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书山居士

人类神秘现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文字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才进入了一个相对文明的发展阶段。世界上各个民族有关文字的起源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中国的“仓颉造字”简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由此,汉字成为迄今为止使用历史最长的文字,而其他一些使用过的古文字中,很多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典籍中了。因此,人们要探索人类文字的最早起源,最好从人类文明古国的浩瀚历史中去仔细寻找。
文字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约定俗成的可见符号进行交流的媒介,它是人们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人类文字历史贯穿了从早期图画文字到字母文字的整个视觉联系的历史。也就是说,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虽然它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文字从没有超越这个阶段。

最原始的非书面的联系手段是与利用参照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中国的结绳记事等。而确切地称之为文字,始于当标记刻铸在参照物上被描绘和雕刻出来作为“文字”符号的语言,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绘画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古文字学家所确认的最古老的图画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种对原始文字的图画描述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因为它不能达到复制声音的水平。
因为这种以“物”表达的文字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扩大和智力的发展不相符合,所以当人们对这种起初带有非凡想象力的创造发明不满意时,一种新的能表达复杂概念和含义的图画就应运而生了。

它使简单的描绘概念成为可能;使之能够一定程度地体现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真正代表发音的符号是何时出现的?多数古代文字学家主张是公元前180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居民的创造使人类文字的历史迈入了音节文字阶段。
音节文字应是字母形成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度文、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线形文字、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以及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中国甲骨文都处在这一阶段。随着文字的发展,发音符号的抽象性逐渐加强,大大超出了符号的具体性,它们愈发灵活了。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标志着文字规范化的到来。美国语言学家格尔帕认为,第一个能被公正地称为字母文字的应该是希腊语。希腊语在公元前9世纪充分接受了闪米特语的音节表,发展了元音制度,而且,首创元音与辅音的结合,第一次导致了完备的字母文字体制的问世。

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3000年初期苏美尔人印刻在泥板上的图画。后来,当文字的发展较为显著时,削尖的、楔子形状的茎杆笔成为常见的书写工具,这样楔子形状的文字本身逐渐地被称为“楔形文字”。这种文字最早是从上至下在圆筒上书写的,后来到了公元前2600年就改为在水平面上从左到右书写。
人类文字发展到现在经过了由复杂到简单的发展阶段,表音文字成为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将越来越方便于人类的交流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腊智慧女神为何从父身诞生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智慧女神雅典娜集其父母的智慧于一身,她的出生成为后代许多专家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雅典娜是天神宙斯和智慧女神墨提斯的女儿。临产前墨提斯对宙斯说,将要出生的孩子一定会比宙斯更强壮、更聪明。宙斯唯恐降生后的孩子会危及他在奥林匹斯山的统治地位,于是他就将墨提斯吞到肚子里去了。不料,宙斯突然感到头痛欲裂,急忙让火神赫菲斯托斯用斧子劈他的脑袋,这时满身铠甲的雅典娜就从宙斯脑袋里呼叫着蹦了出来。这就是她那不寻常的诞生。那么,雅典娜为什么不是脱胎于母腹,而是由父亲产出呢?她为什么偏偏从脑袋里蹦出来呢?

当然,对于神话,人们没必要探究其真实性,而应关注它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此做了深入探讨,并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有人认为,这段传说只是想说明雅典娜是宙斯的化身。在希腊早期神话中化身法是常用的造神手法。这种方法可使彼此孤立的神之间产生一种类似于人类的血缘关系,从而构成一定的体系,增强神话的故事性和神秘色彩。
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个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一定的历史状况。他们认为这段传说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父权制开始取代母权制的情况。
而且,雅典娜就曾经说过:“我不是母亲所生的人。我,一个处女,是从我父亲宙斯的头里跳出来的。因此,我拥护父亲和儿子的权力,而反对母亲的权力。”

这意味着女人已经依附于男子,母权制已被父权制所取代。这种说法看来论证比较严密,但也是有漏洞的。这种观点如果要成立,还必须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据传说宙斯的妻子是宙斯的同胞姐姐,他们在洪水灾难中死里逃生,并结为夫妻。从这里可明显看出族内婚的痕迹,如果说父权观念在人类族内婚阶段就已出现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希腊父权制取代母权制是在英雄时代,这早已成定论。从神话描写中可看出雅典娜出生距英雄时代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否能说这一过程自雅典娜诞生时已经开始,有待探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段传说应该与雅典娜在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关。雅典娜在希腊神话中是聪明过人的智慧女神,所以把她说成是智慧女神和天神宙斯的女儿。为了让雅典娜没有对手,神话的创作者又煞费苦心地让宙斯把这位老智慧女神吞进肚子里,于是聪明的母亲“隐居”了。这样一来,会更显示出其女儿过人的智慧。当然,这种推论虽然圆满地解释了这段传说中令人费解的情节,但没有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是否正确也很难说。
上述三种观点各有道理,但都不能成为定论。之所以如此,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第一,早期神话产生于非理性的、原始的心理状态。第二,神话本身具有两重性。其一是历史的、现实的,它是有其历史现实基础的;其二是虚幻的,即非历史的部分。两者交织在一起,因而神话中的历史与宗教、想象与现实的界限总是模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希腊雕塑为何采取裸体形式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人们在沉浸于这些雕像的力与美的同时,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裸体的呢?
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无数智者、学者、专家和研究家,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仍在继续之中。
一种说法认为古希腊的裸体艺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裸体风俗。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人,特别突出对男女外生殖器的表达,如太平洋诸岛、南洋群岛和非洲的原始人,都刻意装饰和显示自己的外生殖器。原始人把性看作大自然赐予的生命与欢乐的源泉,他们都以性为美,以裸体为美。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奥瑞纳”文化里,就出现了法国鲁塞尔洞的浮雕裸体和奥地利委连多尔夫的圆雕裸女。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的乳房被夸张地予以表现,这是同原始生产力落后,人们渴望生产力旺盛离不开的。及至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刻作品中,他们对裸体有了进一步的刻画。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裸体艺术则达到了一个高潮,著名的断臂维纳斯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杰作。

另一种说法认为古希腊人雕塑采取裸体的形式,是与当时战争的频繁和体育的盛行分不开的。古希腊人有两个义务,那就是公共事物和战争。而当时的战争全凭肉搏,因此每个士兵都得锻炼好身体,愈强壮愈矫健愈好。战争带来了体育的盛行,也因此而练就了一大批体格健美的青年人。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自由民不经过练身场的训练,每逢节日庆典,各城邦都要举行体育竞赛。在运动会上,人们并不以裸体为耻,青年男女为显示自己健美的体魄,常常把衣服脱光。在古希腊人眼中,理想的人应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基于这种思想,裸体雕塑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的主流艺术。从艺术规律来看,作为三维空间艺术的雕塑,其最理想的模特应是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和那些健壮美丽的肌体。

从总体上来说,希腊雕塑的裸体和战争、体育以及审美都是有联系的。
近几年来,中国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潘绥铭等人认为希腊裸体雕像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他说:“人类的裸体有三种性的特性。第一性征是男女外生殖器的不同形状,是由动物继承而来的;第二性征是男女体型和体表的不同……第三性征是两性的心理、气质、风度和行为的不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古代希腊罗马奠定了西方文化中裸体美的基本模式,并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接受。它既非源于裸体风俗,也非来自赤身体育活动,而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它在保留第一性征的基础上,强调第二和第三性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确有亚马孙女儿国


在希腊神话中,关于亚马孙女儿国的故事是最为丰富也最为精彩的。亚马孙是一个女性国度,她们一族发源于小亚细亚的峡谷和森林之中,其大体位置在希腊以东黑海沿岸的庞图斯地区,都城在铁尔莫东河畔的泰米细拉。据说亚马孙人有两个女王,一个负责战事,另一个则负责政务,并一同管理整个国家。相传每一个亚马孙女战士长大成人时都会烧掉或切去右边乳房,以便投掷标枪或拉弓射箭。亚马孙人在女王的统治下,相信自己是战神阿瑞斯的后代,此外她们也崇信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战争、狩猎、简单的农业构成了女儿国女人的全部生活。绝大多数的亚马孙女战士都是在马背上作战,精于骑射,甚至有不少亚马孙人以雇佣兵的身份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中。传说中男人不能进入亚马孙人的国境,为了避免种族灭绝,她们一般会一年一度地访问临近部落加加里亚人,之后所生的若是女婴,就妥善抚养起来;倘若是男婴,一般直接杀掉,偶尔也送还给他们的父亲。

亚马孙武士多次与希腊英雄交手,例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12件苦差之一就是取走亚马孙女王的那件漂亮黄金腰带,他因为误会又杀死了女王希伯吕忒和她的很多侍女,于是女王之妹安提奥帕为了报仇,率军入侵希腊,结果战死在提秀斯所率领的军队中,从今天所发掘的希腊绘画中,还能看到那场战争的规模之大。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也提到,亚马孙女儿国曾经援助过特洛伊,结果在第十年女王为阿喀琉斯所杀。
在《哥伦比亚百科全书》中,也有关于亚马孙女儿国的词条。它是这样描述这一奇异部族的:亚马孙是一个尚武的部落,生活在小亚细亚。这是一个女权制的社会,妇女善于打仗和管理,男人操持家务。每个妇女必须杀死一个男人才能结婚,而且所有的男婴在出世后就必须被杀死。据说她们英勇善战,征服了小亚细亚的许多地方,如佛里吉亚、色雷斯、叙利亚的许多地方。
长期以来,在神话和事实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疑问,如,这亚马孙女儿国仅仅是诗人们的凭空想象,还是确有其事。许多人认为,亚马孙女战士不过是一个神话,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找到她们的遗迹。但是假如她们压根儿不存在,那为什么希腊人不惜浪费时间和笔墨去雕刻亚马孙女人的雕像,并且为她们谱写赞歌?……

有人说,所谓的亚马孙女儿国不过是男性统治的希腊人的想象,并且这种想象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实际上中国也有类似的记载,例如中国唐朝圣僧玄奘法师写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提到一个女儿国,说东罗马帝国的西南海岛上,全是女人,“有产男子皆不养也”。后来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又对女儿国的事情做了夸大处理,结果成了全书极其精彩的一章。一直到了16世纪,一支西班牙寻宝队还宣称在亚马孙河遭到一群酷似传说中亚马孙女战士的袭击。
但是除了神话传说、美术雕刻和文学作品之外,亚马孙女儿国在历史典籍中也有涉及,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对亚马孙女儿国的轶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中最为详尽的是亚马孙人与希腊人的最后一场战争。希腊人最后打败了她们,并准备把大量俘虏运到雅典,可是当船到海上时,由于看守不严,亚马孙女战士杀死了押运她们的希腊人。但是她们却对航海知识一无所知,于是随船漂流到黑海东北部的亚速海地区,遇到了塞西亚人,旋即与他们发生了战斗。可是塞西亚人发现这些身着男人服装的是女人,就马上放下武器,转而向她们求爱,这样最终他们中的年轻男子和这些女武士生养孩子,组成了一个“女权制部落”。希罗多德说这是绍罗马特亚人的起源。但是究竟希罗多德自己有没有见过亚马孙女战士,我们就不得而知了。1997年的考古大发现,也许为这个千古之谜打开了冰山一角。在这一年,美国和俄罗斯联合组成的考察队在靠近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南部草原上开启了150多个公元前600~前200年的游牧部落的坟墓。里面的兵器和女性骨骼被埋葬在一起,其中一个妇女的身上深深地嵌着一个箭头,估计是在战斗中被射死的。其中最为惊人的是一个年纪约在14岁左右的女孩子,她的骨架旁边除了放一把剑外,颈上的一个皮革小袋子里还放着一个护身符和一个铜制的箭头,右边是一把匕首,左边一个箭袋装有40多支箭。她的双腿有些弯曲,估计和长时间骑马有关。由此可见,她所在的部落是从小就开始训练打仗的。

这么一幅“巾帼武士”的图画,令很多人都忍不住发问:难道她们就是传说中的亚马孙女战士?但是研究者仔细观察后发现,她们虽然看起来像是武士,但是骨架上并没有显示出更多暴力死亡的迹象。这是一个很大的疑点,由此一些俄罗斯的专家认为,可能她们属于一个好武的部族,这些武器只是陪葬品罢了。
亚马孙女儿国是否子虚乌有,看来仍要时间来验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荷马史诗》的作者究竟是谁


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产生了一部史诗巨著——《荷马史诗》,直到今天,人们翻开这部史诗,还是会立刻沉浸到其强大魅力的艺术世界里。的确,这部史诗影响了世界上一批又一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几乎没有一个文学爱好者不从中获益。

但是这么一部文学巨著,人们对它的作者却知之甚少。因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希腊的历史学家、批评家才着手研究、调查有关作者的资料,而《荷马史诗》对于那时的希腊人,无异于近代人眼中的史前神话。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了解的《荷马史诗》,还不如今天读者所了解的莎士比亚戏剧详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莎士比亚生活在印刷术盛行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人都能看到他的剧本;而在当时的希腊,即使是一些受过教育的人,也很难有机会见到《荷马史诗》的手稿本,只是以某种形式在心中记忆他的诗而已,至于具体采用什么记忆方式,我们今天不得而知。或许在公元前6世纪,由文学家、哲学家柏拉图整理了荷马的诗文,且以一定形式记载下来。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却没有任何的资料以供参考。一般认为,《荷马史诗》的作者是盲诗人荷马(Homeros,在爱奥尼亚土语里就是“盲人”的意思),但是对于这位盲诗人的出生地,却有众多说法。因为《荷马史诗》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一个城邦如果被看作是荷马的故乡便有莫大的荣耀,因此有密而纳、科络丰、皮罗斯、西俄斯、雅典、阿尔格斯等众多城邦争先恐后地宣称是荷马的故乡,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地方以自己培育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荷马而感到自豪。事实上,在古希腊,虽然人们不知道荷马个人的具体资料,但是并不否认盲诗人荷马的存在,他们承认荷马就是《荷马史诗》的作者。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指出,当时人们尊敬荷马,认为他教育了希腊人民。直到18世纪,这种看法在欧洲一直占主流。
到了1725年,意大利史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的《发现真正的荷马》一文里,对这种传统的观点率先发难。他认为荷马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争论荷马的故乡就显得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他的理由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间的间隔达百年之久,怎么可能会是同一作家所为呢?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荷马史诗》像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一样,是古希腊人民共同创造的,荷马也不过是希腊各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的总代表罢了。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在《荷马史诗》研究一书里做出更详尽的论证,指出《荷马史诗》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形成,经过长时间的口头流传,其间又经过不断修改,直到公元前6世纪才用文字记录下来。他的理由是两部史诗都可以分为若干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篇章被歌手演唱,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因此他认为《荷马史诗》是由众多民间诗歌汇编而成的。
然而以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却反对这种“汇编”而成的说法。他们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荷马这个人,因为柏拉图等人明确提到过此人;另外《荷马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结构,至于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尼奇做了这样的解释:一部如此宏伟的巨著,出现一些前后不相一致的地方,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尼奇论断说,那些认为《荷马史诗》是众多人合写而成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也是荒诞的。
还有一种折中的看法,认为《荷马史诗》刚开始是一部短诗,可能由盲诗人荷马创作,但是随着不断地流传,其他一些诗人对它进行了再创作,不断充实它的内容,就成了今天这样的长诗。

20世纪美国学者帕里从语言学的角度,又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在研究中发现《荷马史诗》中含有大量程式化的语句,数量高达2.5万个,几乎占全诗的1/5,这些程式化的语句是早期诗歌中诗乐结合的常见现象,但如此众多,绝对不可能由一个诗人独创,一定是经过几代民间歌手不断加工而成的。荷马,究竟是一个诗人的名字,还是一群诗人的名字,今天仍没有定论,但其留下的英雄史诗却与世共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洛伊宝藏


19世纪中叶,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放弃优裕的富翁生活,历经辛苦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位于安纳托利亚西北角、濒临达达尼尔海峡入海口的希萨尔利克山的特洛伊古城。在这片古文明遗址中,谢里曼发掘出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赤铜容器,里面有金戒指、金发夹和金制酒杯、花瓶等近万件珍宝。其中一件玲珑奇巧的纯金头饰最令人叫绝,它是用金箔将1.6万件小金板缀连而成,可谓巧夺天工。他的重大发现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读过《荷马史诗》的人一定会为故事中映射出来的远古希腊文明的光芒所深深打动,而始终环绕故事中心的特洛伊古城也必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特洛伊城在经历了10年的特洛伊之战后最终毁灭。人们在回味希腊部落史诗般的历史的同时,也不能不为特洛伊感到惋惜。《荷马史诗》作为一部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对欧洲文明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而它作为一部史诗也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它的真实性。特洛伊城在哪里?它真的存在过吗?
根据史料记载,在特洛伊战争发生500多年之后,一切从头开始的古希腊人,曾经在他们认定的特洛伊城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名为“伊利昂”。

公元前480年,为了同希腊人作战,波斯国王曾经到这里为智慧女神雅典娜举行过百牲大祭。
公元前330年,另一位帝王亚历山大远征波斯之前,也曾在这里拜祈过女神雅典娜。但是到了罗马执政官尤利乌斯·恺撒来凭吊他的祖先埃涅阿斯的出生地的时候,这里已经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繁荣,而是被满目荒芜所取代。
直至罗马帝国时代,一座新城才又在这里崛起,但它在经历了几百年的繁华后,又毁于地震。从此,特洛伊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了。后来,人们甚至怀疑这个城市是否在地球上存在过。

当年谢里曼的发现也是让人半信半疑,如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通过考古工作者的艰苦挖掘,特洛伊城已将它的全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人们在30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分属9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充分证明特洛伊文化是真实的,而且历史悠久。在这里,公元400年左右罗马帝国时代的古城遗址仍在向人们展示着当年雅典娜神庙的雄伟气势。科学鉴定证明,公元前1300~前900年间的特洛伊古城遗址是被彻底烧毁的,这有力地证明了《荷马史诗》对历史的描述是真实无误的。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厚达5米的残败石墙,里面还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和其他生活用品,它们大多绘有简单的几何图形,造型朴素。

数百年来,人们对埋藏于特洛伊之下的宝藏一直将信将疑,虽然谢里曼发现的金面具、金盒、金盘、金制的儿童葬衣以及上万件金制首饰,都证实了宝藏的存在,但人们心中产生的新的疑问是:1890年以后的发现比谢里曼在19世纪70年代挖掘的遗址离地面要近得多,这表明在建立时间上《荷马史诗》的特洛伊城比谢里曼发现珠宝的小城有几个世纪之差,照此推理,这些珠宝不可能属于普里阿摩斯或《伊利亚特》中的任何人。同时,这也说明谢里曼由于急于到达小山的底部无意中挖通了《荷马史诗》时代的特洛伊。
那么谢里曼发现的黄金制品是不是传说中的特洛伊宝藏呢?或者说,这里还有没有埋藏其他的宝藏呢?
从这里出土的大量不同形式的古代文献里,人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关于古代文明的秘密信息。但科学家至今仍未能破译特洛伊文字,想解开特洛伊传说中的宝藏之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洛的维纳斯断臂之谜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女神叫阿芙洛狄特,专管“美”和“爱”。到了古罗马时代,罗马人将她称为维纳斯。没有人见过这位女神,但是关于她的雕像却留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
1820年4月的一天,农民伊沃高斯带着他的儿子在爱琴海中的米洛岛上耕地。当他们正打算铲除一些矮灌木时,突然一个大洞穴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走进这座山洞,发现了一座非常优美的半裸的女性大理石雕像,这就是“断臂维纳斯”神像。
法国驻希腊代理领事路易·布莱斯特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立即向法国公使利比耶尔侯爵报告。侯爵以高昂的代价从伊沃高斯手中买下了这座雕像,价格高达2.5万法郎,又把它装上法国军舰,偷偷运往法国。现在这座雕像就陈列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卢浮宫美术馆里,成为卢浮宫的镇馆珍品之一。

从那以后,世上有关断臂维纳斯的故事就开始流传,人们不仅惊叹于维纳斯之美,也对她充满疑问和困惑。她是谁?她的制作者又是谁?她的手脚哪里去了?臂断之前她又是怎样的呢?这尊在米洛岛上发现的雕像是维纳斯公认的形象,被命名为“米洛的维纳斯”。有些人认为她的这个名字过于外国化,因此将它命名为“米洛的阿芙洛狄特”。又因为这座石像的脸型很像公元前10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像家普拉克西德雷斯的作品《克尼德斯的维纳斯》的头部,所以这件作品又被叫作“克尼德斯的阿芙洛蒂”。
正因为这两件作品如此相似,很多人断言她的创作者就是普拉克西德雷斯。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么优美的作品的作者应该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更伟大的雕像家菲狄亚斯或菲狄亚斯的学生,因为作品的风格和这个时代相似。时至今日,比较公认的看法是认为这是一件晚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的作品;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只是一件复制品,是仿制公元前4世纪某件原作而雕塑出来的,而原件已经消失了……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在人们又对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她断了的两只胳膊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着裹在下身的披布?……近年来的考据家则较一致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她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得很别扭、不自然,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膊,让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全它,从此,她就以“断臂美神”而闻名遐迩了。
虽然这是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而且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柔媚和肉感。她的身姿转折有致,显得大方甚至雄伟;她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显得很沉静。她无需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因为她不是别人的奴隶;她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因为她也不想高踞他人之上。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自普拉克西德雷斯以来,艺术家们为了歌颂这位女神的美丽与温柔,塑造了各种姿态的裸女造型,而最成功的就是这尊雕像。她体现了菲狄亚斯的简洁、普拉克西德雷斯的温情,也具有留西波斯优美的人体比例。她的面庞呈椭圆形,鼻梁垂直,额头很窄,下巴丰满,洋溢着女性典雅与温柔的气息。虽然衣裙遮住了她的下肢,但人体动态结构准确自然,艺术家的不凡技艺尽在其中。
然而,可能还是她的断臂让人们最感兴趣:美人的手臂在何处呢?
人们曾经在发现石像的同一座洞穴里找到过一些断臂与手的残碎石片,但这些究竟是不是这座雕像的手与臂的残片呢?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断臂”使这座雕像显得很神秘,却更增添了它的残缺美。人们为了解开断臂之谜,发挥了无尽的想象力,但这个谜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样起源的


今天的奥运会,不仅仅涉及运动员的比赛,而且成为国家间综合实力竞争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当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到来之际,人们都会寻思:这场空前的运动盛会是怎样起源的呢?
有人说,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祭祀的活动。我们现在都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名称,是来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这是当时希腊风景最为优美的地方,坐落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平坦幽静的山谷里。希腊人因为它美,就把它献给万神之首宙斯,并在这里修建了宙斯大庙。因为当时希腊常常发生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就经常在宙斯大庙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表达对和平的希望和对战争的诅咒。而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渐渐就有了一些竞技活动的端倪;同时统治阶层利用这些祭祀活动,在主办这些祭祀活动时加入越来越多的竞技项目,目的是锻炼百姓的体魄以赢得战争。尽管统治者本着战争的目的,而民众一心渴望和平,但是殊途同归,致使古希腊的运动盛会得以产生并且久盛不衰。第一届正式的奥运会是公元前776年举办,以后每四年一次,一直到公元394年,已经举办了293届,但是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不知为何突然下令禁止举办奥运会,于是这场盛会中断了1000多年,直到1896年才在雅典恢复。至今新奥运会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有人根据希腊民间传说,认为奥运会起源于争夺公主所举行的角斗。据说古希腊有一个波沙王国,国王爱诺麦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儿,自小视若掌上明珠,百般疼爱。
后来女儿长大了,国王决定亲自挑选一个好女婿。当时希腊普遍尚武,于是爱诺麦决定比武招亲:所有想做驸马的青年必须和老国王比赛战车,如果胜了,就可以娶到公主,但如果败了,就要被长矛当场刺死。当时许多人以为老国王一把年纪了,就有点轻视他,而国王爱诺麦老当益壮,加上他的马是千里挑一的良驹,于是前后有13个求婚者做了长矛下的冤鬼。这样,即便公主再貌美如花,也没有人拿自己的性命冒险了。招亲大会冷清了好些日子,正当老国王要把女儿许配给邻国一个王子之时,公主的恋人皮罗西出现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战车比赛进行到一半时,国王的车子突然翻了,这样皮罗西就赢得了比赛。原来,公主怕恋人出事,就偷偷派人把国王车上的钉子拧松了。国王当然不知道,还以为皮罗西神勇,很高兴地把公主许配给了他,最后把王位也传给了他。皮罗西为了庆祝自己的婚礼,在奥林匹亚举办了大型的祭奠,感谢宙斯对他的保佑,而在祭奠活动中,皮罗西安排了许多战车、角力等竞技活动。于是人们认为皮罗西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者。
其实在祭奠活动时举办竞技活动,一直是希腊人的习俗。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希腊将领帕特洛克在攻打特洛伊城时战死,在众将领为他举行的葬礼上,就安排了战车、拳击、角力、跑步、铁饼、标枪、射箭等比赛。按照这样的推论,奥林匹克运动会恐怕还要更早。1981年,考古学家在雅典西南挖掘出一座古代大型运动场遗址,大约能容纳4万多观众,并且有一条可供13名运动员一齐起跑的长达170米长的跑道。更令人吃惊的是,考古学家推证出,在公元前1250年,这个运动场曾举办过大规模的运动会,这就比现在有记载的第一次奥运会(公元前776年)整整提前了500年。

还有传说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神的启示。据说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国家林立,相互之间征战不已,但伊利斯国王伊菲道斯热爱和平,想避免战争,于是就向太阳神阿波罗祈祷,阿波罗神谕:若想阻止战争,就要恢复奥林匹亚祭奠,奉献牺牲,并要在祭祀中举行形式多样的竞技活动,以求能使众神娱乐,于是伊菲道斯带着神谕出访其他国家。在他的带动下,各国一律休战。后来为了感谢神谕,又集体创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古希腊人的首创,而是由外民族传入的,其中绝大部分又主张是受克里特文化的影响。据文献记载,克里特人在祭祀等活动中,往往加入一些如跳高、赛跑、拳击、斗牛等竞技项目。克里特文化衰落之后,希腊人承继了这一传统。
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们更想知道这种风靡全球的运动会到底发祥于哪里、又是因为什么发展起来的。可惜今天我们仍然无法解开这个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忒修斯传说和克里特文明之谜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忒修斯因其英勇而成为亮点人物。他有过许多英雄的壮举,但他最伟大的行动却是杀死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
米诺陶洛斯是帕西菲王后与一头公牛交配后产下的怪物。当时,强大的国王米诺斯在克里特统治着希腊,他和帕西菲结婚,但帕西菲却爱上了一头漂亮的公牛。帕西菲让发明家代达罗斯为她制作了一只木制的母牛,以便她可以藏在里面与公牛交配。以后她生下了可怕的米诺陶洛斯——一个半人半牛的怪物。

米诺斯便求助于代达罗斯,修建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来囚禁这头牛头人身的怪物。每隔9年,国王都要送14个雅典童男童女到迷宫喂这头牛头人身的怪物。这也是为死于雅典人之手的米诺斯之子安德罗奇斯报仇。在忒修斯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年轻人生还。忒修斯是雅典国王埃勾斯的儿子,他自愿前往。忒修斯承诺父亲他会回来,并且将升起白色的风帆来表明他的胜利。忒修斯杀死了牛头人身怪物,走出了迷宫。这样就结束了雅典年轻人被残害的无谓牺牲,克里特对雅典的统治也就结束了。对于忒修斯的故事和克里特文明,后人曾做过深入研究。1900年,牛津阿尔莫宁博物馆的理事亚瑟·伊文思来到了克里特。他的发现证明克里特不仅仅是伟大帝国的中心,而且有关忒修斯的故事远远不像曾经看起来的那般充满幻想。

19世纪20年代的艾伦·瓦斯和19世纪30年代的卡尔·布利根,发现了与克里特文明同时存在的迈锡尼文明的证据,这种文明明显独立于克里特文明。他们认为,在公元前1500年后某些时候,迈锡尼人征服了克里特人并接管了诺塞斯。至此,迈锡尼文明得以繁荣发展。这些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忒修斯的传说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和迈锡尼人一样,雅典人是希腊人,所以忒修斯的胜利可能意味着在某次(或者连续几次)实际的战斗中迈锡尼希腊人击败了牛头人身的克里特人。
在迈锡尼人如何替代克里特人这一问题上,考古学家斯皮里宗·马里那多斯有自己的观点,他相信是自然灾害削弱了克里特,以致为迈锡尼人打开了方便之门。他认为,是锡拉岛上的火山爆发行使了这一使命。火山爆发可能源于地震,反过来又引起海啸毁灭了克里特。
他坚持,地震和海啸的破坏足以迫使克里特人向迈锡尼人敞开大门。实际上,在克里特的考古学证据似乎表明,是火而不是火山灰或洪水引起了这里大多数的毁坏。

所以,大多数科学家——虽然不是所有的——都否定锡拉岛火山在克里特文化衰败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那是否就意味着忒修斯扮演了替代者的角色呢?是忒修斯(或是他作为希腊人的象征)杀死了牛头人身的怪物(或者怪物是克里特人的象征)?由于年代久远,此外也没有众多的史料可考,也许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能为这个看似完全虚构的故事增加一点可信度,从而解开克里特文明之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慕洛抢亲的故事是编造的吗


中国汉字的迷人之处在于,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来历,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例如结婚的“婚”字,有许多语言学家就认为起源于古代抢婚的风俗:“婚”字可以拆为“女”与“昏”,这说明古代女子出嫁是在太阳落山之后的黄昏时候进行的,为什么要在黄昏时候呢?因为这个时候方便抢亲。但是学者们却一直找不到关于中国古代存在抢婚风俗的证据。然而在西方的历史记载中,人们却发现这种抢婚风俗在古罗马普遍流行。古罗马有女子出嫁,未婚妻不能直接由娘家走到夫家,而是必须在家里等待未婚夫来“抢”。待到男子将他的未婚妻“抢到”家里后,必须手持长矛挑开女方的头发,之后才能开始举行婚礼。那么,古罗马为什么盛行这种奇特的抢婚风俗呢?据说起源于罗马城创建者罗慕洛诱拐萨宾妇女的事件。

相传,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克之后,特洛伊王子埃纳亚逃到台伯河入海口,受到拉丁国王的热情接待,并招他为婿。这样埃纳亚的后代在此创建了阿尔巴城,开始了漫长的世袭统治。
传到努米托雷为王时,他的弟弟阿穆利奥觊觎王位,就发动政变囚禁了努米托雷,又下令处死了他的儿子,逼其女儿西尔维亚充任女祭司,以免她结婚生子来报复自己。从此阿穆利奥就高枕无忧,安享欢乐了。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战神马尔斯却悄悄地让西尔维亚怀孕,并生下了双胞胎罗慕洛和瑞穆斯。于是愤怒的阿穆利奥处死了西尔维亚,并将她的孪生儿子装进竹篮,投入台伯河中。河中竟起巨浪,这样篮子被冲到另一岸上。饥饿的婴儿从早上啼哭到晚上,结果引来了一只母狼,母狼却没有伤害他们,而是将他们衔回狼窝,像慈母般喂养这两个可怜的婴儿——于是有人说母狼是西尔维亚的化身——两个婴儿七八岁时被猎人带回家中,抚养成人。兄弟二人都天生神力,勇猛无敌。他们杀死了阿穆利奥,迎回了外祖父努米托雷。努米托雷就把台伯河左岸的一片土地赐给两个外孙,让他们在这里共建新城。城堡建成之后,兄弟二人为争夺王位大动干戈,结果罗慕洛杀死弟弟瑞穆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这就是罗马城名字的由来。

可是,罗慕洛创建了罗马城之后,城中的居民都是早先跟着罗慕洛弟兄征战的兵将,大多数人都没有妻子;而且由于罗马城是个新城,生活较为穷困,所以周围城邦的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到这里。于是百姓常有不满的叛乱举动,罗慕洛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罗慕洛心生一计,他放出风声,让人四处宣扬罗马城发现了“康苏斯”神的祭坛,并邀请邻邦萨宾城和其他城邦的人们来罗马城举行大型的康苏斯节日庆祝仪式。可是在节日庆祝正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从四面八方拥来了全副武装的罗马青年,他们拿着武器,抢走了所有来罗马的妇女,其中大多数是萨宾妇女。萨宾人知道后,非常气愤,就纠集了其他城邦的人来讨伐罗慕洛,一向以武力著称的罗慕洛自然不甘示弱,于是在罗马城外两军对垒,一场血雨腥风转瞬即来。在这个关键时刻,被抢的萨宾妇女披头散发跑到两军之间,一会儿呼唤父兄,一会儿呼喊丈夫,接着放声痛哭,两军士兵大受感染,纷纷放下武器,最后由罗慕洛和萨宾统帅塔提乌斯达成协议,罗马人和萨宾人合成一个公社,由他们两人共同统治。为了纪念这件事,罗马人后来就都采取抢婚的形式来结婚了。

这个情节生动的传说是真的吗?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罗马传说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这个罗慕洛抢亲就更是子虚乌有了。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蒙森极力认为这个传说纯属编造。他在厚厚的著作《罗马史》中,对此事只字不提。他曾发表言论说,根据他的考证,萨宾城距罗慕洛创建的罗马城很远,他们是不可能发生抢亲的事情的。
还有人认为,这个传说自然是不可靠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的真实。比如萨宾人和罗马人的结合,不仅在这个传说里有,而且在许多古代历史记载上都有,因此全盘否定这个传说,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也有人认为,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是很大的,证据是意大利考古学家在罗马城北40里处发现了一座古城,根据其中的文物,学者们考证出这就是传说中萨宾人居住的地方,并且古城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而传说中罗慕洛创建罗马城的年代是公元前753年,二者正好一致。
但是持相反意见者认为,萨宾古城的发现,只能证明一个问题:萨宾人确实是罗马人的近邻,但是却证明不了罗慕洛曾诱拐过萨宾妇女,也无法证明萨宾人和罗马人最后合成了一个公社。

有些学者提出,罗慕洛这个人物太有传奇性,比如说他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比如说他吃狼奶长大……因此是不是存在罗慕洛还是个谜,更别说关于他抢亲的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罗马人为何热衷于沐浴


罗马共和国建立初期(约公元前400年),上流社会突然兴起了大修澡堂之风。罗马帝国版图日益扩大并强盛后,各城镇继而扩展,公民生活优裕,社会各阶层盛行沐浴之风。其时,公共澡堂很受欢迎。罗马城内的澡堂是最豪华的,其内有热气室、热水浴池、冷水浴池和凉气室。如果一个人跑去洗澡,往往先在特设娱乐室里打球或者做些别的锻炼,随后脱光衣服在热气室内直到全身热汗淋淋,再用油洗净,然后洗热水澡,凉了之后便跳进冷水浴池以强身健体。热澡堂就像一间附设芬兰蒸汽浴或土耳其浴及公共游泳池的现代健身室。

但这并非罗马热澡堂的全部内容。罗马和其他城市的大型热澡堂规模宏大且气派,内有大理石柱、精美拼花地板、穹隆天花板、喷水池和塑像。罗马城内名喀拉凯拉皇帝修建的澡堂,方圆11公顷,可供1500多人同时洗澡。罗马市中心戴欧克里兴皇帝的热澡堂占地更广。很多热澡堂除游戏室、热气室和浴池外,还有酒吧、商店和咖啡座。
罗马热澡堂因获得国家和私人捐助,通常收取很低的入场费,有些甚至无须交费。所以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只要是公民便可到热澡堂去过过瘾。

澡堂也成为狂饮者的最佳场所。不管在运动室或热气室里,总会感觉口干舌燥,那就更易借口喝上几大杯酒。酒使人迷失本性,结果口角和打架之类事情不断发生,喝得烂醉的人较受人注意,小偷扒手也趁机下手,流氓又借机抢劫,因此澡堂安全也成为让人们头疼的事情。
不少罗马人也从沐浴风俗中看到堕落腐化的迹象。富人们喜欢夸耀财富,他们华衣盛装来到公共澡堂,带一群奴隶在两旁伺候,替主人宽衣,用油脂为主人的身体按摩,再用金属或象牙制成的有槽纹的刮板把皮屑刮净,然后全身抹上珍贵的香水。有些年老有德的人看到沐浴前的体操和游戏及涂油脂刮皮屑的夸耀行为,不禁皱起眉头。
现在,曾经辉煌奢华的罗马澡堂已成为众人观赏的废墟,罗马大厦在穷奢极欲中坍塌了。人们在追寻古罗马昔日遗风的同时不能不感慨世事的变迁和历史的无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罗马人为什么喜爱看角斗士表演


古罗马统治者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就是角斗士表演。格斗是在斗兽场里进行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奴隶与奴隶格斗。角斗士在格斗时手持刀剑和盾牌,实际上是互相残杀,直到其中一人倒在地上死去方算结束;另一种方式是让奴隶与猛兽格斗。奴隶主专门养了狮子、老虎等凶猛的野兽,格斗时使猛兽处于饥饿状态,而把角斗士“喂”得饱饱的,他们坐在看台上“欣赏”人与兽厮杀,看到奴隶被野兽撕吃时则高声叫好。看过电影《角斗士》的人们,恐怕没有谁不被这种血腥场面所震撼。如果你到罗马城旅游,站在空旷的罗马竞技场,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面对这座“欢乐的屠场”,你肯定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创造了高度文明的古罗马人,何以对这样残忍的表演如痴如醉?……史学家们没少争论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好几种假设。有人认为古罗马人爱看角斗士表演和政治活动关系十分紧密。在当时的罗马,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元老院、浴场和角斗场。元老院是罗马的直接议政机构,而浴场则是平民的主要集会场所,而在角斗场中举行的角斗活动,恰恰最易于迎合和笼络平民。有野心的贵族往往通过举办角斗士表演来拉拢民心,巩固其政治地位。例如曾有一个叫赛马修斯的贵族,费尽心力找来了所需的强壮奴隶和猛兽,准备举办一个大型的角斗士表演。可是在比赛前一天晚上,29名奴隶被政敌秘密勒死了,结果由于没有举办成功而导致平民的强烈不满,使得他的政治地位岌岌可危。另外,据历史记载,著名的奥古斯都皇帝曾严格限制贵族举办角斗士表演,以防止他们拉拢民心危及自己的统治。可是这种说法还是没有回答中心问题:为什么古罗马平民那么喜爱观看角斗士表演呢?

还有人认为这和古罗马人提倡尚武斗勇的风气有关。当时的罗马致力于对外扩张,罗马帝国最兴盛时曾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其势力范围之广,扩及到欧亚非三大洲。因为长期战争,所以统治者必须想方设法让人民保持战斗传统,为此,他们想出了角斗士表演这个办法,以在公共场合培养一种剽悍勇猛的嗜血风气。考古学家在庞贝遗址发现了一个用黏土做成的奶瓶上绘有角斗士图像,这说明当时获胜的角斗士就像现在的体育明星一样,是被人崇拜的。而到了后来,罗马曾经有长达200年的和平时期,这时作为战争的一种变体,角斗士表演显得就更重要了。这种野蛮的角斗士表演现在已经灰飞烟灭。人们只是探求古罗马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看角斗士表演。希望人类永远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纳斯卡地画从何处来


秘鲁的纳斯卡高原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这里终年骄阳似火,经常连续几年滴水不降。
几十年前的一天,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民族学博物馆来了一位飞行员,他自称在秘鲁的安第斯山一带纳斯卡高原的沙漠上,发现了古代印第安人的“运河”。他拿出一张用铅笔勾抹着一些奇形怪状线条的地图,作为自己的证据。

几年过去了,这张地图辗转到历史学家鲍尔·科逊克的手里。科逊克带领一支考察队来到纳斯卡高原。在黑褐色的高原上,他们的确发现了十分明显的“白带”。在这条“白带”上,有的沟形状怪异,沿途也崎岖不平;有的沟则笔直,会长达1.5~2千米。顶多深15~20厘米左右的河床,即使在如此平坦的原野上,水也不会安然流淌在这样的运河里,用运河来命名它,似乎有些夸张。所以,用“沟”来称呼这条“白带”似乎更为准确和到位。考察队的队员们手拿指南针,沿着弯曲的沟行走,同时在地图上记下沟的形状与方位。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完成了这个有趣的实验,沟的形状和方位图画成了。令人惊奇的是,这图就像一只喙部突出的巨鹰。与一条长约1.7千米的笔直的沟相连的是鹰的尾部。
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画出这幅巨鹰图的呢?又是怎样确定线条方向和准确地制定鹰身各部位的比例呢?当时采用的测量仪器又是什么样的呢?纳斯卡高原沙漠在考古学家面前展现了它迷宫的一角。

紧接着,一些巨大的人工平行线和许多奇异的图案被发现。当考古学家们乘上飞机以一定的角度在纳斯卡高原上空缓缓盘旋时,数千条方向各异的线条,分别组成三角形、螺线、四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真是一组奇妙的画面!而且,人们还发现这里面有一幅章鱼图,章鱼伸展着八条弯弯曲曲的触角,非常形象。
人们还发现了这些地上画的规律,即完全相同的动物画,就像盖图章一样,每隔几十千米就出现一批。同时,比这些动物画大数十倍的人物画也被发现。其中一个长620米,躯干挺直而且双手叉在肋下的人像,令人称奇;还有一幅没有脑袋,却画有六个手指的人物;等等。
还有许多沟更令人不解,它们有十分精确的南北走向,误差不超过1°。史料中没有记载南美居民持有指南针,而且北极星根本不会出现在南半球,在这样的条件下,画家怎么能画得如此精确呢?
以上种种原因和迹象,使纳斯卡高原上的地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与关注。有些学者认为它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和巴尔贝克神殿相媲美,将之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科逊克等人在将星相图和纳斯卡高原平面图进行对照之后,发现整个四季的天文变化在这些地上画中也有明确的显示。有的标记代表月亮升起的地点,有的画还指出了最明亮的星的位置。在这部地上“天文历”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都被标上了各自的三角形和线。在形状的帮助下,点缀在南半球空中的众多星座也能够在地上画中一一找到。
尽管人们对这些巨大的地上画有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人都同意一点,即只有拥有高度发达的测量仪器和计算仪器的人才能制作出这些画,而且由于只有在空中才能看到它们的形状,所以它们是为专门从空中看才制作的。
据说印加人的部落曾经观察过在这里出现的让他们终生难忘的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他们极其热切地希望这些外星生物(或外星人)能够回来。在年复一年的等待中,当他们的愿望实现不了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像外星生物(或外星人)一样在平地上构建图案。
但是,诸神一直没有光临,在这期间人类周而复始地出生死亡,起初人们借助划线方法并未将诸神召回,就开始刨出巨大的动物形象:首先是人们描绘各种各样象征飞行形象的鸟;后来在想象力的驱使下又去描绘蜘蛛、鱼和猿猴的概貌。
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图形和线条是半神半人的维拉科查人遗留下的作品,并不是出自凡人之手。这个族群在好几千年之前也将他们的“指纹”遗留在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其他的地区里。

专家们对镶嵌在线条上的陶器碎片进行了检测,同时对这儿出土的各种有机物质通过碳14进行测度,结果证实,纳斯卡遗迹年代十分久远,大概是从公元前350年到公元600年不等。至于这些线条本身的年代,由于它们跟周围的石头一样,本质上都是无法鉴定年代的,所以专家没做任何推测。年代最近的线条至少也有1400年的历史,但在理论上,这些线条可能比我们推测的年代更为久远。如果是后来的人携带这些我们据以推断日期的文物到纳斯卡高原,也是很有可能的。
以上的种种假设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这些线条的坐标和动物的标志只有从高空中才能看出来,地面上的人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根本无法画出来。其次,位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是一个土壤贫瘠、干燥荒凉、五谷不生的地方,长久以来人烟非常稀少,恐怕将来也不会有大量人口移居这里,在这种地方谁会去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知道纳斯卡线条的真正用途和真正年代,更别说是谁画的。这些线条和图形是一个谜团,有待科学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外桃源 ——甘美乐


甘美乐的故事以亚瑟王始,也以亚瑟王终。最早提到亚瑟王的作品是10世纪的一首威尔士诗歌,但其事迹直到12世纪才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来法国诗人德特洛伊斯从行吟诗人处取得灵感,在亚瑟王传奇中加入骑士与美人的爱情故事,而鲍朗又添加了追寻圣杯等故事,最后才由马洛礼把这些故事贯串起来。在马洛礼笔下,亚瑟王继承了英雄传统,他从小由魔术师梅林抚养,年轻时拔出了石中神剑。他建立王国后,获得湖中女神赐予神剑。他的骑士都要受过考验,最后更以寻访圣杯显示其英雄气概。

甘美乐就是亚瑟王建立的王国的首都。德特洛伊斯笔下的甘美乐象征着安宁,代表着与野蛮抗衡的文明、纷乱中的秩序。它位于一个永恒的地方,那里有迷人的森林和城堡,骑士从这里出发探险,拯救遭难的少女,最后又回到美丽的家园。中世纪时,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人人渴望能有一个像甘美乐那样安乐祥和的地方。后来,相信确有此地的人,便到处访寻这个世外桃源。
历史上确有些证据,证明亚瑟王这位传奇国王是以5世纪时不列颠的一位将领为原型塑造的,在罗马人撤退后,他曾率众抵抗日耳曼族入侵。撒克逊人侵占不列颠后,他的事迹便成为凯尔特人的民间传说,在未受撒克逊人控制的地方,如英格兰西部、威尔士和法国布列塔尼等地代代相传。因此,人们就从凯尔特人的故乡开始了寻访甘美乐之旅。

英国亨利八世时的古物收藏家利兰,曾写道:“甘美乐就在卡德伯里教堂的最南端,原有名城或名堡……”他认为卡德伯里是甘美乐的所在地,因为在亚瑟王的时代,萨默塞特郡南卡德伯里的卡德伯里堡是不列颠最大的要塞,以这里做大本营的国王所拥有的资源是无人能比的。
一些考古发现证实了利兰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阿尔科克发现南卡德伯里铁器时代的城堡,在5世纪末曾加固再用,这正是传说中亚瑟王活跃的时期。卡德伯里堡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公元83年被罗马人摧毁,其后废弃了400年,城堡只剩下一些木建筑物。
另一处可能的地方是康沃尔北岸的廷特杰尔堡,传说亚瑟王在那里出生。发掘出的文物显示那里曾是一座凯尔特古厅的旧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证明5世纪时这里有人居住,但这里自1145年起才有一座城堡,年代较近,又不大可能是甘美乐。
有关甘美乐的地点的说法众说纷纭,原因在于这个地方跟亚瑟王一样,只存在于故事中。看样子目前我们也只能在故事中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开朗琪罗的“怪癖”与其创作有关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这个人就是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创作的人物雕像气魄宏大,雄伟健壮,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当时的整个时代。但是生活中的米开朗琪罗却给人以“怪人”的感觉。
年轻时代的米开朗琪罗因酷爱学习而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别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孤芳自赏、性格乖僻、疯疯癫癫的人物。米开朗琪罗总是表现得举止粗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这与达·芬奇的相貌堂堂、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没有其他朋友。他终身未婚,生平只爱过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阳·柯罗娜,然而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米开朗琪罗创作时需要绝对的孤独是他的又一个怪异之处,只要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将他的情绪完全扰乱。他必须获得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所纠缠,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没有遗忘过一个。他说,只有预先回忆一下以前是否用过这个形象,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让人动手勾画草图。因此,在他笔下,从来没有重复现象。在艺术上他表现出让人难以想像的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管是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任别人。

米开朗琪罗追求完美有时达到苛刻的程度,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将整个作品放弃,转而另雕一块石头。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毁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也并不多。有一次,他在一刹那间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几乎竣工的巨大群像,这是一座名叫《哀悼基督》的雕像。
米开朗琪罗一生孜孜以求,从不懈怠。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与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相见了,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去?”“上学院去。”他答复道,“想努一把力,学点东西。”

骑士利翁纳是米开朗琪罗的门徒,他曾把米开朗琪罗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向米开朗琪罗征求意见,问他想在背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琪罗请他刻上一个盲人,前面由一条狗引路并加上下面的题词: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人们认为一般艺术家都有怪癖,但米开朗琪罗的性格确实十分独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创作与其性格竟是什么关系呢?可能性格之于人就像双刃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达·芬奇神奇的创造力来源于他人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先驱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举世瞩目的旷世奇才。达·芬奇才华横溢,知识广博,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不仅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物理、数学、解剖、地质学、天文和建筑、工程制造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些学科领域中他无愧于“杰出创造者”的称号。就是现代科学家也十分惊讶于达·芬奇精深的知识结构以及惊人的天赋。因为人们几乎不能相信上天会慷慨地把盖世奇才和美德完全地赋予一个凡人,而天才达·芬奇却能集这两者于一身。他为何如此幸运地得到上苍的青睐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欧洲一些专家学者近年来广泛而认真地研究了达·芬奇的生平,企图从中找到一些奥秘。有人用计算机分析了他一生的成果。结果令人们大吃一惊,若要完成他全部的绘画、雕塑、研究和各种发明等工作,就算一刻不停地做,需要的时间至少也是74年。这对他来说,简直不可能,因为他只活了67年。

人们从达·芬奇的生平中,还能隐约感觉到某种神秘之处。他一无家庭,二无亲友,终其一生都在躲避那些被他称为“多嘴的动物”的女人,他隐秘的生活使他从事的事业非常机密。这更使专家们怀疑,达·芬奇可能是得到了神秘人物的帮助。否则,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达·芬奇的社交圈很狭小,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对达·芬奇唯一的仆人托马兹·玛奇尼产生兴趣。托马兹·玛奇尼是一个时刻跟随在达·芬奇左右的人,他是一位面目慈祥、体格强壮并有一双智慧之目的中年术士,阅历十分丰富,曾到过东方,受到过东方圣人和统治者的接见,还带回了大量的古阿拉伯和古埃及的书籍。据记载,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力专家、雕刻家、机械师,同时对炼丹术和妖法极为热衷,只是因为他身份低微,故不为人们所知。有些学者从这些史料中得出结论:托马兹·玛奇尼是达·芬奇的有力合作者。

但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上述的观点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托马兹·玛奇尼这个人物是人为臆造的,并不是历史人物。
有些专家认为,达·芬奇可能是立足于古人的创造发明并对它们进行了再创造和改良而得到如此丰硕的成果的。他们指出,类似直升机的画,早在达·芬奇之前的佛来米派艺术家手稿中就已出现过,与达·芬奇后来的设计很相像。另外,有记载表明,达·芬奇与东方祭司相交甚密,长期往来。他可能从这些古代文明的传继者那儿,得到许多人类知识的精华。
对达·芬奇一生的创造也有人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指出,达·芬奇的科学创造,都只是停留在构想阶段,与真正的科学发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专家不得不承认,达·芬奇是一个集崇高美德和天才智慧于一身的奇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何神秘莫测


无论什么人,只要置身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前,必定会被画中女子的微笑深深吸引。蒙娜丽莎嘴角微皱,眉宇舒展,脸部的微笑似乎一掠而过,却又能恰好被人捕捉。她的笑,视你的心情而变化,在你沉静时,你看她的笑,真是清水芙蓉,翠山之黛,不由你不沉醉;若你欢欣时去看,此时倘或带些轻浮的意念,那么画中的笑,又是冰清玉洁,如断臂的女神,教你油然生出庄重之心;或者你是在心情悲寂的时候去看,那么这笑容里又有一丝哀绪与你共鸣,又有一份关心抚慰你正在抽搐的心……总之,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莫测,令人神往,引人遐想。
为什么这幅画会有这样的艺术魅力呢?是因为出于大画家达·芬奇之故,还是跟这幅画的模特有关?自从这幅画问世以来,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争论不休,可惜仍然不能拨开乌云,让科学之光照彻这个谜团。

有人用审美心理学的原理解答这个问题,说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来观赏,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观赏,其感受和效果自然是不同的。人们欣赏一件艺术品,往往是以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所以说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实在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争论这个问题,就好比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立几个天使一样无聊。人们无意否认这种从西方传进的接受美学,但是一件艺术品一旦生成,就有它的独立意义,这种独立意义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说马致远的一首曲词《天净沙·秋思》,无论何人,只要读到“断肠人在天涯”,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哈哈大笑的;又比如有人吟诵李白的《将进酒》或者苏轼的《大江东去》,即便是他当时再不开心,也断然不会让另一个人感受到他所吟诗歌的悲凉气氛。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并不是任何一件文艺作品都会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因此争论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绝非是毫无意义的。有人把这个归结为达·芬奇的天才创作。

第一,作者在创作这幅图画时,力图要在一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他最理想的美的典型,力图要让一闪即逝的脸部表情,成为永恒喜悦的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张力成就了作品的神秘之美。
第二,达·芬奇在绘画技巧上进行了独创。他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女人,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景,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右边时,感到远景上升人物下降,而当视线集中到左边时,会觉得远景下降人物上升。就连画像上的五官,其位置也处在游移不定之中。
此外,作者又把表现笑容的载体——嘴角和眼角部位画得若隐若现,界限模糊,这就更使人们在欣赏图画时如坠雾中了。
我们认为,这幅画的神秘与达·芬奇的天才是分不开的,但又不全在此。世界上天才画家的作品多矣,为何都不如这张《蒙娜丽莎》神秘莫测?
更有甚者,有人从医学的角度别出心裁地对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进行了一番检测,结果认定她患有内斜视,甚至发现她右下脸上有一点肿,这些“大夫”们指出,这或许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吧。

后来甚至关于蒙娜丽莎的年龄,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她早不是什么妙龄少妇了,而是已经人到中年,很可能已经40岁往上了。这无疑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
事实上,对于《蒙娜丽莎》的版本,历来也争论颇多,许多收藏家都声称自己拥有《蒙娜丽莎》的真作。据统计,世界各种名画册上登载的《蒙娜丽莎》竟有60多幅,而且竟有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原画收藏于美国波特兰美术馆,经专家鉴定,确实是达·芬奇的手笔。这会不会是《蒙娜丽莎》的底稿呢?这些问题在增加人们兴趣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破解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的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拜伦为何长期漂流国外


拜伦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他1788年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移居意大利,之后在漂流的生活中写了许多歌颂自由的诗篇,未完成的《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1823年初,希腊民族运动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正义斗争,不幸于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从1812年离开英国之后,拜伦在有生之年就再也没有重返故土。

有人说,拜伦流亡国外的原因是他的政治信仰与英国主流思想相抵触,所以只好离开国家避难。拜伦在英国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和演说家。他向往当时的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公开为捍卫人权、反抗暴政而斗争。他为了维护工人的权益,在上议院发表演说攻击当时的托利党统治,同时与当时势力很大的在野党辉格党也不苟合。曾经有人找过拜伦,告诉他如果放弃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么将停止对他的攻击。《伦敦评论》的编辑约翰·司格特后来承认,他接受当局的指派,对诗人进行了不公正的攻击。然而拜伦对于反对派毫不屈服,他说:“能够忍耐的,我将尽量忍耐;不能忍耐的,我将反抗,他们至多不过使我离开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我一向不奉承,一向没满意过。”

还有人说,拜伦之所以远走他乡,是因为他的个性不容于英国上流社会。1811年,拜伦在第一次到地中海各岸游历回来之后创作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结果一举成名。在英国上流社会,拜伦成了最耀眼的明星,一时间贵妇小姐们纷纷拜倒在他脚下。可是好景不长,贵族们对拜伦追求自由的个性逐渐不满,于是纷纷对他进行攻击,温和一点的否定他的诗作,恶毒一点的诋毁拜伦的人格,甚至连他的跛脚也要攻击,谩骂和侮辱像暴风雨一样向诗人袭来。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痛苦地说:“如果那些叽叽喳喳的流言都是真的,我没有脸面居住在英国;如果那都是谣言,我也不稀罕这个英国!”于是,拜伦痛苦地离开了,也没有再回来。

也有人说,拜伦离开英国是因为婚姻变故。拜伦本来不是个喜欢受家庭束缚的人,而他的妻子密尔班克是一个比较庸俗的女人,她无法理解诗人的性格,也不能宽宥诗人的过失,于是在感到婚后的失落之后,就想和拜伦离婚,而仍然爱着妻子的拜伦坚持不肯。密尔班克就串通医生,开具拜伦有精神病的证明,不久干脆带着小女儿离开了拜伦。拜伦一直盼望着妻子回心转意,但是却等来了岳父的一封信,信中催促他赶快办理与密尔班克离婚的手续。诗人感觉到心灰意冷,英国再也没有东西值得他留恋了,他要与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诀别,在浪迹天涯中修复心中的伤痕。但是流传更广的说法是,因为拜伦的私生活混乱,致使他的声誉受损,所以不得不离开英国。其中,拜伦和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格斯塔之间的关系尤为世人所嘲讽。拜伦自小就很喜欢姐姐奥格斯塔。后来奥格斯塔嫁给了一个军官,但是婚姻并不幸福,拜伦出于同情和奥格斯塔交往越来越多,但是后来同情演变成怜惜又发展成爱情。他在一首写给奥格斯塔的诗中这样说:

没有一个美貌的女人
有像你这样的魅力;
我听到你说话的声音
与水上的音乐无异。
可见拜伦对姐姐爱恋到了何种程度。很多人传言拜伦甚至与奥格斯塔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由拜伦的夫人抚养长大。乱伦是一种畸恋,拜伦也常常感到不安,他在另一首诗中说:
你的名字我不说出口,我不思索,
那声音中有悲哀,说起来有罪过:
但是我颊上流着的热泪默默地
表示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意。为热情嫌太促,为宁静嫌太久,
那一段时光——其苦其乐能否小休?
我们忏悔,弃绝,要把锁链打破!
我们要分离,要飞走——再度结合!
拜伦的这种放浪行为不能见谅于社会,所以他终于离开父母之邦,漫游欧陆,以至于身死他乡。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拜伦做出永远不再返回故土的决定呢?或许这其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悬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徒生是王子身份吗


如果你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旅游,一定会注意到一个美丽的雕像——《海的女儿》,并且导游一定会向你讲述一个与此相关的童话故事: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月亮温柔地注视着大海,在海面上缓缓浮出一个人身鱼尾的少女,她是海底的公主,要去和人间的恋人——英俊的王子长相厮守。可是她的鱼尾却阻碍着她的美梦。海巫婆告诉她:“有一种药物,可以化鱼尾为双腿,但是你必须放弃你三百年的生命。”她毫不犹豫地把药喝了下去……当她醒来时,慈祥的阳光抚摸着她漂亮的眼睫毛,心爱的王子正抱着她,对着她微笑……
许多人几乎是在安徒生童话的陪伴中长大的。他们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洒下同情的泪水;做过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美梦;为皇帝的新装捧腹大笑。

一般的安徒生传记是这样叙述安徒生的生平: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富恩岛上一个鞋匠之家,一家人都挤在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里。由于一家人的生活重负都压在收入不高的父亲身上,致使其操劳过度,在安徒生11岁时他就早早离开了人世。此后家境更为贫困,母亲不得已而改嫁,于是安徒生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他做过各种行业的学徒,经常梦想着长大后能做一个演员,可以在舞台上成为威严的国王、英俊潇洒的王子。14岁时,他到丹麦皇家剧院做临时演员,可是因为失声,他的演员之梦破灭了,之后尝试给剧团写剧本,可是每次都被退回,幸亏一个导演看中他的才华,动了惜才之心,就资助他读完大学,这样安徒生才有可能进行学习与积累,奠定了文学创作的基础。因为感慨于自己童年的不幸,他就决定给全世界的孩子写故事,以让所有的孩子有一个梦一般美丽的童年。1835年,安徒生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反响非常好,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以后每年圣诞节,他都新出一本童话集,作为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在40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写了160多篇童话,这些童话,今天成为流行全世界的文学经典。

有人对安徒生的身世提出了怀疑,认为他实际上是一个落难王子。这场争论越来越热闹,以至于1990年在安徒生的家乡欧登塞大学举办了数百名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专门讨论安徒生的身世。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在他的著作《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中,认为安徒生是丹麦皇室的私生子。他的生母是王储克利斯蒂安的情妇。安徒生出生后,为了遮丑,就被送给一个鞋匠收养。此后安徒生一直受到皇室的照顾,不然一个平民少年,怎么可能出入皇家剧院呢?所谓安徒生吃苦的事情,纯粹是皇室故意编造,为的是掩人耳目罢了。另外有人从安徒生童话中寻找证据,发现许多童话都与王子和皇室有关,并且在安徒生童话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鞋匠与一个洗衣妇结婚,生下了一个丑儿,却不能自己抚养,这个孩子四处流浪,无意中得到贵人相助,结果发了财,成为社会名流。最后丑儿知道了自己发财的原因:原来自己是国王的私生子。这个童话中,丑儿显然是安徒生自己的写照,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母亲是一个洗衣妇,并且最后安徒生也功成名就。那么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是作家的真实经历呢?专家们做了这样的猜测:安徒生后来获知自己的身份,也得知自己的成功原来也是别人的刻意帮助,于是非常烦闷,又不能把这件事公布出去,就只能将之编成童话。

为了搞清楚安徒生的真实身份,丹麦政府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政府的许可下,丹麦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查阅了克利斯蒂安的档案,结果发现,这位风流的国王确实有一个普通的平民情妇。档案中有这样的材料:国王得知自己有了私生子后,曾经派人送钱给他们母子,并且为他的私生子安排了工作。但是说得很模糊,历史学家没有找到有安徒生母子的明确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11: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文化女神庙里的女神像是谁


1983年10月,在辽宁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学家发现了又一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一件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女神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形体与真人相当。这是迄今为止新石器时代陶塑遗物最重要的发现。尤为珍贵的是,神庙主室西侧发现的接近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像,肢体虽已残碎,但头部基本完好,较为完整的还有肩臂、乳房、手等。在此以前,考古学家还在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的祭祀遗址中发现了两个小型孕妇塑像。据研究,女神庙已残碎的女像可能也与孕妇像一样同属坐姿,女神头部两眼都用圆形玉石镶嵌,更显生动。这3尊女神像虽有大小的不同,但显然都是原始崇拜的偶像。红山文化年代跨度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距今已5000多年。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专家对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面向东南,俯瞰大凌河开阔的河川。这是一处用大石块砌筑的成组建筑遗址,呈南圆北方、中心两侧对称的形制。南部圆形祭坛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我国首次明确发现的女性裸像。

与东山嘴相距仅三四十千米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分布着大规模红山文化遗迹牛河梁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群。牛河梁居大凌河与老哈河之间,为东西走向的山梁。这一带地理环境优越,红山文化遗存密集;以高高在上的女神庙及广场平台为中心,十几个积石大冢环列周围,并且都和远处的山峰相呼应,形成一个互为联系的祭祀建筑群。目前,发掘工作限于局部,但女神庙已出土大量泥塑人像残块,可辨别出至少分属6个人像个体。其中最小的如真人一般大小,主室出土的大鼻大耳竟等于真人的3倍。泥塑人体上臂、手、乳房等,与泥塑禽兽残块以及彩绘庙室建筑构件、墙壁残块等,无一不是杰出的艺术作品,而一尊较完整的人像头部,尤为雕塑佳作。头像结构合理,五官比例准确,表情生动逼真,她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艺术高峰的标志,也是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用黄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对中华文明起源史、原始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庙由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所以这座女神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庙,亦可称为东方建筑之祖。

1983年秋季,牛河梁女神庙被发现。198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女神庙进行了正式发掘。尽管女神庙的出土是人们翘首以待的事情,但当它真的被揭露出来的时候,其建筑遗存的完好程度、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女神像的规模和精湛的雕塑技艺还是让人大吃一惊。牛河梁遗址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等16个地点组成,占地约50平方千米。女神庙位于牛河梁诸道山梁的主梁之上,其地位的重要性从地理位置上也得到了表现。女神庙和其北部的大型山台是牛河梁遗址的主体。山台地势平稳,系人力加工所为,南北东西各长200米,四周砌以石墙,极似城址。引人注意的是,神庙与山台的走向完全一致,说明应是一个整体。在山台北侧也发现有塑像残片和建筑物架,说明另有一座神庙与女神庙以山台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从而构成一台(或者也可以说一城)两庙的建筑群体结构。女神像发现于1984年10月31日的上午。一位参加发掘的考古队员后来回忆说,根本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那时的心情。当女神像被一点点剥离出来的时候,人们都屏住了呼吸,整个工地悄然无声,只有小铲和小刷子剥离泥土的声音在沙沙响着。当女神头像完全显露出来的时候,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不失时机地把这激动人心的瞬间定格在胶片上。后来,这张照片被命名为“5000年后的历史性会面”。照片上,女神坦然而镇定地注视着5000年后的人们,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神殿,其遗址中文化内涵与宗教遗存的丰富程度都是任何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发现,对中国史前宗教及文明起源的研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女神被有些人称为“中国的维纳斯”,但是这个维纳斯究竟代表何方女神,她究竟从何处以什么样的身份来主持着古老的红山文化?有人从女神所处的环境及女神庙的历史痕迹考察她的身世归属,但是作为无语的历史,女神的微笑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等待后人更加精确的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