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20|回复: 0

道经的分类 罗伟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0-16 19:48
  •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3-8-16 11: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经的分类


    罗伟国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提出新的理论,从而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经书。此外,还有一些道经,托名于吕祖、文昌等降笔,有的则是扶鸾所得。


    对于道教经籍的分类,各家有不同的标准。这不仅因为学者的视角相异,更因为归入道书的内容太杂。比如,在宋代郑樵所撰《通志·艺文略》中,收有道类图书1323部,3706卷,分为《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道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25类。其中《老子》90部,290卷;《庄子》49部,516卷;诸子46部,294卷;《阴符经》39部,54卷;《黄庭经》30部,57卷;《参同契》19部,31卷;目录11部,144卷;传103部,404卷;记32部,93卷;论58部,151卷;书44部,452卷;经85部,186卷;科仪54部,78卷;符103部,159卷;吐纳74部,94卷;胎息30部,39卷;内视23部,25卷;道引22部,22卷;辟谷8部,8卷;内丹40部,44卷;外丹203部,310卷;金石药31部,35卷;服饵48部,86卷;房中9部,18卷;修养74部,118卷。


    在明代胡应麟所撰《少室山房笔丛》中,亦曾谈到唐、宋《道藏》的分类情况--


    唐开元中《道藏》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其后残缺。宋王钦若等刊补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真部一千四百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


    明代在编纂《道藏》时,其目分为"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部,详见于明末北京白云观道士白云霁所撰《道藏目录详注》。《四库全书提要》对此有一段论述--


    白云霁,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人。是书成于天启丙寅,以《道藏》之文,分门编次。大纲分"三洞"、"四辅"、"十二类",每条各有解题,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之例。所列诸书,多捃拾以足卷帙。如刘牧《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张理《易象图说内外篇》,雷思齐《易外别传》、《易筮通变》、《易图通变》,旧皆入《易》类。《穆天子传》,旧入起居注类。《山海经》,旧入地理类。扬雄《太玄经》,邵子《皇极经世》,鲍云龙《天原发微》,旧皆入儒家类。《墨子》,旧入墨家类。《素问》、《灵枢经》、《八十一难经》,孙思邈《千金方》,葛洪《肘后备急方》、《急救仙方》、《外科秘方》,寇宗$《本草衍义》,旧皆入医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旧入名家类。《韩非子》,旧入法家类。《孙子》,旧入兵家类。《鬼谷子》,旧入纵横家类。《鬻子》、《(NFDA2)冠子》、《淮南子》、《子华子》、《刘子》,马总《意林》,旧皆入杂家类。《录异记》、《江淮异人录》,旧皆入小说家类。《黄帝宅经》、《龙首经》、《金匮玉衡经》、《玄女经》、《通占大象历》、《星经》、《灵棋经》,旧皆入术数家类。陶弘景《华阳隐居集》,邵子《击壤集》,吴筠《宗玄集》,旧皆入别集类。虽配隶或有未安,门目或有改易,然总无以为道家言者,今一概收载,殊为牵强。盖二氏之书,往往假借附会,以自尊其教,不足深诘也。


    如上所述,道教经籍按其渊源及传授系统的不同,可用"三洞"、"四辅"、"十二类"来分类。


    一、三洞


    所谓"三洞",是承袭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这一名称,指的是"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属于道教经籍中最重要的三部分。曾有道教学者指出--


    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


    由此可见"三洞"在道经中地位之重要。


    因为道教经籍来源不一,开始的时候各有自己的传授系统。


    《道教三洞宗元》和《三洞并序》都认为:"洞真部"是天宝君所说道经,列为"大乘";"洞玄部"是灵宝君所说道经,列为"中乘";"洞神部"是神宝君所说道经,列为"小乘"。天宝君、灵宝君和神宝君各为教主,他们的分工是:天宝君当洞真教主,弘扬洞真教法;灵宝君当洞玄教主,弘扬洞玄教法;神宝君当洞神教主,弘扬洞神教法。《道藏经目录》卷首对"三洞"作了详尽的解释--


    洞真部,则无上法王元始天尊所出,号"洞真经",而为大乘上法,乃九圣之道。其部分为十二类:一曰"本文",即三元八会之书,长行缘起之说,为经教之本之例;二曰"神符",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之例;三曰:"玉诀",如河上公注释《道德》,解金书之例;四曰"灵图",如含景五帝之象,图局三一之形之例;五曰"谱录",如《生神章》所述三君之本行,所陈五帝之示形之例;六曰"戒律",如防止六情十恶之例;七曰"威仪",如斋法典式、请经轨仪之例;八曰"方法",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策役鬼神、祈祷雨$、济幽度显之例;九曰"众术",如变丹炼石、化形隐景、阴阳术数、药饵导养之例;十曰"记传",如道君本业、皇人往行之例;十一曰"赞颂",如九天旧章之例;十二曰"表奏",如六斋启愿、三会请谒之例。凡系元始天尊流演者,各系于其类。其辅则有太玄部。


    洞玄部,则三界医王太上道君所出,号"洞玄经",而为中乘中法,乃九真之道。其部亦有十二类,与前洞真所部并同。凡系太上道君流演者,各系于其类,其辅则有太平部。


    洞神部,则十方道师太上老君所造出,号"洞神经",而为小乘初法,乃九仙之道。其部亦有十二类,与前洞真部并同。凡系太上老君流演者,各系于其类。其辅则有太清部。


    此外,又有正一部。"正一"者,则通贯已上洞辅之部,归会于此。凡七部,故曰"三洞"、"四辅"。


    后世所造经书,往往托名于"天尊"、"道君"、"老君"等所授,并编排出详细的传承系统。"三洞"的传承系统不同,其教主的地位亦有差异:


    玉清元始天尊位列第一。《隋书·经籍志》认为--


    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所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


    上清灵宝天尊(在唐宋时期及唐宋之前称为"太上大道君"、"太上道君")位列第二。《云笈七签》引《洞玄本行经》的说法--


    太上道君者,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坐七宝骞木之下。……广度天人,慈心于万劫,博济于众生,功德之大,勋名缮于亿劫之中,致今报为诸天所宗焉。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位列第三。《抱朴子·杂应篇》描述--


    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见,则起再拜也。老君之形,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成七寸,额三理,上下澈,足有八卦。民神龟为戕,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仙经中也。


    上述太上老君的真形,道经中虽有描述,道观中却不立。


    二、四辅


    所谓"四辅",指的是梁代孟法师增益的"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是对"三洞"体系的解说和补充,属于道教经籍中的辅助部分。


    按照《道教义枢》和《云笈七签》的说法,"太玄部"挂靠"洞真经",是对"洞真经"的阐述与发展;"太平部"挂靠"洞玄经",是对"洞玄经"的阐述与发展;"太清部"挂靠"洞神经",是对"洞神经"的阐述与发展;"正一部"与"洞真"、"洞玄"、"洞神"及"太清"、"太平"、"太玄"都有联系,通贯三乘,遍陈六部,对各传授系统的道经都有解说和补充。


    上述"三洞"、"四辅"的分类方法,在明代编《正统道藏》时虽然还在采用,但操作中分部经常混淆。例如,"洞真部"中,误入了"度人经"诸家注本,这些当归入"洞玄部";还误入了道家诸子注疏,这些当归入"太玄部"。又如,"正一部"中,误入了"上清经",这些当归入"洞真部"。


    三、十二类


    所谓"十二类",是对"三洞"内容的区别和划分。"洞真"、"洞玄"、"洞神"之下,各分十二类,加起来就是三十六类经,也称作"三十六部"。


    按照《道教义枢》和《云笈七签》的说法,"十二类"的名称及内容如下:


    1、本文类。为道教各大经系经典的原本真文。


    2、神符类。为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3、玉诀类。为各家道经注解和阐述。


    4、灵图类。为道经原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经书。


    5、谱录类。为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典籍。


    6、戒律类。为功过格及戒规、科律一类的经书。


    7、威仪类。为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之类的经书。


    8、方法类。为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的著作。


    9、众术类。为介绍外丹炉火、五行变化以及术数之类的方术书。


    10、记传类。为众仙传记、碑铭以及山渎道观等有关的志书。


    11、赞颂类。为赞颂灵章、诸真宝诰、步虚词等歌颂赞倡之类的著作。


    12、章表类。为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词等。


    以"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来划分、整理道教经籍,既反映了其传授系统,又反映了其实际内容。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种双重标准的分类体系。它的发明和应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后世道经越来越多,传授系统纵横交错,渐渐地混乱起来。首先,"三洞"之名已失去了原来的含义,难以确切地反映出本部经书的真实内容;其次,"四辅"之下没有二级、三级分类,过于庞杂,检索起来显得不便;第三,"三洞"各分"十二类",既有牵强之嫌,亦有重复之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