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3-10-16 14:21 |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辟谷中学I
|
和谐是一种关系状态,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文化心态或心灵境界。在讨论和谐文化时,既要从关系状态、价值观念等角度展开,更要高度关注和谐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即人的“内心和谐”的问题。人的“内心和谐”是否和谐,从根本上决定了和谐文化的建设成败。只有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内心和谐了,才会有真正的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没有内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注定只是表面的,内心的和谐才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内心,即人的心灵,是包括情感、理性、观念、思想、信仰等在内的精神世界的总和,在人的心灵世界中,不仅存在着感性与理性、知识与信仰的矛盾,而且各种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的因素内部也往往存在着冲突。“内心和谐”就应该是一个人内心在面对欲望、名利、权力、他人、家庭、社会、祖国、自然、世事时,通过调适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以宁静、平和与从容心态,找到精神愉悦与恒久幸福的圆满境界。
“内心和谐”实际上是一个美学命题,它要求的是人的心灵的圆满与统一。它描述的是人在处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心与物、功利与超功利的关系时,所保有的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由此,全面提高全民的素质,审美教育更应该特别强调。为了调适不健康的心理,达到“内心和谐”,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心存“三心”:敬畏之心,博爱之心,感恩之心。
第一、敬畏之心。内心和谐的关键之一是要有敬畏之心。怀有敬畏之心的人,就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民主,敬畏法律,敬畏德行。人只有心存敬畏之心,就会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东西自己能拥有,而什么东西不属于自己;不作非分之想,这样不会做非分之事。人的内心的欲望表现为一种合理均衡的诉求。人的内心于是达到一种平衡的谐和状态。
第二、博爱之心。爱人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超越功利,不计较回报的博爱,并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来的。很多时候,人们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爱心往往附着诸多的功利的东西。当一个人付出了自己的爱心,而不能得到预想的回报时,他往往会收回自己的爱,这种爱其实不是真正的爱。当这个世界缺少真正的爱的时候,受伤的心灵失去慰藉的家园,不健康的心理无法得到有效的校正,有人很可能就会被人情冷漠的社会吞噬。因此,人们走出“家庭”进入“陌生人社会”后,博爱之心在调节社会心理方面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感恩之心。人追求欲望的心一般很难满足,但是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对自然、他人给自己的馈赠,百般珍惜。他会满怀热情地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态度生活。他并不太多责怪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也并不会怨天尤人、怀才不遇而嗟叹命运多舛,只会脚踏实地的努力生活,认真工作。
心有“二感”:精神愉悦感与恒久幸福感。
第一、精神愉悦感。生理的快感与精神的愉悦感是两种不同的感受,生理的快感是功利性的,只是人的感官刺激的反应,因而是短暂的、易逝的。精神的愉悦感不一样,它是审美快感,这种快感已经超越功利的考虑,因而具有自由的解放意味,他是人内心各因素的谐和运动。因此,在追求功利的同时,应该有超越唯利是图的层次,而提升到超功利的境界,达到功利与超功利的统一,以获得精神的愉悦感。
第二、恒久幸福感。有时,快乐感与幸福感,是不同的两种感受。有些人可以很快乐,但不很幸福。快感如果仅仅建立在物质享受的基础之上,其快感体验是源于“物”这个冷冰冰的对象,因此没有情感的持续性。但幸福感不同,多出自家庭伦理,它是建立在亲人的关爱的基础之上,其快感的体验是缘于“人”这个温情脉脉的对象,因此具有值得回味的持续性,幸福感才是人的“内心和谐”的最高境界体验。
只要人心存敬畏之心、博爱之心、感恩之心,就会在面对利益与欲望的时候,作出心安理得的选择,保持心理的平衡,从而得到精神的愉悦感与恒久的幸福感。
人的“内心不和谐”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而对于人的“内心和谐”的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路向。要解决好这个课题,一方面,社会个人应该通过审美的陶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同时别忘了精神的守护;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在加速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要忽略为全民建设可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在文化政策与导向上给民心以安抚。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看望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时,两人有如下一段对话。季老对总理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这段话简短而精彩,颇有哲理,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和谐不仅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好境界,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内心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内心和谐了,心灵才健康,才能感到幸福——— 其实,幸福就是内心的和谐与心灵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就是一种知足常乐,就是一种内心的平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健康。
内心和谐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境界。知理晓事,知荣明辱,不欺人,不自欺。林清玄说:“灵性精神的美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那个《自由王国》中的隐士,无论是衣不蔽体地坐在树下还是在皇宫尽享豪侈抑或被驱逐国界,终是纯然安宁,脸上流露着深邃的微笑。”保持内心的和谐才会用心灵而不是用欲望看世界,看到的都将是优美细腻而深沉的美,自我处于欢喜之中,整个世界就欢喜了,自我处于和谐之中,整个世界就和谐了。
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其外在表现就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睦相处。有积极追求是可取的,但如果这种追求变为一种贪婪,那则欲壑难填:有了小房子,就要大别墅;有了小奥拓,想要大奔驰;当上了科长,就想着当局长;家里有存款,就想成为千万富翁……这山看着那山高,时时感到落寞,感到挫败,则永远也实现不了内心的和谐。所以,在生活中要多些感激,少些抱怨;多些理解,少些责骂;多些称赞,少些苛求。只有对权力、金钱、地位、得失荣辱等身外之物真的看得淡了,内心才能和谐,身心才能真正健康。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套用来则是:人不是因为身体健康才和谐,而是因为内心和谐才身心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