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672|回复: 1

物质宇宙的信息本质1-----一本送给全人类的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11-4 15:54
  • 签到天数: 118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4-6-11 16: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质宇宙的信息本质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宇宙中时,我们是否曾经想过,我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计算机是人类的造物,是信息的载体。计算机能够显现出所有的声音、图像、文字,这些所有的声音、图像、文字,这些计算机里面的世界,这些存在,其本质是什么呢?他们只不过生活在人类所设计的二进制思维世界中不断运行,只不过是一些电子在里面程序性的运动,它们之所以看起来那样只不过是一些程序的作用而已,它们的本质就是这些二进制的程序或者说它们的本质就是“信息”而已。这样,这些所有的声音、图像、文字都是一些电子在运动,所以这些声音、图像、文字只不过是“幻象”而已。

      在四维物质宇宙中,时间也是一个幻象,而在更高维度中,一切又是完全统一的,四维物质宇宙中的“空间间隔”使我们认为物质是分离的,但实际上是一体的,完全统一的。这样,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的大脑的幻象而已。人类的大脑就好像一部巨大的计算机,处理这信息,而我们也像计算机里面的二进制思维一样,也以固定的思维来思考,当这些信息被大脑这部计算机处理了以后,变成了图像、声音、文字、感觉。我们就看到了物质实相,这些信息却被我们的思维所规范化了,成为这一切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而这些实相的本质是“信息”,或者说来自整体(合一)宇宙中的信息,我们的思想就像计算机里面的命令一样,让我去运作并创造了我们的外部环境。我们所看到的,正如计算机里面的一样,都只不过是一个“幻象”而已。
    @_Q8`@XM4(W@@%H9]0]5[HR.jpg
      下面,就是几个例子。

      1982年,物理学家阿莱恩•阿斯派克特(Alain Aspect)领导的研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

      他们发现,在特定情况下,次原子粒子,例如电子,无论彼此相距多远,都能互通信息。不管是10英尺还是100亿英里,它们似乎总能知道彼此所处的状态。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人们长期信奉的爱因斯坦原理,即任何通讯都不能超过光速。由于运行速度大于光速相当于打破了时间屏障。阿斯派克特的这个发现令人不安,因此有些物理学家煞费苦心,想要以巧妙的理由敷衍了事。但它也激发了极具震撼性的解释。例如,伦敦大学物理学家大卫•波姆(David Bohm)相信阿斯派克特的发现暗示客观实在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但它本质上不过是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息图。 在了解波姆作出如此惊人论断的原因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全息图。简而言之,全息图是利用激光制作的三维立体图像。

       为了使人们更形象地理解这个观点,波姆提供了一个假想场景:想象一个鱼缸,里面有一条鱼。同时想象自己不能直接看到这个鱼缸,而是通过两台电视摄影机知道它的存在以及它里面有什么。一台摄影机对着鱼缸的正前方,另一台对着侧面。当你注视着两台电视监控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呈现在每个显示屏上的鱼是不同的实体。当然,由于摄影机的机位角度不同,两个影像也会略微不同。但是当你继续观察这两条鱼时,你最终会觉察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当一条鱼转动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稍微不同的相应动作;当一条正对前方时,另一条总会朝向侧面。如果此时你仍然没有看到全景,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两条鱼之间一定存在某种感应。但是,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波姆说,这正是在阿斯派克特实验中的次原子粒子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按照波姆的解释,次原子粒子之间超光速的连通现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在实在的更深处,存有一种我们尚不知晓、更复杂的空间维度,就像那个鱼缸。而且,他补充说,我们将物体,如次原子粒子,看做相互独立的实体,其原因在于我们只看到它们实在的局部。这些粒子不是分离的“部分”,而是一种隐于深处、根本同一体的不同刻面,就如同前述全息的、不可分割的那朵玫瑰。提到的玫瑰一样无法分割。而且由于物理实在中的万物均由这些“幻影”构成,宇宙本身即是是一种投影,一幅全息图。

      这样一个宇宙除了自然的幻影以外,还拥有其它令人惊异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表现出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它将意味着世间万物在实在的更深处终究相互关联。即,存于人脑的某个碳原子中的电子与所有次原子粒子相通,这些粒子构成了每一条在游弋的鲑鱼、每一颗跳动的心脏和每一个在天穹中闪烁的星星。一切事物都相互贯通,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分门别类和拆解细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但是所有的分类都是必要的人为产物,而世间万象最终归于一张天衣无缝的巨网。
      在一个全息影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被视为基本原理。因为在一个万物相互完全连通的宇宙中,方位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时间与三维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能被看作一种更深层秩序的投影。在其更深的层次上,实在只是一种超级全息图,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共存其间。这说明,只要有适当的工具,我们甚至有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进入实在的超级全息层中,并从中截取早被遗忘的古老场景。

    在大脑研究领域独立工作的史坦福大学神经生理学家卡尔•普利布兰(Karl Pribram),也相信实在的全息本质
    在普利布兰试图揭开大脑如何及在何处存储记忆的谜团时,受到全息图模型的吸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无数研究都显示,储存的记忆分散在大脑各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在1920年代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中,大脑科学家卡尔•拉什利(Karl Lashley)发现无论切除老鼠大脑的哪个部位,都不会消除它的术前记忆,仍旧能够完成它曾学会的复杂动作。当时存在的唯一问题是,无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令人好奇的“整体存于每个局部”的记忆存储本质。

    到了1960年代,普利布兰偶然获知全息图概念,并意识到他发现了大脑科学家们一直寻找的机理。他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神经元,或一小簇神经元中,而是存于神经冲动的图案中,它横跨整个脑部,就像激光干涉图案遍布在包含一个全息影像的底片上那样。换句话说,普利布兰相信大脑本身就是一个全息图。
    普利布兰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大脑在如此小的空间存储巨量记忆内容的缘由。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平均寿命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1百亿位元(bits)的信息(大约相当于五套大英百科全书所含内容)。与之相类,人们发现除了其它能力之外,全息图还具有令人瞠目的信息存储容量——只需改变两道激光束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一立方厘米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1百亿位元的信息资料。

    如果大脑依照全息原理工作,那么我们所具有的特殊能力——迅速从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任何资料,就变得好理解了。如果一个朋友让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时,你会想到什么,你无需笨拙地检索大脑中按字母排列的庞大档案才能得到答案。相反,由其引发的“斑纹”、“马科动物”和“非洲野生动物”等联想,会即刻跳入你的脑中。的确,人类思考过程中最奇妙的表现之一就是,每一条信息都似乎瞬间与任意其它信息交互连通——另一项全息图固有的特性。全息图中每个部分均与任意其它部分相互无限关联,这也许是大自然全面关连系统的最重要例证。

    记忆储存不是唯一借助普利布兰的大脑全息模型予以解答的神经生理学谜题。还有一个是大脑如何将它由感官获得的大量频率(如光频、声频,等等)转换成我们知觉的具体世界。频率编码和解码正是全息图最擅长的。正如全息图类似某种镜头,某种将显然无意义的噪杂频率变成完整影像的转换工具,普利布兰相信大脑也有一个镜头,利用全息原理将感官获得的各种频率转变为我们知觉的内在世界。

    大量的证据显示,大脑基于全景图原理工作。实际上,普利布兰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神经生理学家的支持。意大利研究人员雨果•祖卡莱利(Hugo Zucarelli)最近把全息图模型应用到了听觉领域。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无法解释何以仅凭单耳听觉,人就能无需转头即可确定声源的位置。他发现,全息图原理可以解释这种能力。他还开发出全息音响技术,这种录音技术能够近乎完美地做到还原原声场。
    )2KST@70RI)%Y[T2CRCF{O3.jpg
    普利布兰相信,我们的大脑依照来自频域的信息输入,以数学方式构建「硬」实在。这种想法在许多实验上得到了验证。实验发现,我们的感官对于频率范围的敏感度远远超出我们之前所认为的。例如,研究者发现我们的视觉对声频很敏感,我们的嗅觉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嗅觉频率”有一定关系,不仅如此,即便我们体内的细胞也能感知很大范围的频率。这些发现启示我们,只有在知觉的全息图领域,这些频率才被整理归类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同感觉。
    但是,普利布兰全息图大脑模型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是在将它与波姆的理论结合之后才显现出来的。因为如果这个有形世界只是次要实在,真正“存在”的只是一团噪杂的全息频率;而如果大脑也是一个全息图,并从这团噪杂频率中取出一部分,然后以数学方式将其转换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实在怎么啦?简单地说,它不再存在。

    这种有关实在的惊人新论,即波姆和普利布兰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息范式”。 包括波姆和普利布兰在内的众多研究者都注意到,全息范式可以很好地解释许多特异功能现象。在这个宇宙中,个别大脑实际上仅是一个隐形的较大全息图的局部,而一切又是相互无限连通的,心灵感应或许仅是进入了全息层次。显而易见,这样就能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相距很远的两个人能够传递意念,并在同时有助于我们揭开诸多心理学上的未解之谜,尤其是一些个体在意识改变的状态下所体验到的众多奇特现象。格罗夫感到全息范式提供了一个了解这类现象的模型。

    1950年代,在格罗夫研究使用LSD(一种迷幻药)做为心理治疗工具的过程中,他的一名女病人突然确信自己变成一条史前时代的雌性爬行动物的宿主。在她处于幻觉的状态中,她不仅极为详细地描述了她受困于这种爬虫的感觉,同时还指出在雄性爬虫的头部两侧长着彩色鳞片。令格罗夫大为惊讶的是,尽管那个女人事前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之后从一位动物学家那里得到证实,某些爬虫头部的彩色部位在刺激性冲动方面的确起着重要作用。
    那个女人的经历并非个案。在格罗夫的研究过程中,他碰到过多个病例,病人们退化并变身为i进化史上几乎所有的物种。(另外,他发现在这类经历中常包含了隐晦的动物学细节,而后来证实准确无误的)。

    回归动物王国并不是格罗夫在其研究中遇到的唯一令人迷惑的心理现象。他还有一些病人似乎进入了某种集体的或族群的潜意识中。那些没有受过或受过很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详细描述琐罗亚斯德教徒的葬礼和印度教的神话场景。在其它类型的体验中,有人能令人信服地描绘出灵魂出窍的详情,或预见未来,或倒退回前世的回忆。

    在后来的研究中,格罗夫发现在未使用迷幻药物的心理疗法中,也出现了相同程度的现象。因为在这类体验中的共同要素是,个体意识似乎都超越了自我通常的界限,和/或时空的限制,格罗夫将此现象称为“超个人体验”(transpersonal experiences),并在60年代晚期,据此创立了心理学分支——“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进行专门研究。

    如格罗夫最近所言,假如心灵确实是某个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这个统一体便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不仅连接一切存在着的心灵,同时也与每个原子、生物体以及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广袤之域,果真如此的话,心灵偶尔踏足这个迷宫,产生超个人体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QQ图片20140521204714.jpg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9 02:50
  • 签到天数: 29 天

    [LV.4]辟谷小学III

    发表于 2014-6-11 18: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万物同一体,收藏起来慢慢阅读,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