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5-19 08:49 |
---|
签到天数: 472 天 [LV.9]辟谷大学II
|
《显现的灵光》
——柯云路谈禅与现代人生(8)
智慧的最高表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公式的意义是重大的。人不过是道的演化的一个层次。人道,地道,天道,是相通的,不过是道的不同方面。
人是地球上的,其一切“道”属于地球之“道”。
对人道的最深刻解释就在这里。
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一切规律,不过是道演化的某一层面。人类社会的一切细枝末节,都是道的体现。既是实存的道,又是规律的道。
你若合于道,就会表现出与道相同的“无为而无不为”。
在社会生活中,无为,就是没有任何执著,没有任何与道相悖的意念,没有任何妄想,没有任何与社会规律不符的主观欲望,整个思想悬浮在道之中,感受着万象、万念,又把万象、万念归于无,这样的人看似无为,没有努劲做什么,却因为顺大道,表现出无不为的“作为”来。
无为,就是根除一切与道不合之念,不做一切与道不符之为。
修德悟道,将使你在人生诸方面法于自然,表现出大智慧。
健康长寿的奥秘
《道德经》第五十章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能理解吗?“以其生生之厚”。有的人因为求生太切,反而不达目的。而真正“善摄生者”,行路,不怕遇猛兽,猛兽无法伤害他;战争,不会遭杀伤,兵器无法加刃于他。为什么?因为他“无死地”。
他修道德,心无挂碍,坦坦荡荡。潜意识中没有任何要使他致伤、致害的原因。潜意识灵活敏感,保佑他避免一切灾难。
修大德悟大道,才能达到如此境界。一般的小法小术,远不足以达到“无死地”之境。
要生,不过是去除死;要健康,不过是去除疾病;要安全,不过是去除灾害。
与道相合,道法自然,才能“无死地”。执著于“无死地”,并不能无死地。
万事皆菩提
“道德”二字来自老子,今人却把这两个字用得走样了。所谓“伦理道德”,比老子使用它们狭义多了。所谓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转换,总有“失真”的。
道可道,非常道。道,即使在《道德经》中,也已经不是老子悟到的那个道了。因为一经语言说出,已然“失真”。再翻译成现代语言,就可能失真又失真了。
如果恢复“道德”二字的原义,那么,“老子修道德”就非常全面地概括了他的基本情况。
要成为大智慧的人,一个俯瞰社会、人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一个博大精深、超尘拔俗又自自在在的人,就要“修道德”。
修道德,就是万事皆菩提,在社会、人生的一切方面都修德悟道,得大智慧。
《道德经》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所感觉到的“道”,是难以用言语道出的。当用语言概念说它时,已经不是原来的意义了。如若一定要说,可以用“无”和“有”的概念。“道”的原本状态是“无”,是我们通常什么也感觉不到的状态;而后演变为“有”;又由“有”的状态演变为万物。
“无”是道,“有”是什么呢?
《道德经》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即是“一”,就是“气”。万物冲气以为和。万物散者为气,聚者为形。“有”也是“二”,一生二,即气分阴阳。“有”也是“三”,阴阳二气组成统一体。
这是“有”的全部物质内容,由此生出万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是《道德经》的重要思想。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什么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呢?
那是宇宙及其万物原本的实存形态,是一切事物发生的原始根源。“道”,自自然然,没有任何偏执,没有任何意念,什么妄为都没有,就是自自然然地、浩浩荡荡地演化着;然而,宇宙间的一切又都是它所为,是它演化出来的,这就是它的无不为。
无为,就是无念,无执,就是高度放松、清静、自然、空虚的状态,一切意识活动都排除了,潜意识就出来工作了,显示出“无不为”的功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无为,就是根除一切与道不合之念,不做一切与道不符之为,这样,就必然在自身的修炼中,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无不为的“高功夫”来。
老子的智慧之一,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相通。所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你若能守道,与道合一,万象、万念皆融于无,你就可能进入无不为的高境界。如果你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守道,与道合一,天下万物也将自生自长,融合化为一体,没有任何障碍。你也便在政治上“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真正守道不是很容易的。与道相合,与道合一,那才是大政治家,大学问家。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万物自化了,但欲念还可能再起来。我们将以真朴之道镇服之。欲念没有了,清静了,天下就自定了,就进入虚极静笃的高境界了。
如果善于把修炼中悟到的道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以道莅天下,就能成为大智慧的人。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德经》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德,是惟道是从的。德与不德,惟一的标准要看是否符合道。
道是一切,是物质,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宇宙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道。
在道演化到人类、社会这一层面时,道的某些具体表现,我们用“德”来名之。合乎道的,便是德;否则,便不德。如何合乎道,就要修德。所谓修德,就是调整自己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思维、言行,更好地合乎道。
修德是为了悟道。得道了,便不需要德了。这即所谓“失道而后德”。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德了,其德乃普了,悟得道了,不仅在理智上悟得道了,而且在感觉中悟得道了,不仅是天道,也是人道,都能悟得了。观天察地,从政从经,生活处世,诸种学问,科学哲学,艺术宗教,诗书舞乐,无不道。万事无不道。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合道。我在道中,道在我中。我与道合一。我与道无分别,无我无道,此乃常道也。
修德悟道,将使你在人生诸方面法于自然,表现出大智慧。
《道德经》博大精深,但最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道”,“德”。而最后只有一个字:“道”。
千日修炼,一日彻悟。这彻悟就在于悟得“道”。这时,一切繁文冗意都不需要了,透透彻彻,简简洁洁,宇宙及万物都是道之所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相分相合,繁衍万象,仍然是道之运行。人天合一。天之道,也即人之道。人天相应,人之流转,即合于宇宙之流转。韵律完全相同。天下万物皆是道,所以天下万物都可以悟道。悟道便是修炼,所以一切皆可成修炼之对象。山川、日月、天地、草木、星辰、阴阳、虚实,都可以对之修炼。
所谓德,惟道是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去道,才要讲究“德”。修德万日,为了悟“道”。有了道,德不德已不用考虑了。合乎大道,万事合乎自然。没得“道”,就要日复一日地讲德了。无德,仁、义、礼才要考虑。
慧、明、悟,就在于一下得“道”,而不是繁文缛节地在道之门外徘徊。立身于道,以道莅天下,就其鬼不神了。
一慧百慧,一明百明,一悟百悟,一通百通。得了道,就将一切非道、无道之思、之言、之行都抛弃了。世俗之愚昧,之狭隘,之怯懦,之斤斤计较,都弃之身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