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龚权

<<金刚经>>40句精华,浓缩的大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3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什么样的心,就感应什么样的缘。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相,就结什么样的缘。  1、心里装着善良,装着宽容,装着真诚,装着感恩,你的生命就充满了阳光。无论遇到任何矛盾,都会首先查找自身的不足加以修正,他人的一切不好,都会在你博大的胸怀中消释。  2、心里装着他人,你就会凡事先想想别人的感受,就不会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而是让别人也感到温暖。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关心别人,别人也就想着你,最终,你得到的甚至比你关心别人的付出还要多,可谓:“无私为大私”。  3、心里装着天地,你就会溶入洪宇之中,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争争斗斗、功名利禄、升降荣辱,一切的一切,都不会遮住你的慧眼。你就会悠然自得,在道法自然中宁静致远,在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中任逍遥,感受生命的美好。相反,心里装着仇恨的种子,它就会在你的生命中生根发芽开花,其结果,骂人先脏了自己的嘴,打人先疼了自己的手,仇恨者先被自己仇恨,最先伤害的是自己。  4、心里装着嫉妒,装着算计,装着贪婪,你就走不出狭隘、猥琐、自私的影,在自以为是的小圈子里怨天尤人,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最后作茧自缚成为孤家寡人。  5、心里装着位子、票子、房子,你的生命就会在物质世界里疲于奔命。当这些东西渐次踏来,你欲壑难平的追逐,甚至让你在精神世界里迷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头来撒手人寰,只能带着愧疚和遗憾空空的庸碌而去。
      想起一个故事。

    苏东坡与修者佛印是朋友,两人往来甚密,谈玄论道。有一次,东坡到金山寺与佛印一起坐禅。坐了一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内外舒泰,便忍不住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东坡,点头赞道:“像一尊佛。”东坡一听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东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揶揄地说:嘿嘿,“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苏东坡自以为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后高兴地将此事告诉苏小妹,想炫耀一番。

      没想到小妹冷笑着说,哥哥,今天输的是你,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吗?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一句话说得苏东坡哑口无言。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未来,说是在迷中,其实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选择之中,就在你的心里。境随心生,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境,自然就会结什么样的缘,从这个意义上说心与缘是一体的,缘由心定,缘起于心,而修于心,所以修心之道乃人生之大道。

      而在今生值遇佛法,当生稀有难逢之想;怖畏轮回六道的恶苦,当愿今生解脱生死苦恼,一句阿弥陀佛愿求生极乐世界,才是一切众生究竟圆满解脱的成佛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3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觉知,是禅修的纠察

    什么叫做「止」的禅修?所有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道的基础,都是专一的止的禅修。

    所谓的「世间的基础」,是指要证得初禅、二禅等等,这些功德也是要由于有「止定、专一」的基础才可以达到的,意思是如果仅仅是很善良、具备正知正见,这还不够,你必须要具备止的禅修,也就是你要知道如何专注一心,让心静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说,这个时代不太可能静得下来、不太可能这样修持,因为干扰、诱惑太多了,因此很多人会说,我只要专心念佛,求生净土,未来到了净土再修吧。会有这样的说法,这也无可厚非,的确现在散乱的因实在太多了。

    其实我之前也说过,就像密勒日巴尊者,我觉得他满幸运的,因为他没有出生在21世纪。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他是出生在21世纪的现代,看看他在哪边闭关,我就会去见他,还会带着iphone、ipod去供养他。尊者一开始可能觉得这些东西没什么,放一边不管,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就觉得这东西还不错,开始玩了,更不要说如果我带一台手提电脑给他,他可能就真的没什么时间禅修了。

    传统上「止」的禅修有两种:一种就在寂静处,也就是完全没有人的深山、静处当中禅修;第二种,也是过去祖师们所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动静皆是禅──行住坐卧,生活当中,你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也是一种禅修。

    我自己觉得,似乎现在这样环境,第二种,也就是安住每个当下,比较适合;想依第一种方式,找个寂静处做「止」的禅修,似乎不太容易了,可能要到喜马拉雅山上或珠穆朗玛峰上,才真的没什么人。其实现在手机什么地方都收得到,觉得自己到了没有人的山上,想要禅修,结果手机就「呤呤呤」响了,现在手机铃声也不只是传统的「呤呤」响,还有狗叫声,干扰可多了。

    有一句话说,「觉知是禅修的纠察」,这跟这里所说「无散即是修正行」是一样的。保持正念、随时觉知是很重要的。这里说「保持正念」、「觉知」和「勿散、无逸」,是一样的意义。这里谈到「勿散」有很多不同解释,总之不要刻意去做什么,只要当每个念头生起时,觉知它,然后安住在这种觉知当中,这就是「勿散」。



    举个例子,当你一些强烈烦恼,例如贪心、嗔心生起的时候,你不需要专注在找它从哪里生起来,而是要专注看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差别在于:一个是「境」,一个是「心」,因此你试着要看的是自心的本质──明觉,并且不忘失自心的明觉,如果你能这样的话,就是「不散逸」了,如果忘失的话就不是禅修了。能够不散、能够不忘失,这就是禅修。

    这里有个比喻,就像用石头丢狮子,和用石头丢狗的差别。向狮子丢石头的话,狮子不会理石头,它会找石头的来源、就是扔石头的人,然后过来把他吃掉,也就不会再有后续的故事,因为没有再有丢石头的人了;但如果是向狗丢石头,狗会追着石头跑,这样就需要再丢一个石头、再丢一个石头,没完没了。这就好像我们喜欢跟随没完没了的妄念走,例如好坏、善恶的分别等,这样只会让妄念层出不穷,因此,任何烦恼生起时,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守护心的本质,不忘失念头的本质──明觉,这样就好,不需要多做分别。守护心的本质,觉知而不忘失,这就像是用石头丢狮子一样,丢一次,后续的问题也就没有了。这时你会发现,再强的烦恼生起,如果能够觉知烦恼的本质,这个烦恼的力量就会慢慢消失,不再那么强大了。

    在这里谈到说要随时保持一种觉知、不忘失正念,很多人会误以为说:是不是念头一生起,就试着去抓住它、去持续这个念头、去保有住它?但你会发觉:念头是抓不住的,这会让人觉得不知所措,因为前面的念头抓不到、后面的念头又生起,那该怎么办?这是错误的理解。

    其实念头多得是,所谓不忘失觉知,意思是念头生起时,要做的就是觉知它,你要把握住的是你那种清晰、不用力的觉知,不需要对念头做任何评估或批判,只是去轻轻的觉知每一个生起的念头。希望未来各位可以跟随有禅修经验、禅修口诀的上师,好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38: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是心意不可触及的实相,
    是佛心与佛义的完美结合,
    是修行道路与实证方法的无碍圆融,
    蕴含诸佛心印与无上加持力,
    反复读诵可以开启众生灵魂本觉。

    月光皎洁普照山河大地,寂寥苍穹悠远深沉,虚空中明澈清晰的声音,犹如深谷钟声,于心底荡漾升起:

    放弃繁杂的概念,柔软心灵觉知,你要知道观念与思维,是觉知分别所现意识,阻碍了心性的真实,你所见的一切,是心见到了心灵记忆,过去未来当下,是能见攀缘了幻见;思维的你,仅仅是蒙蔽在心灵上的灰尘,抹去灰尘,生命的实相即会展现;心在记忆中,所现梦境,而不挂梦境,见无所见,见无染见,离见遍见,于见中离分别,那就是我。

    我是如此简单,简单到无法以思维去分析;我的展现如此单纯,单纯到情绪无法染着;真理就在幻垢身心,于妄念习气中,清净随顺;佛性就在自我之迷惑,于欲望贪婪中,清醒明澈;没有思维理性可以通向我,只因意识即迷失的本觉;没有行为可以还原我,只因心识分别即造作我的妄想;没有经验可以描述我,只因体验是束缚我的镣铐;一切都是本觉所为,本觉依繁乱呈现生生不息,在生命造作中,性空无挂。

    去爱你心中的敌人,要知道,任何敌人,皆是心性中仇恨情绪所幻现,觉知的错愕,显现出爱与恨, 仇恨的心投射仇恨的相,犹如海水泛起的波浪,敌人与你的仇恨,原本是一体;爱你的仇敌,就是宽恕你自己,消散了仇恨的浪花安抚觉知的错愕, 宁静平和的情绪,那就是我。

    一切爱侣亲友,皆是心灵的宿债,犹如海面上,浪花泛起的泡沫,是心中的爱染折射我,成为你眼中的亲友眷属。清净身心,不再被泡沫的喧哗扰乱心智,泡沫散去,大海深沉不动,如虚空般映照身心,空融于无,那就是我。

    开放你的心灵,不再用理性观念的闸门,阻碍心灵觉照,生命之路,原本坦荡,犹如晴空无有杂染,犹如月光未曾染色,因你的思维造作,给生命加以命运的起伏,在空旷的平原树立起高山屏障,一丝疑虑,即是一道深谷;一丝贪着,就是一座高山;一念仇恨,就是狼虫虎豹;一丝爱欲,就是沼泽湖泊。

    你忘记了原始的面目,磕磕绊绊,满心艰苦行走在妄想的旅途,因为无明贪爱,所现孤独无助的身心,心灵爱欲取舍,造就了生死梦境,塑造着灾难烦恼,离开束缚心灵的贪婪习气,就会见到我,我就是你原始的模样。

    彻底放弃自我,就拥抱了生命的完整,生死长河皆是由你心性展现,释放自我保护的恐惧,舒缓轻柔的心即大爱海洋,爱脱离语言,爱蕴涵真理,爱扫荡邪魔,爱驱逐黑暗,爱是祝福,宽恕,与自律,爱是离舍的根本,是光明的流动,是安泰的喜悦,是极乐的满足,是终结恐惧的神灵,见到内心深处的大爱,你就见到了我,依靠内心离我的奉献,融化自我煎熬的坚冰,纯爱照亮的身心,接纳所有即是我的容颜。

    我是纯然无有造作,是裸露的喜悦,是自由的解脱,是明澈的当下,是轻柔的安详;美好不足以描述我的灿烂,伟大不足以评价我的质朴。本觉是如此直观,众生见闻觉知就是我,可是众生因所想所见所知,就是见不到我,只因为被众生所见,污染了我的单纯;本觉亘古自然,随处皆是祂的身影,可众生就是无法认识,只因头脑的思虑,蒙蔽了心灵的眼睛。

    我是众生原始的本觉,随着生死梦境,清醒地伴随着你们;我是众生的喜怒哀乐,随着妄想起伏,无染觉照那就是我;我是众生见闻觉知,随着你们的心灵觉受,意识分别,所现缘起缘灭,却在生灭中如如不动;一切境界因心灵分别而升起,我在你的所见之中,清净无挂;宇宙倒影着我,因妄想中你辨认了我,现出众生原始的光明;我是你心灵深处,仇恨幸福,爱欲分别的体验源头,当众生沉浸于生命的体验,体验却扰乱自性祥和,体验成为了你,遗失了本初无染纯明,疑虑呈现出光明,觉悟体现出智慧,因分别而现世界,你是我的迷失,我是你的原本,我就沉睡在你的心底。

    世界倒映着本觉,本觉随倒影而圆觉,烦恼即是菩提,菩提相伴烦恼,而性寂如如;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众生体证身心如幻,就在接近我;众生思维诸法性空,就在寻找我;众生体证自心现量,无垢染之心,那是我的身影;众生熄灭思虑情绪,思虑融入自性明寂,离幻即觉,即是我梦醒之时;当下即永恒,我伴随无始劫宇宙成住坏空,缘起性空那就是我;我安住虚空无量众生心灵,于刹那妄想中熠熠生辉,众生依身心幻业,折射我的性质,呈现命运起伏,众生依疑虑烦恼,寻找我的道路,幻现八万四千法门。

    意识因心性的紧张所呈现,情绪因焦虑的攀缘所呈现,觉知因心灵不确定之疑虑所呈现,自我因迷失的恐惧,紧缩感而呈现;所有的体验本质皆是苦难,众生即是诸种苦患所呈现业果,迷失了本性沉沦习气煎熬,因为你迷失了原始本来,因为恐惧从而攀缘,为了证明幻心从而取舍幻境,犹如不会游泳的人掉入大海,拼命挣扎想要抓住救命的稻草,迷失在无明梦境之中的你,却因为想要证实存在的真实,而迷失了原来的面目,你是迷失的我,我是觉醒的你,你是我在梦境中的寻找,寻找停息,那远离疑虑,无需寻找的即是我。

    本觉未曾离舍众生,众生离舍自我,心无所得即是本觉。看到世界的眼睛,不因所看改变了能看功能;分辨善恶的意识,不因善恶改变了分辨功能;储存对错真假概念的记忆,不因真假概念,停止思维运行;感受悲伤或者喜悦的心,不因体验觉受,而改变能体验的觉知;心见上帝也见魔鬼,见性不因上帝而高贵,不因魔鬼而卑微,心灵所见一切,不过是心灵能见之性在波动;我以你的心呈现世界,世界熄灭于心,妙明轻安,那就是我,随净则净,随染则染,于十法界处处呈现,却在一切名相中,落落清净。

    以众生生灭因果,呈现我的迷惑;以世界众生诸相,呈现我的生命;以诸法真理,呈现寻找我的道路;以万物自然,呈现我的流浪;以微尘佛土,呈现我的烦恼;以众生自我,呈现我的煎熬。

    在生灭中观察生灭的,就是清醒;清醒熄灭对生灭的观察,就是觉悟;见与所见,无二无别,清醒与迷茫,无二无别,众生与诸佛,无二无别,生灭与永恒,无二无别,真实与虚妄,无二无别,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天堂与地狱,无二无别,轮回与涅槃,无二无别;觉与所觉,本来性空,见诸相非相,就见到了我;你的烦恼,就是我的妙觉。

    当佛教徒念经,口诵诸佛的名号,你要知道,他们所念的佛,那就是我;当上帝教祈祷天主,虔诚忏悔,你要知道,心灵所祈祷的圣灵,那就是我;当外道行者,拜火拜月,祈求神明加持,赞叹造物主的伟大,你要知道,神迹之光,那就是我;老子称我为道,佛陀说我是性,外道尊我为上梵,众生追寻我为真理,依众生不同的认识,所现认识我的不同众生,众生与我,却是一体同心,认识我就有了你,熄灭你心就是我,在众生分辨中,我无取无舍,无垢无净,无生无灭,未曾远离。

    本觉以一切展现,随顺因缘生灭,却远离生灭,随顺万物更迭,众生所见诸行无常,就见到了我;我伴随众生生死轮回,随日月星辰更替,随天地自然变化,众生见到诸法无我,就见到了我;我在众生心里,身里,意里,意识挂不住的单纯觉醒,那就是我,我渗透众生细微觉知,在妄念瞬息生灭中,刹那间如如不动,体验融化于安详,安详熄灭了体验,当体验脱落,无生即觉照,如如圆满倒影着我,众生思维万法性空;熄灭妄念,性空无住,那就是我。

    若想如实的认识我,就去烦恼中寻找我,烦恼与真理皆是我的身影,寻找真理的心,在烦恼中,看到了烦恼的源头,就是心寻找到心灵自己,在欲望肆虐的满足中,你遗忘了本初的圣洁;在舒缓松坦的心灵中,安详接纳所有的痛苦,不回避也不排斥,紧张在停歇的心中融解,你会觉醒认知的本质是错觉,彻底开放的心灵,全然接纳了当下,不排斥觉受的体验,也不分别妄想之觉察,清醒的接纳所有,安详消散了分辨,不可思议那就是我。

    世界是心灵与心影在对话,心是我,影是你,你是我的呼吸,我是你的自性;大喜悦自深沉的舒缓中释放,自我辨认的紧缩在舒缓中消融,当广袤无限的喜悦淹没了意识,觉性清澈的光芒,于无作意中朗然圆明,安详融化了体验安详的觉受,无挂即不动;无杂是觉照,挂不住所照之身心,思虑熄灭故不可思议;实相中没有描述,身心熄灭故不可说;随顺清净,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挂即我的周遍;因为有你,故而有我,心心可得,你就是轮回;明心见性,离幻即觉,不可说,无所得,随缘不动,那是我极乐之自由,心与影相合,烦恼与清净融合,真理与虚妄熄灭,自我与世界寂灭,见与所见寂灭,觉与所觉寂灭,寂灭现前,那就是我。

    我远离形体,以众生万物体现无所不在;我超越生命,以自然宇宙呈现生生不息;我没有居所,以微尘佛刹所现遍际无穷;我远离心识分别,以善恶、垢净、高下、尊卑、美丑、生死,呈现自性平等无二;众生于本觉中流转轮回,因迷失自性之义,而沉沦在心性迷茫,所营造的烦恼苦海;本觉无相,依众生相,呈现佛相;本觉无心,依众生心,呈现清净;本觉无住,依众生因缘生灭,呈现圆满不动;本觉无我,依众生无明烦恼,呈现寂照圆觉。迷失了本觉,烦恼即名众生,众生觉醒了烦恼,烦恼即名菩提。众生明心见性,则身心皆幻,幻本无生,无生即空,空无可得。你与我就是本觉,犹如沧海泛起泡沫,泡沫熄灭,大海岿然不动。

    原本无你,原本无我,你是我的幻觉,我是你的本觉,我因你所现真理佛土,你消散了,我就融化在你的心底,心消散了,你我原本一体,于因缘聚合中,远离生灭之挂碍;无智亦无得,无所得故,你与我,皆因梦境所现,梦境本自清净涅槃。

    迷即你,觉是我,迷幻消散,觉性本空,空中无色,即是圆照;因妄想彰显出你与世界,自我即是灵魂之镣铐,你阻隔了我的纯然,妄想塑造我的恐惧成为你,你在我的梦境中流浪生死,当你彻底抛弃所有自我获得,从觉知体验中苏醒了心灵,从意识思维中解脱了觉性,见无所见,觉无所觉,生灭寂灭,你就是我,而我却从未来去,空性无可证得,见性无挂即是空;觉性不可攀缘,妄念熄灭即是觉。心无所得,心不可得,远离颠倒梦想,是你原始的样子,那是我最初的倒影。

    修行道路在心地,仔细甄别心性真伪,破除我执傲慢,清净身心贪欲,你的成就,即展现我的清醒,那无染无挂,纯然无有造作的本初,那就是我拥抱你,你融于我,始觉拥抱原始本觉,我与你一体,从未分离。

    犹如雨滴回归大海,大海融化于虚空,空融于无,无融于寂灭,当一念清净,我与你消散于当下,世界原本是一场梦境,梦境苏醒,却实无做梦之人,不可说,是世界的本源,世界倒影着不可说,依倒影所现众生与世界,实相却在身心深处,远离思虑言说,当身心世界尽皆融化于心,心只是一念,那就是幻境升起之处,诸法停息之时,宇宙众生皆是你,生命却没有你的痕迹,你就是我,性自真如,寂静涅槃,我与你,只因这一念幻现。

    世界非世界,因众生辨认我,迷失自性而幻现世界;众生非众生,因妄起空华,幻现梦影而心;心对梦影的攀缘,所现我的错觉,错觉即众生,无明乃世界,我随因缘轮转,于身心世界中无挂,无来无去是名当下。

    过去与未来,众生与诸佛,皆名当下,而当下只是一念分别,世界于一念呈现,随一念清净,世界清净;随一念寂灭,那无始劫梦境苏醒,轮回与涅槃,皆是圆满,烦恼与觉醒,平等无二,众生界即佛界,众生心即佛心,过去与未来,即是当下,而离于言说的当下,性寂如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3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慈悲不是行善,而是接受自己的阴影

      老实说,不敢面对自己内在阴影的行善,并不是慈悲,而是为了掩饰良心不安,或把行善当麻醉剂的一种逃避的行为。

      很多人都只看见慈悲的肤浅意义,以为救人行善或布施捐钱就是慈悲。如果你能觉醒,就能发现,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行善救人,而是全然地接受自己内在的阴影,以无分别心的存在,去唤醒众生或帮助众生觉醒。

      打个比方,同样是救人,一个医生只愿意替婴儿治疗,另一个医生则选择帮无恶不作的坏蛋治疗,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慈悲呢?

      我认识的许多大善人,平时有空就捐款或当义工助人,但一到半夜或独处时,他们就开始焦虑不安,直到他们又投入义工的工作时,他们才觉得安心。

      老实说,这种不敢面对自己内在阴影的行善,并不是慈悲,而是为了掩饰良心不安,或把行善当麻醉剂的一种逃避的行为。

      当一个人无法看见并全然接受自己的阴影,他就无法真正的慈悲。没有觉醒的人,会选择性地去助人。

      真正觉醒的人,看见那些酗酒的、荒淫的、爱赌博的、做坏事的人,就好像看见自己内在的阴影,自己也曾有这样的念头或执着,自己也曾有这样的苦和迷惘,只是他都面对了,超越了,所以可以体谅他们的苦,不会把他们当做洪水、猛兽,避之惟恐不及,如果因缘成熟,也愿意帮助他们觉醒。

      在觉醒者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珍贵的,且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有觉醒的潜能和本质。

      然而,许多修行者只要看见有人纵欲、犯戒,或从事低贱、违法的工作,如从事坐台陪酒的风尘女子,或者小偷、骗徒或暴力分子,就会大加斥责,且批他们非我族类,无药可救,恨不得立刻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

      事实上,人人皆有神圣的自性,是否无药可救,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如果有人走错路或迷失自己,就把他们打入地狱,那么世间还有谁值得救呢?

      很多人都是历经无明的阶段,做了许多蠢事,受尽各种苦痛折磨才慢慢觉醒的,那些未经历过自己内在阴影的修行者,也必然放下某种优越感,穿越黑暗的慈悲,才能全然的光明。

    ◆ ◆ ◆
    寂静法师开示

    我曾经说过:越自私越自卑,越无私越自信。一个人无私就无我,既然无我,那是谁在自卑呢?“自”都没有了哪还有“卑”呢?一定是先有“自”后有“卑”,没有“自”就没有“卑”!

    其实自卑也没问题。我们要认识到,第一:自卑是每个人的特性,不是我们自己的专利。你不要觉得好像只有自己才自卑。

    第二:自卑不是我的自愿,也不是我的过错。自卑是我选的吗?是我故意要自卑吗?不是的,是我的出生经历和遇到一些不会关心我的人、总打击我的人,使得我形成了自卑。

    第三:自卑的人代表惭愧心重。优点来了,一个人有惭愧心是好事。自卑的人对自己要求高,如果对自己没要求,他还哪来的自卑呀!所以自卑也是好处,它有很多优点。

      一切的苦都是可以转化的,我们的苦难可以转化成恩典,我们的罪业可以转化成功德,我们的缺点可以转化成利益众生的工具。我体会到佛法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转化”二字,所以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时,不用陷入自卑中,而是应该去转化。

      我讲出我的自卑,我用我的自卑去鼓励别人。我讲出的自卑、讲出我的恐惧,讲出我的紧张,你们一听,原来师父也有自卑,也有紧张,你们此刻听到我的话,就放松了,胆大了,释然了。就是这样,就没有畏惧了,不一定非要这个自卑消失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4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做事 大愚为人 愚者与智者的差距.

    山不炫耀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海不夸赞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大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作为万物的立足地。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因此,做人不需要解释,便成为智者的选择。那么在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关键是要大智做事 大愚为人!

    大智做事 大愚为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须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经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大智做事 大愚为人,就是要不喧闹、不娇柔、不造作、不故作吟呻、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只是肤浅的行为。

    大智做事 大愚为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时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娇不狂。

    愚者与智者的差距

    第一章 学会尊重他人
    1.智者善于倾听,愚者没有耐心
    2.智者了解别人的心思,愚者表示自己的需要
    3.智者记住别人的名字,愚者希望名字被记住
    4.智者满脸微笑,愚者冷若冰霜

    第二章 不做无意义的争辩
    5.智者让别人逐步说“是”,愚者会引起更多争论
    6.智者聪慧幽默,愚者呆板无趣
    7.智者知过就改,愚者固执己见
    8.智者先赞同,愚者先否定

    第三章 说话不说破
    9.智者委婉拒绝,愚者冷漠反对
    10.智者三缄其口,愚者口不择言
    11.智者不把话说破,愚者单刀直入
    12.智者委婉建议,愚者直白否定

    第四章 学会随机应变
    13.智者谈对方感兴趣的事,愚者说自己感兴趣的事
    14.智者看场合,愚者“一根筋”
    15.智者善于察言观色,愚者不会“投其 所好”
    16.智者说话看对象,愚者盲目乱开口

    第五章 做个让人喜欢的人
    17.智者低调谦虚,愚者骄傲张狂
    18.智者宽容大度,愚者锱铢必较
    19.智者诚实可信,愚者虚伪可憎
    20.智者照顾他人的自重感,愚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第六章 关心他人,快乐自己
    21.智者细微处关心他人,愚者处处为自己打算
    22.智者善意赞美,愚者乐于批评
    23.智者给人以激励,愚者以冷水泼人
    24.智者善于替人解围,愚者遇事避而远之

    第七章 高效率做事
    25.智者目标明确,愚者糊涂度日
    26.智者善于制订计划,愚者眉毛胡子一把抓
    27.智者与人有效合作,愚者喜欢单打独斗
    28.智者挖掘自身潜能,愚者只会埋头苦干

    第八章 行动成就梦想
    29.智者付诸行动,愚者耽于幻想
    30.智者雷厉风行,愚者拖沓懒惰
    31.智者标新立异,愚者盲目从众
    32.智者未雨绸缪,愚者亡羊补牢

    第九章 不钻生活牛角尖
    33.智者淡然看待得失,愚者为名为利所累
    34.智者懂得放弃,愚者牢记忧伤
    35.智者改善自己的弱点,愚者埋怨自己的短处
    36.智者知道变通,愚者死钻牛角

    第十章 信心是照亮成功的阳光
    37.智者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愚者常常拿过失处罚自己
    38.智者克服自卑,愚者被自卑俘虏
    39.智者对生活充满热忱,愚者缺乏激情
    40.智者为最坏的结果做准备,愚者凡事总往最坏处设想

    第十一章 别和工作过不去
    41.智者创造机遇,愚者等待好运
    42.智者靠智慧工作,愚者靠体力工作
    43.智者热爱自己的工作,愚者在工作中变得麻木
    44.智者懂得休息,愚者堪称工作狂

    第十二章 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45.智者给心灵放假,愚者让心弦紧绷
    46.智者驾驭金钱,愚者被金钱束缚
    47.智者过好每一天,愚者浪费好时光
    48.智者感受快乐点滴,愚者总是不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41: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本文,你会发觉你的烦恼减少90%.

    执着

    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的人却更容易快乐、自在。

    “我”是什么?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比如一本书,本身并不存在你、我的差别。但我们将这本书买来之后,就会在其上附加“我”的标签。一旦确立这种感觉,这本书的损坏或丢失就会影响到我们。而在此之前,无论它发生什么变故,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

    再如我们去购房,未买下之前,房子出现什么问题都无足轻重,因为它还未和我们发生关系。可买下之后,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心。这种难过,正是由于那些附加的“我”的感觉所致。

    为什么我们会为这些琐事烦恼,而非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呢?世间每天有很多灾难,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离开人世,但我们只是感叹一下,不会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会因此寝食难安。这是因为其中还未粘上“我”的标签,一旦发生的事情中介入“我”,感觉立刻就不同了。

    如果那个遭遇挫折的是“我”,那个离开人世的是“我”的亲人,一场普通的人间悲剧便顿时上升为头等大事。是呵,在我们的世界中,还有什么比“我”受到伤害更严重的事件呢?当一个不相干的人去世了,我们会觉得人皆有一死,未足为奇;可当亲人或我们自己面临死亡时,就不会如此坦然面对了,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哀叹自己薄命。

    可见,一切烦恼皆围绕“我”展开。我们将缘起的念头和想法当作是“我”,将种种不是我的当作是“我”。若不是受这种错觉的影响,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进而伤害我们呢?如果没有“我”的干扰,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就如我们能够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荣那样。

    那么,色身总该属于“我”的吧?其实不然,色身亦是因缘的产物,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前者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后者是蕴藏无量种子的阿赖耶识,其中并无“我”的属性。当阿赖耶识最初投胎时,将父母的基因执以为我,赋予“我”的感觉,从此难弃难舍。因为执著时间太久,故对我们的影响也特别大。

    其实,色身从成长到衰老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现如今,医学更发达到可以替换人体器官,可以更换“我”的组装零件。其中,又有哪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我”呢?至于我们的想法,一生中也在不断变化,青年不同于中年,中年不同于老年。而感情就更是无常,亲人可能反目为仇,仇人也许握手言欢。在人间这个大舞台上,这样的情节时时都在上演。

    身内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汽车、房子等身外之物呢?所有这些,我们只有暂时的使用权,都不能代表我们自己。一件无主的物品,只因附加了“我”的感觉,却成了能够伤害我们的武器,越是在乎,杀伤力就越大。

    那些爱钱如命的人,一旦失去财产,就如遭受灭顶之灾,甚至丧失活着的勇气。造成痛苦的根源,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们对金钱的执著。

    我们每做一件事,也会介入我执,成功了,觉得“我很成功,很有面子”;失败了,觉得“我很失败,屡受挫折”。事实上,事业并不能代表我们自己。如果两者是一体,事业失去时,“我”是否也会随之失去呢?感情、家庭也是同样,各人在乎的对象不同,烦恼的重心也不尽相同。因为感觉的力量也是缘起的,取决于我们的培养。

    由此可见,“自我”只是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并无实际内容。凡夫因无明所致,将拥有的一切赋予“我”的错觉,进而执著它。其实,被执以为“我”的一切,只是出自我们的设定而非事实本身。我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源,唯有从根本上舍弃它,我们才能超越三界和轮回。否则,学佛只是隔靴搔痒,或充实一下业余生活,对于改善生命并无真实力用。

    我们的心,本像虚空那么空明浩瀚,那才是心灵的真相。情绪只是虚空漂浮的云彩,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积累的渣滓。而凡夫因看不清事实真相,始终纠缠在云彩中,将之作为虚空,作为心的本质。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就能驱散遮蔽虚空的浮云,使生命回复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4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生活禅.

     
      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
      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找,向我‘讨回’他的老婆。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他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住住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成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
      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余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
      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5:55: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他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看到他人的过失
    即是自己的业障

    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不要以为自己无足轻重。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佛法、大圆满法、上师的代言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佛法、代表着大圆满法、代表着上师。很多人都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去看佛法、看大圆满法、看上师的。我们都是一颗能将佛法,能将大圆满法传播开来,能将大圆满法之火燃遍大地的火种。尽管我们还是凡夫,我们还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具足圆满的慈悲与智慧来救度众生,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在自己的位置上如理如法地修行。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翻天覆地的改变,通过自己温和善巧的言行,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让他人去了解佛法,认识佛法,走近佛法,接受佛法,最后修持佛法。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救度众生。

    有些人错误地理解了救度众生的含义。他们对佛法的了解及自己本身的修持都有偏差,言行也不如法,却以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去进行所谓的“救度众生”,结果是到处造业,到处伤害众生。有的将他人引向歧途;有的没等救度他人,却先被他人影响,偏离了修行的正道。

    在末法时期修行,会有无数的违缘与障碍,我们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正知正见,这种强大的力量足以将我们好不容易对佛法、对修行生起的一点点信心摧毁或淹没。所以修行的初期,不要妄想去救度众生,只要把自己修持好,就是救度众生了。

    我无数次地说过,修行是修正自己——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要将佛法当镜子,但只能照自己,不能照别人。业不重不生娑婆,无始劫以来,在辗转轮回的过程中,我们造下了无数的恶业,积累了无数的恶习,其中的一个习气就是让我们习惯于将目光向外,习惯于去看他人的缺点与过失。其实,无论我们自认为修行有多么好,我们依然有恶劣的习惯与习气,在这一点上,我们同其他人没有区别。我们自己——所谓的修行者尚且烦恼习气深重,很多事情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我们连战胜自己都很难,为什么还要用种种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呢?我们连控制自己都很难,还能要求那些不修行的凡夫怎么样呢?

    所以无论我们自认为修行有多好,我们毕竟还是凡夫,无法像诸佛菩萨那样洞察、测量与了解他人的心。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看到的,在他人身上所显现的善与恶、对与错是实质性的,还是表面上的;是因缘果报还是业障烦恼;是上师三宝、诸佛菩萨的化现,还是上师三宝对他人的加持而成为我们修行的对境。如果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标准与喜好,去妄加观察、评论、修正甚至指责他人的过失,是极容易造业的。

    观察、评论他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眼睛没有错,外境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心。当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所谓的缺点与过失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心与行为已经不纯正了。能够看到别人的缺点与过失,就是我们自己的业障,就像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脏脸。如果对此不加以警觉和修正,我们的修行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这一切不仅让我们的修行没有任何功德,相反还会造下无边的罪业。

    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善于去观察、发现、欣赏生活与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面,然后将之变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才能逐渐变得高尚与纯粹,这样才能真正与佛法相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6:1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读后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欲如玉,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殘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二、“无为”以加强个人修养和以身垂范为手段。“无为”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不妄为、不胡为。因此,要推广和实行“无为”就必须加强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对策的目的性和准确性。同时,更为主要的是要加强个人修养,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对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俭”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别人的资源和权益,天下人的资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权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对什么,即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同时,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有了这样的修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会更深入、更全面,采取的管理措施才会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养了万物,但道并不占有万物,也没有从中获得一点私利,因为他不谋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间万物的母体,它的功劳和功用才永远不会失去。受此启发,创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仅仅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夺,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须要以有利于公司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长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国也不是为了个人或为某个小团体获取私利,而只是为了保护万物的平等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为了民众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广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无为”政策。

      三、“无为”以达至和谐为最终目标。实行“无为”就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人和环境、各环境因素之间的全面和谐。要实现这样的全面的和谐。领导者除了前述加强个人修养外,在目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的条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点:一是善于倾听百姓的心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处于第一线的“百姓”对客观事物的接触最直接,认识也最清楚,他们总结出的经验往往也最接近客观规律,他们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对待,他们的心声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为心”就容易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实行“无为”的捷径。二是要当好调和万物矛盾的“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间,人和物、物和物之间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阴阳),矛盾本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但因为(道向阴阳之间)冲填了“气”而实现了和谐,由此可见“气”是调和矛盾、实现和谐的关键。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共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老子人(今河南鹿邑地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德经的内容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类别。老子的本意,应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老子《道德经》: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人生一定一帆风顺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化的爱和希望。

    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感恩是一份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

    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

    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
    道德经是自然科学,是生命圣经太上感应篇,是修身修仙必修。


    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感恩自己的对手,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铸就了自己的成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美好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赐".


    人自有生命的那刻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如此的和谐和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此变得愉快而又健康。


    感恩大地给予了我一切。如果总觉得别人欠你的,从来没想到别人和社会给你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任何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


    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乐,才能摒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潮气蓬勃,豁达睿智,好运常在,远离烦恼。

    顺风顺水的人,请想想逆境奋斗的人,无忧无愁的人,请想想拮据艰苦的人。只有充满博爱心、仁慈心、善良心、同情心、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美好境界。


    人常说:“施恩与人共分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助互爱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帮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配偶的关爱、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恩赐、时代的赋予。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帮助。


    因为这样,我们才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创造并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尤其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用一生来报答。

    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我们应该在父母面前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心存感恩,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另外一个值得报答的人或事物联系在一起,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才不会孤独!在我们心中树立一座感恩墙吧,永远的感激上天和这个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84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6:1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 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 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 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 不断尘劳总是闲 
      情性攀缘空费力 不成道果也徒然 
      听闻容易实心难 侮慢师尊总是闲 
      自大贡高空费力 聪明盖世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 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 空空论说也徒然 
      闭关容易守关难 不肯修行总是闲 
      身在关中心在外 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难 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 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 骷髅嗑破也徒然 
      诵经容易解经难 口诵不解总是闲 
      能解不依空费力 日诵万卷也徒然

    本 字 歌

         健康为万事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 
      整洁为形象之本,孝顺为济家之本; 
      仁爱为接物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 
      礼节为交际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 
      勤俭为富足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 
      助人为善良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 
      有恒为成功之本,道德为声誉之本; 
      心术为思想之本,友情为涉世之本; 
      敬业为成事之本,公正为风气之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7-7 13:08
  • 签到天数: 67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9-8-20 14: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收藏,慢慢看,慢慢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