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724|回复: 7

黄帝内经就是道家的皇帝九鼎丹书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5-26 13:02
  • 签到天数: 8 天

    [LV.3]辟谷小学II

    发表于 2017-4-11 16: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气功(静气功),是中华古医学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自古就是一个非常深刻与快捷的养生、祛病方法,从其高度来讲它还具有很神圣而又奇妙的蕴涵。可是,这么好的东西,自八十年代气功热时开始,就被某些类似气功现象给扰乱了,致使许多人与社会对气功产生了很深的误解,甚至是排斥。
    为了避免这个好的东西继续被社会误解,甚至被弃置,应该净化一下气功领域,还气功一个清白,让这个好的东西能继续惠泽人类。
    现代疾病正在大爆发,气功对现代亚健康与慢性病的全面制约作用、具有任何药物无法替代的深刻功效。因此,通过净化,让真正的气功服务社会,在促进社会和谐与防、治现代疾病方面,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更深刻的是,气功练至高层次,可化解因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身心浮躁。
    无论人的先天元气,还是后天精气,它在人的生命中,都是最活跃因子,人如果气虚,身体必虚,它几乎主宰了生命状态的强与弱,甚至是生与死。因此合理的运用气功,来调养体内的“气”,对身心健康、乃至整个生命质量、都具有药物与保健品等任何物质作用都无法相比的深远功效。如果练至高的层次,还会发生、生命状态之超然奇迹。
    在多年的纠正气功偏差中发现,现在的气功领域确实非常的混乱,真正是干干净净习练气功的人已很少,其问题气功现象或鱼目混珠现象、多的让人震惊,几乎就印证了古人之“十功九偏”之说。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四大类:
    一、伪气功现象:此类人,根本没有任何气功,是一种完全的外来阴性生物附体现象。此类“大气功师”,具体由三种现象塑成:一是连续睡了几天,突然醒来,就觉得自己有功了。二是连续病了若干年,总也治不好,突然自己好了,觉得自己有功了。三是在某个地方,突然出现幻觉或暂时失忆现象,之后觉得自己有功了。因此等现象而成为“大气功师”的,都是一种纯附体现象。但是,这些有附体的人在阴性生物的作用下,确实能给人预测一些事情或看病,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气功。其本人也往往会以气功师自居、或被人们追奉为气功师。该类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污染了气功。
    二、被附体现象:此类现象最多最常见,而且有很多大气功师,亦在其中。此类被附体现象中、绝大多数的、本人并不知道已被附体,有的数十年练下来、直至得到验证时,方才知晓。这类被附体现象,多数都是先练气功,而后被附体,又难觉查,所以其隐蔽性最深。
    发生此类附体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练功状态中,放开门户,主动采纳或接纳外气时,被外来阴性生物乘虚而入,而导致被附体。二是到墓地或野外荒凉处练功,被附体。一旦被附体,你练的功与你的阳气,基本被其据为己有。如果这个阴性生物不离开你的身体,你可能就如同一个大气功师,能给人发功、查、治病,还能带徒弟传“功”(传附体),但这都是附体在作为,并不是你本人的能力。一旦这个阴性生物离开你,你就什么能力也没有了,就是一个体质虚弱的正常人。
    招致此类附体现象,也不能全怪你,因它是偷着进来的。但是你要尽快纠正,否则它不但会耽误你的终身修练,而且还会祸及你所有的弟子,危害非常大。
    有些人被附体,不一定是坏事,是因为你是一个可塑造的上等好料,在修练上可能会有造就,或许有些层次较高的阴性生物欲争夺你,或许是你造就中的磨难。

    三、偏差现象:如果没被阴性生物附体,只是出现了一些偏差现象,例如:气散、气瘀、气滞、幻觉等现象,这虽是偏差,但不一定是坏事,很有可能会因祸得福。
    出现偏差现象,说明你体内的气已被发动,亦说明你真是个练气功的料,如果纠正了偏差,在真正气功师的监护与指导下,你可能会有所成就。
    好的东西,不会垂手可得。习练气功,不可能一帆气顺,出现一些坎坷,这是必然的。遇到坎坷,是说明你在长进。越往高处走,坎坷越多,每越过一个坎坷,都是一次提升。只有信心坚定,保持毅力,才有大成。
    气功不但可防、治病,还可以从质量上改变人,但绝对不可盲目习练,一定要拜个好师傅,方可无忧。
    四、旁门左道:凡是不修心性,专练技能,为了以其发财,或者专门摄制他人的气、及魂魄的功法,几乎都是旁门左道,最好别练。
    目前在我国的气功门类有很多,其正道功法,有佛家功、道家功、自然功、这三种居多,另外还有调气、周天、通络、意守、念力等养生功法。无论练什么气功,最好要修心,因为进入高层面后,是以心统功,心境多高功多高,因此不修心境,是上不去高层次的。
    通过验证,区别真假伪劣,让每位习练气功的人都练个明白,让社会知道气功的真相,是净化气功领域与传承气功文化和发展气功的唯一办法。建议习练气功的人,最好找到真正的气功师帮你验证一下真假,避免延误终身。建议有些气功大师们,也要找人验证,以免误人误己。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练功时、通过自己的意念,去阻止不良外气信息进入体内,是很难的,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无法做到。现在,在外在生物信息群中、好的少而孬的多,而且有很多外气信息的能量远远大于人类,除非你有很高的功力,否则你将很难阻止其侵入。
    气功,也有阴阳之分,能作用于人体、而能疏通气血的是阳功。能作用于体外阴性生物的是阴功。现在很少见有人是阴阳功同练,就是在真正的气功习练者中,包括绝大多数的气功大师,几乎都没有阴功,甚至连什么是阴功阳功都分辨不清。如果不是阴阳功同练,是无法上高层面的。
  • TA的每日心情

    2017-5-26 13:02
  • 签到天数: 8 天

    [LV.3]辟谷小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16: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帝(Tiān Dì),汉语词语。是指神话传说中天上的主神,原指帝俊或五天帝。后指玉皇大帝。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就说:“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

    ​快速导航​
    天帝(神话传说中天上主神)如何获得
    ​​目
    录1词语读音
    2词语解释
    指上帝
    皇帝
    星名
    指帝俊
    指五方天帝
    特指中央天帝,即黄帝
    玉皇大帝
    ​​​大事记​
    光影集锦图册集锦花絮视频​
    1词语读音 编辑 Tiān Dì


    2词语解释 编辑 指上帝
    《荀子·政论》:“居如大神,动如天帝。”

    [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 豫且 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

    [唐]李白《枯鱼过河泣》诗:“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清]唐甄《潜书·得师》:“(天子)居位如天帝,失位不如农夫。”

    皇帝
    [宋]叶适《通直郎致仕总干黄公行状》:“今以蓬门被云汉之章,野人致天帝之问,吾为赖宠乎!”

    星名
    又称帝星,北极五星之最明者。

    指帝俊
    帝俊也称呼天帝,以上为中华远古神话中所尊天帝。

    帝俊(jùn)少昊:帝俊之子羿,帝俊臣属羲和,帝俊之妻,生十位太阳神常羲,帝俊之妻,生十二位月亮神常羲(常仪),还有姜嫄、简狄、庆都、是帝喾的妻子。帝喾就是帝俊,常仪就是常羲。帝舜也是从帝俊的神格中分离出的神。帝俊一系的文明功绩帝俊一族对于文明的贡献集中反映于山海经第十八卷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指二人奉帝命治水)。帝俊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殷商高祖夔。

    指五方天帝
    中央天帝:黄帝(轩辕氏)。掌土神后土,手中一绳,掌管八方。所谓“黄帝四面,各监一方”:

    东方天帝:伏羲(青帝,太昊氏),辅佐大臣:木神句芒,手中一规,为春神;

    西方天帝:少昊(白帝,金天氏),辅佐大臣:金神蓐收,手中一曲尺,为秋神;

    南方天帝:炎帝(赤帝,神农氏),辅佐大臣:火神祝融,手中一秤,为夏神;

    北方天帝:颛顼(玄帝、黑帝,高阳氏),辅佐大臣:水神玄冥,手中一锤,为冬神。

    另:《庄子·逍遥游》有载:南方天帝为倏,北方天帝为忽,中央天帝为浑沌,后倏忽为浑沌凿七窍,七窍成而浑沌死。

    特指中央天帝,即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盛世的局面。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同书《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三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这和苗族古歌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黄帝最初和风伯等都是神农氏诸侯,担任雷的巫帅。

    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玉皇大帝
    朱熹说:“道家之徒欲仿其(佛教)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面对儒家的批评,道士们曾作过许多解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

    林灵真所编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醮神时先列三清,后列四御的安排作了具体解释,曰:“醮坛即醮筵也。中间高设三清座,……又设七御座(七御座之首为玉皇)……盖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意思是说,醮坛中间是两列神位,是两个首席,昊天上帝与三清都乃道体所化并无尊卑之别。

    点评

    感恩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13: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5-26 13:02
  • 签到天数: 8 天

    [LV.3]辟谷小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16: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陵,字辅汉,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等。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生卒年虽不详,但据《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于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三国志张鲁传》的记载与之相同。后来明代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说张陵生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夜,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 在人间者一百二十三年。 张陵,西安交大教授。

    中文名:张陵

    别名:张天师

    国籍:东汉


    --------------------------------------------------------------------------------

    五斗米道创立者(人物介绍 生平经历 创教活动 情系瓦屋山 悲壮业绩)

    西安交大教授(个人简历 社会职位 个人成就)


    --------------------------------------------------------------------------------

    五斗米道创立者

    --------------------------------------------------------------------------------

    人物介绍
    中国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后改名张道陵,字辅汉,敬为张天师。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少时喜读河洛图讳、天文地理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又好黄老之学,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汉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后羽化山中,不知去向。朝廷久征不就。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教门中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为经典,自称太上老君,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制作道书24篇,建立24治区,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统治道民。道民有犯小过者以悔过自新为奉道之主旨 ,并用符水咒法为道民治病。传有弟子王长、赵升等。子孙世袭天师道号,历代帝君皆加有封号。

    张陵大约卒于东汉熹平 ,(172~178)末。

    张陵生活在武阳之地,为他接触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术传统,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创立天师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斗米道本乃古之巫术,实为西南少数民族之原始宗教,经张陵渗以老庄思想而成天师道或正一道。

    生平经历
    关于张陵的生平,正史记述十分简略。据《汉大师世传》记载,张家的八世祖为文成侯张良。张良在秦末曾随汉高祖打天下,后弃官,学辟谷,导引,轻身 之术。张陵的父亲亦好神仙方术,自称 桐柏真人。张陵从七岁开始读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说,张陵 七岁读《道德》二篇,十许遍而达其旨。于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皆极其妙,通习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后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中之。汉平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诏书拜巴郡江州令。时年二十六,身虽仕而志修炼形轻举,久之,退隐北邙山。三年,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闻其有道,以三品印绶驷马车等征为太傅,后封冀县侯,三诏不就。永元四年,遂自河洛,乐蜀之溪岭深秀,遂隐其山。

    《汉天师世家》对张陵的早年身世的讲述大致相同,但较为具体、详细,现节录一些如下:

    “张陵七年读《老子》书,即了其义,于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咸贯通焉。以及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后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炼形合气之书,辟谷少寐。永平二年二十五岁,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江州令,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有白虎衔符座隅。建初五年(公元80年),章帝征,不起。永元(公元89- 105年)初,和帝征为太傅,冀县侯,三诏不就。游淮,居桐柏太平山,独与弟子王长从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炼丹其间,山神觉知,而双鹤导其出入,遂弃其地,泝流入云锦山(即龙虎山,在今江西贵溪境内),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时年六十余,饵之益壮。……暨访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壁鲁洞。复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乃日:昔禹平水土,益焚山泽,功垂万世。……闻巴蜀沴气为灾,当往除之。…… ”

    这一记载无疑夹杂着不少神话色彩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则是真实的。如张陵两次入蜀,与弟子王长游历名山大川,到过江西云子峰、龙虎山,讲诵《老子》,降授道法、炼制丹药、以符水为人治病,招收弟子等等。

    但其他一些道书对张陵的经历则有不同的记载,如葛洪的《神仙传》以及《太平御览》,都说张陵是 太学书生 , 博通五经 ,出身 大儒.葛洪的《神仙传》说:

    “张陵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 此无益于年命'' ,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具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斩草除溷,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皆疏纪生身以来所犯之辜,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差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致,从此而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 ”

    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弟子入蜀,居住在鹤鸣山(又名鹄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张陵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层组织与活动中心。初设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汉地区,后为与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阳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总部。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张陵创立道教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深厚的学识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巴蜀氐羌民族巫术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其次是对黄老儒墨学问的掌握。张陵世代为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诵灵书”的“真人”,要掌握黄老儒墨的知识并不难;唯要了解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术传统,如果没有较长时间的生活体验,那是很难达到创立天师道这样的境界的。

    正一盟威道创立,立祭酒分领教民,犹如官长。又使徒众出米绢,张陵以廉耻教人,乃立条制,令有疾病者书及其生身以来所犯之过错,手术之书投水中,与神明盟誓,以身死为约,不得复犯,谓之“首国”。道民因惧怕患病,皆遵守戒律。张陵还设置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时候会集治所,核实户籍,检查教徒有无违反禁约行为。

    张陵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劾鬼为主,故后世称之为符录派与后世丹鼎派相对,当然道教一开始就只有符录派。故此正一盟威道反对血祀、淫词,而兼修行气、导引、房中(就是阴阳采和之术,小道就不多讲,大家知道就行)金丹诸术,并规定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

    创教活动
    著作道书 《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 造作符书.《三国志张鲁传》亦载张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 ”至于张陵究竟造作了什么道书,内容是什么,史无明载,就是葛洪的《神仙传》也只是说 造作道书二十四篇 ,说到了详细篇数,也没有涉及到书名和内容。《魏书释老志》说: “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辄不得观。”.恐怕当时张陵造作的道书,只在教内传授,未在社会上公开流传,所以难于知道他究竟作了什么道书。但从现在的一些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张陵造作的道书主要有《老子想尔注》,此外,据刘宋徐氏《三天内解经》、《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引《太真科》及《云笈七经》卷六,张陵还著作《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道书。今人饶宗颐在《老子想尔注校笺》后附有张陵著述考,列有《道书》、《灵宝》、《天官章本》、《黄书》及存疑10种:《中山玉柜神气诀》1卷,《刚子丹诀》1卷,《神仙得道灵药经》1卷,《峨嵋山神异记》3卷,《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名妙经》、《太上说西斗记名护妙经》、《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太上三天正法经》1卷,《太平洞极经》(以上据道书);附录2种:《二十四治图》,《张陵别传》。另,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89- 90页列有《太平洞极经》144卷,说 汉张陵得《九鼎丹经》,以授弟子王长、赵升。《上清金液神丹经》三卷。卷上正一天师张道陵序,经文,及作丹法.以上所列书目来看,五斗米道在创教时期就有了道书符章,以布教化是无疑的。

    尊奉老子

    张陵奉老子为教主,在《老子想尔注》把老子看成是 道 的化身, 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张陵自称 太清玄元 ,从道书解释也有尊老之意。《淮南子道应训》说: 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天内解经》云: 玄元始三气,生玄妙玉女,因生老子。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则说,玄青为天,元白为道,始黄为地。是天师张陵已以太上老君之道而自尊,奉太上为降授大道的教祖。直接把老子等同于 道 ,使老子成为创造宇宙,化生天地的神灵。近人章太炎也说: 夫仲舒之托于孔子,犹宫崇张道陵之托于老聃。 张陵尊奉老子在于增强创教的号召力。因为老子在东汉时完全被神化,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将老子等同于 道 ,当时崇尚道术之士,更将老子作为祖师崇拜,说张陵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并奉为教主,是顺理成章的事。

    自称天师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 天师 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畏》: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后又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和《太平经》。由于张陵自称天师,故其所创立的五斗米道一开始就叫天师道。《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就是以围绕着黄帝与天师问答的形式展开。《太平经》不仅多次出现 天师 一词,而且还出现了 天师道 这一名称。《太平经》说: 暗昧之人固固,心结聪明犹不达,不重反复见晓敕者,犹朦朦冥冥,复乱天师道,故敢不反复问之也。 又说: 愿得天师道传弟子,付归有德之君能用者。 东汉桓帝时李膺在《蜀纪》说: 张道陵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 又《珠囊》卷五《坐忘精思品》引第二说: 张天师弃家学道,负经而行,入嵩山石室,隐斋九年。周流五岳,精思积感,真降道成,号曰'' 天师''。立治传道。

    在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组织中,设有 治 作为传教点。六朝道书《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道门科略》、《三天内解经》等皆云张陵设有二十四治。《云笈七鉴》卷二十八《二十八治》说: 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月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道陵方亲授太上质敕,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 张陵所设置的二十四治,主要分布在巴蜀、汉中一带。二十四治中以五斗米道祭酒为长,领导各治的活动,并把奉道者按治编户著籍,名为道科宅录。《道门科略》说: 天师玄治置职,犹阳宫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说。 又说: 道科宅录,以是民之副籍,男女口数,悉应注上,守宅之官,以之为正。

    收取信米

    张陵创立的道教叫做米道,是由于信道者须出五斗米。《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 《三国志张鲁传》则明确说: 从受(张陵)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但也有不收取五斗米,而收取 酒一斗、鱼一头 的,或者别的什么物品。收取信米,目的在于解决组织自身的物质资金来源和拯救灾民饥民。《要修科仪戒律》卷十引《太真科》说: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性之气。家口命籍,系之于米。年年依会,十月一日,同集天师,付天仓,及五十里亭,以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能装粮也。 这说明了收取信米的办法和意义。

    治病收徒

    东汉后期,疾病流行,《后汉书五行志》载安帝、桓帝时就数次大疫,死者无数。张陵认为疾疫身死多由病人过错或道路不通所致。因此,张陵治病的方式是先让病人自己思道悔过,或修复道路以解过,若不愈,再上章请神杀鬼。《神仙传》说:张陵 得正一盟威之道后,……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又说,张陵 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辜,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

    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道过 ,并 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内解经》说: 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诡仪章符,救疗久病。 张陵令有疾病者自己悔过或修路以解过,并以符水咒法降妖驱邪为其主要道术。

    反对巫教

     东汉时期,巴蜀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巫风极盛,张陵在创教时,就遭到巫教势力的抵抗。据《汉天师世家》等道书记载,张陵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山有鬼城鬼市鬼众,分为八部,日为民害,各有鬼帅。天师逐于青城大战众鬼神,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俱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处幽暗,悉破毁其城市,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窜于西城。妖厉衰息,蜀人感化。今青城山仍留有所谓张陵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羊马(魔)台、鬼界碑等古迹。道书传记不足为据,但所说的 鬼帅 、 恶魔 等,实际上是指装神弄鬼的巫觋及其首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巫之争的事实。巫教保持野蛮的习俗,以杀人或杀牲祭神,以建庙舍祠屋供神,这种淫祀,由于 擅行威福,责人庙舍,求人飨祠,扰乱人民,宰杀三牲,费用万计,倾财竭产,不蒙其祐,反受其患,枉死横夭,不可称数 (陆修静《道门科略》)。所以老君拜张陵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以三天正法(指道师)去废六天三道时事。其所谓之正法,即 不得禁锢天民(道教徒),民不得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民人唯听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王侯腊)(《三天内解经》)。因此张陵的五斗米道受到百姓的信仰,最终战胜了巫教。

    情系瓦屋山
    张陵直接接触巴蜀氐羌民族原始巫术的机遇,是因为他染上了疟疾而得到的。《广弘明集》引《蜀记》说,张陵因“避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之术”。丘社这种宗教组织,传授咒鬼巫术,可以为民治病,张陵所创天师道的咒鬼术来源于丘社。在羌民中流传着张陵与羌族巫师一同拜师学道的故事,有的道教史料表明张陵学道的师承关系是“青衣帝”授道于阴长生,阴长生传与张陵,说明张陵于丘社之中跟师学道,并非无师自通。

    所谓“青衣帝”,传为古蜀王开明氏的末代孙,实际是蜀人后裔为反抗封建集权统治而树立的一面旗帜。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兵伐蜀,蜀王被打败,逃往武阳,为秦军所杀。蜀王后裔为了复仇,重新打起了蚕丛氏青衣神的旗号,尊开明末世为“青衣帝”,以借助始祖的灵威,联合氐羌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图谋恢复巴蜀奴隶主阶级早已失去的天堂。但是,随着关中大量向巴蜀移民,武阳逐渐成为关中移民聚集区,“青衣帝”在这一带失去了社会基础,只好退缩到仍为氐羌民族聚集区的洪雅瓦屋山一带去坚守最后的世袭领地。

    瓦屋山以其四周悬崖绝壁,山顶相对平缓的奇特山体,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格外引人瞩目,即是在百里以外,也能清晰的望见它那高平厚重的雄伟轮廓。具有浓厚山崇拜意识的巴蜀先民,把这座山当做他们祭天祭祖的最理想的场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蜀人世代相传,自称为黄帝后代。在古史中亦有蜀族为黄帝后世的传说,《世本》中有“蜀之先,肇于人皇”的记载。据《山海经》所记:“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 牛。”此记载与今瓦屋山酷似。古人所说的“金”即铜,瓦屋山的铜矿藏量甚丰,品位很高。汉孝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瓦屋山的铁矿藏量也很丰富,至今仍在开采。“ 牛”是一种稀有动物,俗称“野牛”,为瓦屋山所特有,半山腰有一条为野牛出没的通道,长达300多米,宽10余米,山民称之为“野牛街”,至今仍有野牛成群结队地在这条“街”上行走。《五符经》说“皇人住峨眉山北”,瓦屋山在峨眉山北,当指瓦屋山,并非指峨眉山。只不过在唐代以前,这座山还不叫瓦屋山,因产铜,故名铜山;一度为严道县所辖,山上有严道故址,所以有“严道铜山”之称。

    秦灭巴蜀后,到了汉代,张陵家乡所在的武阳之地,虽然早已成为关中移民居住区,但在与武阳邻近的洪雅瓦屋山一带,氐羌民族的势力仍很强大,敢于同中央集权下的官府抗衡,形成拉锯之势。《碑目》关于“洪雅市中古夷獠《誓碑》”的记载则是獠人在这一带活动的实证。“獠”是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贬称,其中包括氐羌民族在内。獠民在洪雅一带占据的时间相当长,直到三国时,诸葛亮率兵平獠,才最后把氐羌民族赶进了西南深山丛林之中,青衣江亦因之而名平羌江。

    洪雅瓦屋山一带作为獠人聚集区在东汉时仍能坚持下来,在历史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保留了巴蜀原始宗教,獠民在那天高皇帝远的瓦屋山上,可以继续用巫术宗教礼仪来祭祀鬼神。祀乃“国之大事”,巫术祭祀的存在,象征蜀国未亡,对西南少数民族在心理上是一种安抚,獠区因以巫风盛行不衰,人皆卜筮,以《易》为俗,连官府也不得不予以承认,将瓦屋山所在的区域定名为“易俗乡”。二是保留了原始道团组织“丘社”,所谓“青衣帝”在这里以原始道团组织“丘社”为依托来进行有一定政治目的的宗教活动,可以得到广大獠民群众的支持。

    青衣江沿岸,有一条从洪雅县城通向丁雅州(今雅安市)的通衢大道,在交界处有一关口,名叫竹箐关,在关口路边的山岩上,依山就石刻有一通碑,俗称《张道陵碑》。据《碑目》记载:“汉灵帝时《张道陵碑》在洪雅之易俗乡,有汉熹平二年三月一日等字。”易俗乡后改为中宝乡,今属洪雅县罗坝镇。瓦屋山及其所在的炳灵和青衣江畔的竹箐关,均在易俗乡的辖区之内。所谓《张道陵碑》,即《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碑云:“嘉平二年三月一日,天卒鬼兵胡九□□,仙历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定召祭酒张普、萌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诣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法无极耳。”这一碑文清楚地记载了道教正式创立的时间、参与人员及教职名称、道的内容、道的名称等等,所谓“天卒鬼兵”,表明天师道是以巴蜀氐羌民族族的巫鬼教即“五斗米道”为基础的;所谓“仙历道成”是天师道正式创立的标志,整个碑文是天师道正式创立的宣言书,也是纪念张陵创立天师道不朽功绩的历史丰碑。

    天师道在其产生和展的整个历程中,经过了一个在洪雅瓦屋山一带的初创时期,这个时期的天师道已经形成了一定模式,达到了相当规模,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悲壮业绩
    洪雅瓦屋山一带,据说,在瓦屋山顶有一条巨蟒,修炼成真,血盆大口化作一个大石洞,名叫仙人洞;舌头化为桥,叫做会仙桥;桥头连着石梯,称做上天梯。只要过了会仙桥,顺着上天梯,进入洞中,就可脱胎换骨得道成仙。因此不知有多少人过了桥就再也没有回来,说是都成仙了。张天师不以为然,认为是妖怪作祟,决心亲自去斩杀妖孽,为民除害。他手持神剑,登上山顶,直逼会仙桥,与巨蟒搏斗。巨蟒遭遇敌手,原形毕露,用舌头一卷,把张陵卷入腹中。此后,历代都有法术高超的道人上山除蟒,为天师报仇。最后是元代一位黑察院的京官,以高超的武术战胜巨蟒,将其置于死地。

    《蜀记》中即有张陵于“汉熹平末为蟒蛇所噏”的记载。张陵葬身蟒腹,是张氏家族也是道教宗门的不幸。若将实情传出,天师在道民心目中必然威信扫地,但又不得不给一个说法,以安教民之心。《蜀记》接着写道:“子衡奔出,寻尸无所,畏负清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摩鹤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遗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米民之山獠,遂因妄传。”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所谓张天师于鹤呜山“升天”之说,实为张陵为蟒蛇所吞的事实,张衡“假设权方”之故。文中所说“灵化之迹”,当在鹤呜山;“遣使”所告的“米民”“山獠”,当是洪雅瓦屋山一带氐羌民族崇信五斗米道的教民。张衡“恐遭讥讽”“假设权方”,收到了应有的效果之后,道教大本营也因之而转移,于是,张陵在鹤呜山成仙的“妄传”,也就弄假成真了。

    洪雅瓦屋山令张陵后人心惊胆颤,且又有口难言。一年之后,张衡亦相继去世,这一段“尘封日子”就再也没有人去擦拭它,历史的本来面目愈埋愈深,只有那屹立在瓦屋山下、青衣江畔的碑刻向世人倾诉着张陵创立天师道的悲壮业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5-26 13:02
  • 签到天数: 8 天

    [LV.3]辟谷小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16: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1-2]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3]  
    书    名黄帝内经 又    名《内经》 类    别医学 外文名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创作年代先秦至汉 价    值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医学之祖”  目录1 历史
    ▪ 名称由来
    ▪ 成书时代
    ▪ 传本演变
    2 内容
    3 目录
    ▪ 素问目录
    ▪ 灵枢目录
    4 理论体系
    ▪ 理论精神
    ▪ 脏象学说
    ▪ 病机学说
    ▪ 诊法学说
    ▪ 治则学说
    5 学术思想
    6 价值影响
    ▪ 中医渊薮
    ▪ 生命科学
    ▪ 哲理科学
    ▪ 文献价值
    7 历史评价
    黄帝内经历史编辑 黄帝内经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4]  ,《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5]  。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6]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7-8]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9]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10]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
    先秦时期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11]  ,宋代的林亿、高保衡[12]  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战国时期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13]  、程颢[14]  、司马光[15]  、朱熹[16]  ,明代的桑悦、方以智[17]  、方孝儒[18]  、清代魏荔彤[19]  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20]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21]  ,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西汉时期
    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22]  
    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23]  ,吴文鼎[24]  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其二,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其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20]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为战国时期较为可信。但也不能认为《素问》、《灵枢》所有篇章尽出战国。元末明初医学家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认为内经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10]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周木《素问纠略序》、程敏政《新安文献集·运气说》、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等人也赞同吕复。[25]  
    比较科学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一、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二、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6]  
    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五、《灵枢》中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0 )颁布太初历之后。[6]  
    六、《素问》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纪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之事。《素问》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汉章帝元和二年(085 )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张仲景之先。[6]  
    七、《素问》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可以认为这两篇系唐宋间的伪作。[6]  
    综合论之,《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依惯例认为属于内经亦无不可。[6]  
    黄帝内经传本演变
    一、《素问》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日本早稻田大学藏的黄帝内经素问 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26]  。隋代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6]  
    《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王冰认为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的缘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从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黄帝内经素问》。当然还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统年间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无变动,一如王冰旧作。
    二、《灵枢》
    《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27]  ,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28]  、《九灵》[29]  、《黄帝针经》[30]  等名。
    《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可知《灵枢》即《针经》。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6]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马翃[31]  和张介宾[32]  认为是因为枢机之玄奥。《灵枢》主要研究的是针刺问题,故称《针经》;因其卷帙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灵》、《九虚》等名。
    至于《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都亡佚了。宋代林亿、高保衡等人校正医书时也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存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所以最终都成了二十四卷。[6]  
    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本将《灵枢》并为十二卷,也是与其所刊《素问》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灵枢》只有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则是因为《灵枢》较《素问》文字量少的缘故。
    总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问》是现存最早、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的版本。
    史崧改编的二十四卷本《灵枢》是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版本。[6]  
    新刊黄帝内经灵枢二十四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9-11 08:09
  • 签到天数: 139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7-4-11 17: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渊博的知识,谢谢你的分享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7-2 21:23
  • 签到天数: 67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7-5-12 09: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导师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9-24 07:55
  • 签到天数: 1550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发表于 2017-5-12 13: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沪-美丽-道芝 发表于 2017-4-11 16:36
    天帝(Tiān Dì),汉语词语。是指神话传说中天上的主神,原指帝俊或五天帝。后指玉皇大帝。郭沫若在《卜辞 ...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5 05:54
  • 签到天数: 759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17-5-13 05: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晋-龙众邀请您访问喝风论坛
    https://www.17bigu.com/?fromuser=%BD%FA-%C1%FA%D6%DA

    有大福报的人才能结识龙腾辟谷,坚信、简单、听话、照做,有心练功无心成功,一定能学好辟谷的,努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