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4-3-6 07:28 |
---|
签到天数: 55 天 [LV.5]辟谷中学I
|
问与答
问:是不是导引注意力是我们唯一的自由,而其余的一切都为法所掌控?
答:一切都为法所掌控。导引你的注意力是唯一解脱你的方法。你可以为所欲为,但如果你起习性反应,法就会束缚你。如果你只观察,法当然会解脱你。这是自然的法则。
问:要如何划分认真的用功和贪求?
答:问得好。如果你贪求认真修行,你贪求的是成果的获得,或者最起码养成了认真修行的执着。如果你发觉自己不认真用功而变得沮丧,这中间就有贪求在了。只要接受你没认真用功,然后从头开始就好了,知道自己必须认真用功。那你就会一直进步。
问:中性的感受是否源自中性的习性反应,而我们是否希望将之改变成只是观察?
答:中性的感受源于无明。无明被当作是无常的现象而观察时,它就会消失。有时当非常粗重、坚韧、不愉悦的感受消失后,对无常会有浅显的了解,也很有用。在觉知到波动的微细暗流之后,会更深地体会到,这个感受是时时刻刻生起和灭去的。
问:如果一个禅修者翻滚在感官欲乐的妄念中好一阵后才开始观察,他是在使业习saakh±ras 变本加厉地增长而没净化,是吗?
答:以往增长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现在你少许片刻的观察就会变成几秒,几分,几小时,这就计上你的功德了。修习内观你就知道,每当你在感官欲乐中打滚时,你就在增长痛苦,而你观察多少,你就能从中脱离多少。
问:佛陀的教导好像意指随着呼吸扫动注意力。那么在这个修习上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来练习是出自那里,又有何重要性?
答:当佛陀说,sabba-k±ya-paμisa½ved2 assasiss±m2’ti sikkhati,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 “sikkhati” 是“学习”的意思。在其他地方则用paj±n±ti(“他正确了知”)。你要学习以一口气能通扫全身,而要学的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让坚韧的部位消融,等到全身都消融了,你就能够通扫全身。然后你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因为纵使全身的感受都开了,仍可能有小的未知区域。你学习去达到bhaaga-ñ±oa 坏智(消融)的阶段。
问:念住经概述了四种的观法以及多个修习方法,然而你只教在身上观呼吸和感受。对各种修习法也没有以其重要性来排序。为什么不也教所有的修习法,诸如行禅和看念头等等呢?
答:传承有多种。同时佛陀,一位觉者,也对不同的人依其背景,能力和性向教以不同的入门所缘。然而,当他们前进时,所经过的站都是一样的。
本传承从呼吸的练习开始,由此禅修者进而体验感受,然后体验生灭。而觉知呼吸和感受会引领你至最终目标。并不禁止尝试别的方法,但如果你在这儿已有所进步,为了好奇而在别处也试试,就会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已全身到处都感觉到感受了,现在又要在其他的地方试试观察走路——每只脚举起和放下而没去感觉感受——你本来已能在微细层面上感觉感受的能力就会变钝。再回来练这个教法时,你就不能够很深入地感觉感受了。当然有些人的心是粗糙,毛躁型的,对他们来说,细致的呼吸是很困难的,那么或许走路比较适合他们。
要在一个小范围内感觉细致的气息也的确困难。如果你已能清楚地感觉到它了,然后你却要试用你的手放在胃部去感觉它——这是多么粗略的方法——你是在退步。佛陀要你从o¼±riko 粗重迈向 sukhuma 微细。假如在某个阶段有些粗重的东西从内里生起来,那是不得已的;但只是因为好奇而要刻意地以粗略的对象来修练,就好像要从另一个方法的开宗明义起头,而忘掉你已经到达过的各个站所有的细致实相。如果有那个其他方法比较适合你,就要一门深入而达到最终的目标:然而时间很关键。别将你宝贵的人生花在四处玩票上。
问:“我”是否定的。
答:是的——“我”是否定的!
问:那么需要觉悟的是什么?
答:无明需要觉悟,束缚需要觉悟。没其他的了。
问:你如何定义慈悲的心呢? 当我们处理自己的痛苦时,可以带着觉知来使用慈悲吗?
答:当你心中有慈悲时,就接受你的心是一颗慈悲的心。当然对你自己要仁慈,爱你自己,要把自己当作是你慈悲的第一对象。每当你产生习性反应saakh±ras时,那怕对别人产生贪爱和瞋恚,你都残忍地强加痛苦给你自己。你的愤怒伤不了一个好的内观修行者——它也有可能伤或伤不了他人——但你自已是受伤害,而变得痛苦了。要避免。要对自己仁爱和慈悲。
问:我们这种内观,对于感受(vedan±)的诠释最不同于佛教的其他传承的内观了,这是真的吗? 如果不解释为身上的感受,那么其他的传承是如何定义它的呢?
答:是的。其他传承只把受vedan± 当作是心里的感觉。我们不谴责其他的传承,同时也没错,受 vedan± 是心的四蕴之一。我们一定要用解释,而不光用翻译,因为佛陀所用的一些字,他之前就曾经解释过了。比如说, 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就已经被他解释为感受生灭的感觉。再者,现今有很多字汇,要么已不用,要么就带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必定要回到三藏Tipiμaka 里去找佛陀所给的原意。佛陀已解释过,乐受、苦受(sukha, dukkha vedan±)是指身上的感受,而他用喜和忧(somanassa, domanassa)来指心理的感觉。在受念住里他不用 somanassa 和 domanassa 而用sukha 和dukkha vedan±,因此我们必定要以感受来修习。
※ ※ ※
你在智力上已理解的,和你已经实际体验到的,都要拿来用。不但要在课中,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正法。习性反应总是充满了负面性。要过正法的生活。不论外头发生了什么,就要往内里来观察感受的实相,并且保持平等心,那么你所有的决定和所有的行动就会健康——不起习性反应,但采正面的行动,对你好,对别人也好。
愿你们都能过有益于你们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愿你们都享有正法最好的果实:安详、和谐、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