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8-14 12: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日
) s7 J0 A" ~4 h. o+ O; N: f
% T4 Z1 w7 g. T8 r! I完全辟谷第三天。精神很好。早上起来,有点耳鸣,枕头低,落枕了。我把两手小指塞进耳孔,快速拔出来,两次,耳鸣止住了。这是道家常用方法。静坐片刻,静坐中摇头晃脑,脑袋左转数十下,右转数十下。这样可以使颈椎保健。叩齿三百下。# n. [- R$ S. o. R/ K
/ b1 S, W- b5 g3 @& z w% i8 x好消息。上月闹牙病后,不能喝冷开水,,一喝,牙就渗得难受。今早喝冷开水,没问题了。: n8 x! |0 x1 y: Q" m, A4 Q
. L: ?( u& d3 Z( k/ V5 e$ I; n7 A
小便黄。这是正常现象。辟谷第一天,宿便排出,腹中清静。古人说“若要长生,腹中清静”,就指辟谷服气而言。* Z( J# p! F8 D+ c
. ], {2 ?. v$ ~' x
昨晚教侄儿导引术,结果,自己的气脉很快通畅,主要是,准备式是升降式,使气升清降浊,这样,感到左小腿不冷了,寒气排出去了,左腿发热了。修炼的原理,不外气的升降、开合。《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0 V$ C7 [4 N0 b& [5 B
* K# ?# K: r( D% m6 k! ?我仅把这两式公之于此,修炼辟谷的人可以学习。其他内容太复杂,暂不涉及。& V) L8 M4 r4 h" o+ ]0 g) y5 n
) O' q& A" \) z: L. e- \
起式:一气道生,降浊升清
; {6 N1 f2 V! W0 J/ o1 b( N- q1 i V
口诀:
) S' }9 e- H" O: I9 X5 l: l( z; l( a0 L; I" Q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 N$ t& \0 u) D* T0 R2 _8 u; P5 p6 i5 W( s9 {3 k6 U/ ?$ n) J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T' |. {0 j& c
3 Q1 A) L5 w" t8 @& C1 [
要观想宇宙间充满了元气,人和宇宙万物都由此元气化生,丹士通过特殊的修炼方法就能沟通、摄取这种先天的生生之气,从而返本还原,修成大道。
h6 @- X! [! c6 u8 e* H3 R
. w3 Q1 s4 p7 |: N% \( b动作:身体直立,两腿分开,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掌心向下,手掌与地面平行。随着缓缓吸气,双手掌缓柔地向上抬起,大约抬至与肩部平齐处,吸气毕。随即缓缓呼气,双手掌慢慢向下降落。再两臂伸直慢慢抬升至与肩平,曲肘收双掌,掌心始终朝下,两臂始终平行,再轻轻按下双掌。如是重复9次,或9的倍数。# n" B- Q) M- O) ^( ^
5 u b# ?$ k: ]$ @升降之式与升降之意,略状圆弧,双手下按时五指略微分开且有上翘意,提掌上升时手指梢有下沉意,而使手心内含如吸物状。体会双手往上抬时,似乎是一股气在自然抬起手臂,用意不用力,用气不用意。体会这种境界。
3 j* q. b C/ {, e3 X2 ^
+ W" n5 a" s' L% C f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心意虚旷,有顶天立地之感,动作要和缓轻柔。体会丹士双掌之气与地气冲击、交融的感觉,随着功夫的深入,地气可与掌心发出的气产生作用,有种似吸似斥的感觉,体验双手劳宫穴打开的感觉,以及地气聚散运行的感觉。随着丹士双手的升降,天地之气也在同步升降。此式可升清降浊,调理脾脏,使水湿之气下行,清阳之气上升。在道家武功中,这是练内劲的常见方法。专一练习此式,用功日久,会在举手之间以内劲伤敌。导引与习武原则本同,只是持心用意略有不同。
, H1 Y/ b! y% Q' A0 d! R, U9 ^, e3 j7 S9 `" D
《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指的是物质世界,包括生物在内。修炼的法诀,不外乎此“升降出入”四字,升清阳,降浊阴,出浊气,入清气,这是最基本的内容,至于“天人合一”之人与宇宙万物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走上丹道之路,虽然艰难,但也是以这四字为基础的。/ y$ H) Z6 Z9 L7 O; ~9 A9 V1 s2 T
8 O5 O& X! v4 ^5 ?, s! g! l$ Z8 @+ } 导引术的要领,就是《道德经》中的“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徐生”者先天元气,“愈出”者亦先天元气。这是导引真谛,而“安”与“久”就是命功的体现。久,就是《道德经》所谓“可以长久”、“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 [ O+ s( y5 u3 x; [* B- e p* k% i( m2 }6 S: p
第一式:气运六经,增阳涤阴
- V" C$ |6 n9 T6 H$ w6 U
: ?; B& I0 A: \ y% D口诀:
, |' ]5 g9 i* m: T
9 i0 Q* `2 f+ L2 A2 \( `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
1 {5 O$ k6 m9 M; W i4 a0 c7 _6 x C/ g( w% q
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两般作用。
% c: N: O( A. J5 m* q) `/ k
$ b+ F {7 N$ }7 n& L0 f+ |; F- a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常红。: p) M$ G% n8 D* q# Z
0 w1 A# b2 T" O5 Q$ d外炉增减要勤功,妙绝无过真种。/ H1 M$ B9 g, h3 D
* I1 \7 L6 E2 x1 V' g( E7 Z4 K丹道家认为丹士身体的经脉、关窍、穴道必须先通畅、开启了,才能沟通体外大宇宙的先天一气,这叫内通而后外通,导引的作用与目的,主要是内通,称之为“通经活络,开关展窍”。丹士自身的精气神称为“内药”,而得自宇宙的“混元气”、“天穹光”就是“外药”。丹道的修炼,一开始就要有“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的气概,孟子也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求,乐莫大焉”。这浩然之气是内药,也是外药,因为此气“浩然充塞天地间,以直养而无害”,这就是丹家讲的“妙绝无过真种”的“真种”。修之即成“元神”,丹士明心见性后,此真神乃称“法身”。《悟真篇》中紫阳有诗云:
; Y5 T; n0 ~- E4 h
9 h$ {0 H( q# m$ u- ]7 T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 _' x d1 G: H- [" e
, Z0 w& l0 x0 [, t! ?, b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
9 o/ V$ l& I$ O- g% n+ Y- O) t+ G0 g0 E( I& y% y. [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9 i# r; K1 C$ v% |; z# n
& t' H W5 A$ g6 n5 [+ N& y" @! r4 X" E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李说“人的意识中存在某种无限的与宇宙相通的物质,它源于宇宙,又射向宇宙,宇宙的真理可能就存在于我们体内。”“我们人类的大脑受一种我们现在还不太了解的来自外太空辐射的影响”。(转引自刘俊骧《九脉修身》,原出处是1999年11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这种见解恰恰与道家的“万物同源,天人合一”思想相通。道家认为人的生命灵性来自宇宙中的与万物同源的元气,元气灵凝就成了人的元性,元性源于宇宙,又能与宇宙沟通,自身内的元气与宇宙中的元气同类,前者为内药,后者为外药。紫阳说“故此神气精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源”。与约翰·李的思想完全一致,早晚会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成为人类公认的真理,而不只为道学家和某些科学家所认识。( p. H. a2 k% z* y5 s8 n: L
0 T( K2 r7 j+ @5 M动作:身体自然直立。脚心虚含,不使吃力。如果足部用力则站立不稳,气机受阻,全身关节不灵,难以行气。专心于修炼,放下万缘,杂念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虚灵默守,而应万物。
1 y: U! {0 t4 g8 Y' f% ]* I E( ]' u3 @3 [3 ~8 {+ ]# o1 E
双手自然下垂,放于身体两侧。双臂伸直从身体正前方缓缓抬起,掌心向下,抬至与肩齐平,缓缓下落,双膝随之微微弯曲,双手落至与腰部平齐处止,如按在一漂浮于水面的木板上。% O. q" K) A2 P3 J& ^: p# B
) \9 K2 Z2 J9 n4 V a
动作一: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支撑,同时右脚轻轻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右手、右脚顺时针方向水平划圈,左手同时逆时针方向水平划圈。如是9次。双手指在向外划时微微分张,往腰季收时微微收拢。8 Y1 F, h" @. T: a* \, K+ ?
$ `, z$ O6 a( x动作二:双手与右腿同时向上抬起,左膝可稍稍变直,双手抬至与肩等高处,然后与右脚一起下落。双手有按气球之意,右脚有踩气球之意。双手按至腰胯处时,右脚也踩至接近地面处,止。如是动作重复9次。
R( b* j1 W" \' @! q+ h G7 h8 L% `; o
动作三:右手、右脚逆时针水平划圈,左手同时顺时针水平划圈。如是9次。8 o6 p- w4 Z$ W! n* V
3 m' k p% n2 T" a% @! c' S, ^
动作四:重复动作三9次。
( b9 w, J+ `$ X5 J Z& V6 b( [& |& l7 }8 L: S$ B& Z
再以右脚做支撑,作同样的动作。
1 [# P) X* m9 d5 R7 e' f
! f o8 _8 F0 R, D) w Y4 v( x& N3 X% x此式还有两个动作,只是对手掌、脚掌的要求不同,其余动作、要领皆同。一是手指尖垂直向地面,脚尖也提起后指向地面,同时划圆,之后的动作中是手指向下按,同时配合脚尖往下踩;一是以手掌根部与脚跟部为重点同时划圆,手掌跟向下按,同时配合脚跟往下踩。
0 R9 n& y" E' w" y
9 s1 a5 ?7 R5 l& k+ V8 d打开双手的劳宫穴、十宣穴及双足的涌泉穴以及隐白、历兑、窍阴、至阴、大敦等十趾的十个俞穴,这样就同时打开了手脚的排浊要道,使内外气息交换,并且同时启动手三阴、手三阳六经经气和足三阴足三阳六经经气,从而使十二正经尽快地排出病气,促生阳气,丹家称之为“增阳涤阴”。往外排病气时,首先要把双足的涌泉穴打开,病气就可以通过涌泉排入底下,“两足通,全身通”,因为双足涌泉是最重要的阴浊排出的通道,调理周身。《内经·灵枢·本输》中对此理论述得极清,今简择数语:“肺出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心出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肝出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脾出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肾出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三焦者,上合于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者,小指之端也。”“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者,大指次指之端也。”这就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与脏腑的关系非常紧密。针灸可以通过穴位来调理脏腑,导引同样可以通过穴位来调理脏腑。; {! Y7 v$ W T+ O2 B
9 p6 n# D& P `% k6 U0 K9 B8 ^
再者,这个动作练武术家讲的“下盘功夫”,有强骨实髓的作用,非常关键,是南派内功的基础。道家命功要由下往上修,要从双足修,俗话说“人老先老腿”,丹道导引功夫当从腿脚起修,从而“强其骨,实其髓”,为整个命功的修炼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体会气通双臂双腿时“畅于四肢,美在其中”的乐受。从武功的修炼讲,力量或内劲是以足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手是丹士的门户,也是武士的门户,在丹士,手之开合是气机运化的门径,双手之劳宫,开则排浊,合则聚能。而在武士,双手则是攻守兼备的门户,内气运于双掌,守则固,攻则破。8 B( k* ]* ]# | `
* I# U- k& f! Z, p" I
武术家把人体四肢各分为三节:以臂而言,手为梢节,,开窍于劳宫;肘为中节,开窍于曲池,肩为根节,开窍于肩井。以腿而言,脚为梢节,开窍于涌泉,膝为中节,开窍于阳陵泉,髋为根节,开窍于环跳穴。双臂、双腿以手足划圆,可以同时锻炼这上下的三节,并能打开相关的开窍穴。上下三皆的腕、肘、肩、跨、膝、踝六处也叫“六关”。% O+ [5 o- @9 e3 s% b
/ D* y. S0 ~ L) d
收式:引气归元。
: e" E# W1 T1 u& O3 C
( X7 s I/ c" t: S双手上下重叠收至小腹,掌心对脐,但不贴脐。男士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士反之。双手同时以脐门为中心划圆,左手逆时针方向,右手顺时针方向同时转动。这叫引气归元式。每一个动作结束时都要这样做,以下每一式的引气归元式皆相同。脐门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脐门中心与周围能代表全身。过去有的高人摸脐门就能诊病,断命(评定命相),这是人体修命的重要地方,也是人体“龙脉”的“龙穴”之一。内家象形拳有“无极生万式,归元增功力”、“起根足,贯四梢,归元为起收式”之说。此式为道家修炼者所重视。丹道家不仅以脐门区域为下丹田,是重要的炼命之地、产药之所、炼丹之炉,而且以脐门区域为人身八卦的重要位置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在于人身处处有八卦,只是此处的八卦非常重要而已。以脐为中心,则脐上为北为水,主肾;脐下为南为火,主心;脐右为西为金,主肺;脐左为东为木,主肝;脐中主脾为土。五行具矣。金丹的修炼,就是要内聚五行之气以结丹。故引气归元式很重要,在修命功上是在下丹田结丹的方法。南派非常看重此法,具体的方法就隐藏在南派大典《青华秘文》中,特别是书中的一些图式中。7 I8 Z1 _& |9 |9 l3 c: e0 o
2 X, G I) X: b8 a! x南派自白玉蟾真人后还传武功,内用成丹,外化为武。此式也是武功的修炼方法。武功以强骨、壮筋、祛病、涤阴、增阳、开关、通经,导引以通经、开关、聚气、凝神、调息、内观、养丹。体察天人之气,凝炼内外之药,这两者在此融合为一。宽胸实腹,劲力沉稳,是练武与导引的共同要求。在本式中,四肢的活动有利于通利关节,使之灵活。本式练好后,迈步轻灵,行步如飞,可以使六关气血畅通,为修道习武打基础。六关是肩、肘、腕、跨、膝、踝六处。导引、习武都要使六关通利。' X' F2 C1 n' h7 F. }- I9 U2 P
+ S9 F) j0 G$ P" E
(以上内容选自我所著《南派内功导引术》,作于2006年,正在修订与体验中,尚未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