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2-23 23:37 |
---|
签到天数: 708 天 [LV.9]辟谷大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3-7-18 18: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元律 于 2013-7-18 22:56 编辑
序二(3)
三
值得强调的是东方文化传承的困难性。向大众描述某种形态与带领某人去体验实证某种形态毕竟是不一样的。充斥书市的大部分经典解读都停留在泛泛而论的阶段,网上很多的博客论坛中也大致反映了这种状态。知道“理”是容易的,古圣先贤已经把能说的都说绝了,你只要读懂经书就能了解。但如果变成“口头禅”了,对于解决你自己的烦恼痛苦问题只能是“望梅止渴”,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如果真的要去证道实修就要涉及东方文化传承和接引的“一门深入”等问题。
我们说条条大路通北京,你可以设计出若干条线路到达北京,但如果确定要真的去北京时,却只能选择走其中的一条,还必须先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文化传承也是这样,当我们描述道文化时,可以同时用很多语言来描述,比如道家、儒家、佛家甚至天主教、基督教等等,每一家还包括有许多不同的支派,也可以由当代科学、哲学相互参同来表达,但是当你真的想要修炼证得时,却只能根据自己的因缘和天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各门各派的“法”本来是平等的,但对于你来说又是不平等的,所以历代祖师都主张在证道实修中一门深入,一术通达大道。否则你就会犯“凿井虽多不及泉而终无水饮”的错误。很多准备修行的人往往会被困在这里无法深入。
法师们这个这么说,那个那么说。一会这么说,一会又那么说,到底哪个是对的?其实也许都对,只是“对大众说”和“对机说”是不同的。“对机”涉及被接引人的具体情况,由于开示对象独特的因缘、经历、悟性、知识等等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同一个问题,对这个人这么说,对那个人也许是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也就是说理和实修的本质区别。如果只是“坐而论道”,也不过与唠嗑、摆龙门阵相类似,海阔天空,要的是个精彩。如果实修,真实地体验生命的奥秘,就不那么随意了,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这本书涉及的许多宗教、民俗文化方面的讨论和讲学,实际上大都是在小范围内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的“对机说”,一旦把这些只能称作是方便法门的“对机说法”搬进书本,变成了“对大众说法”,则很容易让人“固化”和“着相”。比如书中转述了大量的有关灵魂内容的讨论,这也是一种不得已。在讨论中没有什么比灵魂更令大家兴奋的了,进而由灵魂讨论引发了对道文化的深入了解。其实灵魂这类东西,与世间人是说不清楚的。严格地说,灵魂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地狱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奇异事物都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了解,无论如何也是说不清楚的,除非实际修炼,亲自穿越生命的各个层面,才能真正一睹风采。如果能够在有生之年通过实修找到自己的灵魂所在,那将是人生一大幸事。否则只能作为聊天的话题之一。那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这样一些很难言语道断的话题弥漫在书中,除了对当时的听众个体也许有对机之后的“豁然开朗”的感受外,对大众读者可能只是起到启迪思考的作用,无甚法则可作依凭和遵循,这是要特别提到的。
感谢作者敢于以身试“法”的勇气,她的十五天辟谷经历,体验了“脱胎换骨”和“重新做人”的感觉。用现代语言说相当于对身心的一次“回零”,一次“重启动”,或一次“流程再造”。平时很难改掉的积习去掉了,整个人焕然一新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修炼基础的人来说,效果是令人瞩目的。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感受生命体整合的痛苦和惬意的同时,还第一次以清晰流畅的语言对全过程做了翔实的记录并发布出来。
要留意的是,对于没有修炼基础的人来说,必须在我们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辟谷过程,所以有必要说明:不得模仿!也就是在没有明白人指导的情况下是不可随意辟谷的,更不可以按着作者书中描写的程序自行修炼辟谷,否则会对身体造成某种伤害。另一方面,作者书中对道教日常的一些养生方法、理念也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如导引术、桩功、行步功等介绍得都很准确,可以供有缘阅读此书的人练习时参考。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开端,作者在对道文化孜孜不倦地深入了解,使得我在回答问题时有机会介绍一些实修的思路和理念。虽然看上去有些支离破碎,但还是露出了很多端倪。希望与一切有缘人共参,也希望为有志实修的人们选择修炼门径提供一个初步参考。无量寿福!
李一稽首
岁在戊子冬月草于缙云山绍龙观经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