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8-2-5 14:18 |
---|
签到天数: 202 天 [LV.7]辟谷中学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21 15: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老师开示:念先动还是气先动
: d; Q) s. } P& v2 y4 x) t, V4 X, S8 [) D3 `
南师:你要知道,念头和息是两回事,假如我们每个思想都能和息配合,就会进入禅定了。2 k+ |7 o4 _8 W, M4 \4 M* ~
# r( j( Q3 b( h3 k8 X
多年以前,我大概二十五六岁时,有一天陪同我的老师散步。他忽然抓住我的手,问:“是思想先动还是气先动?”我毫不考虑就回答:“当然是思想先动。”他把我的手一放,说:“了不起,你真懂了。我问过好多的老前辈,他们都认为是气动了念头才动,其实不是的。”
9 S1 d% ?4 h" W7 _ : }' T! u, z, J; ]
所以,念头和气是两个东西,要能做到呼吸不动,念头专一不散乱,这叫做“心息相依”,在密宗叫“心气合一”。念头不散乱,只有一个念头,与气合一了,是很重要的。像这个女孩(加注:南师前面讲到:像某人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时,最近几个月跟着妈妈打坐,她就告诉妈妈,其实人的呼吸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在肚子这里呼吸的。),虽然已经有过月经了,但是因为心念比较清净,就容易做到在丹田呼吸。年纪愈大,心愈乱。思想愈动,气也愈短,就不容易做到了。
, g: l" m( s6 O0 l
$ y$ h4 f7 v' _( r5 M打坐时能先做到气充满下半身,继而到四肢,然后鼻子没有了呼吸,那就差不多要到止息了。
5 A2 n; I# T* ^: D$ c) m ! T# b) q* i% L7 f. |* o
圣吉:我有时打坐时呼吸已停了,我注意到:如果又开始呼吸,是因为我的念头动了。换言之,也是念头先动,气再跟着动。9 a$ W( f# c. ^# Q' o. H' w
( S* X v, L7 T( @0 A: s2 X
南师:是的,念动然后气动。要心息相依才能得定,心动了,息也就动了。有时一个人在极度专心工作时也会有暂停呼吸的情形,在受到极度惊吓的时候也会如此。这是因为心念高度集中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心念的关系。念头清净了,呼吸也放慢了。了解这个,对于你的身心会有很大的帮助。2 C6 I( b' a# J% a. Z$ k1 C
6 K% @0 X9 z! U. u9 O- R6 H# @所以第一要明白自己呼吸的长短,佛经说:“息长知长,息短知短。”而息充满全身也知道,息导致全身每一个细胞起变化也知道,这个知道的知是心的知。可是一般人解释错了,认为息是呼吸,注意力就放在一进一出的呼吸上,变成在练气了,这是大错特错。知道息长短,是要知道这个不呼不吸暂停期间的长短。开始时,这个暂停的期间是很短的,慢慢练习久了,念也定住了,能跟他配合,气就能充满你全身。
, B% @; _( M: d% g7 w ) z: S' \+ H t3 N
5 s+ }/ y- |1 f; b《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 X6 U6 [" U& s" J5 ~
9 ]/ c9 W/ {' U3 b-------------------------
) g+ q3 E' w5 l! {; k2 Y. {# Q
u, r3 e% U# e* P: m你的想阴(思想)同呼吸,地水火风,是不相干,又是绝以相干;因为心动气就动,气动心就动。思想是心意识作用。所以我常说,当年和我的老师袁先生两人从山上下来,到了四川内江,正在街上走;这是讲禅宗做法了。
) @6 Y& R9 s2 @: }: ~ 9 B! G: u. L( m% S
我那个老师回过来就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哎,我问你一个问题,念先动还是气先动啊?”我们在走路,还在说笑话,突然,他就这么一问,我说:“念先动。”哈哈,他大笑,把手一放说:“你对了。”我说:“先生啊!”我们当年不叫老师叫先生,“你怎么突然问我这个问题?”* w: d! P$ S8 q& d2 f7 }- G5 Z
: E. r) L( \, x8 ]0 X2 ?/ V他说:“我还有个老师,你没有见过,还是你们老乡,浙江人。我学佛跟他开始的,他修持很多年,现在是我供养他,就住在我对门。”
" Z* K" p3 [7 t$ u / r( o/ n7 q! o8 @
我说:“哎哟,怪不得,先生啊,我到你家里,前面进进出出有个老先生,两夫妻,是你的老师啊?他们两个人,好像都不大像我们一样讲话。”9 ~1 f" r1 B1 t* v% v
( ~- U% Z2 Q) a/ c. n3 o他说:“他正在修持,他主张先修气,我说先修念,我们这两天就谈这个问题,两个人意见出入很大!所以我路上就问你。我明天带你去见太老师,你们两个谈谈。”) N6 P$ Y0 w) f$ F* k
- n1 j& Q' u {念动还是气动?你如果警觉就知道,自己的念头一动,气就跟着动。念和气是两回事。所以你打坐做功夫,刚才我们讨论,走大乘禅宗直接的路线,心念本空,念念自性空,不是你去空他,他空你的。
2 A* s' N4 u0 ?9 K; T6 D0 y 3 @7 b+ r' x" D7 c6 g! k3 T4 m
但是念跟气,两个是分不开的,像黏住的双管。所以当人死亡的时候,第六分别意识一昏迷,慢慢气就跟着断了。当人一昏迷,临死的时候,下面冷到哪个地方,气就停到那个地方,这个识就散到那个地方。最后一口气出来,气就没有了,第六意识完全散了。所以现在一口气在,你的心念跟气是离不开的。$ @4 [2 r2 x8 {8 \; F
6 t) G( h) O( W: [+ e* p可是念跟气两个分途,你看,像辛师在那里注意看书,或者你在注意打拳,这个时候气跟心两个专一,当你很专一的时候,那个呼吸一定是停掉的,是不是啊?唉!你们也不去体会。当你专心想问题,想个东西要写,或看个东西,一刹那,呼吸停住了。或者我们在说话,突然一个陌生人进门,“呃,呃,你是谁啊?”那一下呼吸是停住的。“哎啊!是你呀!”放心了,呼吸来了。念跟息是这样,永远不会合,所以道家叫“降龙伏虎”。这个心念像一条龙一样,龙是什么意思?变化无常,变动不居是龙。虎是气,猛虎一下山,这个气一来就伤人了。所以道家说降龙伏虎,先把念头降伏,就是《金刚经》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其虎,就是修气。" S( ~2 N, F9 Y4 w7 g2 g% V
% C, ]" J" [5 w这个念跟气两个不合一,所以刚才把气分几层告诉你们(加注:风、喘、气、息)。上座修安般法门时,才发现思想乱飞,跟气是不合一的。平常我们活着,谁管自己的呼吸啊!自己活着几十年,有没有管呼吸?不打坐的时候,你们说有没有?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知道?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才听到鼻子有呼吸来往,对不对?平常都没有管,你看这个心跟它是分开的。* O" p P, x* l- C5 F e. q
( g. R+ l7 p7 ?3 Q
如果一个真有修养的人,就是这样讲话,乃至打拳,晓得心气本来合一的,不要硬闭着气,出拳时还要“嗯,哎”!哎个什么啊!本来合一的嘛!: q/ @0 ]5 e* _1 j+ l9 x
/ g: _. j) J" x) H4 S; r你们注意,这个心气本来合一,可是又两个分开;因此修行的方法,先走风大,安那般那路线,叫你把心拉回来。等于拿气做一条绳子,你这个心念像个猴子,外面乱跑,拿这条绳子把这只猴子栓过来,归在一起。: H x, X+ X; Q( P( @( C
3 z& X7 ^6 z8 B6 N; q- |
6 U' M1 t# A) L% D. J$ X; k《答问青壮年参禅者》2 `3 K' T* l4 _4 T! H+ q( {" [+ P
8 s3 k4 q- ~& I$ Q-----------------------
- d! `5 b$ ]9 C! f# T1 | / X) j# R6 \- s i! H+ R% L1 M
要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我们生命的同类又是什么东西?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念头,这个思想,同呼吸差不多,属于同类。思想或者念头,它是跟着呼吸的。我们一般习惯把思想叫做念头。
7 E3 y) b r( h- I; }- C8 ]
. f0 z: ]. x& J# S4 X7 [我年轻的时候老前辈问我,念在先还是气在先? 他是问我们这个思想先动还是呼吸之气先动。我说是念先动,气就跟着动。我是脱口而出,老实讲那是冒充的。老前辈笑笑不答。我们恭敬而退,下面也不敢问了,他要打坐了。像虚云老和尚,他一天到晚盘着腿坐在那里,谈话答复你几句,然后眼睛一闭;你再问,没有声音了,他入定啦! 反正不理你了,这些老前辈都有这个风格。9 b2 i, Y& |* u( D
8 v; K# M* y9 c2 z9 C S我出来以后跟我的老师谈起,他说,你答复得太好了,但是他跟你的意见相反,他认为气在念之先,因此要修长生不老之术非练气不可。我说,哎哟!他的问题我正好一刀杀进去,刚好刺到他的痛处啦。老师说有这个味道!老师又问我,你当时答复有把握吗?我照实说没有,我是冲口而出随便讲的。他说,你去注意几天看,究竟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过几天,老师想起来,胡子一拉问道,参出来没有啊?念先动气先动?我说念先动。老师说,对!好!这是重点。
$ f8 a6 g- J8 N. K
* e+ C; V% L' ]+ a, e( N# a0 i A6 W这句话是说,念头、思想和气是同类的东西。拿佛家来讲,我们这个身体四大皆空--实际上这个肉体生命,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属于身体上的物理性质。骨头等等以及肉这一类属于地大,所谓固体的,水大是液体,火大是热能,风大就是身体流动的这个气。还有一个是空大,每个细胞中都有空隙,都有气可以流通,没有气流通就会病、会死亡。
; v) u: h( F7 N f; d 4 y- Z/ b7 e7 B; [9 H0 f
修到了四大皆空,这个肉体可以化掉,第一步是感觉没有“我”的存在,进一步别人看你看不见啦。到达了四大皆空境界,就是道家所讲“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气不是空气的气,念头一动要它凝结拢来,要给你看见或看不见,都可以办到。不但道家做得到,佛家也做得到。但是道不在这个上面,这只是工夫。当然做到这种工夫也很难,非要至高的定力不可,它的原动力也在这个思想念头。至于心物一元的形而上道,那完全就是从念头思想这个路上去的。也就是说,我们坐在这里入定时,还有没有知觉?就是这个问题。
5 g/ r- \& d8 x$ E# B- G3 I
; z& \) l; V, s3 k3 Z现在来讨论“定”。不管道家佛家,定有很多种,定中有没有知觉?如果说入定是无知觉的,这个定没有用处,又何必修道呢?修成也是一个木头、石头。如果说入定时候也有知觉,这个知觉同现在的知觉状况又如何区别?应该说入定的时候,知觉不靠这个呼吸了,不靠四大的风大。古人认为靠风大的关系是个大秘密,所谓“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神通变化怎么来的呢?在佛家有一句话,显教没有,密宗里头有,就是“心风得自在”。道家后来把佛家的话改了,说到了最高处心息相依。- t2 _! T) U* d
& E( `& @" m1 J什么叫心息相依?也就是心风得自在。我们这个气,鼻子呼吸是很粗的;进一步是心肺部分的呼吸;再进一步,普通所谓丹田呼吸,胎息,在肚脐以下;再进一步,息到达足跟,整个地停掉而气住,不需要呼吸了,脉也极少跳动了。到达这个样子可以说是“心风得自在”,是心息相依的初步,不是坐在那里数呼吸。不到气住脉停,心风不能得自在,心息不能相依。心息相依就是心风自在起用,这才有一点同类的现象。
6 g# q3 d5 D* S
! x5 y# _& \ U# y) K: I Z# F3 n5 U这是本身生命同类的道理,把它配合起来用,叫做阴阳相配。心念思想看不见,属于知觉部分;呼吸比较有感觉。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修道很简单,人的生命两个部分,一个感觉部分,一个知觉部分。你说我气脉通了,有光啦,看见什么,见鬼!活见鬼!看见什么的境界都是属于感觉部分。能够把知觉部分、感觉部分完全训练到空,自在了,修禅定也好,修道也好,初步的基础才算有了。自在了以后怎么办呢?基础打好了以后将来再说。这一段我们提出来同类。
/ b3 g3 V& R5 A7 p8 L( [% u$ z' C / e" ^2 _: Z7 @: F+ u) C
9 c& j# J7 n( }' g《我说参同契》中册
- S4 L( {6 X( ]! p0 T) e( F7 t- T $ C6 y& }& Q& f4 J: Q
----------------------1 d/ m# D3 [- N7 O0 B0 Q, T
% `2 V0 {! v( S2 A
呼吸法是练气修脉的方法,它本身是生灭法。凡是生灭法都是现象,不是道体。在此告诉你们一个重要道理,我们念头思想先动,还是呼吸气先动?念头动了气就动了。一个人如果念头完全不动,呼吸自然停止;呼吸停止的时候,身体本能也就完全充电贯满。所以练气功修九节佛风种种呼吸往来的修法是很笨的事,不能完全充电;真正充电的时候,念头完全不动,不呼也不吸,就充电了。7 R1 y! |$ N2 c/ w" p: D5 W
; o# m J0 _+ T
《观音法门略讲》1 s6 [+ Q3 f- C' ^% z q
+ ~% G) c* ^! n& P0 s; ~----------------------7 N3 a0 C* a6 [" z3 q
2 I2 ^ Z1 b: \! ], R% ]; x J
你们打起坐来,思想到处飞,收不拢来。思想为什么不能清净呢?因为你自己那个电风扇的电源没有关掉;也就是说呼吸在动;呼吸动思想就动,思想动呼吸就动;换句话说,“心”、“息”两个没有合在一起。
6 J) f5 S! x& r3 D# n ; z7 l- i1 A9 |5 k/ G& V1 U- G4 ~
我们中国人有句骂人的话,“没有出息”。这是道家的话,说你呼吸不对,没有出息,闷住在那里变成笨笨的,所以要有出息才对。没有出息是什么人?这句话好毒啊,如果没有出入息就是死人,因为死人才没有呼吸往来嘛!所以这个息有这样重要。
% q' r" f" R# @0 g9 B O5 T1 u
6 |) e$ p" f# ?# e1 {* }现在告诉你,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 I+ a8 m* H6 H/ J
) ^+ d9 U" ^7 H$ i2 A因此道家懂了释迦牟尼佛修出入息的法门,就有个比喻叫“降龙伏虎”,要把这个、那个思想拴住。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8 u2 s* J9 p2 e% A" u 4 I$ S( J& `1 _2 U3 P v4 w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4 c; x) o' A! v# d h' _% @
6 @) w) w# I- R1 l: d, |. g/ M《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G8 [* g, D) Q! P $ q2 W. V2 ~6 V* l7 K$ ?
------------------------+ q. L! K9 X3 u, d7 d2 v3 Y9 Z
" O9 k+ A0 o, A3 R我在年轻学禅时,我的老师袁先生对我说:“对面的院子从来不开门,里面住的是谁你知道吗?那就是你的太老师,是修道丹法的一位老师。”袁老师早年也曾学道,他老人家后来供养了这位学道的老师半辈子,真是数十年如一日。有一天袁老师要我去参拜这位太老师,可是他对我说:“你去看太老师之前,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先回答了再去。你说说看,到底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我当时脱口而出便说是念先动,他听了以后才让我去看。原来我的那位太老师因为是修道家的神仙丹道法,始终坚持是气先动,而袁老师则认为是念先动,但是又不愿去反驳老师,也不敢苟同。1 e" h; T& [; k2 |, J3 q
2 M! ]3 f r: g$ q. o
不过后来我再经过研究,认为不但是气先动不对,念先动也不对。根本上分先后就不对。严格地说,分不出先后,念动气就动,气动念就动,就是老子说的“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心物是一元的,心气也是一元的,是一体的两面。好比一只手,有手背也有手心。伸一只手出来,是手背先动还是手心先动?有形的是同时动;在形而上则犹如禅宗的道理,不是手背动,也不是手心动,是伸手者的心动了。心、手背、手心三者合一,所以后世的禅师们也有画一个圈,中间加上三点,这就与“太极含三”的道理一样了。
5 ?5 A- D+ D% W6 T * ^8 p6 v8 x) X+ M# m: A
《孟子与公孙丑》* L( L# M, |) _/ t
8 M& U5 [% {8 i9 S; @( l; x
----------------------
3 B9 O' ~% Z H/ v9 ~+ ^6 t- p/ ^0 l2 o! ?+ d C! ~8 ~
) d! V! ^" Y" N5 q: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