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5-19 08:49 |
---|
签到天数: 472 天 [LV.9]辟谷大学II
|
一 做好事也要顺其自然
气功是一件好事。人们通过练功强身健体,身体好了,精神也舒畅了,造福于整个社会。
有的人说,气功是一件这么大的好事情,可总有人说它坏话,总有人不理解,感到很气愤。没关系,很正常。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要允许人们对气功有一个认识过程。不理解也可以,挑毛病欢迎。对气功事业的发展,本身也可取一个自然态。要豁达开朗。
气愤是没必要的。就好像你本意想做一件好事,由于客观原因,因为坐车误点了,因为下雨你出不去,好事没做成,你特别不高兴。这就不好。为做好事而做好事,做不成还着急,生气,心情焦躁,这都不叫做好事。
我们常讲要修德,评价一个人时爱用“德性”两个字。说这个人好,德性好,那个人不好,德性不好。做好事为积德,做坏事为缺德。这点一般人都能领会。可是,你如果执著于做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好事,你做不成就生气,就烦躁,拿得起,放不下,此乃为少德,仍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呢?首先,要经常审查自己的潜意识,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很好的境界里,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私心,是不是有偏见,是不是时时顾虑着自己的声望、得失;如果这些暧昧之心都没有,乃为平静。这时,你就平平静静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乃为有德。
所谓功德是无法计算的。计算之后就无功德了。做了好事,希望别人感谢,功德去了一半;做了好事沾沾自喜,功德就没有了。
万事要取其自然,自然才有高境界。
二 “气功”二字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
近年来,我研究气功,实际上“气功”二字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当我们现在说气功时,它的内涵早已超出了一般人们所说的“练功健身”的范畴。
一般说气功,是健身,是延年益寿。每日修炼,或静功,或动功,或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那么起码在这段时间里,你的心态比较平静,比在白天经常可能陷入的那种焦躁、嫉妒、烦恼、仇恨的心态好。气功的门派很多,各种门派有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说法,静也好,动也好,都是一种方便法门,从而达到气血畅通,心态宁静。
我所研究的气功,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我不会给人看病,也很少与人谈如何看病,我只是讲自己的体会。你听懂了,思想通了,心情舒畅了,你的大病也可能变成小病,小病也可能变成没病。
你生了病,气功师为你治好了,过一阵,你可能还会再病,为什么?因为治得了身,治不了心。也即过去有一种说法,叫“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大家都读过《红楼梦》,里面的苏州姑娘林黛玉,十几岁抑郁而死。她为什么会生病?她的病难道是任何药都不能治好的吗?是任何一位气功师发功也治不好的吗?不能。
同样,我们许多人生病,原因不在身体,而在心理。你有那么多执著,那么多焦灼,那么多嫉妒,那么多仇恨,那么多想不开,那么多放不下,你怎么不病呢?你病了,又怎么能好呢?这时,也许一位老师并不需要给你发功,也不需要让你吃药,只是给你讲人生的道理,讲放下执著,讲与人为善,你的心病去了,病也可能就好了。
那么,这里所讲的气功,就是高层次的气功,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即所谓“悟性”。
大家修炼气功,要讲究悟性,要追求高境界。
三 一宗化万法,万法又归宗
所以,真正的气功师父,真正的高功夫师,他面对一个学生,在一天,一个时刻,一个地点,只能说一句话,这叫因人、因时、因地。
一个老太太,没有文化,身体不好,家中有许多烦恼的事情。你对她讲很高深的理论,讲佛经,讲《道德经》,她听不懂;你给她讲复杂的气功修炼方法,她还是不懂。这都叫不当机。这时,你告诉她,大娘,您就念阿弥陀佛吧。您一念阿弥陀佛就有人保佑您。她相信了。她什么也没干,就念这几个字,很专心地念,结果身体好了,心态也好了,安静了。对这位老太太用这个方法,乃为方便,乃为当机,乃为这个师父说话正确。
一个知识分子,受过正规的现代科学教育,他有许多执著,有许多迷失,他来请教你,你对他讲念阿弥陀佛,他会联想起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他不会相信,阿弥陀佛就不会对他起作用,此乃为不当机。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你对他讲宇宙的奥秘,讲超越三维空间以外的世界,讲为什么达到那个境界的人能够看到我们在这个境界中看不到的东西,你这样讲着,突然,你讲的某一句话与他的思想契机相合,他的世界观、他的人生观发生了一点变化。那么,你的这种方法,乃为善巧方便。
有一句成语,叫“万法归宗”。这本来是佛家的一个用语。中国的佛教有很多宗,有静土宗、天台宗、贤首宗、法性宗、法相宗、密宗、律宗、禅宗。它们之间有差别吗?有差别。但本质是相通的。这就叫万法归宗。
仅就气功修炼而言,也有一个万法归宗的问题。首先是一宗化万法。我们的气功有许多门派,有许多功法,各有优长,不要互相排斥。同时深入下去,在本质上又都是相通的。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功法,人们通过对不同功法的修炼,找到了那个共同的“宗”,此乃为“得法”。
一宗化万法,万法又归宗,对其中的奥妙,要体会再体会。
四 开悟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显出悟性
许多人很想开悟,想彻悟。有的人一开口,满嘴的禅机妙语,但他自己活得却利欲熏心,又想去升官,又想去发财,又想坑害人,还想装洋蒜,还想开悟。这样的人,不要相信他。一个人修炼、修禅,别的不说,起码要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你的悟性。
了脱生死,看来是句很简单的话,其实包含着许多深刻的东西。连生死都置之度外了,你还会执著于什么?你还会恐惧吗?你还会有贪婪吗?不会的。
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自己的梦,《心经》中讲“远离颠倒梦想”,什么叫“颠倒梦想”?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这里不谈。只问问自己,你能做到不做噩梦吗?试一试,你能做到什么梦都不做吗?很难。《心经》中还讲“无挂碍故无有恐怖”,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做过亏心事的人,那些一天到晚紧张不安的人,你的梦中必然常现险象和凶象;你有很多的贪欲,很多的执著,你的梦境必然不会安稳,你心有挂碍嘛。带着这样的心境,如果到了生死关头的一刹那,灵魂的去向会非常痛苦。那么,当你把一切的执著都放下时,当你真正地做到了脱生死时,你就会达到或接近“究竟涅槃”的境界。
五 发宏愿,还要有明师指导
禅宗历史上有一段著名的公案,讲禅宗一祖达摩为二祖开悟的故事。
禅宗二祖慧可到少林寺拜师,达摩“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慧可叹道:“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于是,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上下了大雨雪,慧可在雨雪中坚立不动,到早晨积雪过膝。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流泪诉说,请求达摩为他开悟。
达摩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达摩在这里对慧可讲,求道开悟的人,要行不能行之事,忍不能忍之情,以小德小智而想得大智慧,只会劳而无功。慧可听到达摩的教诲,“潜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问:“你想求什么?”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言下大悟。
关于这个公案,我目前所看到的有关禅学的书都未解释清楚。当慧可求达摩为他安心时,达摩对他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沉思良久,说:找不到心。达摩此时说:我已为你安好了。达摩是怎样把慧可的心安好了呢?怎么一句话慧可就开悟了呢?这里的奥妙是凭想能想明白的吗?凭语言能说明白的吗?凭读书能读明白的吗?要体会。
把这个奥妙想明白了,就会明白许多禅的道理。
我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去断自己的胳膊。可是请你仔细想一想,人们总觉得一个人开悟很容易,看禅宗历史上的许多公案,无非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就开悟了。没有那么容易!你首先要想想一个人开悟之前干什么去了。当慧可用利刃自断其臂时,表现了他在追求真理时多么大的决心,用佛教的语言讲,此乃为“宏愿”。没有如此大的宏愿,谈什么开悟!你一天到晚利欲熏心,私心杂念一大堆,还想着开悟,谁供着你当佛爷?你要开悟,从先天来讲,你有没有慧根,从后天来讲,你此生都干了些什么?这些都没有,侈谈开悟,开在何处,悟在哪里?明白这个,才有奥妙。当达摩说,把心拿来,这叫体会。慧可沉默良久,在那个“良久”中,慧可在干什么?要靠自己去体会。
光有那个宏愿,没有达摩,为什么也不能开悟?这又是一个奥妙,请大家思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