障礙了功夫得力。但這些障礙都是自己造成的,還需要自己去解除,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代你解除,即使是佛菩薩也沒有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行門裡,總之一句話,就是懺悔法-普賢菩薩的懺悔業障。懺悔法要緊的是改心、改行為,雖沒有那些形式,也是真懺悔。若只是具足形式,依照文字從表面上做作而已,心沒有改,行也沒有改,那就不是懺悔,是沒有用處的。
佛教導菩薩修行,就是教菩薩要多為眾生想,多為眾生做,這就是菩薩道、菩薩行。多替眾生想,是菩薩道;多為眾生做,是菩薩行。凡夫起心動念處處都為自己想,都為自己做,所以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處。
護持道場最重要的是六和敬,捨棄六和敬就不是佛法的道場,不是佛的道場,那必是魔道場。佛道場是要用來弘法利生的,是指導大眾修行的場所,令一切大眾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向這個目標做,那就對了,這就是佛的道場。如果霸佔佛道場,不從事教學,而捨本逐末,都是魔事。是佛是魔,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作佛就能往生,作魔來生必定在三惡道,縱然你行一切善法,還是不免墮落。為什麼呢?因為破壞正法。因此所有一切善行都抵不了這個罪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想修行,真正想有成就,這樣的人我們確實也見過不少,而最大的難關,就是妄想、雜念,想除也除不掉。這個問題不是現代人才有,自古以來都是如此。而佛在一切經典裡教導我們,這也是一個主要的課題,就是如何斷除妄想、執著。其實在一切經論裡面,也是在說明這個問題。佛講得很透徹,方法也非常善巧,可惜我們沒有認真的去做,所以無量劫來都被這個妄想、煩惱纏縛,而不能夠解脫。解決的方法有很多,而念佛確實是最好的一個方法,可是大家不去用。
念佛的人,口念佛號,心裡不斷妄想,這是不能成就的。必須口念心也要念,心口要能相應,功夫才能得力。「得力」就是能把妄想、煩惱伏住。伏久了就得定,就成就三昧。定久了就開慧,智慧一開,即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就是成就了。功夫只要得力,妄想煩惱能伏得住,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這個法門比一切法門殊勝的所在,只要肯用功,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得到的。
往生到西方世界,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開悟的。開悟就是開智慧,開智慧就是轉煩惱成菩提。
我們平常時時提倡、勸勉大家,我們的修行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熟讀經文。把經典念三千遍,熟讀經文,記住經典裡面的教誨,佛的教誨記不住,還修什麼?怎能如教修行?這是第一步。
第二階段-求圓解。對佛教誨的意思要明白,要解得圓融,才不會死在句下。要知道佛的教誨,講的是原理原則,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應用它,這才不是讀死書,才是開智慧。
第三階段-要實行。依著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真正修行,這樣才能夠往生。而不是把經念完三千遍就沒事了,那是沒用處的。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終都是重視實行的,就是要能做到。
所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而不是在記問之學。記得多、懂得多是沒有用處的,要去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兩分就得兩分利益,不能認真努力去做,這個真實利益是絕對得不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給我們的是什麼?歸納起來,就是改心。什麼是凡夫心?什麼是佛菩薩的心?要十分清楚明白。怎樣是改凡夫心為佛心?怎樣去改凡夫的行持,成為佛菩薩的行持?我們自己若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能認真去做,而假佛法之名,誤導眾生,罪過都在阿鼻地獄,這是佛菩薩所不願見到的。所以肩負教學重任的人,一定要認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習氣、困難。
佛法、世法是一不是二。以佛菩薩的心腸入世,世間法就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入佛法,一切佛法也都變成了世間法。由此可知,所謂世法、佛法並不在事相上,而是在個人心上,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佛法不壞世間法,所以世尊在世時,對印度許許多多宗教徒的教化,佛並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只是修正他們的理念,幫助他從迷信的生活,回歸到覺悟的正信生活。世尊沒有改變他們,只是加入新的解釋、新的思想、新的觀念,這方法正是我們中國聖人所講的:「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才是真實的智慧。
覺悟的生活就是菩薩行,換言之,從凡夫的生活回到菩薩的生活。但生活並沒有改變,過去做什麼行業,現在還做什麼行業,所不同的,過去是迷,現在是覺。迷的時候有苦,覺的時候有樂,這個樂就是所謂的「法喜充滿」,不同點就在此地。並不是改變他的生活,改變他的職業、行業。《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我們看到那些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在他們原本的行業、原本的生活習俗當中覺悟了,而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法。
譬如我們在廚房裡面工作,每天燒飯、洗碗、抹桌子,世間人覺得這是苦事情,但覺悟的人卻覺得是件快樂的事,這些事情其實就是六度萬行,就是戒定慧三學。工作還是一樣,事情還是一樣,只是心理觀念改變了,這一變,就是菩薩的生活。菩薩的生活是什麼?就是每天燒飯、抹桌子、洗碗碟。《華嚴經》上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教我們怎樣過一個最快樂、最幸福的生活。這是事實,這就是修行,大乘菩薩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在這裡修。不了解的人,認為天天做這些事情實在是苦死了,家庭主婦一個個都想跑了。這是迷,迷就苦了;悟就樂了。覺悟的人,知道在這些地方是修布施、修稱讚、修供養、修忍辱、修禪定、修般若,所以迷悟完全不一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禍福」實在是繫於大眾的一念之間。一念善就是福,一念惡就是災禍。佛教導眾生福慧雙修,福慧圓滿了,就稱為二足尊,所以修福、修慧都非常重要。福報當中,尤其難得的是「清福」。在清福裡面有高度的智慧,所以他不造罪業。在世間的福報裡面,福報愈大,造罪就愈容易,所以副作用也大,這是我們要記取的。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清福、明瞭清福、享受清福,那這個福報真的是無量無邊,智慧也一定是隨著增長。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福,也要勸導一切人修福,大家都有福報了,這個地區就不會遭難。假如只有我們個人有福,大家沒有福,我們還是無法躲過共業的,所以勸化眾生修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修福要怎樣修法?多替眾生想,多替眾生做,能把自己忘掉,那是大福報。什麼是造惡呢?念念為自己想,念念都為自己做,這是大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老實念佛」這是我們現前階段弘法利生的目標,也是我們自己修行的目標。所有一切經論、行法都是要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完成這個目標的。
我們自行化他有了方向,目標正確,這個生活就有意義、有價值,過得就很快樂、很幸福。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自己應該怎麼修學,怎麼樣待人接物。這是真正的佛法,真實的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捨財是福,但是更要緊的是要不著相。著相修福,是人天果報;離相修福才能明心見性,才能夠往生不退成佛。
不但外財能捨,內財也要能捨。什麼是內財?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勞力,能無條件的為大眾服務,這叫捨內財。不求報酬,認真的為社會、為大眾服務,這就是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福報大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他所用的全部就都落空了;有智慧的人,福報雖小,但他每一分錢都能修得很大的福報,所謂是「捨財修福」。由此可知,沒有智慧的人,想修福也修不到。
實際上以因地上講,智慧比福報更重要,因為有智慧的人不會造罪業,會將自己的過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沒有智慧的人,造作了罪業,還以為在修福。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現前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他真正有錢,也真正發心,可是他造作的是罪業,不是修福,而自以為是在修福,這實在是非常的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團體裡面,最顯著的煩惱、習氣就是「嫉妒」。哪個人沒有嫉妒心?說「我沒有嫉妒心」,那個人就不是凡夫了。只要是凡夫,就絕對有嫉妒心,即使是出家人也不例外。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是佛法極盛的時代,六祖惠能就出現在那個時代,從黃梅得了衣缽之後,你看,誰服氣?那是什麼現象?嫉妒。
我們的嫉妒、貪、瞋、痴、慢如果不能夠降伏,不但道業不能成就,其結果絕對是破壞道場的。縱然影響沒有很顯著,也會障礙道場的發展,也會障礙同參道友的成就。換言之,就障礙了弘法利生。這個罪過,大家都曉得,是戒律裡面講的:「五無間罪。」所以佛菩薩教我們修隨喜。為什麼不修隨喜?把念頭轉一轉,若能隨喜,別人有多大的成就,我的成就跟他一樣大,隨喜功德不可思議。
當我們看到別人在做好事時,能生歡喜心,能幫助他、成就他,那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懂得修隨喜。我不能做的,他能做,我就幫他;幫不上忙的,我讚歎、我歡喜、我照顧他,所以功德是同等的,因為你自己心是清淨的,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把課誦本裡的晚課,改成念《無量壽經》卅二品到卅七品的道理。這段經文裡所講的習氣、毛病,我們每天都能讀一遍,來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這些過失?如果有,就要改過自新,這才叫真正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2: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字經》講「教之道」,教學的道理,「貴以專」,不是博。我們在《五種遺規》讀到,特別強調學東西學一門,專精,一門學完才能學第二門。佛法亦如是,佛法的一門學通了,怎麼叫通?證才通。佛法修學這四個階段:信、解、行、證,你沒有證得,沒有證入,你沒有學通!所以古大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這的確是捷徑;沒有證,決不學第二種。證是什麼意思?在教下講叫大開圓解,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這是什麼道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屬於戒。你能照這樣做,你的心不放逸,不散亂,你的心力集中,除了這一門之外,你不會去想東想西。假以時日,不知不覺心定下來了,定下來就生智慧,世出世法不例外。
  這個我自己有非常深刻的認知,因為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看書,什麼書都涉獵。博就不精,沒有一門東西是精,都是淺顯的涉獵,懂得一點皮毛,管不管用?不管用,浪費時間,自己完全不知道。遇到李老師之後,我聽說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對佛法有很深的造詣,為我介紹李老師的這些人都是我非常敬仰、佩服的,大概李老師是名副其實。所以,我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說出自己的願望,希望能跟他學習。第一天見面他就提出三個條件,他說:三個條件你能做得到,我收你做學生,我願意教你;你認為這三個條件做不到,那我不能收你,你到別的地方去參學。第一,你從今天起聽經、學佛,只能聽我一個人的指導,其他的出家、在家的大德一律不准聽,不能跟他們學習,只能跟我一個人,跟一個老師學。第二,從今天起你看書也好,讀經也好,一定要我同意,我不同意的決定不可以看,連經書都不能看。第三個條件,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切從今天開始。我考慮這三個條件能不能接受,最後還是接受。三個月之後,我嘗到味道了,這個法子有道理,很高明。首先,他不准你亂聽,耳朵給你封閉;第二個條件是什麼都不能看,眼睛給你關上,只聽他一個的,專!教之道,貴以專。

  三個月之後,自己發現妄念少了,煩惱輕,智慧長了。比我從前天天看書,什麼都看,什麼都學是不一樣的。我要是沒有遇到李老師,李老師沒有教我這套方法,我不會有成就。我的成就跟一般人一樣,常識很豐富,佛法裡面講的三昧、講的悟處得不到,也就是你的心定不下來。回頭想想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都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老師這三條是讓我收心,讓我專心、專一,一門深入。所以,李老師教導我們學一部經,決定不可以同時學兩部經。他那個時候開的課,有很多門功課,他說你可以聽,不能學。他開的有國文課,國文是講《古文觀止》,我們可以旁聽。他還開了詩詞,我們也可以旁聽,但是自己學還是一門,學佛經。他講的東西我們可以旁聽,別人講的東西,不准我們去聽,這裡頭有道理。他真正的目的是在佛、是在淨土,所以講古文也好,講詩詞也好,講什麼最後都歸到淨土;換句話說,他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一點都不亂,我們真正受到利益。你要是接觸第二個人,人家的想法、看法跟李老師不一樣,我們就會受影響。聽了之後跟李老師一比較,這裡頭分別就出來了,疑惑就現前,這個就麻煩了,把我們修行功夫破壞掉了。但是他這種約束有時間性,他告訴我五年,五年之內決定要遵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