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4-10-16 19:48 |
---|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辟谷大学I
|
《老子指歸》卷之一(初校)
上德不德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不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去彼取此。
【指歸】:天地所由,物類所以,道爲之元,德爲之始,神明爲宗,太和爲祖。道有深微,德有厚薄,神有清濁,和有高下。清者爲天,濁着爲地,陽者爲男,陰者爲女。人物禀假,受有多少,性有精粗,命有長短,情有美惡,意有大小。或爲小人,或爲君子,變化分離,剖判爲數等。故有道人,有德人,有仁人,有義人,有禮人。敢問彼人何行而名號殊謬以至於斯?莊子曰:虚無無爲,開導萬物,謂之道人。清静因應,爲所不爲,謂之德人。兼愛萬物,博施無窮,謂之仁人。理名正實,處事之義,謂之義人。謙退辭讓,敬以守和,謂之禮人。凡此五人,皆樂長生,尊厚德,貴高名。各慎其情性⑴,任其聰明。道其所長,歸其所安。趨物舛馳,或否或然。變化殊方,建號萬差。德有優劣,世有盛衰,風離俗異,民命不同。故或有溟涬玄寥而無名,或濛澒芒芒而稱皇,或汪然漭汎而稱帝,或廓然昭昭而稱王,或遠通參差而稱伯。此其可言者也。然而伯非伯,而王非王,而帝非帝,而皇非皇,而有非有,而無非無,千變萬化,不可爲計,重累億萬,不可爲名。何以明之?夫易姓而王,封於泰山,禪於梁父者,七十有二義⑵,其有形兆圻堮髣髴不可識者,不可稱言,此其性命不同、功名不齊者非耶也⑶?是故,上德之君,體道而存。神與化倫,德動玄冥。天下王之,莫有見聞。德歸萬物,皆曰自然。下德之君,體德而行。神與化遊,德配皇天。天下王之,或見或聞。德流萬物,復反其君。夫何故哉?
上德之君,性受道之纖妙,命得一之精微,性命同於自然,情意體於神明,動作倫於太和,取舍合乎天心。神無所思,志無所慮,聰明玄遠,寂泊空虚。動若無形,静若未生,功若天地,事如嬰兒。遺形藏志,與道相得。溟涬濛澒,天下莫知。潼溶方外,翱翔至遠。陰陽爲使,鬼神爲謀。身與道變,上下無窮。進退推移,常與化俱。故恬淡無爲而德盈於玄域,玄默寂寥而化流於無極。恩不可量,厚不可測,兼包大營,澤及萬國。知不足以倫其化,言不足以導其俗。天下咮咮喁喁,皆蒙其化而被其和。若此者元無,絶而不知爲之者何誰也。
下德之君,性受道之正氣,命得一之下中,性命比於自然,情意幾於神明,動作近於太和,取舍體於至德。託神於太虚,隱根於玄冥,動反柔弱,静歸和平。(載)[戴]⑷規履矩,鏡視太清,變化惚恍⑸,因應無形。希夷茫昧,幾無號謚⑹,方地隨天,與化爲常,德盛澤流,洋溢萬方。美德未形,天下童蒙,四海爲一,蕩蕩玄默,與民俯仰,與物相望。當此之時,大道未分,醇德未剖,六合之内,一人獨處。其務損而不益,其事修而不作,所爲者寡,所守者約。民敦厚而忠信,世和慎而寂泊,水草爲稸積,裘褐爲盛服,巨木爲廊廟,嚴穴爲室宅。主如天地,民如草木,被道合德,恬淡無欲。陰陽和洽,萬物蕃殖,無有制令,宇内賓伏。嘉禾朱草,勺藥而⑺生,神龍鳳凰,與人相託。甘露降而不霽,祥風動而不息。無義無仁,六合之内,和合天親。無節無(祀)[禮]⑻,四海之内,親爲兄弟。親而不和,敬而不恭,天地人物,混沌玄通。
上仁之君,性醇粹而清明,皓白而博通。心意虚静,神氣和順,管領天地,無不包裹。覩微得要,以有知無,養生處德,愛民如子。昭物遭變,響應影隨,經天之分,明地之理。别人物之宜,開知故之門,生事起福,以益萬民。録内略外,導之以親,積思⑼重原,以昭殊方。法禁平和,號令寬柔,舉措得時,天下歡喜。雷霆不暴作,風雨不卒起,草木不枯瘁,人民不夭死。跂行喙息,皆樂其生,蜎飛蝡動,盡得其所。老弱羣游,壯者耕桑,人有玄孫,黄髮兒齒。君如父母,民如嬰兒,德流四海,有而不取。
上義之君,性和平正,而達通情,察究利害,辨智聰明。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繩。好舉大功,以建鴻號,樂爲福始,惡爲禍先。秉權操變,以度時世,崇仁勵義,以臨萬民。因天地之理,制萬物之宜,事親如奉神,履民如臨深。兼德萬國,折之以中,威而不暴,和而不淫。嚴而不酷,察而不刻,原始定終,立勢御民。進退與時流,屈伸與化俱,事與務變,禮與俗化。號令必信,制分别明,綱要而不疎,法正而不淫。萬事決於臣下,權勢獨斷於君。廷⑽正以慎道,顯善以發姦。作五則,刻肌膚。敬元貴始,常與名俱,因節而折,循理而割。權起勢張,威震海内,去己因彼,便民不苛。纖芥之惡貶,秋毫之美舉。内施王室,外及人物,承弊通變,存亡接絶。扶微起幼,仁德復發,有土傳嗣,子孫不絶。
上禮之君,性和而情柔,心疎而志欲,舉事則陰陽,發號順四時。紀綱百變,網羅人心,尊寵君父,卑損臣子。正上下,明差等,序長幼,别夫婦,合人倫,循交友。歸奉條貫,事有差品,拘制者襃録,不覊者削貶。優游强梁,包裹風俗,導以中行。順心從欲,以和節之,迫情禁性,防堤未萌。牽世繫俗,使不得淫。絶人所不能以⑾,强人所不能行,勞神傷性,事衆⑿費煩,亂得以治,危得以寧。知故通達,醇愨消亡,大道滅絶,仁德不興。天心不洽,四位失常,雷霆毁折,萬物夭傷。父子有喪,而天不爲之和;晝夜悽悽,而世不爲之化;鐘磬喤喤,而俗不爲之變;沉吟雅韻,而風不爲之移。謙退辭讓,天下不信;守柔伏雌,天下不親;懸爵設賞,賢人不下;攘臂直圭,君子不來。夫何故哉?辭豐貌美而誠心不施故也。
是故,帝王根本,道爲元始。道失而德次之,德失而仁次之,仁失而義次之,義失而禮次之,禮失而亂次之。凡此五者,道之以一體而世主之所長短也。故所爲非其所欲也,所求非其所得也,不務自然而務小薄。夫禮之爲事也,中外相違,華盛而實毁,末(降)[隆]⒀而本衰。禮薄於忠,權輕於威,信不及義,得不逮仁。爲治之末,爲亂之元,詐僞所起,忿争所因。故制禮作樂,改正易服,進退威儀,動有常節,先識來事,以明得失,此道之華而德之末,一時之法,一隅之術也。非所以當無窮之世,通異方之俗者也。是故,禍亂之所由生,愚惑之所由作也。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天地之應因於事,事應於變,變無常時。是以事不可預設而變不可先圖,猶痛不可先摩而痒不可先折,五味不可以升斗和,琴瑟不可以尺寸調也。故至微之微,微不可言,而至妙之妙,妙不可傳。忠信之至,非禮之所能飾,而時和先後,非數之所能存也。故聰明(傳)[博]⒁達,智慮四起,覩陰之綱,得陽之紀,明鬼神之道,通萬物之理,仰則見天之裏,俯則見地之裏,教民不休,事至不止,以此致平,非所聞也。比夫萬物之託君也,猶神明之居身而井水之在庭也:水不可以有爲清也,神不可以思慮寧也,夫天地之間,萬物並興,不可以有事平也。是以,大丈夫之爲化也,體道抱德,太虚通洞。成而若缺,有而若亡。其静無體,動而無聲。忠信敦愨,不知爲首,玄默暗昧,樸素爲先。損心棄意,不見威儀,無務無爲,若龍若蛇。違禮廢義,歸於無事,因時應變,不豫設然。秉微統要,與時推移,取舍屈伸,與變俱存⒂。禍亂患咎,求之於己,百祥萬福,無情於人。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無“各慎其情性”。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君”。
⑶ “非耶也”當作“非也耶”。叢書集成本作“耶非也”。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恍惚”。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謚號”。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並”。
⑻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⑼ 疑作“恩”。
⑽ 津逮本、學津本作“延”。
⑾ 津逮本、學津本作“已”。
⑿ 怡蘭本作“重”。
⒀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⒁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⒂ 津逮本、學津本無“與變俱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