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9-24 10:46 |
---|
签到天数: 738 天 [LV.9]辟谷大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7-4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金刚经》中汲取养性智慧
尽管全文只有5176字,却被誉为“经中之王、诸佛之母”。记载着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时的本来面目与讲话实录,《金刚经》尽管是一部佛教经典,但并非只有佛教徒才需读。只要你感觉自己的身心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负累,只要你的生活中还有困惑、烦恼和焦虑,《金刚经》的空性智慧,都可能帮助你在某种程度上解脱,甚至带领你契入“无住生心”的境界,达成某种意义上的自由,找到一种“不焦虑的活法”,进入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
尽管可读、必读,但其经文的晦涩却令人望而生畏。所幸,传统文化研究者王觉仁撰写了《没有烦恼的世界:金刚经智慧课》。作者结合20余年精研《金刚经》所有得,用现代人的思维和语言方式,将古老佛经中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妙趣横生的精彩阐述,让迷惘而焦灼的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涤净心灵的种种染污和尘垢,开启本自具足的空性智慧,让心灵获得安宁自在,坦然面对遇到的任何事,清醒、自在、从容、喜悦和幸福。
《金刚经》的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如利剑,斩断众生种种妄念,般若是大智慧,波罗蜜即到达彼岸之意。“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所能用语言来表述的能够达到彼岸的智慧,还不是真正的能够达到彼岸的智慧,真正能够达到彼岸的智慧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人生要从此岸成功到达彼岸,仅靠能用语言来表述的修身是不够的,只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养性”才是终途。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生此岸的生存困境,首先就是“生不逢时”的问题,生于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不是个体所能决定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一方面是对名与利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执著,沉重的肉身限制了心灵的自由飞翔。“我身何在”的根源正是“心归何处”,找不到心灵的安放之所,也找不到一个坚实的背靠,使的心灵处于游离状态,这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此有彼有,此灭彼灭”,空无自性,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有外在的“假相”皆不可靠,人类只有摆脱外在的奴役,才能找到自己的本真状态。上帝曾在理性中丧生,天道也屡遭质疑,甚至走向没落。找不到精神家园可怜,背靠于外设的异化人自身的终极则是可悲。所以,我们都不应该存在对外在终极的预设,而应该在自身中寻找精神家园,并实现从外在寻求依靠转化为“内在的超越”。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心灵尚未找到终极的归宿或本真,才有对生命常驻的寻求、名利双收的期盼、“生不逢时”的感叹。而正是这种“我执”,才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和“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从而陷入种种困惑和痛苦。有限的生命在因果关系的体系中得到延续,从生存的困境走向超越,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破除我执,清净本心、离欲无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一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破除执著最好的方法,就是无论是看待自己,还是看待这个世界,都要建立起符合事物真相的“空观”。人生养性,最根本的就是《金刚经》所说的“空性”,是破除对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执著,破除对佛法本身的执著,破除对“空”的执著,对一切都不执著,包括对“不执著”本身也不能执著。人人都成为菩萨,是不可能的,但当我们纠结烦恼的时候,尝试一下放空,未免不是好方法。
修身是使自己的身心向着既定的方向和标准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则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读完《没有烦恼的世界:金刚经智慧课》,我最大的启发是:养性是修身的前提,如果不解决养性的问题,修身本身就可能陷入“我执”的陷阱,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和“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纠结中徒生烦恼。很显然,“养性”是一开始的事儿,更是一辈子的事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